周口山陕会馆馆存碑刻及其史料价值

周口山陕会馆馆存碑刻及其史料价值

ID:9420838

大小:64.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30

上传者:U-991
周口山陕会馆馆存碑刻及其史料价值_第1页
周口山陕会馆馆存碑刻及其史料价值_第2页
周口山陕会馆馆存碑刻及其史料价值_第3页
周口山陕会馆馆存碑刻及其史料价值_第4页
周口山陕会馆馆存碑刻及其史料价值_第5页
资源描述:

《周口山陕会馆馆存碑刻及其史料价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周口山狭会馆馆存碑刻及其史料价值周培佩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周U山陕会馆是目前河南省现存最大会馆之一,馆内现存碑刻12幢,其中关于山陕会馆最初修建、历次扩建、重修情况的旮8幢,奋关江南会馆、罗祖庙的奋2幢,反映周门社会生活的有2幢。这些碑刻内容丰富,有助于推进研究清代、民国时期周口的商业经济,周口会馆的功能以及周口的社会生活。关键词:周U;山峡会馆;碑刻;史料价值;基金: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4B1S004)周口始兴于明代,至清道光年间达到鼎盛。其吋,全国各地的商人纷至沓来,尤以山西、陕西商人最多,商号数量超过千家。来自山西、陕西、安徽等地的商人为了联络乡情、存储货物、议事交涉等需要,相继在周口建立了10余座规模宏大的商业会馆。至今完好保留下来的只有沙河北岸的山陕会馆一处。本文将从周U山陕会馆现存碑刻的概况及史料价值等方面予以探讨,以求教于方家。一、周口山陕会馆馆存碑刻的概况周口山陕会馆内现存大小碑刻12幢,时间从乾隆四十八年(1783)到民国九年(1920)跨越近140年。根据会馆内现存碑刻的主耍内容,可大致将碑刻分为三类:(一)记录清代周口山陕会馆修建、重建、扩建的历史过程此类碑刻共8幢。这些碑文,清楚地记泶丫周门山陕会馆的创建、重修和扩建的历程,也间接反映了周口商品经济的繁盛和社会发展的状况。“周口河北,旧有山陕会馆,中祀大帝。创自康熙三十二年,五十二年旁建河伯、炎帝二殿,丁酉年建药王殿并东廊房,壬寅年建财祌殿并丙廊房及禅院僧舍。雍正九年重修大殿、建香亭,十三年建舞楼、山门。乾隆八年建老君殿,十五年建钟鼓楼,三十年建马王、酒神、瘟神殿及石牌坊、马亭、戏房。”嘉庆七 年(1802),春秋阁、歌舞台建成。嘉庆二十年(1815)至道光二年(1822)间,乂陆续立牌坊2座、建廊房14间、客庭10间、看楼10间,建作坊20间,并修院墙、砌甬道、施彩绘。咸丰二年(1852)全部落成,光绪三年(1877)又重加修整。从康熙三十二年(1693)至咸丰二年(1852),在这160年间,周口山陕会馆共计进行了15次修缮,其中以康熙、乾隆、嘉庆、道光时期的修缮最多,占近四分之三;会馆每次修缮都资费不菲,嘉庆、道光年间更耗银达1万一2万余两,这也反映出当时周口商品经济的繁荣。后来由于清末政局动荡,周口屡遭兵燹,商铺、建筑被大量焚毁,幸而山陕会馆得以保存。光绪初年,陆续复业的山陕商人又再次集资对ill陝会馆进行修整。此后,再未有人规模的修缮。光绪末年京汉铁路开通,周口被这一新的交通命脉舍弃,交通地位骤降,日渐式微,而普经香火鼎盛、喧闹一时的山陕会馆也随之凋敝。(一)记录清代、民国时期周口其他会馆的修建情况此类碑刻共2幢,其中1幢记录江南会馆重修的情况。江南会馆,是安徽商人的同乡会馆,筹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又称草关帝庙。对此,民间有不同的说法:一U1殿为草顶,故名草关帝庙;二UJ建庙时曹姓捐款最多,故名曹关帝庙;三曰庙前乃牲畜市场,故名槽关帝油。该馆占地约50亩,建有戏楼、廊房、拜殿、大殿等。清道光初年,会馆因年久失修墙垣颓败,屋宇渗漏,再加上旧有土墙草房20余间,全都倒塌,会众扪心若破坏日深,将来更难修缮。于是,举行公议,商量捐款修缮事宜。安徽会馆先于道光二年(1822)从高汶济手屮购得庙后地基一处以备扩建,后于道光十三年(1833)八月间正式重修,至道光十四年(1834)秋间全部完成,共耗银约1700余两。另外1幢记录着罗祖庙的修建情况。每一个行业,都有自己信奉的祖师。据理发业旧典《浄发须知》载浄发业的祖师是罗祖,又称罗真人,江东人[1]卷一四一二五。但关于其为何时之人,旧籍、传说众说纷纭,先言罗祖为唐玄宗时人,又语罗祖身处武则天甚至雍正时期。民国九年(1920)《重修罗祖庙碑文》碑言:“夫道溢大千,惜乎愚钝而不晓;法门不二,迨至罗祖始遍传。……即我整容一业,亦得蒙其庥,而被其泽矣。然既蒙何如斯,若不建立庙宇顶礼崇拜,将何以报答圣功耶。”据此推测周U罗祖庙奉祀的为罗教创始人罗清,而罗祖庙为理发师所建的同业会馆。民国九年0《罗祖会公买地基文约》碑记载:“因前清买到梁姓宅棊一处,坐落坊子街路北,于咸丰年间,被逆匪扰乱,致将文约遗失。……官弓丈明,三段成地五亩三分八厘八毛四丝三忽,时值原买价共钱三百串零零五百文,遵章补契投验,恐后无凭,立补契存证。”碑中还详列了罗祖疝的四邻边界:“北段四至:北至路中,西至赵协泰,东至孔姓,南至连段。南段四至:北至连段,西至赵协泰,东至陈姓,南至路中。连北地:西至路中,东至王姓,西至卖主,南至谢姓。”(三)记录清代、民国时期周口的社会生活 此类碑刻也有2幢。据其屮1幢碑文载,周门山陕会馆每逢关帝的圣诞,众商都会捐资请戏班演戏,以酬神佑。然而当地兵士、地痞经常敲诈勒索阻挠,忍无可忍的众商赴城禀官,最后陈州府发布了一个告示(若再有此种不法行为,官府将严惩查究)通告全镇,以保障会馆活动的正常进行。还有1幢记录了民国年间的土地买卖与赠予:民国四年(1915)郑凤翔将自己市宅一处(包括房屋、地基)卖于积善堂;民国五年(1916),积善堂主甘庭竹又因皈依佛门,情愿将积善堂地基、房屋捐于洗心佛堂,供善友朝贺诸佛圣诞。二、周口山陕会馆馆存碑刻的史料价值周U山陕会馆的碑刻涉及内容广泛,对于进一步推进清代、民国时期周U的商业经济、会馆功能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一)有助于推进研究清代、民国时期周口的商业经济周口山陕会馆内保存的碑刻较完整、详细地记载了历次修建山陕会馆所用银两的来源及开支情况,据此可估算清代周口的商业规模、经营范围及考察其商业地位。周口山陕会馆历次修缮,基本上都采取集资方式。集资主要面向行商、坐贾。“中国古代的商人传统上分成行商和坐贾两类,行商即从事商品贩运业、没有固定营业店铺的商人,坐贾即在市内拥有同定铺席、经营方式为居鬻的本地商人。”m正是因为二者对镇的依赖程度不同,集资征收的标准也不一样。周U山陕会馆为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等及铺砌甬路院落,从嘉庆十四年(1809)开始集资至道光元年(1821)结束,共计12年得银29100两。坐贾捐银为认捐,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决定捐款的多少,共计捐银16200两,至于行商按1%。的比例抽厘,12年共抽收厘金银12900两。许檀先生在《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一一明清时期河南商业城镇的个案考察》中假定坐贾的捐资比例与行商大致相当,以1%。的抽厘率折算,以12年平均,行商平均每年的经营额为107万两,坐贾平均每年的经营额为135余万两。这样,行商、坐贾合计,年经营额达近240余万两[3]。道光十六至十八年(1836—1838)的大修,共计用银26120两零。此次集资共用9年的时间,集资方式仍旧是坐贾认捐,行商计金抽厘。若按同样的方法折合,行商、坐贾合计年经营额在290余万两,与嘉庆年间相比有所增长。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关帝庙记》碑碑阴开列有165家坐贾捐银数目,其中8家首事各捐银646两零,8家首事共捐银5170两零,占捐银总数近1/5。据学者们推算,在当时5两银子就可以维持一家老小一年的基本生活所需。8家首事商号每家所捐的银两相当于130家一年的生活费用,其数量相当可观。A前河南省周口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费是人均430元每月,若按3口之家计算,一年的基本生活费用不低于16000元,130家约需200多万。一个商号能捐出如此数目的款项,可见当时周U商人经济实力之强、周U商业经济的繁盛。据道光十八 年(1838)《重修关帝庙岁积厘金记》碑文记载,当时周口有行会15个,经营范围遍及杂货、麻、油、丝、布匹、京货、西烟、果、白米、山货、鱼米、竹木、皮货、药材、交通运输等。碑中所记大小商号300多家,不在碑文记载之列的应该还有。有学者估计,当时周口山陕商人的商号应该有500家左右M。周口,一个内陆城镇居然有如此多的山陕商号,这反映了当吋其商品经济之发达。除山陕会馆外,江西、安徽、湖广及福建等省商人在周U所建的10余座会馆尚未估算。且周门是以粮食转运为主的商业贸易市镇,粮食是最人宗的商品。清光绪年间,周口经营粮食交易的大型行庄有28家,专门为卖主售粮的粮坊80多家,粮食年成交量两亿斤以上。据此,许檀教授推断:在清代中叶周口的鼎盛时期,全镇商人商号数量可达1500—2000家,至少当超过千家,周口全镇的商业规模为500万一600万两似1,这比同一时期省城开封200余万两的商业规模大了2一3倍。清代周门的繁荣,主要得益于它优越的地理环境,地处豫东平原,陆路四通八达;三川(沙河、颍河、贾鲁河)交汇,水运发达,是漕运中心和水运中心。与大运河、海上运输和比,从长江到周口再陆路北上的商路,所经之处多为平原,人U稠密,政府行政力量较强,相对安全且成木较为低廉。“江南商货皆由此通汴,每岁荒江淮之粟籍以传输,百姓赖之。”[6]卷四周口的经济辐射能力突破丫地域的限制,既是河南省的漕运重地,也是全国范围内茶马商道的重要结合点。(二)有助于推进研究周口会馆的功能会馆最初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同乡会组织。明中叶以后,商人会馆逐渐增多,其基本功能可概括为祭祀神灵、联谊庆典、公议维权和资助同乡。会馆以神灵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由于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奉祀的神灵也不尽相同。周口山陕会馆正殿供奉的是关羽。因为关羽为山西解州人,讲信重义、爱国忠君。山陕商人寓居在外,为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寻找精神归宿与心灵慰藉,树立集体象征和精祌纽带,大力宣扬祭祀关羽。除以关羽为主祌外,周口山陕会馆还祭祀有炎帝、河伯、药王、灶君、财祌、酒神、马王爷、老君,共9尊神灵,是国|Aj现存会馆屮祭祀神灵最多的会馆之一。江南会馆也奉祀关羽,而罗祖庙则奉祀罗祖,这都与各会馆内商人的精神需要有关。在实际祭祀中,商人们一般只在春秋大祭时亲自祭祀关羽,至于其他陪神的祭祀和平时香火主要由会馆内的主持僧负责。春秋大祭时,周U的政界要人、缙绅名流、会馆的商人都参加。主祭一般由会馆成员中德高望重者扪任,祭祀议程一般包括击鼓鸣钟、鸣炮奏乐、敬献供品、跪拜、恭读祭文等组成。商人常年经商在外,需要联络乡谊,互通商情,和互慰藉。会馆为寓居在外的商人提供了聚会与娱乐的场所。会馆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庆典活动,而这些活动往往与演戏相结合,歌舞不辍,热闹非凡。冇吋商人获人利也会举办酬神演戏的庆祝活动。周门山陕会馆N戏楼为二层建筑,重檐结构,面阔三面,进深三间。正对戏楼的东四两厢是20间看楼,一楼为商业店铺,二楼为女眷们看戏的场所。整个院落可放罝30—40张八仙桌,可容纳300余人。戏楼演出的剧目,首先可使寄居周U的外商寄寓感情、精祌娱乐。商人远离家乡忙于经商,不能与家 人一起共享天伦,心中常有挥之不去的乡愁。常年经商在外也给他们的婚姻带来很多不幸,这更加深Y商人们排解不开的孤独。经常观看戏曲可使他们暂时忘却烦恼,愉悦心情。其次,又起到教育和传承文化的作用。中国历来强调戏曲的高度教化作用,以往百姓没有文化、目不识丁,他们的道德观念、历史知识甚至许多常识,都是通过看戏得来的。会馆又是商业活动的集体场所,所议内容较为繁杂。首先是公议行规。行规就是会馆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每个会馆都有自己的规章制度。会馆依据行规对内裁决同业纠纷,对外协调本籍商人与其他商人或地方乡绅的关系,维护本会商家的利益。周口山陕会馆将自己的任务定为“齐人心而便商旅”:而罗祖庙则因恐帮规不整,于民国九年(1920)公议条规,确保本行业的永固。其次是交涉维权。例如:嘉庆五年(1800),地痞兵士因敲诈勒索山陕会馆不成,遂阻挠敬神演戏,被山陕会馆状告至陈州府,请陈州知府出示公告来维护商家权益。会馆设有较为系统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本会会务。周门山陕会馆的首事为8人,定期轮换。乾隆四十八年(1783)首事为窦天育、宋义盛、毛尚徳、郭广聚、王广源、杨万镒、张义有、郭大兴。会馆内也设有董事,一般由公举产生,负责会馆事宜。嘉庆七年(1802)董事为张天佑、杜通兴、张君顺、靳天庆、成久兴、杨允兴、14义中记、张冏泰,此后不断更替轮值。江南会馆董事为4人,而罗祖庙首事由1人到5人不等。此外,厘金抽取也是会馆行规的一种表现形式。嘉庆七年(1802)碑记山陕会馆普行毫厘之规,累积19年,筹措经费20000余两用以创建春秋阁;道光二年(1822)碑记,铺户量木金之大小为捐数之重轻,行商循往例千钱抽一,计12年得银29100两;此后山陕会馆的历次扩建、维护都是靠循旧规、抽厘金、化布施。同时,山陕会馆对于历次修缮的管理十分严格,不仅由首事督工而且有厘金账具明筹集资金的详细名单以及使用情况。道光十八年(1838)《重修关帝庙记》碑碑阴记有会馆重修所用各种材料,如土青红石、砖瓦石灰、琉璃脊瓦、木料、铁货绳麻、颜料杂色等的开支明细。此举意在账0公诸于众,爰请监督。资助同乡是会馆采取的一些扶危济困的福利举措。商人在外经商并不一定都能达到发家致富的目的,旧时交通落后,信息闭塞,邮递不畅,在外闯荡,遭难者不少。每当同乡人在外遭难时,会馆便对这些同乡人施以援手。譬如周济钱财、药物;对于年老失去工作能力者,会馆予以救济,为其养老送终;面对突遇横祸者,会馆则购置义地,安置灵柩。资助同乡这一义举既可使身处逆境的同乡人得到帮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又可使孤苦无依的同乡死后得到安葬,真实体现丫会馆的人文精神。(一)有助于推进研究清代、民国时期周口的社会生活在山陕会馆现存12幢碑刻中,涉及地产、房屋交易的有3幢,具体为4份买卖、赠予文约。从前3份地产、房屋交易文约内容上看,有很多共同之处:均具明地产的四至弓门、成地总数以及交易价钱;均具明买卖双方姓名或经手人姓名、同中人姓名(3—8人不等)以及交易时间,以防日后引起不必要的经济纠纷。民国年间的无名碑分为上、下两段,其中下段为一份地产、房产赠予文约:赠予人甘庭竹一心向佛,愿将民国四年(1915)所买的宅基捐与洗心佛堂为永业,与 甘氏亲族无干;同吋具明不准私行典押,惟恐宅基被私卖特将文约存于商水县衙,又勒石存证。这反映了其时周门房屋地产交易较多,相关协议较为成熟。同时,繁多的地产房屋交易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周口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罗教是明朝时期形成和流传的一种本土宗教,它将佛教禅宗顿悟说、道教的创世说与儒教的纲常伦理融汇为一,又称无为教和罗祖教。至明末清初,罗教的信众似雨后春笋集聚在各水运码头。周口罗教的兴起也人抵始于此吋,它的基本信众是漕运水手、农民和城市贫民等下层社会劳动者。罗祖庙的设立,在某种程度上带有宗教福利性质。因为它除了具备祭祀罗祖、行业协商的功能外,也为漕运水手和贫民提供了落脚处。周口山陕会馆内的罗祖庙碑文不仅是研究清代、民国吋期周口罗教发展的重要史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周口民间信仰的多样化。[1]解缙.永乐大典[Z].北京:屮华书局,1984.[2]魏天安.行商坐贾与宋代行会的形成[J].中州学科,1997(1).[3]许檀.清代河南的商业重镇周口一一明清时期河南商业城镇的个案考察[J].中国史研宄,2003(1).[4]徐永杰.漕运重地周家口[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5]许檀.明清时期开封的商业[J].中国史研宂,2006(1).[6]陈州府志[Z].清乾隆十二年刻本.注释(1)(1)乾隆四十八年《重修关圣庙诸神殿香亭钟鼓楼并照壁僧室戏房及油画诸殿铺砌庙院碑记》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2)(2)道光二年《山陕会馆春秋阁院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工作等房铺砌甬路院落布施抽积银钱碑记》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3)(3)道光二年《山陕会馆春秋阁院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工作等房铺砌甬路院落布施抽积银钱碑记》碑、道光十八年《重修关帝疝记》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门山陕会馆。(1)(1)道光十七年《江南会馆重修庙序》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门山陕会馆。(2)(2)民国九年《重修罗祖庙碑文》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3)(3)民国九年《罗祖会公买地基文约》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 (1)(4)嘉庆五年陈州府《告示》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2)(5)民国初年无名碑,该碑主要记录积善堂的土地买卖、赠予,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1)(1)道光二年《山陕会馆春秋阁院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工作等房铺砌甬路院落布施抽积银钱碑记》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2)(2)道光十八年《重修关帝疝记》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3)(3)道光十八年《重修关帝庙岁积厘金记》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4)(4)赵名凡《繁荣兴盛的周口陆陈市场》,周口文史资料(第四辑),内部资料。(1)(1)光绪三年《山陕会馆碑记》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2)(2)民国九年《重修罗祖庙碑文》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3)(3)嘉庆五年陈州府《告示》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4)(4)乾隆四十八年《重修关圣庙诸神殿香亭钟鼓楼并照壁僧室戏房及油画诸殿铺砌油院碑记》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5)(5)嘉庆七年《创建春秋阁各行商抽分毫厘碑记》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门山陕会馆。(6)(6)道光二年《山陕会馆春秋阁院创修牌坊两廊看楼客庭工作等房铺砌甬路院落布施抽积银钱碑记》碑,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口山陕会馆。(7)(7)道光十八年《重修关帝庙记》碑,原碑现存于河南谷周口山陕会馆。(1)(1)民W初年无名碑,该碑主要记录积善堂的土地买卖、赠予,原碑现存于河南省周U山陕会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