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74381
大小:3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6
《正确认识孔子的教师观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正确认识孔子的教师观(转)一、孔子的教师观 现代老师,只要取得教师资格证,就可以做老师。而教师资格证的获取,不过是考几门课程。古人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礼记》)现在对教师资格的考察,还只是局限于记问之学。以孔子的教师观看来,还不足以做老师。 《论语·为政》篇中记载: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章,可以说是孔子的教师观,正确认识这一章的涵义,对现代教育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于这一章,历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郑玄的解释为代表,一种以何宴的解释为代表。 传统所认同的是郑玄的观点。郑玄认为,温,是温习。温习旧知识,
2、而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这种解释影响很不好。温习旧知识而有新体会,是人人都会有的,是不是这样的人就可以当老师了呢?不能!现实也不认可——所以要有教师资格证。 何宴认为,“温”是寻找的意思。他说:“温,寻也。寻绎故者,又知新者,可以为人师矣。”在这里,“故”不是指旧知识,而是指“缘故,缘由”。“新”是什么意思呢?“新”指伐木之基。引申为“凡始基之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如“新”年,崭“新”。这里“新”指知识的由来、来由。这章的意思就是:“寻找缘由,而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才可以为人师。”这才是孔子的本义,这才是孔子的教师观。 知道知识
3、的来龙去脉,并不容易,难怪孟子要感叹:“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好为人师”,是指对学识了解的不深入,自以为是地给人讲解。孔子也曾批评这种一知半解,“听而涂说”的不良现象。(《论语·阳货》14章) 孔子非常重视对知识来龙去脉的把握,注重对知识追根溯源。如他给学生讲礼,不只是局限于对现有礼的知识的传授,而注重考察礼的来由,礼的发展与变化。他到杞国考察夏礼,到宋考察殷礼,来了解礼的演变。他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八佾》9章)正是这种对知识来龙去脉的考究,才使得他能够知晓三千年后的礼。
4、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为政篇》23章)意思是说,如果知道殷对于夏礼的取舍,知道周对于殷礼的取舍,就会知道哪些礼是不会变的,哪些礼会做些改变,并且会知道改变的方向。这样,三千年后的礼主要是什么样的,也是可以知道的。2500多年过去了,传统的美德的确没有什么改变,可见孔子的预测是正确的,这正是立足于对礼知识的精确把握上。 正是这种“温故而知新”精神,才使得孔子没有把知识看成死的知识,而能够从生活的本质给学生以合理的解释。宰予认为守孝三年太长了,一年就行了
5、。孔子不是以老师的权威强迫学生接受三年的礼制,而是充分地讲明三年守孝的来历,是因为“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论语·阳货》21章)这样的讲解,从学识的根源讲起,自然容易使学生接受。 古代教学。很注重潜移默化,把知识还原于生活中,让学生切身体验。《礼记·学记》中说:“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意思是说:“君子在教学生时,是把知识藏起来,装饰它,(不直接教),而是在学生休息时,在学生玩耍中,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学到它。”教者有心,学者无意,这样就不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 二、孔子教师观的启示 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有什么必要
6、吗?很有必要!只有教师知道知识是怎样从生活中来的,才能把知识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从中发现知识,从而体会发现知识的乐趣。体现发现的快乐,激发学生发现创造的欲望。 如果我们教师只是教授学生知识,学生对知识会有一种隔膜感,会觉得知识太抽象,无法与生活接轨,无法应用于生活,只是记忆知识,对知识的枯燥会产生腻烦,从而厌学。 现在很多教师,自己根本就不知道知识的来由,不知那些知识是怎样从生活中发现的,只是照本宣科,把知识从课本灌输进学生的头脑。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脱节,感到学知识就是为了做题,觉得如果不考学,所有所学的知识就没有一点用处。 不光学生
7、会有这种认识,很多老师也是这样认为的,甚至在课堂上明确告诉学生:“如果不考上大学,若回家种地,学的知识没有任何用处。”——现在学生学知识好像就是为了考学,不知知识是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是用来指导生活,服务生活的——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我们教师的悲哀,更是学生的悲哀。 这一切,都缘于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教师观,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最主要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让学生知道这些人类的知识是怎样从生活中发现的,让知识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打破知识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乐趣,而不是神秘。 我问过几个中文系毕业的教师,问他们汉字有哪两种?他
8、们竟不知道汉字分为“文”和“字”两种。自己对汉字的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