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ID:8990271

大小:3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04-14

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_第1页
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_第2页
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_第3页
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_第4页
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_第5页
资源描述:

《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收稿日期]2005-04-11[作者简介]蒯义峰(1980-),男,江苏扬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从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谈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蒯义峰(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摘 要]孔子从“仁”、“性相近,习相远”、和培养“君子”的教育目的出发,为“因材施教”确立了理论基础。但具体的实施离不开一定的方法,如何认识人的差异及具体实施方法是“因材施教”成为可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理论和方法的结合才能使“因材施教”成为现实。[关键词]孔子;因材施教;理论基础;实施方法[中图分类号]G4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96(2

2、005)04-0079-02  孔子的“因材施教”是其教育思想的璀璨明珠,古今学者多有论述。但鲜见有人对其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进行论述。本文试图从这两个方面来谈谈孔子的“因材施教”,以期求教于方家。一、“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论依据是什么?笔者认为这与他的“仁”的思想、人性观和教育目的观是分不开的。“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范畴,是其学说的根本”[1](P37)。那何为“仁”?“孔子从人的高度论仁,将其基本含义规定为‘爱人’。”[1](P37)“仁者,人也。”[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3]“君子学道以爱人。”[4]一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3、’不问马”[5]。而“爱人的重要内涵就是教育人、勉励人去获得教育”[1](《38)。“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乎,能勿悔乎?’”[6]而在教育实践中“爱人”,就是要把人当人看,把人视为有差异的个体。教学中如果无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必然整齐划一强行灌输,必然出现“中人以上语下,中人以下语上”的情况,这是与“仁”的思想相抵触的,当然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的孔子不取。再者,“因材施教”也与孔子的人性观有关。孔子对人性的认识是“性相近,习相远”[8]。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只是因为后天环境的不同才使人与人之间有了差异。这句话“肯定了人性即人的天赋素质的可塑性,也就是看到

4、了人性具有的巨大的发展潜能”[9](P106)。同时因为“习相远”———习惯的不同使学生之间有了差异,所以要“因材施教”。可以说“性相近,习相远”[8]为孔子的教育实践进而为“因材施教”奠定了认识论基础。同时,“因材施教”也是由孔子的教育目的决定的。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就是“君子”或“君子儒”。那君子应该具备那些素质呢?这在《宪问》中由很好的说明。子路问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修养自己使全体百姓安乐,尧舜尚且担心做不到哩!”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君子是德才兼备而已德为主的。甚至可以

5、说孔子的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道德的君子。具体来说就是要按“礼”与“仁”的要求行事,即要“克己复礼”[4]、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4]、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7]、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0]、要“思无邪”[11]。而这样的道德人才是灌输所不能培养的,只能依靠人自己主动探求、主动体悟。主动探究、体悟“仁”和“礼”,非循循善诱不能做到,而循循善诱非了解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不能不到。因此可以说,培养道德君子的目的决定了“因材施教”,而“因材施教”反过来又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其实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把人当人看,学生才会主动的探究、体会“仁”,

6、而只有这样,学生成才服务社会时才能把他人当人看,也才能实施“仁”、做到“仁”。二、“因材施教”的方法笔者认为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第一是孔子认为人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二是孔子认识这些差异的方法以及实施“因材施教”的具体方法。那孔子是从哪些方面来认识人的差异的呢?综观整篇《论语》,笔者认为孔子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人的差异的。1.个性特征。如《论语·先进》中记载到,子路问:“听到了道理马上行动吗?”孔子说:“有父兄在,如何能不请示就马上行动呢?”冉有问:“听到了道理就马上行动吗?”孔子说:“听到了马上就行动。”同样的问题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这可把

7、公西华弄糊涂了,于是就问了孔子。孔子说:“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大胆前进一步;而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有意压压他。”正因为孔子看到人的个性是不同的,所以才有“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公冶长)、“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谚”(先进)、“师也过,商也不及”(先进)、“求也退”、“由也兼人”(先进)等对个性差异的论述。2.修养水平。“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11]而当孟武伯问孝时,孔子针对这位阔少爷不关心父母的冷暖疾病,答曰:“父母唯其急之忧”[11]。而子游问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