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

ID:8974239

大小:2.00 MB

页数:115页

时间:2018-04-13

《〈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_第1页
《〈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_第2页
《〈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_第3页
《〈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_第4页
《〈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_第5页
《〈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_第6页
《〈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_第7页
《〈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_第8页
《〈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_第9页
《〈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_第10页
资源描述:

《《〈说文解字〉注》第六篇金坛段玉裁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說文解字》第六篇上金壇段玉裁注(文中黑粗字爲《說文》原文,小字爲段玉裁注文。錄製版本爲經韻樓《說文解字注》原刻。文中的小篆、籀文、缺字大多數採集自漢字搆形資料庫。標點爲錄製者所加。爲能显示大部分汉字,可下載安装“超大字符集字体支持包UniFonts6.0。)木部木,冒也。以曡韵爲訓。《冃部》曰:“冒,冢而前也。”冒地而生,東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謂也。象上出,象下垂。莫卜切,三部。凡木之屬皆从木。橘,橘果,出江南。《禹貢》:“荆州厥苞橘柚。”《考工記》曰:“橘踰淮而北爲枳。”屈原賦曰:“受命不遷,生南國

2、兮。”許言出江南者,卽《考工》、屈賦所云也。王逸注云:“言橘受天命,生於江南。”从木,矞聲。居聿切,十五部。橙,橘屬。《南都賦》曰:“穰橙鄧橘。”《蜀都賦》劉注曰:“蜀有給客橙。”从木,登聲。丈庚切,《廣韵》宅耕切,古音在六部。柚,條也,佀橙而酢。《釋木》:“柚,條。”郭云:“似橙,實酢,生江南。”《列子》曰:“吳楚之國有大木焉,其名爲櫾,碧樹而冬生,實丹而味酸,食其皮汁巳憤厥之疾。”按:今橘、橙、柚三果,莫大於柚,莫酢於橙汁,而橙皮甘可食。《本草經》合橘、柚爲一條,渾言之也。从木,由聲。余救切,三部。按:

3、《爾雅》亦作“櫾”,《列子》、《山海經》皆作“櫾”,許則云“櫾者,崐崘河隅之長木也”。《夏書》曰:“厥苞橘柚。”苞俗作“包”,今正。《禹貢》文。樝,樝果佀棃而酢。《内則》“柤棃”注曰:“柤,棃之不臧者。”《爾雅》郭注、《山海經》郭傳皆云“樝似棃而酢濇”。按:卽今棃之肉粗味酸者也。張揖注《子虛賦》云“樝似棃而甘”,乃以同類而互易其名耳。陶隱居譏鄭公不識樝,恐誤。从木,虘聲。側加切,古音在五部。棃,棃果也。各本作“果名”二字,淺人改也。《釋木》“棃,山樆”,謂棃之山生者曰樆也。樆本亦作“離”,《子虛賦》“檗離朱

4、楊”,裴駰引《〈漢書〉音義》云:“離,山棃也。”師古注《急就篇》云“棃一名山樆”,非是。从木,?聲。力脂切,十五部。?,古文利,見《刀部》。梬,梬棗也。三字一句。梬棗,果名,非今俗所食棗也。《南都賦》曰“梬棗若畱”;張揖注《子虛》曰“梬,梬棗也”;李善引《說文》亦云“梬棗似?”,於此可以訂刪複字者之非矣。从?而小,一曰㮕。各本無“而小一曰㮕”五字,今合《齊民要術》、《衆經音義》、《廣韵》、《子虛》《南都》二賦李善注引訂補。按:梬卽《釋木》之遵,羊棗也。郭云“實小而圓,紫黑色,今俗呼之爲羊矢棗”,引《孟子》“

5、曾晳嗜羊棗”。何氏焯曰:“羊棗非棗也,乃?之小者。初生色黃,熟則黑,似羊矢。其樹再椄卽成?矣,余客臨沂始覩之。亦呼牛?,亦呼㮕棗。此尢可證以?得棗名,《〈孟子〉正義》不得其解。”玉裁謂:凡物必得諸目驗而折衷古籍,乃爲可信。昔在 西苑萬善殿庭中,曾見其樹,葉似?而不似棗,其實似?而小如指頭。內監告余,用此樹椄之便成?。《古今注》曰:“㮕棗,實似?而小,味亦甘美。”師古曰:“梬棗,卽今之㮕棗也。㮕與遵音相近,㮕卽遵字也。”一曰㮕者,一名㮕也。本作“一曰”,李善改爲“名曰”,以便於文也。許無㮕篆,葢俗字不列也。《

6、内則》“芝栭”,賀氏云:“芝,木椹。栭,軟棗。”《釋文》云:“栭,本又作‘檽’,檽者,㮕之誤。賀氏作㮕,許不妨作耎也。梬棗者,?屬,故受之以?篆。○又按:《衆經音義》:“?棗,如兗切。《說文》云似?而小,或作‘濡’,非體也。”似玄應所據本有㮕篆,其解當云“梬棗也,從木,耎聲”,似?而小乃梬篆下語也。○司馬氏光曰:“君遷子,卽今牛奶?。”按:《吳都》劉注“桾櫏子如瓠形”,《玉篇》曰:“桾櫏子如雞子”,不當以羊棗當之。從木,甹聲。以整切,十一部。㮕,而兗切。?,赤實果。言果又言實者,實謂其中也。赤中,與外同色惟

7、?。《內則》曰:“棗栗榛?。”從木,聲。鉏里切,古音在十五部。俗作杮,非。枏,梅也。從木,冄聲。汝閻切,七部。梅,枏也,可食。從木,每聲。莫桮切,古音在一部。按:《釋木》曰:“梅,枏也。”毛《詩·秦風》、《陳風》傳皆曰“梅,枏也”,與《爾雅》同,但《爾雅》、毛傳皆謂楩枏之枏。毛公於《召南》“摽有梅”、《曹風》“其子在梅”、《小雅·四月》“侯栗侯梅”,無傳;而《秦》、《陳》乃訓爲枏,此以見《召南》等之梅與《秦》、《陳》之梅判然二物。《召南》之梅今之酸果也,《秦》、《陳》之梅今之楠樹也。楠樹見於《爾雅》者也,酸

8、果之梅不見於《爾雅》者也。樊光釋《爾雅》曰“荆州曰梅,楊州曰枏,益州曰赤楩”;孫炎釋《爾雅》曰“荆州曰梅,楊州曰枏”;陸機疏《草木》曰“梅樹皮葉似豫樟”,皆謂楠樹也。枏亦名梅,後世取梅爲酸果之名,而梅之本義廢矣。郭釋《爾雅》乃云似杏,實酢。《篇》、《韵》襲之,轉謂酸果有枏名,此誤之甚者也。然則許以枏、梅二篆廁諸果之閒,又云可食,豈非始誤與?曰:此淺人所改竄也。如許謂“梅,酸果”,其立文當先梅篆,云“酸果也”,次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