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

ID:9016531

大小:4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5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_第1页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_第2页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_第3页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_第4页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_第5页
资源描述:

《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提要]:女性题材小说在丁玲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丁玲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女性形象。本文对丁玲女性题材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特点和变化作论述。一方面综合评述丁玲创作的女性形象特点;另一方面,根据丁玲在不同时期的创作从审美对象、性格基调、女性身份、隐忍精神等四个方面对其女性形象变化作出论述。[关健词]:丁玲女性形象特点变化[正文]:“丁玲是个擅长写女性的因写女性而赢得了声誉的女作家”,从其创作来看,女性题材占据重要的位置,她塑造了许多充满青春活力、敢于向传统挑战、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又带

2、着某种感伤色彩的女性形象。在她布置的舞台上,女性是不容替代的主角,始终处于叙述的中心位置。她笔下的女性典型丰富多样,有知识女性的爱情生活与事业彷徨,有乡下妇女朦胧的个性觉醒与抗争,有忍辱负重为抗日献身的革命女性,有解放新天地的劳动女性等。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为世界文学奉献了一系列女性的典型形象。回顾丁玲的创作历程,她的女性题材小说的创作有几次明显的分期:第一阶段,丁玲初涉文坛——《梦珂》(作于1927)、《莎菲女士的日记》(1927)、《阿毛姑娘》等,这些收录在短篇小说集《黑暗中》的作品,是丁玲早年的代表作,其中大多

3、有一个具有较高的现代教养与反封建意识、在自我意识中觉醒、有敏锐感受性的“新女性”。第二阶段,中篇《1930年春上海》(作于1930)开始,丁玲创作主题逐步转换,丁玲由笔下的主人公——小知识分子女性表达开始走向大众的愿望,这在《田家冲》(1931年)里初露端倪,《水》(社会型题材)标志着她创作的风格转变。第三阶段,丁玲来到延安,《我在霞村的日子》(1941)、《在医院中》(1941)将女性观察的视角伸向革命阵营内部,塑造了与时代相关联,积极献身革命的女性形象。第四阶段,丁玲开始“文艺服从政治”的写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

4、等小说中的女性(黑妮)显露着她早期女性思想的痕迹,1979年新的女性形象《杜晚香》横空出世,续接了她中断的女性题材的创作。通过在这些作品的文本阅读,以及对丁玲创作思想、创作经历的综合参照,将会发现,丁玲在小说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有三个引人注目的特点。一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不满足于自身的环境,有着高于环境的理想和追求,她们不仅提出超越现实的要求,并且为之执着追求,这正如对丁玲的性格的评价——“飞蛾扑火、到死为止。”如作品中莎菲是一个“同旧社会决裂”的女性,她不断地“想寻找光明”,“她的不满是对着这个社会的”。阿毛从乡下来到城里

5、后,看到命运对她的不平,生出对所处现实的不满等。二是主人公有着强烈的现代女性意识,追求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世界上没有无能的人,有资格去获取一切的,所以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自己”,她们有这样的明确的自尊、自强最终到自立的女性解放的目标。如梦珂的追求,阿毛的奋斗、陆萍的抗争等都已具有女性意识觉醒的意义。三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具有悲剧色彩,性格中有感伤、苦闷的情绪。她们始终不断地追求奋争,悲剧的命运挣扎。如贞贞的遭遇不幸命运,忍受着个人的屈辱献身革命,却得不到群众的同情与尊重;梦珂为取得社会地位的确立付出了精神自由的代价

6、,只能痛苦地生活在她所反感的充满“纯肉感的社会”环境中。这些始终未战胜环境、战胜社会的人物身上蕴含着壮烈的悲剧美感。丁玲用自己的整个身心来体现和塑造人物。她的人生经历坎坷,在漫长岁月中随着时代浮沉。因而她塑造的女性形象存有以上的共性特征。但究其人物塑造的脉络,从发展通过研究考察,从审美对象、人物基调、女性身份、隐忍精神等四个方面具有0清晰的变化轨迹可循。一、审美对象的变化:女性个体——女性群体——全社会丁玲的写作中存有求证女性身份的动因,其审美取向的女性主体,出现由初期的女性个体辐射女性群体至全社会(即由“我”到“我们

7、”到“大家”)的变化。1927的丁玲,对笔下的梦珂、莎菲描述带着自我表达的愿望及动因。此时的丁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表现的在畸形文化背景中的个人悲剧,具有较为单纯的个人意义。莎菲们生活在自己的小理想天地中,在个人情感的天地里挣扎;她们固守自我一己的体验,或个人理想的苦闷,或恋爱的失败、或未名的感伤。她们在自由主义、个性主义思想支配下作出叛逆的行动。这时的主人公们的追求、主人公们的抗争,都只是自我意识上的突破。此时的女性形象的审美意义在于她们代表的是一个个具有不同个性、有着不同于群体的独特追求的现代女性,这些作为“我”的女性

8、个体构成丁玲小说中早期的女性意识的审美主体。但在丁玲随后的创作中表明,这种审美取向不是她这类接受了西方个性解放和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洗礼的知识分子所能满足的,她还需要关注更多的底层民众中的女性,特别是精神上、肉体上、物质上都受压迫的下层女性的生存困境。1929年的《阿毛姑娘》的创作连接了丁玲文本中的女性个体和女性群体的审美转向。阿毛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