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696594
大小:56.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5
《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浅谈“以学定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浅谈“以学定教”赖婷婷福建宏翔高级中学355100摘要:“以学定教”不仅沿袭了孔子“因材施教”的精华思想,同时更加明确了“材”的意味,即学生学情。它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从知识结构水平、性格能力、志趣爱好、才能四个层面出发,全面、贴心地打造最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模式,值得教育者体会和学习。关键词:教育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当代的中国教育,从客观层面说,已经陷入了一种模式化、经验化的模式。太重视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其他方面;太在乎社会共同认可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才能。这些现象在当下普遍存在,学生各方面的潜力都没有得到发掘。因此,重视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把握
2、对症下药的方法,是极为关键的。所谓“以学定教”,即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了解和分析学生的不同情况并因势利导。如何以学定教?一、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水平进行教学“以学定教”是在不违背学生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合理的教育,它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而选择合适的知识进行传授。也许有些人会顾虑:这得需要多少老师,要完成多大的工作量!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倘若继续进行现在这种进度相同的教育,虽然老师的工作量会相对较少,牺牲的却是大部分学生得到更好发展的机会。这岂不是我们更不愿意看到的?从学生发展的长远利益来看,“因材施教”是绝对有必要的。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性
3、格进行教学性格决定人生,能力影响未来。对于每一个性格特点不同的人,往往都需要釆用不同的教育,给出不同的答案。就好像性格内敛的人可能不适合做外交之类的工作,性格外露张扬的人则不喜欢墨守成规的文书工作。教师的教学不应当是毫无区分的灌输,应该结合学生不同的性格特质因势利导,让学生进行更符合自身特质的学活动。在这个多元发展的社会里,企业、单位看重的己不再只是纸上的几个分数,而是学生体现出来的具体能力一一礼仪常识、言语技巧、危机处理、实际操作、应激反应等。因而,教师需要把注意力放在具体的各个环节而非空洞的分数,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学习。现在普遍的教学模式,似乎刻意
4、忽略了能力培养这个环节,只指望学生在进入社会后摸爬滚打,掌握十八般武艺。把没有武器的士兵扔进战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少部分的学生有家庭的熏陶、有父母的指点还有学习的自觉,或许能够应对,而更多的学生则是面对突变的环境手足无措,根本不能承担社会人的职责,更别提做什么栋梁之材。三、教师要以学生的志趣爱好为教学的先行导向在一个自己感兴趣、能热心钻研的方面,学习者往往容易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就是要把这位“老师”请出来,针对每一位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进行教学,让兴趣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今,教育者一直都在强调要调动学AI的积极性,但
5、实际上这个想法并没有得到有力的执行。现在的很多家长也很重视孩子的发展,让他们去参加各样的培训班,学4绘画、芭蕾、奥数等“高大上”的技能或知识。可收效如何?砸了钱,还惹得孩子抱怨、厌烦和抵触。明明是拓展兴趣的好事,却适得其反,甚至使一些孩子丧失了本来拥有的热情,更别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了。若是教育者真正掌握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应先让孩子接触多方面的技艺,作出一二具体选择,然后创造一个有利于个体兴趣爱好发展的良好环境,或许学习者更愿意投入其中。四、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才能进行教学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把人的智力分为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音乐
6、智力等,从中我们可以得出每个人都会有智力优秀的方面与智力一般的方面。往往在智力优秀的方面,学生的才能也更加容易被发挥出来。孔子在论语中也有这方面的例子,比如“由也,千乘之国,可治其赋”、“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与宾客言。”“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可以做到结合学生的特点,根据现代科学的智力划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学生特冇才能方面的发展,物尽其材,人尽其用。爱因斯坦没有做出让老师满意的“小凳子”,却在后来提出了闻名于世的相对论;爱迪生一生仅仅在学校里面读过三个月的书,却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家。所以在现在的教育中,我们不能只看学生的学业成绩就断定这个学生的优秀与否;而是
7、需要去发现学生擅长的、有才能的方面,并给予重视鼓励,加以因势利导。这样,学生依旧可以成为优秀的人才,被这个社会所接受,被这个社会所需要。韩愈有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千片叶子各不相同,一千个学生也各有特点。用同一标尺衡量所冇学生并不明智,而以这种手段作为评价工具的教育也不能称作合格的教育。尊重学生为人的不同个性,尊重学生不冋的才能,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再来谈教育、谈发展,才不算是空口白话。参考文献[1】赵纪彬《论语新探》.人民出版社,1976年,2月。[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上海古籍出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