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尔本的城市宜居性

墨尔本的城市宜居性

ID:9135065

大小:7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18

墨尔本的城市宜居性_第1页
墨尔本的城市宜居性_第2页
墨尔本的城市宜居性_第3页
墨尔本的城市宜居性_第4页
墨尔本的城市宜居性_第5页
资源描述:

《墨尔本的城市宜居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墨尔本的城市宜居性3希德吴昊李今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建筑建造与规划学院以堪称全球宜居城市典范的墨尔木为例,从城市宜居性概念、评价维度及评价因素出发,探讨宜居性评价的指向性问题;接着从城市历史角度剖析墨尔本宜居性的形成与特质。研究发现,宜居性的概念及评价体系的建立容易产生指向性不明或矛盾,缺乏从当地居民个人视角的历史维度的宜居性考察。通过从历史角度对墨尔本宜居性形成进行分析,认为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及公共交通质量的提高、以人为木规划设计手段的运用和坚持、稳定的制度体系、良好的区位、重视当地社区参与、注重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

2、,以及绿色健康城市形象的打造是墨尔本高度宜居性的形成基础。综合考虑社会空间非均质性与城市历史演变等因素,为城市宜居性评价提供了新的研宄视角。关键词:宜居性评价;宜居城市;墨尔本;历史因素;特别是在当前中国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凸显;以机动车交通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创造丫大广场和宽马路,破坏了城市的人性化尺度;城市空间快速扩张造成了居民职住分离和通勤距离的延长;这些都制约了我W城市宜居性的提升。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及十三五规划的国家城市发展战略的确立,宜居城市建设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共识

3、。然而,在打造城市宜居性的过程中,“宜居性为谁”这一问题不应被忽略,因为缺乏明确指向性的宜居性营造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并最终影响宜居性的提升。本文所关注的重点是城市宜居性的多视角、多利益层面的主观评估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试图解读城市政策意向和宜居性排名更广泛的实践影响。因此,木文首先对城市宜居性概念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其次,从国际城市和本地社区层面探讨墨尔本城市宜居性的评估,着重指出城市“本地视角”的重要性和在评价屮的缺失;再次,建立由城市历史角度对城市宜居的相对性以及不同城市居民阶层的主观评判的分

4、析;最后,对城市历史与宜居性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与总结,并指出对中国(上海)的借鉴意义。1城市宜居性的概念及评价关于宜居性理念与现代民生和社会服务质量较早的探讨可以追溯到世界卫生组织为人类居住环境所提出的4个基本耍素,即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和舒适性UL美国的非营利机构“宜居社区伙伴”致力于提升中低收入社区、个人的生活质量以及他们在社会、经济方面的福利水平。在学术界,不少学者对宜居性的意义、概念和实践都有研究[2-3]。露丝(Ruth)和富兰克林(Franklin)从生活历程的视角比较丫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两个概念,空

5、间环境方面的限制等因素也被考虑在内U1。哈恩(Haan)等人使用一个基于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框架来研宄分析可持续发展和宜居性等问题,并试图将宜居性、可持续发展性和转型性联系起来U1。扎内拉(Zanella)等人将环境影响等可持续发展要素与人居幸福等宜居性要素结合,建立了宜居性评价系统。他们将该系统应用于城市用水需求方面以作检验m。高夫(Gough)表示社区的宜居性是由某一地区

6、Aj有助于提升社区生活品质的物质空间特征和社会特征共同组成的,这当中包括了自然环境、可步行通达,具有混合功能的建成环境、具有住房多样性的城区的

7、经济潜力,以及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可达性M。伦敦建筑与建成环境委员会将宜居性定义为某一地区(社区、城镇或城市)能够为在当地居住、工作或旅行的人提供良好的生活品质、健康及幸福的能力;而拥有高宜居性的城市往往具备高度可达的公共服务设施XZ1。而美国交通部秘书长雷•拉胡德(RayLaHood)认为,宜居性主要指能够在不依赖私家车的情况下去工作、带孩子去学校、看医生、去超市或邮局、外出吃饭、看电影或与孩子在公园嬉戏m。与西方研允相比,我国的城市宜居性研允具有较强的政府政策导向,强调城市背景下宜居性的本质及相关评价系统[9-1

8、2]。这些系统大多包括客观角度(如物质建成环境和自然环境)和主观角度(如基于社会和文化的人文环境)出发的指标对城市宜居性进行评估。张文忠教授建立了多层次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被进一步拓展完善,用以指导每年出版的《屮国城市宜居性评估报告》[11]。张教授又与其他学者对全球主要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进行了比较,这些指标主耍集中于上述的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mi。张教授的宜居性评价系统为中国城市的宜居性评估提供了重要标准,也为国内宜居城市规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一定基础。表1经济学人2016年城市宜居性排名综上所述,城市宜

9、居性的概念涵盖面广、主观性强。虽当前研究己从多方面定义和考察宜居性的意义和内涵,但在宜居性的评估指向性问题,即对宜居性为谁而评价的本质问题及相关范畴上并没有取得一致。在城市宜居性的营造过程中,对社会阶层需求的强调及重视程度的不同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宜居性”后果。由于不同社会阶层及个人对宜居性的认知可能有较大差别,缺乏明确指向性的宜居性政策不易取得相对满意的整体结果。本文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