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文献综述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文献综述 

ID:22525217

大小:5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0-29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文献综述 _第1页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文献综述 _第2页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文献综述 _第3页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文献综述 _第4页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文献综述 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文献综述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文献综述引言屮国文学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主题,它自古以来都影响着我们的文化,经济乃至政治。而传统的中国文学与四方文学有着明显的不同,西方文明偏重于理性科学和个人主义,而中国文学偏重于对人生的感悟,对经世治国的探索,偏重于思想的境界。无疑抒情于中国文学是皇冠上的一颗璀燦明珠!研究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不仅是对诗词歌赋,小说散文的鉴赏与理解,更是对历史文化,风俗人情,社会制度的研宄与探索,同时也是提高自身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塑造人生价值观的一种方式。下面从四个方面来研宄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一•文学中的时间二•文学与自我三•文学与自然四•文学中的江南正文一•文学中的时间什么是时间

2、?时间存不存在?它是唯物的还是唯心的?从终极哲学上讲,时间是不存在的。用《金刚经》的话讲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从来就没有来过,也没有去过,这就是时间。文学屮对时间的发现,表现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局限性的一种体认,这种体认会激发人类产生超越的思想。面对时间之流,中国文学对此有不同的选择。1.人类对时间是惶惑不安但不是绝望的,是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回应时间的压迫。这种态度,就是儒者所倡导“不朽”观念。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这在中国文学里是主流,历代文学中的那种抱负、志向、爱国主义,根源于这种积极的面对时间的态度。例如: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竞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

3、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短歌行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口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識,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曹操的《龟虽寿》中传达丫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保管的好也可以益寿延年的思想。于是引发出对人生的感慨虽己暮年,但是有远大志向的人那种奋发的雄心不会止息。《短歌行》中有

4、曹操对人生短促的感叹,但他不是因流年易逝而生贪生畏死之想,他感叹的是战争频仍,大业未成,因而产生一种时间的紧迫感,所以他这“人生几何”的慨叹,并不軟弱消沉,而是为了执着于有限之生命,珍惜有生之年,思及时努力,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整首诗表示自己有宽广的政治胸怀,求贤之心永无止境,犹如大海不辞涓流,高山不弃土石一样。并且,他以礼贤下士的周公自励,号召天下贤才来归,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气魄宏伟,感情充沛,表现出统一天下的雄心和进取精神。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生命体,每一个生命都会有自己的生存消亡过程,人,也难逃这一自然规律。既然生命如此脆弱而短暂,更应该去珍惜它的存在呢,利用自

5、己有限的时间,去做一些应当做且值得做的事,这才是对待生命生存的正确积极方式。1.对时间抱一种客观冷静态度,处处体现一种祥和安全之感,时间在过去和未来方向都是无穷尽的。例如:《赤壁赋》(节选)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dng)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shi)o苏轼面对无法掌控的时间并没有和客人一样抱冇一种虚无

6、的看法,而是从变与不变中看到人类和万物同样永久地存在着,给予人生以积极意义。以一种淡定闲适的心情面对时间和宇宙的洪流,没有对时间易逝的感叹与无奈,恰是一种平和的心态更有一种孤高却祥和的气息。《春江花月夜》(节选)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张若虚没有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是人在此处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望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屮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诗人

7、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有这样一段话“(诗人在这里是一种)更复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祌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冇悲伤。张若虚这态度不亢不卑,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冇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一一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一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