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的历史_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王德威)

有情的历史_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王德威)

ID:9225568

大小:2.22 MB

页数:61页

时间:2018-04-23

有情的历史_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王德威)_第1页
有情的历史_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王德威)_第2页
有情的历史_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王德威)_第3页
有情的历史_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王德威)_第4页
有情的历史_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王德威)_第5页
资源描述:

《有情的历史_抒情传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王德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008年9月頁77~7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有情」的歷史——抒情傳統與中國文學現代性王德威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教授從晚清文人呼籲文學改良以來,有關中國文學「如何現代」的辯論已經超過百年。回顧一個世紀的文學論述,我們不難發現「革命」和「啟蒙」形成兩大基調。這樣的論述當然反映現代中國文學與歷史的密切關聯,但久而久之,也成為一種慣性話語。有關主義與國家的辯證,早已成為老生常談;即使時至今日,種種名目的反帝、反殖民論述,新左、新自由主義,依然不脫此一脈絡。本文提議在革命、啟蒙之外,「抒情」代表中國文學現代性——尤其是現代

2、主體建構——的又一面向。這是容易引起疑義的命題。因為一般論述對「抒情」有成見,或視為無關宏旨的遐想,或歸諸主觀情緒的耽溺;左翼傳統裏,「抒情」更帶出唯心走資等聯想。論者對「抒情」的輕視固然顯示對國族、政教大敘述不敢須臾稍離,也同時暴露一己的無知:他們多半仍不脫簡化了的西方浪漫主義說法,外加晚明「情教」論以來的泛泛之辭。但誠如學者阿拉克(JonathanArac)所指出,西方定義下的「抒情」(lyricism)與極端個人主義掛鈎,其實是晚近的、浪漫主義的表徵一端而已。而將問題放回中國文學傳統的語境,我們更可理解「抒情」一義來源既廣,而且和史傳的關係相衍相

3、生,也因此成就了中國現代主體的多重面貌。相關討論,見如李澤厚:《中國現代思想史論》(北京:東方出版社,987年),第、章。李提出啟蒙和救亡的雙重變奏為中國現代文化思想論述的主軸。JonathanArac,“Afterword:LyricPoetryandtheBoundsofNewCriticism,”inLyricPoetry:BeyondNewCriticism,ed.ChavivaHošekandPatriciaParker(Ithaca:CornellUniversityPress,985),p.5.中國文學傳統裏的抒情定義豐

4、富多姿。從儒家興觀群怨的詩教,到老莊的「心齋」、「坐-77-中國文哲研究集刊第三十三期查爾斯.泰勒(CharlesTaylor)曾經指出,西方現代主體的生成來自啟蒙運動後,對「人」之為人(humanagent)的持續思考。這一現代主體呈現三項特色:「個人」被賦予一個具有深度的「自我」;日常生活的肯定;「自然」所體現的內在道德資源。泰勒認為這三項特點都和浪漫主義息息相關。是浪漫主義運動賦予了個人感性表達的能量,憑此能量,主體才得以建立其倫理位置,並進一步形成一個有情的自我。「浪漫文人給予感情(sentiment)一個中心、正面的位5置……通過我們的感情我

5、們才深入道德的精髓,或就是宇宙的真理。」泰勒將感情視為發動現代主體意識的說法其實不乏對話聲音。蓋依(PeterGay)就曾指出理性主體和感性主體之間的緊張,促成了啟蒙論述的多元面向。霍克海默(MaxHorkheimer)和阿多諾(TheodorAdorno)則叩問,啟蒙原以征服自忘」的逍遙,《易傳》傳統的生生不息、氣韻生動,還有禪宗所啟發出的羚羊掛角,天機自現,都代表表述抒情的不同意識形態面向。而「言志」和「緣情」,不論作為抒情的認識論討論課題,或是修辭技術的指標,從情景交融,到物色比興、神韻興趣,更是千百年來詩學對話的焦點之一。當晚明的湯顯祖聲稱「志

6、也者,情也」時,抒情傳統的辯論達到高潮。近年有關抒情詩學的綜合討論可見如彭鋒:《詩可以興──古代宗教、倫理、哲學與藝術的美學闡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00年);李珺平:《中國古代抒情理論的文化闡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005年);李春青:《在文本與歷史之間──中國古代詩學意義生成模式探微》(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005年)、《詩與意識形態:西周至兩漢詩歌功能的演變與中國詩學觀念的生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005年);陳伯海:《中國詩學之現代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00年);胡曉明:《詩與文化心靈》(北京:中華書局,00年

7、);蕭馳:《佛法與詩境》(北京:中華書局,00年)。近年英美漢學界對中西比較詩學的反思,見如Zong-qiCai,ConfigurationsofComparativePoetics:ThreePerspectivesonWesternandChineseLiteraryCriticism(Honolulu:UniversityofHawai‘iPress,00)。捷克漢學家普實克(JaroslavPrůšek)曾以「抒情的」與「史詩的」文類轉換,延伸為中國現代文學和歷史演變的隱喻;JaroslavPrůšek,TheLyricalandtheE

8、pic:StudiesofModernChineseLiterature,e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