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218961
大小:323.43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23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万方数据28化学教学2008年.第6期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概念的教学策略茆建军(滨海中学,江苏滨海224500)摘要:探讨了化学概念学习的策略问题,提出了“概念形成策略、概念同化策略、概念图策略”等有效教学策略。关键词:新课程:化学概念;教学策略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6-0028—04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化学概念是将化学现象、化学事实经过比较、综合、分析、归纳、类比等方法抽象出来的理性知识,它是已经剥离了现象的一种更高级的思维形态,反映着化学现象及事实的本质,是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基础。在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的教学是中学化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2、也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许多学生在学习化学概念时,只是去背诵、记忆概念的定义。虽然下了很大功夫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却困难重重,不知如何运用;有的学生则反映化学基本概念抽象、难懂,不如元素化合物知识易学。等等。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的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对各种各样的具体事例进行分析、概括,从而把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的过程。这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具体事例的选择和分析、对概念关键特征的突出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是影响概念学习的重要因素。针对化学概念知识的特点。在遵循一般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本文是笔者在教会学生化学概念的学习策略方面进行的一些探索。1
3、概念形成策略化学概念至少包含4个要素,一是概念的名称,如“酸”、“碱”、“盐”等,它们各代表一类事物;二概念的内涵,指概念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三是概念的外延,即概念所包含的一切对象;四是概念的正例、反例。‘同类事物即为其正例。非同类事物则为反例。如盐酸、硫酸、硝酸等是酸的正例,氢氧化钠等为其反例。概念形成是通过知觉、辨别、假设、检验等心理过程,找到被肯定的属性并将之应用到概念正例中,排除非本质属性。发现概念关键属性的过程。概念的形成可用如下图式来概括:A—表示要学习的新概念a,a2a广嚷示化学概念的具体例证由于A处于例证上位。这种学习常称为上位学习。概念形成策略是指学习者从大
4、量的具体例证中,以比较、辨别、抽象等形式自己概括得出事物关键特征的一种学习策略。这种学习策略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运用概念形成策略一般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首先。收集足够多的与要形成的化学概念有关的具体例证,这是获得感性认识阶段。具体例证的获得有多种方式,可以直接从教科书或教师那里获得,可以亲自动手实验,也可以查阅资料,只要能通过自己努力获得的要尽量自己动手。化学实验是获得例证常用的方式,学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并实施实验,通过观察并记录实验数据获得有关例证,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其次,是自觉地对获得的具体例证进行分析、比较、辨别,提取其共同的特征信息
5、.逐步舍弃干扰信息,然后将特征信息进一步抽象和概括,这是一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需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这是形成化学概念的关键。最后,将获得的结论与同伴展开交流.在交流中使正确的观点进一步得到明确。并在练习应用中加深对化学概念的理解。运用概念形成策略时,概念的具体例证越丰富,关键特征越明显。越有利于概念的学习和理解。概念学习不仅要求掌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万方数据2008年.第6期课程改革征.而且要求它能排除非本质特征。因此,在学习中应重视通过变式与比较的方式,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清晰、更准确。所谓变式是从材料方面促进理解,比较则是从方法方面来促进理解。一切包含概
6、念关键特征的事物都是概念的正例。变式变是指概念正例的变化。例如。铁与氧气反应、硫与氧气反应、氢气与氧气反应等。这些反应事实就是“化合反应”这一概念的正例。在这些正例中,.“反应的产物只有一种”是概念的关键特征.而这些反应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颜色、状态、反应现象等方面的特征则是属于无关特征。这些无关特征往往会干扰学生对概念关键特征的把握。在学习中通过对不同的变式进行比较。突出概念正例的关键特征,舍弃其无关特征。可以使获得的概念更精确、稳定和易于迁移。案例1概念形成策略示例“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受
7、这样的化学结论。首先,教师可演示氢氧化钠溶液、氨水、蔗糖溶液、酒精、硫酸、醋酸等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或者是由学生自己完成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例证。不同的合作小组相互交流各自的实验结果。从而使获得的例证更充分。其次。在此基础上。介绍氯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钠等固体分别加热至熔化后能导电。这样能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