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桶挑战”的启示

“冰桶挑战”的启示

ID:9420779

大小:50.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30

“冰桶挑战”的启示_第1页
“冰桶挑战”的启示_第2页
“冰桶挑战”的启示_第3页
“冰桶挑战”的启示_第4页
“冰桶挑战”的启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冰桶挑战”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冰桶挑战”的启示黄兴东(甘肃省酒泉市肃州中学)“冰桶挑战”全称为“ALS冰桶挑战赛”(ALSIceBucketChallenge),最早兴起于美国,后来借助社交网络和名人们的影响力逐渐风靡全球。此项活动要求:“参加者需要将一个水桶中的冰块及水倒在自己头上,并且将整个过程拍成影片,上传至社交网络;参加者在完成挑战的同时,另可最多点名三人要求其效仿此行为;活动规定被邀请者要么在24小时内接受挑战,要么就要选择为对抗“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捐出100美元,或者两者都做。”活动旨在呼吁社会大众关注“渐冻人”(医学名为: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LS

2、))并为之支援献力。该活动一经发起,便受到很多名人的广泛参与和热烈追捧,使其活动规模和影响也在不断地接力传播中逐渐扩大,最终漂洋过海,使其成为了一场世界级的慈善路演,在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很大反响。这一活动的组织及传播经验,给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活动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1.教学设计“感同身受”——事例设计贴近生活,过程设计注重体验。“冰桶挑战”之所以迅速风靡,并且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是由于一些名人的推广及宣传,另一方面则体现在它让人通过一种获得类似感受的活动让人“感同身受”了。当人们在这样一种感受下,自然会从自身感受自发地产生一种思考和自觉

3、,更加真切自愿地为活动推广和宣传。就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教学而言,其实这种“感同身受”更为重要。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来讲,其所涉及内容基本都是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并且一些内容本来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更好地参与到社会生活当中,与学生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可能由于大部分学生虽然也有听过、见过一些社会现象,或参与过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的活动,但平时却没有注意从政治学科的角度去思考过一些问题,因此从高中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设计上来讲,我们就要多从贴近学生生活的一些事例、一些现象、一些活动人手,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身边发生的小事中体悟道理,深化知识理解。同

4、样,为了让学生加深体会,我们也可以把一些社会中存在的现象或一些存在但他们平时很少参与或很少注意的活动,通过“精炼提纯”,打造“微缩型”体验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参与,从而“感同身受”,切实从自己的亲身体验出发,从而更好地理解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内容,并在以后更好地运用于生活。2.课堂实施“分组竞争”一一全体学生分组结对,课堂表现积分奖罚。“冰桶挑战”之所以能够迅速吸引一些名人参与并大范围被其他人关注和参与,其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冰桶挑战”给人设置了一个“挑战”,这种挑战的实质实际是一种自我的突破与竞争。设置了悬念,从而激发起了人们的自我

5、突破竞争欲望以及在自己突破后给自己“点名人”一种竞争的欲望,从而让这个活动在“熟人竞争”不服输的欲望推动下,参与热情高涨,推动活动越来越发展壮大。对于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教学也是一样,我们如何去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对改善人们以往印象为枯燥乏味、缺乏参与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来讲尤为重要。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组织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克服以往全体学生“各为个体”的现象,要焕发出学生之间的竞争欲望。为此我们可以把全体学生分组结对,然后在每节课的实施组织过程中设置一定挑战,从而来加强学生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分组竞争”,我们进

6、行一定的课堂表现积分累计,定期清算,奖罚分明,让学生在竞争中、奖罚中激发学习探究欲望,从而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通过这种分组,根据课堂表现,设置一定奖罚措施,定期实行清算的课堂实施办法,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奖罚的竞争中增强课堂参与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在这种奖罚分明的竞争中,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督促作用,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3.课堂问答“点名联动”——回答遇困点名求援,“熟人”联动协作提高。“冰桶挑战”不仅唤起了我们对于渐冻人的同情和理解,让我们逐渐关注起这一群体的生存状况,同时这种利用熟人间的“点名联动”的方式,也将这个活

7、动推向了高潮。囿于熟人间“难以推辞”,不仅让这个活动生根发芽,规模不断扩大,一些熟人间的相互互动,也让这个活动的深度进一步拓展,让人深入对其了解和关注。新课改的理念讲求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教材改版更加生活化、易于学生自主理解和探究的大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在这一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则显得更为紧迫和需要。以往思想政治课程的课堂上,我们往往倾向于教师一个人完成“点名回答”的任务,并且有时我们往往在一个学生回答不上来后,我们又会自己点名叫另外的学生回答,这往往会是一种“命令式”的问答过程,不能很好地

8、调动学生,发挥他们的自觉主动性,同时也对培养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学习能力不利。如果我们能够逐渐改变我们以往那种“命令式”的问答形式,而是当教师提问学生,这个学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