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281601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26
《改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改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改进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企业业绩评价是随着企业管理实践和理论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从20世纪初起,伴随着企业管理的生产管理、经营管理和战略管理三个阶段,围绕着业绩评价目标导向的演变,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优劣的讨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等诸多问题,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进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尤其是企业管理进入战略管理阶段以后,作为企业管理有效手段的业绩评价,再次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瞩目的焦点。近年来,国外大量的关于企业业绩评价的研究文章被介绍到国内。国内研究企业业绩评价的文章也越来越多,
2、而实务工作者也结合企业自身实践,设计了各自的业绩评价系统。在竞争日趋国际化、日趋激烈的今天,研究企业业绩评价,构建适合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于转变企业经营观念、增强企业形象意识、引导经营行为、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竞争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企业业绩评价发展历程我国企业业绩考核评价的研究探索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进程,并且是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及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而渐进发展变化的。与西方国家企业业绩评价产生的背景不同,我国企业业绩评价的产生并不是出于增强企业诚信和提高资源配置的需要,而是国家为加强国有企业管理与控制,保证企业实现政府目标而采取的计划管理措施之一。我国企业
3、业绩评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49~1978年实行的实物量考核阶段,适用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二是产值和利润考核阶段;三是投资报酬率考核阶段。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等部门分别于1992年、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颁布了相应的业绩评价体系。1999年颁布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包括8项基本指标、16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分别从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方面对企业业绩进行了综合评价。这套指标体系是最全面、最科学,也是最具有可操作性的。2002年3月,财政部、国家经贸委、中央企业工委、劳动保障部和国家计委在认真
4、总结3年评价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1999年颁布的进行了修订,发布了《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修订后的操作细则包括8项基本指标、12项修正指标和8项评议指标。二、我国现行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不足1.未能充分体现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管理的要求战略平衡计分卡的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即为企业的战略经营管理服务。因此,在指导体系的设计上,首先是选择那些影响企业战略经营成功的关键性要素,组成若干层面的评价指标子体系;其次,这几个层面还必须存在一定的因果链关系,通过这样一个计分卡,可以成功地将企业整个经营战略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战术性目标。而国有企业业绩评价的指导思想则是在于企业经营业绩的全面
5、、综合评价并划分出档次,因此,指标体系的设置仍侧重于财务业绩评价指标,而涉及到企业战略性发展业绩评价方面的指标却很少涉及,如客户方面、职员方面和内部生产经营过程方面的指标涉及很少或几乎没有涉及。这是国有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一大缺陷,它不利于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2.对经营风险控制的考虑不足如果企业将资金大量投入到证券二级市场,从中获得丰厚的投资收益,增加企业利润,将直接导致其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上升,使企业的上述指标都能优化,同时并不影响销售利润率的大小。但实际上,企业将资金大量投入到证券市场,企业的经营风险增加了,而且由于
6、对外间接投资占用大量的资金,可能导致企业自身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更新改造难以进行,影响了企业的长期发展。这样,企业管理部门若仍用这些指标来评价企业业绩,会刺激企业的短期行为,造成企业代理风险加大。3.单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来评价企业经营业绩,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不仅仅是投资者的企业,它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契合体。虽然目前企业重大的人事任免以及重大经营决策权掌握在投资者手中,但是,投资者却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顾其他主体的利益,否则会影响到其他主体的利益,从而挫伤其他主体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本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并最终使得投资者的利益无法实现。我国的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一直
7、是完全站在投资者(国家)的角度来设立的,对其他主体的利益并未考虑。三、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改进思路1.站在多元主体的角度来设立我国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长期以来,我国通过编制利润表计算税后净利。它把职工的利益作为人工费用计入到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中,把债权人的利益计入到利息费用中,在计算企业获利时把他们到减除掉了,衡量企业获利时把职工的利益和债权人的利益排除在外。这是不合理的。应把职工利益、债权人利益和投资者利益同时考虑,即:应计利润=会计利润+人工费用+利息费用。在这个基础上,去计算企业的获利能力。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