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学生张芳艳的毕业论文

08级学生张芳艳的毕业论文

ID:8795234

大小:37.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08

08级学生张芳艳的毕业论文_第1页
08级学生张芳艳的毕业论文_第2页
08级学生张芳艳的毕业论文_第3页
08级学生张芳艳的毕业论文_第4页
08级学生张芳艳的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08级学生张芳艳的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大同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说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08级指导教师刘子乐学员姓名张芳艳2010年6月6日论《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说摘要:在《文心雕龙·明诗》中,刘勰提出了对后世影响颇大的“感物吟志”说,这是他对中国诗学的独特贡献。本文将结合其他篇章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以期把握刘勰“感物吟志说”的基本内涵。关键词:《文心雕龙·明诗》:感;物;吟;志《明诗》列于《文心雕龙》文体论之首,作者在此篇中,主要是论述了诗歌发展的历史沿革,明辨诗歌的意义、作用、源流及其特征,并提出了“随性适分”、“莫非自然”、“雅润清丽”或“华实惟才”、“感物吟志”的诗歌理论。就“感物吟志”

2、这一观点,童庆炳先生从古到今,引经据典,对其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并将“感”、“物”、“吟”、“志”视为诗歌这一文学活动产生的四要素。具体概括为:主体心理活动的“感”、客观对象“物”、内心形式化的“吟”、作品实体的“志”。[1]这一概括准确入微,但刘勰在书中并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阐述,只是在各篇的叙述中,断续的体现出来。其实,“感物吟志”作为一种文学活动,它自身还包括丰富的内涵与诸方面的要求。一、主体心理活动的“感”:“感”是诗人由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心理活动。他以有“情”为前提,在情景交融下以主客体的统一为至高点。作者在文中提到“人禀七情,应物斯感”,他将“情”作为“感”产生的前提。“

3、禀”即“禀赋”、“禀受”。“情”,古代人将“情”分为七类。《礼记·礼运》:“何为人情?喜、怒、哀、惧、爱、憎、欲,七者弗学而能”。这“七情”是人的先天禀赋,即“弗学而能”。这一点也是对陆机“诗缘情”说的继承,但二者又有所不同。表面上看,陆机是个缘情派,诗缘情而绮靡《文赋》),他强调“情”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性,但在论述时并不排斥志的作用,而是将情与志结合起来使用,如:“颐情志于典坟”。刘勰在此则只强调人与生俱来的“情”,是弗能学的禀赋天性,不含“志”的因素。“应物斯感”,“应”在这里指“接”或“接触”,“应物”即接触到外在事物。人有七情,因接触外物而触发了内在的感情,遂有感而发,感物

4、而吟,“感”是内在情感被外物激活后的外在表现,它与最真实的生活相联系,是最真实的情感,不是“无病呻吟”。在文学创作活动中,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情感是一个文学创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冈察洛夫曾说他只写:“自己体验过的东西”、“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爱过的东西”、“清楚地看见和知道的东西”。[2]但是,“感”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呈现,它既有对客观现实的表现,也有对客观现实的再现。再现立足于现实,是对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的描绘;表现则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是把内在主观世界以形象性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唐代白居易《与元九书》中称“诗”对上可“补察时政”,对下又可“泻导人情”。他自认为其感伤诗是“有事

5、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3]白居易的这句话就体现了“感”这一心理活动,是对外在事物的再现与表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到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一观点也体现了“感”对客观现实的再现与表现。“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境也。有我之境,物皆着我之色;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4]“落花”“杜鹃”“斜阳”这些外在的景物激发了词人内在的情感“在心为志,发言为词”,物皆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叙述,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无我

6、之境中,诗人通过对景物的客观描写,寄予自己对悠然自得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平实的叙述中更显出作者内心的平静与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有我之境”为表现,“无我之境”为再现。由此可见,“感”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主观因素。二、客观的对象“物”:“物”,这一概念,既包括自然之物即客观物象,也包括着有主体色彩的作者眼中之物,胸中之物即意象。在《文心雕龙》中,刘勰对于“物”也阐述了他的观点:(一)物的内涵。刘勰此处的“物”,主要是指客观物象,是作者眼中的对象物,它只存在于瞬间。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客观自然和现实的社会生活。首先,作者讲:“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即人的喜怒哀乐等感

7、情是应物而生的。《物色》篇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微虫犹或入惑,四时之动物深矣……物色相召,人谁获安?”《诠赋篇》言:“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从这二者可以看出,自然物是触发诗人情感的外因。其次,社会生活也是不可或缺的客观物。《明诗篇》在提及诗歌发展渊源时讲到“大禹成功”则“九序惟歌”,“太康败德”,则“五子咸怨”,“楚国讽怨”,则《离骚》为刺”,《时序》篇言:“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于时序”;“逮姬文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