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

ID:9298133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27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_第1页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_第2页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_第3页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克与千克》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克与千克》教学反思教学片段:  建立“千克”的概念   1.动手实践。  小组合作分别用盘秤称出1千克的苹果和1千克的盐,并填写好实验卡(1)。  2.小组汇报填写结果。  3.提问。  师:每组称得的1千克的盐都是2袋,为什么1千克的苹果,每组称得的个数会不一样呢?    4.让学生感受1千克的重量。掂一掂  5.让学生感受比1千克重的重量。称一称 掂一掂  6.举例。师:在你的周围能找到比1千克还重的物品吗?  建立“克”的概念  1.提出问题。  师:桌面上的1袋苹果、1个苹果可以用盘秤称出它们的重量,那1粒黄豆能用盘秤称出它的重量吗?  试一试  学生试后发现很难称

2、出它的重量。  师:用什么秤才能称出1粒黄豆的重量呢?  出示天平。  2.简单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并且在天平上演示称1克重量的过程。  3.让学生感受1克的重量。(每人在桌上找到1个2分硬币,把它放在手指上感受它的重量)  4.举例说一说生活中重量大约是1克的物品。  5.猜一猜1克的黄豆大概有几粒?猜后指名演示。  6.动手实践。  (1)师的桌面上陈列了一些物品,请每组任选1件猜它的重量,你们认为组内谁猜得最准就在表中填谁猜的重量。用同样的方法猜出1个苹果的重量并填写实验卡(2)。     师:想不想知道你们猜得对不对?     师:今天我们就到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

3、。哪些小组愿意当市场管理员?  (2)任选三个小组当市场管理处,每组都选出一名工作人员,其它同学是监督员。其它五个小组的同学拿着刚才所猜的物品任选一家市场管理处的公平秤去称一称。称后将结果填入实验卡(2)中。  (3)并比一比哪个小组猜得最准。  (4)请猜得最准的小组交流经验。   [反思]  一、在实践中感知     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所列举的例子都是学生经常能接触到或看到的。师生共同努力,准备了充分的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学生进行了估一估、掂一掂、称一称、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

4、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这种感受不是教师讲解、灌输得来的,而是学生亲身体验到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做”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听和说”的方式介入学习活动。他们不仅理解了“克”“千克”的正确含义,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发现、认识、理解数学的一般方法,培养了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在体验中建构     体验是由身体活动和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让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于认知与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命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而且是身心、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一个突出特

5、征。  传统教学中认识质量单位,重点一般都是放在单位的换算上,教学中往往采用讲授记忆的方法,学生只要记住几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就算完成教学任务了。这样的教学往往出现学生学完质量单位后,还会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个西瓜重3克,一个鸡蛋重50千克,王老师的体重是60克……这反映了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严重脱节。《克和千克的认识》的教学重点确立在“1千克、1克有多重”的概念的确立上,既重视数学事实,又重视数学经验。所以在”克的认识”中,我反复让学生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找一找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感受它们的质量,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这种感受、体验不但是进一步学

6、习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会生存”必备的本领。“克”“千克”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学生经过眼晴观察、耳朵倾听、脑子思考、嘴巴表达、双手操作,心灵感悟,即用自己身体亲身经历、体验后逐步形成的,它必将沉淀到学生的内心深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