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

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

ID:8897429

大小:57.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0

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_第1页
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_第2页
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_第3页
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_第4页
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戴兴海                     对话,从言语交际学来看,并非是孤立的说话或听话,而是交际双方彼此间的言语互动。这里的要讨论的“对话”,并非作为言语交际学的一个概念,而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因此,克林伯格认为,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一、积弊深重的阅读教学呼唤对话  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尤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强调知识技能本位:认为教学过

2、程是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在为数不少的阅读教学中,把理解教材当作目的和中心,教师把有血有肉的教材分解成了一个个了无生气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孤立地进行词语积累、语法分析和修辞训练,或者一味地搞灌输式的“机械的发声训练”,而“忘记”了文本的“精神”层面。学生主要依靠做大量的机械练习来学教材,师生成了教材的奴隶。这样的阅读教学,不仅必然造成阅读教学的人文内涵的失落,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也必然大打折扣。  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总是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推进。教师往往从教的角度去思考怎样提高课堂效率,讲课追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课堂俨然成了教师展示教学技巧的舞台,而

3、很少考虑到学生是否有效参与,参与面如何?课堂上即使有参与,往往也只是几个尖子学生在唱戏,其余学生当观众,课堂中缺少广泛的、多向的交流,大多数学生被忽视,学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个性得不到发展。阅读主体缺失:教师或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用教参的答案固定了教学的方向,限制了学生的自由;或强调阅读技法,而忽视个体的情感体验;或以群体阅读代替个性阅读;或以的感受来人为提升学生的领悟。这种不从接受者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的教学造成了主体错位,使学生认为阅读就是应付教师的提问,就是琢磨作品的答案,而与自己无关,以致迷失了自己。二、阅读教学应当成为对话  (一)阅读的本真意义

4、在于读者与的心灵对话。文本,是一定的符号系统,另一方面,它作为理解的真正对象,是一定的意义,即思想感情的表达。阅读的本质就是通过符号系统把握文本的意义,而决不是读文字本身。然而,读者对文本意义的把握,并非只是一个简单地提取和被动地单向接受的过程,而是基于自己的“前理解”(主要是语感和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存”),在对文本的叩问、质疑、充实、延伸过程中,在与之心的沟通、交流、碰撞过程中,由读者自己生成的。在阅读中,求之以知音,读者求之以会意,双方同时臻于一个新的境界,即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说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因此,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通过文本与古今

5、中外的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同时代的其他人乃至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进行对话,通过文本与历史和未来对话。读者是在这样的对话过程中,通过与精神世界的观照,构建和丰富起自己的精神王国。  (二)文本也是主体。解释学认为,文本,就物质形式上讲,它是我们阅读教学中理解的客体,但这个客体不同于认识论中认识的客体——在认识论的客体中,人们要认识的是其本身的属性和运动规律。然而要理解的文本,其本质是人赋予的意义。因此,我们对文本的理解,实际上是通过文本的物质符号系统这个中介与物质符号系统背后的进行对话,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阅读文本,实际上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精神交流。作为文本的主体

6、,有其特殊性,这特殊性表现在他不是“现场主体”,而是隐蔽的或者说没有出场的主体,它可能与我们同一时代但不同空间,也可能与我们根本就不是同一时代,因而这个主体在阅读过程中是无法言说的,是出于沉默状态的。然而,文本主体之所以是主体,不仅仅是因为它也是一个精神承载者,而且它仍然参与了我们的对话与交流,引导着、影响着、制约着我们的理解。其引导、影响、制约的中介便是其作品。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也可以那样理解,或者我们只能这样理解而不能那样理解,除了理解者自身的因素外,还取决于作品。把握这一点特别重要。过去我们之所以对课文进行随心所欲的错误理解,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忽视了文本背

7、后那另一个主体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因为有了这个隐蔽主体,我们对文本的理解便不可能拥有绝对的自由。  (三)学生的阅读是能动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接受理论告诉我们,面对文本,读者的地位和作用与相当,二者均为作品创造的积极参与者,读者,决不只是对文本的被动接受者。读者对文本的接受过程实质上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过程,实际是读者动态地建构文本意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参与创作的水平和结果是由其"期待视野"的不同而决定的。正如王夫之《船山遗书》所言:“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作为读者的地位,尊重

8、学生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以权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