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259734
大小:10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25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 第九章 压强 第3节 大气压强 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大气压强教学设计课题大气压强教材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根据《课标》中初中物理课程的功能的描述,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其中几点:从生活经验出发,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探索兴趣;通过大气压知识的学习,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动手实验,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学生是带着以往丰富的经验走进教室的,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本课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强调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解释,倾听他们的想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
2、来,以学生的前概念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丰富和调整自己的理解。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要让教与学在实质的对话与交流中进行,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通过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观点和思想,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背景分析本节选自八年级下第九章第三节,是在学习了压强和液体压强知识后对压强知识的延伸,也为后面学习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及气体浮力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本课所讲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能使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以此增强学生对“学物理、爱物理、用物理”的兴趣。初二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动脑、思维方式主要是形象思维,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学
3、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具备了有关大气压强的一些前概念,对大气压强也有一个相对模糊的理解,这是学生这节课学习的基础。另外,学生已经对力的相关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基本掌握压强的概念以及计算固体、液体压强的方法,能够利用转换法解决问题,这些知识和实验方法将作为载体来帮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3.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初步认识实验的重要性。2.通过探究实验,经历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改进实验方案,分析归纳得出测
4、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的研究过程,初步体会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小组协作、讨论,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2.逐步养成尊重事实的学习习惯,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重点:证明大气压的存在,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难点:大气压值的测量。教学流程课型新课教学教学资源ppt、黑板、两心壶、两心壶模型、火罐、棉花、火柴、镊子、烧杯、杯子、红墨水、塑料片、玻璃管、马德堡半球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5min)展示魔术:一个茶壶,却可以倒出两种不同颜色的水。学生感到好奇,提出猜测。引起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好奇,
5、激发探究欲望,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一、大气压强的存在(10min)图片展示并提问:这是我们常用的火罐,它是如何使用的呢?演示火罐的使用方法并提问:是什么力使火罐可以扣在气球上?观察并回答拔罐器,同时简述拔罐器的使用方法。原因:火罐外有空气,是大气压强的作用。从生活入手,用生活实例切入主题,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头脑中对大气压强的感知,初步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演示覆杯实验并提问:将塑料片封住灌满水的杯子,倒置使开口朝下,塑料片不掉落。是什么力拖住了这满满一杯水?观察现象,讨论,达成共识:大气压是存在的。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再次证明
6、大气压的存在。同时也为后面托里拆利实验的设计埋下伏笔。二、大气压强的特点(7min)提问:把杯子向四周转,塑料会不会掉,说明什么?体验大气压强的力量: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提供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用具。学生亲自体会覆杯实验观察并思考,学生上台体验马德堡半球实验总结大气压强的特点加深学生对大气压强确实存在的体验和感受。三、大气压的测量(15min)提问:马德堡半球实验说明大气压不仅存在而且很大,有多大?如何测量?提问:大气压强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有什么实验方法能帮助我们进行测量吗?通过覆杯实验提出问题:能否设计一个实验,利用液体压强测出大气压强?演示:15cm长的试管倒入水后,
7、开口向下,放入水杯中松开堵住开口的手,观察现象。引导学生提问:谁托住了水柱?能认为现在水柱的压强等同于大气压强吗?演示:提供30cm、50cm、70cm、1m长的试管,重复一遍,分析原因,看水会不会下降。播放视频:水可以托起10m的水柱。提问评估:器材受限,有无改进方案?学生思考转换法分组讨论并回答(用长试管装水,直到纸片刚好掉下来,测水柱的长度;用试管倒过来放在水槽里,看水柱上升的高度。)学生观察并分析发现问题,分析回答观察实验,思考方案改进方式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得出可以加大液体密度来实现减小液柱高度的目的。启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应用转换法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