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90270
大小:58.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0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探索 中图分类号:G740文献标识码:A :1004-4914(2016)05-185-03 一、引言 1.机遇与挑战。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迎来了机遇与挑战;大数据时代,教育形态悄然革新。互联网教育与学校教育将逐渐分离,“翻转课堂”提供了一种学校教育与互联网教育共存的新模式。学校里更少的课堂与更多的实训室、更多的交往与更少的讲授、更多的互动与更少的灌输、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更灵活的学制,将是未来学校得益于互联网教育得到新生之良机。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学校
2、内涵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势在必行,每个教育工责无旁贷。 2.现状分析。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已系统设计、全面推行。在重点专业建设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分析,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专业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等方面,还有待于不断改革与创新、优化与完善。 二、总体目标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纲要及相关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的具体要求,将职业教育“五个对接”贯穿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对机遇
3、与挑战;立足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的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高职院校要主动适应社会经济转型发展对行业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积极开展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岗位变化、服务模式新要求,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服务行业发展、构建以重点专业为主线、相关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紧紧围绕转型跨越发展办学目标,积极探索行业人才培养
4、机制,全面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三、主要举措 (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三育人”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文化育人”、“协同育人”、“复合育人”三育人机制。 1.文化育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企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的“四进”机制,不断强化“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的文化“三进”理念,不断优化“校园文化”、“团队文化”、“班级文化”、“宿舍文化”为主体的全覆盖校园文化体系,进一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2.协同育人。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不断加强校企
5、合作。构建新常态下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协同育人机制。依托地方职业教育平台,不断加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建设力度,进一步理顺机制,健全功能,充分发挥行业职教集团的作用,提高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参与度。积极拓展订单培养,发挥行业优势,以形成政府主导、行业主导、企业参与、学校主体的深度校企合作机制。争取有效的制度支持与政策保障,校企双方形成比较稳定的、运行良好的长效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 3.复合育人。构建“专业+拓展岗位”(主岗+辅岗)复合育人机制,进一步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实
6、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上手”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及时调整专业体系,紧密对接区域产业 1.各专业广泛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构建新常态下的政校行企四方联动、复合育人机制。根据人才需求,及时有效论证适应山西产业需求、服务山西区域经济的市场化特色专业体系,合理设置学校优势专业群及其拓展岗位群(专业+岗位群),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各专业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及学生求职意向,充分利用并进一步优化学校现有软硬件教学资源环境,为本专业学生开设拓展岗位(每个专业开设不少于2个拓展岗位)
7、及其核心课程(每个拓展岗位不少于3门岗位核心课程);各专业认真做好学生的专业导航宣讲工作,并组织大一学生在第二学期末自主进行岗位选择(每生至少选择1个跨专业拓展岗位),并对选取拓展岗位的学生进行独立编班,实施分班教学。 (三)优化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 1.总体设计思路。开设课程以专业实用够用为原则,学时学分设计以理实为主线,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比例分配适当。建议学分不超过120学分。 课程设置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原则,通过行业企业调研,由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认真分析金融
8、行业企业现状及人才需求,剖析本专业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依据本专业职业岗位素质和能力要求,构建“工作过程为导向、工作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2.结构体系设计建议。课程体系设计可根据职业岗位及职业标准,构建模块化课程结构。各模块之间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互为融合;以“岗位→任务→能力”为主线,构建“课岗一体”、“理实一体”、“课证一体”、“课赛一体”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