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力”释(于钟华讲座笔记义)

“笔力”释(于钟华讲座笔记义)

ID:8975010

大小:3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4-13

“笔力”释(于钟华讲座笔记义)_第1页
“笔力”释(于钟华讲座笔记义)_第2页
“笔力”释(于钟华讲座笔记义)_第3页
“笔力”释(于钟华讲座笔记义)_第4页
“笔力”释(于钟华讲座笔记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笔力”释(于钟华讲座笔记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笔力”释义“笔力”误解要对笔力进行释义,相信看到这个题目的人第一感觉是认为我疯了,笔力!笔力还需要你来说是什么吗?真是多此一举,纯粹是搞理论者吃饱了撑的!的确,对于大多数书法界的人,甚至整个社会而言,笔力就是笔画的力度,是个再明白不过的事情了。我们在赞扬一个人的书法时最常用的说法便是“笔力强劲”,而且似乎每个人都会使用,似乎也确实已经从笔画中感受到那内含的力量。黄庭坚就曾夸赞米芾的长子说“虎儿笔力能扛鼎”,后世董其昌、黄宾虹也多有引用。于是,我们便不再对此表示怀疑,笔力自然而然就是指那种结实的、硬度极高的、钢筋铁骨般的笔画。于

2、是,我们还会进一步指出王羲之的老师卫夫人对此早就有所论述,她在《笔阵图》中有云: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你看,人家卫老师说得多清楚,善笔力就多骨,反之则是多肉,多肉不好,所以叫做墨猪,肯定也没有人愿意自己的书法成为墨猪的,所以,要笔画有力度,从而笔画多骨,这样才能称之为筋书,成为高妙的书法作品。按对笔力作笔画力度之意去理解,我们所要做的事情自当是如何写出强劲有力的笔画。那么,首先的想法是书写时要用力,不用力书写怎么可能写出有力的笔画呢?是的,很有道理,于是

3、,拿起毛笔总是要用力捏紧笔管,使出全身的力气狠命地向纸上砸去……这还不算,马上找出一有力证据:王右军当年曾经从背后掣他的宝贝儿子—老七王大令手中的毛笔,结果未能拔掉,从而感叹“此儿后当复有大成”,可见握笔用力是如此重要。尽管后来有苏东坡站出来说:7知书不在于笔牢,浩然听笔之所至而不失法度,乃为得之。然逸少所以重其不可取者,独以其小儿子用意精至,猝然掩之,而意未始不在笔,不然,则是天下有力者莫不能书也。他还明确地提出“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老米跟着助阵,说:“把笔轻,方能振迅天真”。但苏东坡加上米元章,两个人也比不上一个王羲之

4、的权威,世人对此始终将信将疑,因为这已构成一个常识:笔力要强劲,不用力怎么能够写出有力的笔画呢?这样的常识到了明代受到来自董其昌的致命挑战,他不是告诉你要不要用力执笔的问题,他告诉我们的是:盖用笔之难,难在遒劲;而遒劲,非是怒笔木强之谓。乃如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辄能起,此惟褚河南、虞永兴行书得之。须悟后,始肯余言也。遒劲是要的,但遒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气,不是指那种奋力书写的硬梆梆的笔画,这样就把通常意义上的笔力强劲给消解了,这整个是釜底抽薪,把你的目标取消了,所谓的用力握笔也就成了无的之箭。如果你还有什么要反驳的话,老董说,少说

5、废话,慢慢参悟去!因为这么非常识的含义是需要你去慢慢参悟才能明白的。说实话,老董的意思和东坡的想法如出一辙,但老董人家就是老狐狸,狡猾地把意思藏得很含蓄,很神秘,也很玄妙,使得人不得不怀疑起自己的常识。老董说了,不然,你就是没有悟道。虽然受到老董强有力的挑战,但人们对于“力”之崇拜还是心难死,意难平。随着科学的兴起,人们开始“科学”地思考这个问题,而按照科学的解释,力是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来。“物体之间”,对应于书写中的物体那肯定就是毛笔和纸张了,从而得出科学的笔力认识:所谓笔画之力来自于毛笔和纸面的相互作用。按照周汝昌老先生

6、的说法就是:“笔和纸之间会有摩擦力”,这是科学的研究成果,这下可以心安理得了,笔力就是个摩擦力的问题,所以书写时要逆锋书写,或顶锋前行,也可以毛笔顶牢纸面一点点蹭着往前走,反正凡是能够增大毛笔与纸面摩擦力的手段皆具合法性,因为不如此不能写出有力度的笔画。7这一切的一切的念头和操作技法的出现都是源于一个目标,要写出笔力—有力度感的笔画。现在让我们回到卫夫人的这段书论来加以细细地思考。卫夫人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善笔力”的“善”字是动词,现代汉语意思是“善于……”,在古汉语中,“善”之后所跟应该是动词,或动词短语,比

7、如欧阳修《卖油翁》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在这里“射”为动词,意为射箭,省略了宾语“箭”。有以名词活用为动词者,译为现代汉语则是在该名词前加以动词,比如《孟子·告子上》:“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善弈即是善于弈。而“善笔力”中的笔力是名词,如果是指笔画的力量感,无论如何也难以活用为动词,在翻译时不管是后面还是前面都跟不上相应的动词,所以笔力是指笔画的力度在这里断难说通,这是其一;循此思路,还会发现笔力和骨之间有着因果关系,即“骨”是“善笔力”的结果(其实是效果),不善笔力,其笔画结果就是“肉”。这样,“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

8、骨者谓之墨猪”的翻译即是:如果善于使用笔力从而使笔画充满骨感,这样的书法就被称为筋书,反之即被称为墨猪。这里的问题是一个明明多骨的书法为什么要叫做筋书而不叫做骨书呢?命名从来就不是个随意之事,命名之中包含意义。“善笔力”之效果为“骨”,名字叫“筋书”,也就是说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