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78894
大小:61.03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7-09-22
《破解电类专业“就业难、人才荒”的解决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破解电类专业“就业难、人才荒”的解决方案! 1.目前存在的问题 现在铺盖地的信息都是就业难,其实这不是问题的根源! 难道是企业不需要人才吗?三年来为了招聘合适的人才,从每年9月中旬开始,我们几乎是最早到全国各地大学招聘的公司之一。我每年都要用两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天南地北地跑一圈,三年的招聘费用达200万元。然后接着就是春节后应届生的毕业设计,不仅动用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三年下来的费用也要200多万元。学生到企业正式工作之后,又开始一年的职业化工程教育实践训练,每年企业为130人支出的直接培训费用达600多万元(还不包括边际管理费用),企业不堪重负,且深感招聘人才之难,
2、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普遍现象。 大学培养的学生质量究竟如何?不考不知道,一考吓一跳。每年我们都会出一套试卷对应聘者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技术、单片机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四大类共计8个题目,题目几乎来源现行教材的例题和作业题,为了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对局部范围稍作了一些修改,而跑偏大江南北一路考下来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及格的人却寥寥无几。面对这种现象,社会纷纷指责是扩招惹来的祸。事实上,并非如此! 我认为,问题的根源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和大学本身! 怪事之一,很多教师常年指导学生的创新实验和电子大赛,在很多大学却常常得不到起码工作量的承认,可以说这些老师都是“
3、活雷锋”,熬夜、放弃节假日“免费”指导学生,写一本好书不如一篇“狗屁都没有用的”论文,长期以来这些老师不仅身体受到影响,而且评定教授职称也因没有检索论文而不了了之。每当关键时刻大学往往却拿学生获得了多少项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或二等奖作为政绩向来宾炫耀,而事实上这些老师是生活在大学最低层却倍受学生尊重和欢迎的中坚力量以及模范教师。怪事之二,大学实验室美其名为开放式实验室,事实上除了正常的实验课开放给学生使用之外,其它时间都是常年关闭的,大学生根本没有机会在业余时间里强化实践动手能力,最后培养了一大批缺乏实践能力的解题高手,而这些解题高手面对用人单位稍加了一些实践知识的题目却一筹
4、莫展。部分学生考上研究生之后,由于动手能力低下,从而造成论文质量严重下降,大学的科研恶性循环。怪事之三,教学大纲严重脱离实际需要,课程的安排极其不合理,学生毕业之后不会用C语言写程序,会FPGA的学生寥寥无几,硬件设计能力极差无比,其结果导致企业难以招聘到满意的人才。 这样的怪事何其多也,无法一一列举! 我与很多大学老师在讨论嵌入式系统应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共同感到现在很多大学生在毕业之时,不仅不会用C语言编程,而且对嵌入式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也茫然无知。因为大一开设的《C语言程序设计》仅仅教会了学生“读写生词(C语言语法)”,但没有并教会学生“写作文(程序设计)”。
5、因为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大学直至研究生都是考出来的,于是大家认为只要考好每门课程就算学到“真本事”了,似乎按照学历和分数的高低就可以拿到高薪了,而现实却是十分残酷的,大多数人几乎都要等到毕业时才知道根本不是这么回事,但是他们觉醒得已经太晚了。 人们常常将中国电子产品竞争乏力的现象归谬于“中国芯”,其实我国的电子产品要想在世界市场具备很强的竞争力,是否具有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则是关键之一,这是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并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否则我们只能继续沦丧为欧美国家的世界加工厂。由于优秀人才的匮乏,从而造成中国企业在世界舞台竞争乏力,企业能够提供的就业机会自然不能爆炸式的增长。面对
6、当前日益恶劣的就业形势,其最大的危机就是传统教育体制的危机,而恰恰也是教育改革的机会和出路。 这就是博主作为企业家为何不负正业投身和关注高等教育事业,致力于电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并组织编写“高等学校电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的背景,期望为推动我国电类专业的教学改革,为培养创新型人才贡献绵薄之力。 2.创新教学的实践 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题,建设创新型国家最大的创新群体是工程师队伍,这个队伍的培养显然主要依靠大学本科教育来完成。然而现在的大学生却遭受来自各个方面的指责,已经逐渐失去了天之娇子的地位,大学也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象牙塔。其原因是复杂的
7、,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高校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实现“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国家及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和高校的扩招,高校的培养对象、培养条件和培养规模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高校人才培养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这使高校毕业生的素质与国家和企业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他们的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等还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到企业或单位后需要较长的适应期。由此导致的后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