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73448
大小:39.63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16
《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非“合掌“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非合掌论天津师范大学黎浩楠摘要: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诗,虽然都采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但是诗句的意思或意义并不相同,境界有大小之别。“蝉噪林逾静”一句是“寂静”,“鸟鸣山更幽”是“幽深”,在意境上是递进关系。去掉同义字“逾”、“更”,两句诗依然构成递进关系,当出句使用了“逾”字,受递进关系的约束,对句的相应位置只能用与其同义的字,“更”字对“逾”字,恰到好处。有同义字相对,不能证明它是合掌。从结构上来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与颔联、尾联并不雷同。所以,无论是从意思还是从结构来界定,“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都不构成合掌
2、。关键词:合掌;意象;意境;意义;结构10南朝梁诗人王籍今存诗两首,单凭《入若邪溪》一首就足以彪炳史册,诗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脍炙人口,“当时以为文外独绝”(《梁书·文学下·王籍》);影响深远,摩诘神来之笔,《鸟鸣涧》有异曲同工之妙;鲁直识珠之眼,讥荆公为点金成铁之手[1]。王安石改诗之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后人论诗,对王荆公“一鸟不鸣山更幽”一句持否定态度的时候,已然包含了对王籍诗“鸟鸣山更幽”的褒扬。但是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整联而言,却不乏颇有微词之人。“范阳卢询祖,邺下才俊,乃言:‘此不成语,何事于能?’魏收亦然其论。”(《颜氏家训
3、·文章》)《蔡宽夫诗话》云:“晋、宋间诗人,造语虽秀拔,然大抵上下句多出一意,如‘鱼戏新荷动,鸟散馀花落’,‘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类,非不工矣,终不免此病[3]。”王世贞《艺苑卮言》载:“王籍‘鸟鸣山更幽’,虽逊古质,亦是隽语,第合上句‘蝉噪林逾静’读之,遂不成章耳[4]。”《梦溪笔谈》卷十四载:“‘鸟鸣山更幽’本宋王籍诗,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上下句只是一意。”而“上下两句一意,后人称为‘合掌’[5]”。关于合掌,王力先生等认为“一联对仗出句和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上同义),是诗家的大忌,叫做‘合掌’[6]”。实际上,“合掌”作为诗歌评论的术语,至今
4、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合掌”是诗歌评论史上一个关注程度相对不高,但却又始终绕不开的话题。说其关注程度不高,是相对于诗歌之所以为诗歌的特质而言,例如它的修辞、它的意蕴,这些占据了诗歌阅读者的主要注意力,使人不再考虑它是否合掌。另外,合掌作为诗家的避忌,似乎早已深入人心,因而无需赘言,所以历来诗话里谈论合掌的内容,远远少于诗歌其他方面的艺术鉴赏。正因如此,合掌对于诗歌品评者而言,尽人皆知却又始终莫衷一是,常说常新,争论不断。“合掌”一词,本是佛教用语,是表示礼仪的一种状态。《二十四章经序》中有“世尊教敕,一一开悟,合掌敬诺,而顺尊敕”的说法。《朱子语类》中出现了用“合掌”
5、来表示前后两句话意思相同的用法。这时候还并没有用“合掌”来诟病诗句。也就是说,“合掌”的文学批评意义是被逐渐赋予的,是历代评论者观点的叠加,这就注定了“合掌”自身定义的含混性。因为它包含了不同时代诗歌评论者心领神会的部分。10前人判断诗句是否合掌,大致有三种依据:其一,出句与对句意思相同或相近;其二;出句与对句中有同义字或同义词;其三,结构雷同。其一是界定合掌的主流,然而在句意相同与否的判断上,依然存在很强的主观性,甚至有“定义容易划分难”[7]的说法。其二、其三,失之片面,不够准确。合掌的界定,既要从局部入手,研究字词与意象,也要从整体把握,分析句式,理解句意,感
6、受意境。对“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诗做出非合掌的界定,针对前人判断合掌的依据,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证:一,出句与对句意思不相同;二,有同义字相对,并不都是合掌;三,不属于结构雷同。一、出句与对句意思不相同意象和意境是意思或意义的载体,是完成诗歌创作的胸中成竹,是进行诗歌解读的手中钥匙。意象是诗歌的风骨、血液,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意象使意境可感而不至于归为虚无,意境使意象鲜活而不滞于呆板。意境与意象的关系,有如形影,密不可分。理解诗句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诗,出句与对句中的意象带给人不同的联想与想象,开拓出了不同大小的审美空间,
7、从而形成了两句诗“寂静”与“幽深”两种不同的意境,形成了诗意上的递进关系。比较意象的延展性和意象所营造的意境,便能对两句诗的意思作出区分。“蝉”或名“蜩”,早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了。《豳风·七月》中有“四月秀葽,五月鸣蜩”之句;《大雅·荡》中有“如蜩如螗”之句。“五月鸣蜩”之“蜩”,作为叙述的对象,只能算是“意象”中的“象”;而“如蜩如螗”中的“蜩”,作为喻体,在作者打比方之前,已经对“蜩”有了主观的情感定位,“蜩”的形象在心中奠定了特定感情基调,有了“意”的成分,才算是真正的意象。周振甫先生对“如蜩如螗”的翻译是“像蝉那样噪[8]”。王籍对蝉的情感定位,同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