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

宁乡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

ID:8831230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4-08

宁乡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_第1页
宁乡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_第2页
宁乡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_第3页
宁乡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_第4页
宁乡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_第5页
资源描述:

《宁乡花鼓戏的历史与现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也越来越重视本民族的文化。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具有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意识。文化是维系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一个民族的存在依赖文化,文化的解体就是一个民族的消亡。在宁乡经济社会跨越发展进程中,宁乡花鼓戏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瓶颈,这一宝贵的传统文化正濒临销声匿迹的境地,其传承和保护问题成为一个难题。因而,如何让宁乡花鼓戏在宁乡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大潮中承担起重要的责任,让这一深受人民喜爱的文化遗产重新焕发生命力量,正成为摆在

2、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挖掘、整理、传承与振兴宁乡花鼓戏宁乡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每一个文化人肩负的光荣使命。本刊将从本期开始与读者朋友们共同探讨宁乡花鼓戏的传承与保护问题,欢迎广大读者朋友踊跃来稿。宁乡花鼓戏的历史现状及传承保护的思考杨新春往昔:源远流长,鼎盛空前宁乡是湖南花鼓戏的摇篮,为湖南花鼓戏三大发源地之一。宁乡花鼓戏产生于清代中期,广泛流行湖南各地,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是浓缩了广大宁乡人民一百余年的情感,是湖湘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湖湘大

3、地的六路花鼓戏流派唱腔都是以宁乡方言为统一的舞台语言,可见宁乡花鼓对湖南花鼓戏的形成发展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宁乡花鼓戏脱胎于地花鼓,经历了由简朴到复杂的发展历程。即宁乡山歌→对子花鼓→地花鼓→花鼓戏的过程。宁乡对子花鼓是一种民间舞蹈,唱腔采用宁乡山歌的腔调,最初在春节等传统佳节时与大闹花灯活动穿插进行,汇同龙狮、龙灯、锣鼓一起进行表演,载歌载舞,情节生动,内容朴实,表演风趣,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几经演化慢慢发展成为集歌、舞、乐、戏曲于一体的艺术形式,表演场所也不再局限于山间地头,走向了庭院、晒谷场,最后走向了演出

4、舞台。宁乡花鼓不仅源远流长,传播广泛,掀起了尉然大观的湖南花鼓戏大潮,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清道光年间,流沙河民间艺人黄道开组建的花鼓戏土坝班开班,一时轰动全县,紧随着各路戏班花开楚沩大地。黄道开把班邸开进长沙城时,由此奏响了湖南花鼓戏的序曲。及至民国、建国初期,宁乡花鼓戏达到鼎盛时期。宁乡花鼓经一百多年的艺术交流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诞育了一大批演艺名流,创作出了一大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花鼓剧目。在花鼓戏演界名艺人以朱林武、刘学延、黄五、王命生、罗绮文、贺桂光、肖克昌、龚一如等颇获盛名。传统剧目以《讨学

5、钱》、《闹学》、《贺新春》、《跳粉墙》、《望郎》、《耍金扇》等为代表,其中以贺桂光、肖克昌创作并演出的《讨学钱》曾于上个世纪50年代参加全国地方戏调演获优秀剧目奖,在中南五省乃至全国产生强烈反响,在湖南地区流传盛广,经久不衰。1953年,经过整理的宁乡地花鼓《贺新春》被省选拔参加中南地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1956年,《跳粉墙》获湖南省农村群众艺术观摩汇演优秀节目奖。1958年,全县有万余人参加地花鼓演出,盛况空前。1961年,刘少奇主席回乡调查时,指定观看花鼓戏《书房调叔》(王命生、伍岳云演),1983年中央

6、戏曲研究院专程入湘录制了该片,作为湖南花鼓戏代表剧目之一。1979-1980年,县文化馆在县城和东湖塘等处,举办地花鼓艺术培训班。宁乡传统的地花鼓曲调,至今仅保留四十多个,如《跳粉墙》、《洗菜心》、《铜钱歌》、《八月望郎》、《宁乡正调》等。现状:物换星移,日渐萎缩宁乡花鼓戏曾经铸就的辉煌迄今仍在宁乡乃至全省文化艺术史上熠熠生辉,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民间习俗与民间文化的日趋式微和社会多元文化强势的冲击,无论是专业剧团还是民间业余组织都陷入了发展的尴尬困境。社会大发展,造成人们欣赏观念的变化。社会飞速发展中,多元文化

7、强势崛起,各种影视文化、歌厅文化、网络文化充满着文化消费市场,使得宁乡花鼓这种古老而又显单调的娱乐活动明显与人们特别是年轻一代欣赏观念不相符合,自然劣汰似乎是大势所趋。花鼓戏专业人才的流失和断层。湖南花鼓正走向整体滑坡趋势,花鼓戏市场一片萧条。宁乡花鼓戏自1987年花鼓剧团解散以来,老一辈花鼓戏艺人相继过世,新一代年轻人对流行音乐、偶像剧、网络游戏趋之若鹜,宁乡花鼓戏的传承发展面临严峻的现实。传统剧目内容陈旧,难以适应新时期的需求。时代不同,对戏曲内容的要求也不同。花鼓戏旧称为“淫戏”,难登大雅之堂,老一辈艺人

8、虽对传统剧目进行了修改,但还是难适今人“口味”,所以对花鼓戏的题材及思想内容方面的传承创新已刻不容缓。传承方式落后,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宁乡花鼓在传承方式上自黄道开创班以来,主要是靠口传心授的模式即家族式、师徒式。很显然,这种方式在老一辈艺术家不断逝世而新一辈艺术家难以培养的社会大局面下是非常不合时宜的,只会进一步加速花鼓人才的流失和断层面的继续扩大。思考:传承保护,迫在眉睫对传统花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