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二十二问(林涛标点夹注本)

大乘二十二问(林涛标点夹注本)

ID:9012747

大小:96.32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8-04-14

大乘二十二问(林涛标点夹注本)_第1页
大乘二十二问(林涛标点夹注本)_第2页
大乘二十二问(林涛标点夹注本)_第3页
大乘二十二问(林涛标点夹注本)_第4页
大乘二十二问(林涛标点夹注本)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乘二十二问(林涛标点夹注本)》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No.2818(注:□是缺字,括号内字据文意添加)大乘二十二问本见有五蕴□(起)法执,□(着)世间,□□若深□□□□□(厌生死,欣乐)涅槃。不乐住世,救拔群品。是故声闻缘觉之行。若初发心修行,□□□□□□□□□□□□□□□(即能自信己性,知心妄动,以如实知无)前境界,修无相法,离一切相。都无所得,了人法空故,□(不)着□□(世间)□□□□□□□□了法空故,不乐涅槃。不向声闻缘觉之行,□□□空,能离凡夫二乘,□□□菩萨行。故维摩经云:非凡夫行,非贤圣行,是菩萨行。此菩萨行契顺真如,离一切相,一切分别。故离凡夫世俗之地,不向声闻缘觉之行,能为众生说如是法,令离一切烦恼之苦。

2、故修无念,离一切相,即此是□□□□□(大乘菩萨行)。第二问云:又不退入行菩萨,内所思意,外身显现法中,内修第一行法。何是外行?第一法是何?谨对:所问深远,文意难知。须述两解,以通妙趣。第一释云:夫云不退,总有三种。一信不退。即十住初,自信己身,有真如法,性无动念,是本源心。由有此性,决定成佛。深信解故,分证真如,决定不退大乘正信,心亦不退转、趣入二乘。亦能权现化作,佛身八相成道,利众生事。由得定信,成此功能,故此菩萨,名信不退。二证不退。即初地位,断分别障,正证真如。一念能至百佛世界,供养百佛,请转法轮,开导群生,拔济云(含)识。由证真如离分别故,不起一切烦恼□□,永不

3、退失真无漏,故此菩萨名证不退。三行不退。即入八地,常任运住,纯无性心。在法駃(通“快”,迅疾的意思)流,任运而转,万行倍增。外虽起化,不动无相。内虽无动,外化无穷。由不退、动,无相行故,此位菩萨名行不退。今此文中言不退者,即此三位不退人也。言入行者,行谓行位,即入此三不退位也。此诸菩萨,内心所有思惟意乐,为化众生,外起作用,是故名为外身显现。即彼所修无相妙行,多为内修第一法行。第二释□言:不退者,即不动也。若心无念,名为不动。若至无念不动行中,名为不退入行菩萨。内心所有思惟意乐,行住坐卧常现在前所修行中,是故名为外身显现。而其内修无相妙行,常不动念,名为内修第一行法。第

4、三问云:修身口意,从初至修行。行如何?谨对:修身口意,须戒定惠。言修戒者,复有三种。一摄律仪戒,离身口意所有十恶。二摄善法戒,即身口意所修行十善。三摄众生戒,即行十善利益众生。修行如此三聚净戒,即是初修身口意也。言修(定)者。身定,谓即结跏趺坐,不低不昂,不傍不侧。故经偈云:“见结跏趺像,魔王尚惊怖。何况入道人,端坐不倾动。”口定,谓即言成准的(说的话合乎真理,成为规范,及言行一致,说到做到之意)。语行相应,心口皆顺。如说能行,如行能说。楷定正邪,命物归信。心定,谓即远离散乱,常在有相、无相三昧,恒不远离心一境性。有相定者,即经所说“观佛三昧、观净土”等。无相定者,即经

5、所说“离一切相,一切分别”。身口意业能如是定,即是次修(定)三业地也。言修慧者,身慧有二,有相、无相二种别故。身,谓眼耳鼻舌身(五根)也。身者聚义,聚此五种,总名为身。此五(根)虽无计度随念,而亦得有微细分别,能取色声(香)味触境(五尘),而生恋着于此五尘。有二种慧:若能了知是非好恶,不迷不谬,名为世间有分别慧。若于此五无所分别,虽声闻知,而不贪着,是即名为无分别慧。(此二)即修身业所有慧也。口业慧者,亦有二种,有相、无相二种别故。辨说善恶命众生知,是名有相口业慧也。虽能说别(分别讲说)德失差别,而于其中不着语相,虽终日语而无所语,虽常说法而无所说,是即名为无分别语。(

6、此二)是名依慧所修语也。言意慧者,亦有二种,有相、无相二种别故。若意了知一切诸法善恶得失、因果差别,舍恶从善,名有相慧。能于此中都无所得,于一切法无所取舍,心念不生,名无相慧。若身口意依如是慧而修行者,是究竟(最后一种依慧修身口意,也是)修身口意(真正目的)也。第四问云:又今处于五浊恶世,自说无缚,彼亦无解,义如何者?谨对:浊者滓秽,不清净义(五浊)。众生所以处劫浊者(劫浊),由自身命不清净故。众生及命皆浑浊者(众生浊、命浊),由烦恼浊。有烦恼者(烦恼浊),由其见浊。妄见尘沙,遍处生执不清净故(见浊),名之为浊众生。本性即是真如,常乐我净,具恒沙德,自皆本源。妄生诸见,

7、起烦恼业,受苦无穷。真乐本消,失而不知。妄苦本空,得而不觉。如是一切皆从见生。见浊不生,诸浊皆静。若离妄念照达心源,净相尚无,浊相宁有?离净浊相,不见身心,无罣无碍,谁缚谁解?了无解缚,乃能离缚。但自无缚,彼亦能解。如斯妙义,著在群经。伏愿彼寻,照然自见。第五问云:佛有有余、无余涅槃,为别实有,为复假说?谨对:言涅槃者,是圆寂义。圆谓圆满,具众得(德)故。寂谓寂净,异苦障故。涅槃不同,诸教异说(关于涅槃的说法,各个教派有所不同)。就要而言,不过四种:一者、自性清净涅槃。谓一切法本真如理。虽有容染而本性净,具无边德,湛若虚空,一切有情平等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