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861106
大小:61.5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8-04-09
《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特点及其针对性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特点及其针对性研究 制定和实施妇女发展纲要,是提高妇女地位国家机制建设的重要方面,以此来推动妇女事业与经济和社会的同步发展,积累了我国发展妇女事业的成功经验。正在实施的《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凸显了对“妇女与教育”领域的重视,不仅排位提前,而且设定了在高等院校开展女性/性别教育的目标。科学认识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的特点,在学校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提高开展女性/性别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贯彻落实国家行动纲领的要求,也是发挥性别平等教育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2、,塑人聚气,向高层次发展的要求。 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的特点,是由高等院校培养对象的特点决定的。青年正处于身体发育的时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未来国家和民族的人口素质和人文环境。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第一粒扣子扣对了,剩余的扣子就好扣了,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因而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为基础,培养和形成一个人的行为选择习惯,也就影响一个群体的行为
3、倾向主流,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 一、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特点的一般性 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特点的一般性,是指根据高校学生特点,形成的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的共性要求,集中体现在可塑性、内生性、流动性、开放性、基础性。 1、可塑性 大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他们的思想、心理、阅历、素质和能力等都处在待成熟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把握好自己的今天,为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充满激情和梦想的大学舞台上,他(她)们正经历摆不脱困惑与迷茫的人生阶段,必须面对时代和人生的梦想与现实、激情与探索、拼搏与进步、失误与挫折。
4、可塑性意味着成长性。女性/性别教育为同学们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视角,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男女平等价值观,强化尊重、平等、包容、共赢意识和行为能力搭建前沿平台。 2、内生性 女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渴望能充分参与到社会的主流当中,享有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和责任,是女性内在主体意识的开发,是充分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女性/性别教育发挥性别平等意识启蒙,引导青年女性不再拘泥于旧的性别观念,以自立、自强、自尊、自信的心态寻求更高层次的发展,能勇于面对和参与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实际具有
5、的潜力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这将关系到新生代中国女性的整体形象和水平,并带动全社会对性别平等的关注。 3、阶段性 这是由高校教育特点所决定的。本科在校的学生,一般的也就是4年,经历大一入学转型,大二刚刚适应,大三投入融入,大四实习毕业,时间转瞬即逝,离开了学校,进入社会,也就离开了单纯学习环境,进入了职业生涯。阶段性意味着流动性。学生是流动的,而相对不动的是学校、教师、校园文化。适应学生流动性、成长性特点,高校女性/性别教育从主体意识与时代要求的结合上开发学生的潜力,增强凝心聚力办大事的自信。 4、开放性 青
6、年是整个社会最活跃、最富有生气的群体,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和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反应最灵敏,参与最积极,这一方面提升了大学生的信息量、知识面,扩大了视野和眼界,吊起了兴趣和胃口,也对大学生的选择、判断、驾驭、控制能力提出新要求。在实现“中国梦”的大舞台上,高等院校为青年人搭建高层次起步平台。 5、基础性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毛泽东“全国妇女起来之日,就是中国革命胜利之时”的名言,深刻揭示了妇女解放与阶级和民族解放的辩证关系及内在联
7、系。习近平“妇女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力量。没有妇女事业的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进步。没有全球妇女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讲演,深刻阐释了性别解放与人类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和密切联系。高校女性/性别教育为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奠定基础,从个人层面,奠定价值观基础、生活基础(包括事业、家庭)、行为习惯基础;从社会层面,奠定代际更替基础、格局结构基础、新型关系基础。 二、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特点的特殊性 高校女性/性别教育特点的特殊性,是指根据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特点,形成各具特色的女性/
8、性别教育的特性要求,可从宏观形势、学校类型、学生认知等方面分析。 1、宏观形势的影响 根据第三期中国妇女地位调查和系统研究分析,国务院妇儿工委指出:我国妇女在教育领域所面临的重点问题已经从十几年前主要解决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平等,即追求起点上的平等,转向了追求教育方式和内容等过程及教育结果上的性别平等的新阶段。 高等院校教育要从“无性别意识的教育”转变到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