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大肆禁书的历史真相

两宋大肆禁书的历史真相

ID:8988029

大小:3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4

两宋大肆禁书的历史真相_第1页
两宋大肆禁书的历史真相_第2页
两宋大肆禁书的历史真相_第3页
两宋大肆禁书的历史真相_第4页
两宋大肆禁书的历史真相_第5页
资源描述:

《两宋大肆禁书的历史真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两宋大肆禁书的历史真相两宋是我国刻书事业空前发达的时代,也是统治者最热衷于图籍文教的王朝。但随着版印书籍的大量出现,图书的作用与影响日益深广,赵宋统治者也颁布了许多禁书法令,采取了多次禁毁措施。宋代的文网虽不似秦皇焚书之暴烈,明清文字狱之严酷,但它对两宋刻书史的重要影响也不应忽视。一、民族斗争背景下的禁书民族矛盾始终是宋代社会一切矛盾的焦点。赵宋政权从建立到灭亡,与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长期处于对立状态。在尖锐的政治、军事对抗中,各王朝间互相封锁和窃取图书资料,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情报战。辽人曾以十倍的价格

2、收购宋朝的图书;金人甚至不惜用千金的代价购买南宋大臣的奏稿,还使用“蜡丸”等工具偷递情报。辽、金等王朝在本国内书禁森严,“凡国人著述,惟听刊行境内,有传于邻境者死”(沈括《梦溪笔谈》)。在这种形势下,赵宋政权对于内容涉及“边防、兵机、夷狄”之事的图书采取了一系列的防范措施。北宋初年,政府就多次颁发了禁止将有关“边机文字”传入“虏中”的诏令。随着北宋政权在军事对抗中的一系列失利,辽和西夏不断南扰,北方的边事日益紧张起来。这时的禁书令便愈加频繁严厉,其内容也更完备具体了。如哲宗元祐五年(1090)的一份诏令中明确规定:“凡议时政

3、得失,边事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本朝会要、实录,不得雕印。”(《宋会要辑稿》165册)这道诏令中还详细规定了主管禁书的机构、书籍的审查程序和管理方法,以及对违禁者的处罚办法等等。这已经是十分成熟完备的禁书律,此后两宋历朝的禁书令都是参照这些原则制定的。徽宗年间,北宋政权内部日趋腐朽,边防也迭现危机。这时对书籍的控制更为严格,政府三令五申,严禁违禁的书籍出境:“不经看验校定文书,擅行印卖,告捕条例颁降,其沿边军州仍严行禁止”,“无使国之机事,传播闾阎,或流入四夷,于体实大。”(《宋会要辑稿》165册)宣和年间,禁书令不仅限于

4、国史、会要、奏章,就连文集、日录、小报等,也统统都在禁印之列了。可惜这一切并未能阻止金兵的南下和北宋政权的覆亡。南宋时高宗、孝宗、光宗几朝,偏安江左,南北对峙,战事稍息,禁书令也比较缓和,只是做做官样文章罢了。宁宗即位后,韩侂胄执政,力主伐金,主战空气又起。在当时颁布的《庆元条法事类》中,又有了严格的禁书规定:“缘边事机密,凡时政、边机文书,禁止雕印”,违者要受到“杖一百”或“流三千里”的严厉处罚。只是南宋伐金一战,十几万大军溃于符离集,宋宁宗也只好杀了韩侂胄向金人求和。自此南宋政权进入了日趋衰亡的阶段。南宋后期的禁书令,也

5、只是限制那些主战文章的刊行,甘于苟延残喘而已。这些禁书令的颁发和实行,某种程度上固然是出于民族斗争和国防保密的需要,但其中也包括了许多对人民群众实行封建主义专制统治的成分。赵宋统治者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军国大事只能是上层统治阶层内部的事,人民根本无权过问;一旦有人敢于撰文著书议论国事,便是“肆毁时政、摇动众情、传惑天下”的“奸妄小人”,就要“严行根捉”(同上)。南宋的一位臣僚在一份得到皇帝批准颁行的奏章中说得很明白:“朝廷大臣之奏议,台谏之章疏,内外之封事,士子之程文,机谋密画,不可泄漏”;如果有人敢把这些内容“传

6、播街市,书坊刊行,流布四远”,就要“严切禁止”,所刻书籍也要“当官焚毁”(同上)。可见在国防机密幌子下颁行的禁书令,很大程度是为了防范下层人民的。尤其在赵宋统治者苟且偷安、投降卖国的时候,就更需要大兴禁书之举,以掩盖自己的行径,压制人民群众的抗议呼声。典型的例子就是南宋的大奸臣秦桧。史载,秦桧“赞成和议,自以为功。惟恐他人议己,遂起文字之狱,以倾陷善类”;图书文字“凡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讳者”,都在禁毁之列(《廿二史札记》卷十六)。这样的禁例只能说是在民族斗争背景下对人民群众的一种镇压。二、尊儒宗旨下的禁书禁书非自宋始,尊儒亦非

7、自宋始;但为了尊崇儒教而禁毁其它学说之举,却始于宋代。从思想史上看,宋朝正处于儒家学说重兴的重要时期。五代以后,思想界一扫汉魏以来群儒衰微、释老风行的局面,诞生了汇聚佛道两家学说的新儒学——理学,先后出现了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等理学大师。两宋的儒学一直处于支配地位和上升阶段。正是儒学的复兴,才使得雕版印书从市井步入了“大雅之堂”,开始了其黄金时期。在宋代官、私、坊所刻印的大量图书中,绝大部分是统治阶级的正统意识形态——儒经和正史,为使儒家经典得以精刊细校,两宋统治阶层“虽重有所费不惜也”(宋高宗语,见李心传《朝野杂记》)

8、,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金钱。在这种形势下,赵宋统治者一方面不惜工本地大量刻印儒经和正史,另一方面对一切异端思想则严加禁毁。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朝廷下诏:“诸子百家非无所长,但以不纯先王之道,故禁止之”;那些专供晚进小生“文场剽窃之用”的“程文短晷”,只有经国子监严格审查过的才可印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