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

ID:9101558

大小:22.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8-04-17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_第1页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_第2页
资源描述:

《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血常规各项目临床意义1白细胞总数由于中性粒细胞在白细胞所占比率最高,因此中性粒细胞的增减是影响白细胞总数的关键,中性粒细胞增减的意义与白细胞总数增减的意义基本上一致。新生儿和妊娠5个月以上以及分娩白细胞会升高。2中性粒细胞增高:生理上一天之内不同时间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可不同,一般下午比上午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严寒、暴热会增高。病理上,急性感染,如急性化脓性感染、扁桃体炎、阑尾炎等。但感染过于严重机体反应性较差时白细胞可不增高反而减低。严重的烧伤、心肌梗死、急性内出血、急性中毒等时白细胞升高,且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中性粒细胞减少:见于某些感染(伤寒/副伤寒)

2、及病毒感染、某些血液病、脾功能亢进等。3淋巴细胞增高:生理上婴幼儿淋巴细胞比较高可达70%,4-6岁后开始下降。病理上,某些病毒感染,某些慢性感染如结核病恢复期淋巴细胞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等因中性粒细胞减少以致淋巴细胞百分率增高所造成的相对增高。急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会升高。淋巴细胞减少:主要见于长期接触放射线或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之后,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由于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可导致淋巴细胞相对减少。4中间细胞包括幼稚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此处不分类,临床意义不做解释。5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生理上,新生儿、高原生活、剧烈的

3、体力劳动(运动)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成年男性比女性高。病理上剧烈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排汗过多和水摄入严重不足造成血液浓缩所致增高。慢性心肺疾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因不明的造血系统性在、增殖姓疾病,红细胞增高,可达(7-10)ⅹ10/L。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生理上,6个月—2岁的婴幼儿由于生长发育迅速所致造血原料相对不足及血容量的增加所致。妊娠中晚期为适应胎盘循环的需要,血容量明显增加而使血液稀释。老年人造血功能逐渐减退。病理上贫血时减少。6红细胞压积增高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血液浓缩如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等,原发或继发红细胞增多症和新生儿。降低见于各种原因引

4、起的贫血。7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细胞体积的平均值。血红蛋白含量(MCH)指红细胞群体中各个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的平均值。血红蛋白浓度(MCHC)指平均每升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浓度。综合这三个平均值及红细胞的形态特征,可对贫血进行初步的形态学分类以及病因分析。8红细胞分布宽度(SD)是血细胞分析仪测量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体积后,计算求得的红细胞体积大小异质性参数。红细胞分布宽度(CV)是红细胞体积变异系数。9血小板总数生理变化:正常人一天之内可有6%-10%的变化,一般早晨较低,午后较高;剧烈运动及饱餐后较高;妇女月经初期较低,经期后逐渐上升;妊娠中晚期及新

5、生儿较高;静脉血比毛细血管血要高。血小板增高有原发性增高如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和反应性增高如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大出血等。血小板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放射性损伤、急性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肿大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10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增大见于血小板周围血液中破坏增多骨髓代偿增加时、骨髓纤维化、血栓性疾病及血栓前状态、脾切除、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减少见于骨髓功能损伤、严重感染伴败血症、脾功能亢进等。1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是血细胞分析仪测量一定数量血小板体积后,计算求得血小板大小异质性参数,主要用于血小板异常疾病的辅助诊断和鉴别

6、诊断。4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在全血中体积所占百分比。5血小板大细胞比率指体积较大的血小板所占的比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