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院藏百戏俑看汉唐间“百戏”的发展

从院藏百戏俑看汉唐间“百戏”的发展

ID:9124250

大小:75.71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8

从院藏百戏俑看汉唐间“百戏”的发展_第1页
从院藏百戏俑看汉唐间“百戏”的发展_第2页
从院藏百戏俑看汉唐间“百戏”的发展_第3页
从院藏百戏俑看汉唐间“百戏”的发展_第4页
从院藏百戏俑看汉唐间“百戏”的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院藏百戏俑看汉唐间“百戏”的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从院藏百戏俑看汉唐间“百戏”的发展我国古代的表演艺术,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新乐”的兴起,到汉代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汉代盛行的“百戏”便是当时表演艺术水平的代表,所以可以说“百戏”的起源很早。百戏早在上古与先秦时代就已经出现并发展,但受当时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直至汉代,才摆脱束缚,走向历史第一个全盛时期。到唐代,百戏的范围继续扩大,出现新的品种,形成百戏历史上第二个发展高峰。因此,汉代和唐代是百戏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汉代的百戏不单是戏曲,而是我国古代乐舞杂技表演之总称,也是各种综合艺术的统称。它的兴起冲破了周礼所规定的“礼乐”的束缚,抛弃了僵化的庙堂歌舞,代

2、之以活泼的民间歌舞等,不仅反映了我国古老文化传统的深厚和表演艺术的多彩,更对我国整个艺术的发展,有着广泛而乂深远的影响戏曲是百戏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地区的戏曲艺术萌芽较早,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中记述了西汉长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关于百戏就有《东海黄公》这样一个剧目。东汉大文学家张衡的《西京赋》中也有“东海黄公,赤刀粵祝;翼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的描述。尽管与后代成熟的戏剧相比显得很原始,但它已经初步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征。北朝时期的散乐百戏屮也有部分简单的戏剧节冃。到了唐代,戏剧虽然仍包含在散乐百戏之中,但已经有了“歌舞戏”的类名,演员以

3、优伶或卖艺者为主,虽有专门的戏场,但演出场地并不固定,随时随地能做戏,事事可以戏剧化,故事情节一般比较简单。唐代长安常见的戏剧主要有参军戏、歌舞戏、愧偏戏等。参军戏在唐代称作“弄参军”,是当时长安比较流行的戏剧节目,主要有《弄老翁》、《郭郎》等。一般有两个基本角色一一参军和苍鹘,二者扮作主从身份进行表演,参军在戏屮居支配地位,其形式以滑稽调笑为主,兼有歌唱。傀儡戏在唐时也称作“窟?W子”,它以木制成傀儡,由人牵引,使之手舞足蹈,生动活泼,并伴以歌唱,与现代的木偶戏大致相当。这种戏剧起源于汉代民间,唐代进入宫廷,成为宫廷百戏中的主要戏剧节B,同时深受长安百

4、姓欢迎。歌舞戏在唐长安也?"为兴盛,这与西域歌舞的传人有着密切关系。唐《旧唐书?音乐志》载:“歌舞戏,有《大面》、《拔头》、《踏摇娘》、《摇?w子》等戏。”其中的《拔头》以及当时流行的《合生》是来自西域的节目。这时的歌舞戏己具有简单的故事情节,但歌舞的分量仍比较重,尤其像《拔尖》和《大面》,以至于人们觉得其更像乐舞,而这正是戏剧在唐朝初兴时的突出特征。当时既有剧情比较固定、流传时间比较长、流传范围比较广的剧目,也有即兴创作,只表演于一时一地的剧目,戏剧的初期特征较为明显。东汉百戏俑(图一),头顶梳双髻或幞头,身穿交领紧身衣,腰系带,跪坐于地。有的双腿跪地

5、,有的单腿跪地,身体前俯或后仰,双手做出各种姿势,神态各异,形象生动,应属汉代的百戏表演。衣领、袖口和腰部有红色线条。盛唐俳优俑(图二),墓室中出土两件,当为一对。皆戴黑色幞头,穿白色圆领窄袖袍,腰束黑色革带,足蹬黑色高勒靴。左侧的一位右手握拳伸出,左手臂己残,双腿自然开立,缩颈歪头,表情憨厚可爱,留有臂,为胡人形象。右侧的一位与左侧的胡人相对,表情机智而滑稽,双臂己残失,为汉人形象。这一对俑,当属唐代乐舞百戏中的俳优之类,有人称之为“戏弄俑”,也可能是唐代非常流行的参军戏屮的两个角色。盛唐舞蹈俑(图三),共三件,皆出于墓道东龛。头戴黑色幞头,两角巾反绾

6、脑后,身着圆领窄袖缺祷袍,袍长至膝,其彩绘大多脱落。腰束黑色革带,足蹬高勒靴,双腿叉开,直立于椭圆形托板上。其中两件右手握拳高高举起,左手叉腰,手拢于长袖内,身躯后仰,头向右上方拧转,两脚前后开立,右腿前仲膝略弯,左腿后屈,呈虚步势,侧身而立。另一件,左手握拳高举,右手叉腰,手拢袖内,头向右下方转,两脚左右幵立。三件俑皆浓眉大眼,粉面朱唇,经过刻意的化妆。所穿服饰相同,动作协调,配合默契,身躯及头部随舞姿而摇曳仰俯,目随手势,极其生动,舞姿刚健冇力,优美洒脱。百戏屮的说唱艺术源于先秦时期诗乐结合的乐歌及由乡村讴谣发展而成的谣曲,内容主要是讲故事,由歌唱和

7、说白交替进行。汉代的说唱艺术与歌舞艺术密不可分,当时歌舞中的相和歌里就有部分曲目主要是以说唱形式进行表演的,经汉乐府采集整理的《陌上桑》就是其中的名篇,它以通篇的五言韵词来叙唱秦地罗敷这个美貌出众而又机智勇敢的妇女形象,全篇分解。“解”是一个咅乐上的术语,指乐段而言,这就更说明其为“唱故事”的形式,可以说它己完全具备了曲艺的特征。西安地区曾多次出土西汉说唱俑,多为陶质或铜质。1972年西安市未央区第二砖瓦厂出土了一组四件说唱俑压镇(图四),每个镇是形态各异的说唱俑形象,均着交领宽袖长袍,腰系带。一个头戴风帽,后发髻外露,胡须清晰可见,屈膝坐于地,左手着地

8、支撑,右肘支于腿部,前臂曲起,张手作手势状,左肩高右肩底,探身伸首,谈笑兴致正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