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97725
大小:6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10
《儒家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及现代价值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儒家文化中人力资源管理思想及现代价值研究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入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实践中成效甚微的原因之一是它没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联系起来,挖掘儒家文化在如何识人、选人、用人、育人和留人方面的内容,总结批判继承这些思想与经验,发挥它们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招聘甄别、人才配置、绩效管理、培训开发、组织文化中的作用,必将对中国特色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有所裨益。 关键词:儒家文化;人力资源管理;现代价值。 0引言。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开始大量引入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方法,如工作分析法、360度考核法等。然而实践
2、表明,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引进与推广常常是流于形式,实际的管理成效甚微。究其原因,我认为人力资源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是一种文化,有它自身的价值观念、人文精神的继承性。西方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是由西方科学文化奠定基础的,而中国儒家文化在对人的管理上,是与西方不完全相同的。 在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仅依靠西方的理性管理难以解决所有问题,要解决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就需要把西方的管理理论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融入中国的伦理哲学和观念,脱离中华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在中国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行不通的。 1儒家文化中蕴含的人力资源管理思
3、想。 在中国,认为人贵于万物的认识古已有之,把对人的管理作为社会管理的中心的思想源远流长,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HRM-5P模型:识人(perception)、选人(pick)、用人(placement)、育人(professional)、留人(preservation)的基本思想在儒家文化中早已见端倪。 1.1识人儒家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始终把人作为研究的对象,孔子认为“仁者爱人”“、爱人能仁”。孟子继之提出了“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的人本管理思想。儒家一方面认为人是构成国家整体的第一要素,如果不行“仁政”,不尊重人,忽视人,就必然导致
4、衰弱败亡;另一方面又提出得国的关键在于得民心。儒家认为管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 那么,怎样认识人?孔子曰:“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圣,有贤。审此五者,则治道毕矣。”孔子指出:“故君子远使之而观其忠;近使之而观其敬;烦使之而观其能;卒然问焉而观其知;急与之期而观其信;委之以财而观其仁;告之以危而观其节;醉之以酒而观其侧;杂之以处而观其色。九征至,不肖人得矣。”孔子此五仪九征鉴人法,为中国历代识人用人提供了最基本的标准。此后,无数智者对之进行了不同视觉的更深层次的研究,如诸葛亮鉴人法:“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穷之以辞辨,而
5、观其变;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患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从更多视觉的更深层次为我们认识人提供了帮助。 1.2选人儒家在选贤任能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孔子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即是说,选用公允正直、有真才实学的人作管理者,不但老百姓会心悦诚服,就连邪曲小人也会逐渐变得正直起来。孔子强调选拔人才要看主流,看大节,不可求全责备。孟子强调,要把那些群众威信高,经得起考验的人选拔上来,委以重任;荀子提出选用人才要注重其能力,而
6、不要受外在关系的影响,对外不回避仇人,对内不回避亲戚,唯才是举,唯贤是举。 1.3用人孔子强调一定要用人所长,量才使用。孔子在论及其诸弟子的从政才能时,《论语》中有这样一段精彩的对话—————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又问“:赐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再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说,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他们对于治理政事会有什么困难呢?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子路、冉求不是“大臣”,是“具臣”,子路“千乘之国,
7、可使治其赋也”,冉求“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每个弟子的品行特点、从政能力、各人所长被孔子非常生动、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如此用人,方能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 1.4育人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成功的管理者要想管理好别人,首先要管理好自己。他指出“:性相近,习相远。”人人所具有的天性是差不多的,一经过后天的习染,人与人之间便渐渐拉开距离,不再相近了。人由先天所遗传下来的本性,初生时并没有什么固定的形态,就像一张白纸,可以
8、任由后天的环境、教育塑染。对于孔子来说,当然希望塑染后的人性是善的,这也正是他的仁学思想立论的依据和根本目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