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9024968
大小:3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04-15
《文言语段阅读训练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三()班()号姓名()文言语段阅读训练二文言语段阅读训练二在括号内解释加点的词语,翻译画线的句子:一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①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昔澹台子羽赍()千金之璧渡河,阳侯(传说中的波神)波起,两蛟夹舟。子羽曰:“②吾可以义求,不可以威劫。”操剑斩蛟,蛟死。③乃投璧于河,三投而辄跃出,乃毁璧而去,亦无怪意。南游至江,从弟子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④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注】;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注】宰予,字子我,孔子弟子。①②③④二宓不齐,
2、字子贱。孔子谓“①子贱君子哉!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宓子贱理单父【注】,弹琴,身不下堂,单父理()。巫马期【注】以星出,以星入,而单父亦理。巫马期问其故,宓子贱曰:“②我之谓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劳,任人者逸。”反命于孔子,曰:“③此国有贤不齐者五人,教不齐所以治者。”孔子曰:“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注】单父,地名。巫马期,字子旗,孔子弟子。①②③三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3、①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3高三()班()号姓名()文言语段阅读训练二。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②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③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②③四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①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原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②
4、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③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注】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④退而与万章【注】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注】尧国号唐,舜国号虞,三代指夏禹、商汤、周文武。万章:孟子弟子。①②③④五曾子曰:“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①②【参考答案】3高三()班()号姓名()文言语段阅读训练二一薄:轻微,微小。赍:携带。施:散布,传播。
5、接受学业之后,回去培养品德,不从小路行走,不是公事不求见卿大夫。我可以凭道义来索求,不可以用武力来抢夺。就把玉璧扔进黄河,扔了三次却总是跳出来,就毁掉玉璧离开,也没有把这事当成怪异的事。我根据言语来判断人,在宰予身上犯了过错;我根据相貌判断人,在澹台灭明身上犯了过错。二理:治理得好。庶几:差不多。子贱是君子啊!鲁国没有君子,他从哪里获取这些品德呢?(德不孤,必有邻。)我(这样做)叫做任用能人,您这样做叫做依靠自己的能力。依靠自己的能力的人,辛苦;任用能人的人,安逸。这个地方(封地、食邑也可以叫国)有五个人比我贤能,教给我治理的方法。三在上位的人和在
6、下位的人相互夺取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如果做事后考虑道义,先考虑利益,那么不夺取不满足。没有仁爱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人,没有讲道义却后考虑自己国君的人。四废:停止,放下。放:根据,依据。游:游说。事:事奉。果:实现。徒:一类人,这些人。东面:向东方,到东方。朝:朝拜。利益实在是祸乱的发端。孔子很少谈到利益,是常常防备祸乱的根源啊。(这)是(因为)(孟子)被认为是迂腐而不切实际。天下正致力于合纵和连横,把攻城略地当作才能,而孟子却阐述尧舜禹商汤周文武的德治,因此所到之处意见不合。隐退和万章等弟子评价《诗》《书》,发挥孔子的思想,写了《孟子》七篇。五读书人不
7、可不坚强,因为责任重大,道路长远。把实现仁作为责任,不很重大吗?死后才能停止(奋斗),不很长远吗?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