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文献综述

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文献综述

ID:6299474

大小:40.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1-09

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文献综述_第1页
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文献综述_第2页
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文献综述_第3页
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文献综述_第4页
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文献综述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中文一班姓名:徐嘉君指导老师:陈玉蓉摘要: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研究长期纠缠在对象的表面而不得要领,其差异性和相似性的确立要么大而化之以“量”取之,但“量”的比较如何能取代“质”的比较呢?质是无法称量的,同质比较也许更有比较诗学的意义,比如中西表现论,中西再现论的比较;要么小而化之以“貌”取之,但“貌”的比较如何能取代“体”的比较呢?重要的也许是中西诗学范畴一般理论意义之比较,即从属于某种理论总体而具有的理论意义之比较。更令人遗憾的是,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研究一直不曾追问这两者的理论前提和基本诗学

2、方法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耽搁乃是中西传统诗学比较研究迟迟不得登堂入室而徘徊于门外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只是基于这一问题的追问和根本性的比较,才可能找到这两者的“可比性”前提,其外在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才“有所附丽”,才是真正可理解的。在对中西传统诗学理论前提和基本诗学方法的追问中,我们发现两者是如此的相似,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怀疑这样一种“理所当然”的习常之见,中西传统诗学是两个彼此不相干的封闭系统,是所谓“平行研究”的对象,事实上中西传统诗学在表面上的巨大差异下走着同一条十分隐秘的道路:自然之道。脱胎于作家的文本,即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物,也是

3、一种复杂的精神产品。本总数立足于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从诗性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待对今后继续深入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阐述中西传统诗学的比较时,我们先对国内学术界的诗性研究进行一个简单的勾勒,为中西传统诗学比较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学术背景。先仔细梳理我国近年来诗性的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目前学术界的诗性研究倾向于文化,美学,语言的三个角度。1.诗性的文化角度研究1999年,莫砺锋在《中国云纹学刊》第1期上发表《论中华文化的诗性特征》,文章认为以人为本的中华精英文化充满了诗性精神,所谓“孔颜乐处”,“天地大美”,“逍遥物外”6正是诗性哲学与诗化生活追

4、求的表征,莫砺锋教授指出,诗性精神是“那种执着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基于自身道德完善的愉悦感,那种对朴素单之美的领悟,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追求,“诗”出了这个词以外简直无以名之。[1]2000年,陈炎发表在《理论学刊》第6期《中国“诗性文化”的五大特征》将“诗性文化”的特征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在所有的艺术产品中,诗歌具有主导和扩散的地位;第二,在所有的文化艺术产品中,艺术具有主导和扩散地位;第三,“礼乐文化”的行为标准则使人们的言谈举止上均具有艺术特征;第四,“世俗文化”的信仰空缺使艺术具有了准宗教的功能;第五,属于藏语系的民族语言

5、所具有的模糊性,多义性和音乐性特征与艺术的表达之间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关系。2006年李建中在论文《论中国古代文论诗性与功利性的契合》中叶明确的指出,“诗性是我国民族秉性的一个方面,他认为诗性思维是远古时代东西共有的精神财富。”中国哲学创始之际,保留了诗性思维的特点,采用诗性思维和辩证法相结合的运思模式,特别是在阐述其世界观尤其是方法论和道德学说时,这种诗性思维的特征又表现的特别的明显。而儒家权威的强化又使得诗性和功利性的结合成为一种固定的“民族秉性”。[2]2.诗性的美学角度研究诗性的美学研究是诗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2002年,黎风在《

6、社会科学研究》第3期上发表《文学“诗性”的现代阐释》,文章里面认为文学的“诗性”是与人的创造相互对象化的审美过程和结果。它以先验自在的状态等待着人们去“融入”“寻找”和“发现”。他说:“文学业的‘诗性’就是要求文学和超脱于现实功利性的目的和存在表象,进入更加高尚纯粹的理想境界,成为慰藉感情,心灵的超然力量和进入历史本真的审美通道。[4]无独有偶,王振复得《“诗”性与“思”性:中国美学范畴的时空结构》叶又类似的论述:“从人的生命直观出发,自然宇宙,社会人生及其艺术审美,都是生气灌注,气韵生动的,其共同共通的人文意蕴的品格无疑是诗性的。这诗性

7、之直接的呈现,是审美感觉,意绪,移情,感悟及愉悦等等。[5]2007年,王彦锐在《辽宁行政学院报》第9期发表《诗性观照下得审美意蕴》,文章指出:“诗性是一种重要的关注视角和思维模式,更是一种审美的情感方式。诗性的这种精神现象,包容着一种价值观念,融入了一种情感态度,是一种“诗话”了得意识形态。文学诗性则体现为一种超功利性,自然性非社会化的文学旨趣,是对人生,社会,历史采取的一种诗意的审美观照。[6]63.诗性的语言角度研究200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张世英教授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1期上发表《语言的诗性与诗性的语言》,张先生认为日常语言一

8、般皆有诗性,即具有暗指未说得东西,从而使个人独特的东西得到他人的理解的特征和功能。诗的语言在语言中最具有“思辨性”,最大程度彰显了语言的诗意本性。在对古典诗歌语言的诗性特征上,他说:“中国是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