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

ID:9171892

大小:22.79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8-04-20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_第1页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_第2页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_第3页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_第4页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与学生经验的关系教师教学能力可分为三个环节: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形成阶段式的过程。教学设计包含的内容是对教学活动的预先分析和决策,是制定教学方案的过程,至关重要。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优化教学程序,以便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教学设计包括的内容,主要有教学目标的设置、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的监控与评价等,这些方面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教学设计又要围绕教学活动顺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方式、教学媒体的使用、学习内容的传递

2、顺序这些因素进行巧妙艺术的设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首先要从教学背景分析能力、教学目标制定能力、教学过程设计能力入手。教师背景分析能力是要在正确理解教材内容、实证分析学生情况基础上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学情分析灵动如水无法复制,因此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建构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学习经验”为基点、为起点、为切入点。如果学生的已有经验得以把握,那么大多数学习系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多数能得到妥善解决。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

3、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以“学习经验”为基点、为起点、为切入点。我们进行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依据,分析学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讲学生之所缺,练学生之所需。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设计有效的教学程序,力求使有效学习发生在每个学生身上。以下为学情分析在教学设计实施中层级体现:合格:能够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并分析出学生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良好: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调研,并根据

4、调研资料和数据分析出在新知识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困难。优秀:能够根据调研资料和数据,对学生在新知识形成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困难进行理性分析。孙绍振在《名作细读》谈到:在语文课堂上重复学生一望而知的东西,我从中学时代就十分厌恶。从那时我就立志,有朝一日,我当语文老师一定要讲出学生感觉到有说不出来,或者认为是一望而知,其实一无所知的东西来。孙教授的一席肺腑之言,打动人心的原因就在于他揭示了我们逐渐背离学生的需求,而自以为是的“孜孜以求”的教学之旅。我们渐渐长大,却远离了最初对知识最本质的渴望,而渐渐学会了用我们以为

5、的合适的方式与内容传经布道。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研究,多使用案例研究法,知行合一是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职业敏感度,关注教学前后的所有环节,才能以一当十触类旁通。二、基于学生经验的教学设计案例研究方法策略(一)有意识收集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说明学生已有经验对教学实施的影响素材,尤其是“误解”的案例。案例研究:1.以学习经验为起点进入文本《柳叶儿》现在的北京孩子,他们能够理解《柳叶儿》中三年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时代苦难吗?现在的北京孩子,玩儿的有ipad、电脑、cs,吃的是肯德基、麦当劳、汉拿山,上学有宽敞明亮的教室、高学历的教师

6、队伍、花色繁多的教材教辅,回家有把自己视之为眼珠、心尖儿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十二年的人生经历中他们饥饿吗?他们能够理解《柳叶儿》中三年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时代苦难吗?问卷调查1:自读《柳叶儿》这篇课文,思考下列问题:①文章为什么以‘柳叶儿'为题?②你能以小标题形式概括情节的发展吗?③作者通过写柳叶儿,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④编者选择这篇文章,想要给带来怎样的启示?2.以学生经验为悟点就在“没得吃,却很快乐——苦中作乐”这一看似没有什么疑问的地方,学生却炸开了锅。“老师,干地瓜秧、榆树皮能吃吗?好吃吗?没得吃,不会种吗?

7、野菜吃完了不是还会长吗?那时候的人傻不傻啊!老师,作者就爬个树、吃个菜包子,至于那么欢乐吗?”突发状况。3.缺乏学生经验参与的学生反馈文章围绕柳叶儿展开故事情节,柳叶儿是全文的线索;情节可以分为忆柳叶儿、嚼柳叶儿、抢柳叶儿、捋柳叶儿、吃柳叶儿、赞柳叶儿等;虽然没的吃,但是作者在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过程中很开心,苦中作乐;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文章为什么以“柳叶儿”为题?你能以小标题形式概括情节的发展吗?作者通过写柳叶儿,想要表达怎样的感情?编者选择这篇文章,想要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的概括题,需要抛弃读者自

8、己的体验和情感,站到作者、编者角度去思考主旨、谈启示的推论题。判断学生是否会答题、能否揣摩命题意图的问卷,和平常的记叙文阅读题有什么分别?美其名曰“课前调查”,又有多少问题是真正调动起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主动思考?问题都是指向一些具体、确定、甚至是唯一的答案,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真实阅读经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