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规制框架与发展趋势

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规制框架与发展趋势

ID:9283346

大小:3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26

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规制框架与发展趋势_第1页
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规制框架与发展趋势_第2页
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规制框架与发展趋势_第3页
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规制框架与发展趋势_第4页
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规制框架与发展趋势_第5页
资源描述:

《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规制框架与发展趋势》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后危机时代信用评级机构的规制框架与发展趋势  作为金融市场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评级机构的“脸色”时常牵动着人们的神经。此次危机中,三大信用评级机构都未能起到其应有的前瞻性预警作用,甚至直接参与结构性金融产品的构建过程,其独立性和透明度饱受诟病。鉴于此,国际范围内以直接监管为导向的监管规则将出现强化趋势,“以确保满足规范的国际执业准则,特别是要避免不可接受的利益冲突”。    信用评级行业特征  12  寡头市场的特殊性在于:少数几家厂商供给行业大部分产品,其产量在该行业总产量中占有压倒性份额,从而对市场价格和产量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同时,由于他们在资金、技术、产品、信誉等方面的规模效益,

2、这种绝对优势又得以长期持续。自1902年约翰•穆迪首创铁路债券评级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比较活跃的信用评级机构有100多家,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却主要由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巨头所控制。截至危机发生前的2007年,穆迪和标准普尔两家公司在国际上的联合市场份额高达80%,如果把惠誉的份额也包括进来,这个比例将占到95%。1982年后,HHI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开始代替“市场份额”作为计量潜在市场势力的主要手段,并成为1976年哈特-斯科特-罗迪诺反垄断增进法案事实上的判断标准,为美国司法部和联邦贸易委员会所采用。以美国信用评级市场NRSROs(NationallyRecogni

3、zedStatisticalRatingOrganizations)标准下的评级产品分类数量来看,现有评级总量的HHI达到了3347,其几乎相当于只存在3家(10000/3347≈3)等值规模公司的市场状态。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家评级机构的发行量大约占据所有种类报告发行量的97%。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国家和地区性的信用评级行业内部。在中国,伴随着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发展,国务院、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和银监会相继出台了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认证和核准制度,从而使得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联合、远东、新世纪和鹏远等6家公司成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中事实上的垄断者。12  在其他国家,主

4、要的信用评级机构数量都基本维持在2〜3家左右,数量较少,其评级市场也通常被几家机构所瓜分。例如:日本的日本信用评级公司(JCR)和日本评级投资讯息中心(R&I);英国的艾克飞信用咨询公司;印度的印度信用评级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和印度投资信息与信用评级公司等。    信用评级市场寡头垄断结构的成因分析  12  首先,信用评级是独立第三方在对评级对象的诸多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偿还债务能力及意愿作出的综合评价。因此,市场对评级机构的认可只能通过事后考察评级结果和实际违约率的相关性来实现,而表现为评级强相关性的机构将据此获得某种程度的“声誉”,并得以在评级行业继续存续下去

5、。根据美国学者希克曼(1958)的研究,1929〜1933年间,美国的债券违约率高达1/3,但高评级债券却很少发生违约。也就是在那个时期,信用评级机构在美国名声鹊起。评级行业中的“先行者优势”又强化了“声誉”上的地位。最终的结果就是,信用评级行业存在着某种无形的进入壁垒,从而阻止“新”企业进入该市场。与之相对应,对评级机构的监管事实上成为了一种市场的自发性行为。“声誉资本”会随着失真的或虚假的评级结果的出现而不断缩水。由于这种博弈的长时间性和可重复性,市场中最终存续下来的公司必然是经过市场长期检验的,拥有极高社会声誉的少数几家公司。  其次,监管特许权论认为,由于信用评级以大

6、量法规作为投资门槛或风险资本的测算尺度,因此,它不仅是一种信息产品,而且是一种监管特许权。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衰退引发了美国国内的债务危机,凭借评级结果和违约率历史数据之间稳定的相关性,美国的监管部门开始在其有关规定中广泛引用权威的或经认可的信用评级机构出具的结论作为依据管理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的活动。对此,监管者必然要求某种程序来确保作为指标来源的信用评级机构的合法性和高质量,认证制度的出现实际上就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东西。1975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实施了著名的NRSROs标准,即“全国认可统计评级组织”,对有权威性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了认可和授权。此后,“援用NRSROs”的

7、监管规则实际上成为了联邦和各州司法实践中被广泛使用的立法基准,为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和世界各国立法机关效法。由于认证制度得到了公权力的认可,且监管机构会出于保证评级结果可信度的目的,规定较高的准入门槛,少数已获得认可的机构就具有了更加明显的优势,行业准入障碍事实上从制度上已经扩大了。12  再次,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出发,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的根源在于金融市场参与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一般投资者不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和足够的对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