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256414
大小:16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25
《2016语文版语文选修第十一课《诲人不倦》word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古代的姓氏名字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姓氏,但在最初,“姓”和“氏”的来历、作用其实是不同的。在原始社会后期的母系氏族阶段,人们只知有母,不知有父,每个以母系血统为纽带的族群都有一个区别于其他族群的称呼,这就是“姓”。所以甲骨文中的“姓”字从“女”、从“生”,就是表示“女所生”。同一个老祖母所生的后代,便是同姓。m随着社会的发展,同姓的族群出现新的区分,尤其在母系氏族阶段向父系氏族阶段转变的过程中,这种区分日趋明显。这种区分不仅取决于血缘的亲疏,还缘于地位的高低与财产的多寡。于是,在同姓的人当中,又有了不同
2、的“氏”。最初的“氏”,大体上就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后来,地名、官职名、祖先名等都可以作氏。南宋史学家郑樵《通志·氏族略序》中说:“三代(指夏、商、周)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可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这里说明了姓和氏之间的关系,又表明了两者后来的演变和作用。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
3、姓和氏便没有什么区别了。孔子是宋国贵族之后,宋国是殷遗民所建,所以孔子本应姓“子”。他的先祖本以“公孙”为氏,到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祖,故后以孔为氏焉”。由此可知,孔子之“孔”,只是他的氏,而非他的姓。知道这一点,对于孔子之父孔纥(hé),为什么又叫叔梁纥,就不难理解了。今天的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符号——名字。但在中国古代,“名”和“字”并不是一回事。古人一般在出生三个月后,便要取名。《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则父名之。”之所以要在三个月后取名,是因为“人生三月,目煦亦能咳笑,与人相更答
4、,故因其始有知而名之”。也就是说,三个月大的婴儿,已略知世事,懂得与人交流,给小孩取名是交流的需要。古人的名是小时候被长辈呼叫的,成年之后,平辈尤其是晚辈仍直呼其名,便显得不敬,故“冠而字之,敬其名也”(《仪礼·士冠礼》)。所以自周代开始,一般的人不仅有“名”,而且还有“字”。如孔子名丘,字仲尼。《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就是说,当男子二十加冠时,表示其已成人,将要正式参加社交活动,或女子十五及笄当嫁时,就要在有了名之后,再加“字”。如何呼名称字,古人有一定的规矩,特别是
5、战国以后,成了一种严格的礼制。概言之就是:敬称、尊称、下对上称字;自称、谦称、上对下称名。平辈之间一般称字,只有很熟悉的朋友才互相称名。不按此道,便被视为无礼。这种礼仪至今仍然保留,尤其在文化人当中。1.字音字形(1)不悱不发(fěi) (2)贫而无谄(chǎn)(3)如切如磋(cuō)(4)闵子骞(mǐn)(5)举一隅(yú)(6)巧笑倩兮(qiàn)2.重要词语(1)有教无类:种类,类别(2)尝独立,鲤趋而过庭:独立,一个人站在那里;趋,小步快走(3)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想求明白而不得
6、;悱,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样子(4)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隅,方位,一般有四方;反,还复,这里指回过头来加以验证(5)女与回也孰愈:较好,胜过(6)吾与女,弗如也:赞同(7)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谄媚(8)素以为绚兮:素,白色的底子;绚,色彩繁盛的样子3.通假字(1)唯上知与下愚不移:通“智”,聪明(2)吾自卫反鲁:通“返”,返回4.虚词用法(1)赐也何敢望回:疑问副词,怎么(2)天何言哉:疑问代词,什么(3)告诸往而知来者:之,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子贡(4)闻斯行诸:兼词,“之”“乎”的合音。之,
7、指代听到的内容;乎,疑问语气词5.词类活用(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使动,使……相差很远(2)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离开,保持距离(3)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使动,促使……上前;使动,使……退缩6.特殊句式(1)“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宾语前置(2)“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宾语前置(3)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宾语前置(4)天何言哉:宾语前置7.成语积累(1)有教无类:对任何人都给予教诲,没有种类的区别。(2)诲人不倦:教育人极有耐心,不知疲
8、倦。(3)举一反三:从一件事类推而知道许多事。(4)切磋:切,切削,加工玉器的方法。磋,磨,加工象牙的方法。比喻相互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5)琢磨:雕刻和打磨玉石。比喻相互商量研究,学习长处,纠正缺点。(6)述而不作:指只阐述他人学说而不创作。(7)信而好古:相信并喜爱古代文化。(8)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本课指《雅》《颂》各归适当的位置。8.名句积累(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2)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