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77258
大小:60.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10
《<咏华山>课堂教学实录及品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咏华山>课堂教学实录及品评. 上个星期,我有幸赴叶圣陶实验小学参加了苏州市小学语文课改实验观摩实验活动,受益匪浅,尤其是《咏华山》这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 《咏华山》这是苏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2册第7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一、谈话揭趣,引入情境。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读课题。 生:咏
2、华山。 师:哎呀!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呀!你们想去看看吗? (教师很快在黑板上画了一座山。) 生:想。 师:好,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着小寇准和他的先生一块去登华山,好吗? (评:课堂气氛的营造至关重要,良好的气氛更易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心灵的共鸣,尤其导入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几句话就让学生都做个局内人,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课堂上的气氛轻松愉快。) 二、学习第二段 师:请小朋友们听老师读读第2自然段,一边听一边想,你觉得华山怎么样? 生:我觉得华山很高 生: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是啊!华山很高很高
3、,老师告诉你们,跟这个教学楼相比,华山要200多个教学楼那么高。 (评:首先,听老师读后,学生整体感知了华山的高。老师让学生边听边想这样就将课文的语言文字还原成是具体的形象,将远在天边的华山美景一下子拉到了学生眼前,用生活实际与在华山上的所看到的情景作比较,借助图文质疑,学生就自然地领悟出这些都是因为华山是太高太高了。) (多媒体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 师:读读看,再读一遍,读出华山的高来。 (老师请了两个学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华山还不够高。听老师读。(范读后再请学生读) 师:这一次华山真的高了。 师
4、:华山到底有多高呢,我们一起跟小寇准和先生到山顶上去看一看。 (多媒体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是那么近,山腰飘着朵朵白云。 师:小朋友们自己好好读读这两句,一边读一边想,你在山顶上看到些什么? 师:谁来说说? 生:我在山顶上看到了蓝天和太阳。 生:我还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大山。 师:让我们一起来完成这幅画,好吗?远处的山该怎么画?近处的山呢?(教师画简笔画) 师:太阳画在什么地方呢?(教师比画着,学生说要画近些。) 师:为什么太阳要画得那么近呢? 生:因为华山太高了。 师:那白云呢?
5、 生:白云该画在山腰间。 师:你们能找到你们自己的腰吗?摸摸看。 (学生摸自己的腰。请一学生上台指出山腰,教师画白云。) (评:色彩鲜艳的简笔画,能激发儿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同时也解决了教学难点。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华山的高。) 师: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我们脚下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你们知道吗? 生:因为华山很高很高。 师:(出示投影)说得真好,你们看,登上了山顶,我们看到远远近近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只有蓝天在头顶上,这是因为华山太高了,也正是因为华山太高了,所以太阳才会显得那么近,好像一伸手就能够着似的,一朵朵白
6、云都飘在山腰间。我们在山顶上看到的这一切,都告诉了我们华山非常高。 师:小朋友们再好好读读这两句话,看哪些小朋友能读得让人一听就觉得华山非常高。自己先试试。 师:第一句谁想读。(生读。) 师:听他这么读,你们能感受到华山的高吗?还有谁想来试试。 师:听你这么一读,我能感受到华山比较高了,谁能读得让人觉得华山非常非常高。(生读。)师:听了觉得怎么样。 生:听他这么读我觉得华山真高呀! 师:对,像他这样读,我仿佛真的看到了高高的华山,一起像他这样来读。 师:第二句谁愿意来试试。(生读。) 师:读得真棒,一下子就把华山的
7、高给读出来了,还有谁来。(指名读) 师:真不错,我们一起来。(生齐读.) 师:这两句话把华山写得多高,多美呀!我们连起来读。(多媒体显示)读了这两句,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就站在山顶上,只有蓝天在我们的头顶上,远远近近所有的山都在我们的脚下,没有哪座山能与华山一样高一样齐的,抬头看去,看到太阳离我们那么近,回过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华山多高多美呀! 师:小朋友们站在山顶上,看到这幅美景,一定会跟小寇准一样,会从心底发出惊叹:(出求句子:啊!华山真高呀!)生齐读 师:看到这么高的华山你们惊讶吗?这惊讶的声音是从心底发出的,怎么
8、读?(生读。) 师:你这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吗?再轻点。生再读。 (评:人类的学习一般都经过形象一-抽象--形象,具体--概括--具体,语言--思维--语言的过程,因此在引导学生感悟华山的高后,这时再引导学生读出感觉。这个过程的设计就要学生在已有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