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培养孩子有健康的人格》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培养孩子有健康的人格一、让孩子们了解历史,了解父母所经历的风雨小朋友们,大家好!首先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希望你们能如实、认真的回答:“在座的小朋友们,你们吃过肯德基,或者德克士吗?”好了,我相信大部分小朋友都吃过,是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如今社会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不愁吃,不愁穿,吃吃肯德基,德克士这是很平常的,可是你们有问过你们的爸爸妈妈,他们小时候也吃过这些东西吗?现在我代你们的爸爸妈妈肯定的告诉你们:没有,甚至很多人都没听说过,在我们那个年代,不说吃什么“肯德基,德克士”了,就连温饱都很难解
2、决,时常是饱一顿,饥一顿的,吃了上餐没下餐的,我很清楚的记得,我小时候,也是你们这么大,刚好是小学三年级,我家在很偏远的山区,我爸爸是小学老师,当时我随我父亲上学,由于爸爸所教的学校离家比较远,大约有三四十公里,加上那时还没有公路,到学校全靠走山路,这样,我们只好住在学校,那时,由于条件差,学校是没有食堂的,一个星期只有从家里带来三四斤粮食来解决,大部分时间带来的粮食不够吃一周,于是我与爸爸就在学校周围的空地上种一些红薯,南瓜之类的东西来补充,所以每当一放学,我爸就去地里干活,我就在家做饭,有时吃完饭
3、还要在学校对面的山上去打柴火,直到天黑才回家,现在你们可能要问,为什么不多带点粮食去,何必弄得自己那么辛苦.过去的家庭,每家其本上有四五个子女,加上爷爷奶奶全家有七八口人,而全家的经济来源全靠爸爸每月二十六元钱的工资来支撑,一家人住在一起,我们必须同甘共苦,互相帮助,家庭成员之间要彼此照顾,如果我们带多了,家里的其他人就没有吃.这样的生活一直到小学毕业.后来姐姐大学毕业了,也当上了初中的老师,家里得到了姐姐的一些资助,生活有了些提高,我也随姐上了初中、高中.你们看,现在你们比我们小时候要幸运多了,每次
4、放学回家,爸妈就为你们准备了香喷喷的饭菜,可谓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不用做,今天,我给你们讲了我小时候成长的一些经历,希望小朋友们以后要真诚对待父母、老师,帮助父母做些力所能极的事情,关心家人、同学、明友.二、让孩子们知道“帮助别人”是件最真最美最快乐的事情下面我们来做一个脑劲急转弯的游戏好吗?我出题,大家一起回答,“一个人做什么事情最快乐”.答案:帮助有困难的人.不是有句成语叫“助人为乐”嘛.“助人”为什么快乐呢?因为可以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由于你的帮助和付出,使别人的困难
5、得到解决,你一定觉得自己“还有用呢”.帮助别人还能认识新的朋友,让你的生话得到更加愉快和充实、心灵得到净化.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位同学,最讨厌帮助别人,有人要他帮助,他要么赶走人家,要么不理人家.有一天,老师布置的数学作业有点难,有一个同学去问他,他忙闭上眼睛,不说话.那位同学以为他睡着了,又问了一声,这位同学听了,有气无力地说:‘走走走,我还不会呢.’那位同学不高兴地走了.开始,这位同学认为这样做很聪明,但是,时间一长,由于他不愿意帮助别人,这位同学就没有人和他交朋友,
6、等他请求别人帮助时也没有人帮助他,所以他过得很孤独.一点都不快乐.第二个故事是这样的:有个13岁的小女孩,叫邓丽莉,上小学六年级,由于家境比较富裕,丽莉从没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困苦,直到有一次,他参加了一次学校的“手拉手考察团”活动,到了一个边远山区的希望小学.当她到“手拉手”朋友詹洋家做客时,她震惊了.詹洋家的房子是用泥土和茅草建的,屋里黑黑的,除了一张破旧的桌子,再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了;同岁的詹洋长得又瘦又小,个头比自己矮了一大载,由于詹洋家里穷.为了挣学费,詹洋常常去砖窑帮忙挑砖坯.一趟挑6块,一
7、块2分钱,每天挑10趟,可以铮1元2角钱。詹洋那瘦小的身体,是怎么完成这么艰苦的劳动的啊!看到这些,丽莉的心里沉甸甸的。当时她立即掏出50元钱放在詹洋妈妈的手里,真诚的说:“阿姨,以后我会帮助詹洋的。”回来以后,丽莉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再吵着要妈妈买新衣服了,也不再挑食和吃零食了。整整一个暑假,她没有吃一根冰棍,用省下来的300元钱买了文具、衣服,寄给了詹洋。她还经常给詹洋写信,鼓励詹洋用功学习;詹洋的每一封回信,丽莉都认真地读上好几遍,还要指出错别字。在丽莉的帮助下,本来学习成绩不太好的詹洋,成绩提高
8、了很多,还被选为中队委员。后来,邓丽莉作为全国“手拉手好少年”代表,和好朋友詹洋一起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手拉手”互助活动汇报团。在北京,他们受到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伯伯的亲切接见。胡伯伯还在邓丽莉的本子上写下了“开展手拉手,学做接班人”几个字。你们看,帮助别人使小丽莉不但结识了新的好朋友,还让她从小窗口看到了大世界,学到了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三、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感恩”作为父母、老师,我们感到最伤心的是自己的孩子、学生不懂得感谢,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