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毕业论文

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毕业论文

ID:877522

大小:82.04 KB

页数:29页

时间:2017-09-22

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毕业论文_第1页
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毕业论文_第2页
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毕业论文_第3页
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毕业论文_第4页
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毕业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毕业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民俗制度变迁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学视野  【内容提要】民俗制度与中国农村有着天然的一体性,其中深藏着理解农民社会、农村社会甚至中国社会的独特底蕴。以濡化、教化对生活世界形成深层浸润,民俗一向发挥着无语而无涯的制度功效。现代性全球化的长时势引发了中国本土社会的多种症状,导致了农村社会问题的重要成因,民俗制度也愈益生境艰难、日渐式微。从实质上看,三农问题、民俗困境都与农村社会特别是农村成人社会的深刻危机联系在一起。通过新农村建设促成农村现代职业体系的构建、农民家园的转变、农村公共空间的再造、自发民俗制度与现代理性制度的交融互构,形成新型的农村社会空间,是农村成人社会复兴的重要契

2、机。这也将使民俗作为“活着的过去”和“未来的过去”面对一个新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民俗制度/农村民俗特质/农村社会重建/新农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0730(2007)11-0011-12  传统的生活方式、组织模式、交往机制及文化样式又一次面对着空前的改造。在社会学和人类学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关农村社会和农民不同的指称或刻画,如“社会农学”(A.V.Chayanov),“乡土社会”(费孝通),“农民社会”(庄孔韶)或“乡民社会”①等等。如庄氏所言,这一社会既不同于马林诺斯基时代看到的所谓部落社会,也不同于工业革命后的工业社会

3、和城市社会,而是它们之外的广大农业耕作地区的农民社会②。这些探索启示了我们对中国农村社会独有品质的一种理解:这是跨越了过去和现在,勾连起传统与现代的一片巨大的时空流域。这使我们能够深切地体察社会学和人类学对这片区域的关怀。  上述称谓中包含着对农村社会的一种共同设想或前提,即农村社会的独特性。恰亚诺夫以“社会农学”来阐释农民经济有自己独特的体系,遵循自身的逻辑和原则③;格尔兹以“内卷化”(involution)理论,指出传统农业的密集化阻碍了现代经济的成长④;黄宗智进一步将其引申为“过密化”,认为劳动的超密度投入,农户的“低边际报酬”耐受力,形成了传统农业在过量劳动力的情

4、况下运作⑤;庄孔韶则指出传统农业“以不变应万变”的韧性状态,并称之为“不死的小农经济”⑥。所有这些分析都揭示了一种独特的景观:在经济市场化的推涌下,在现代工业化城市社会的围堰中,农村社会仍以其自有的逻辑和机制顽强地存在着、运行着。事实上,除了经济形态和运行机制,面对摧毁性冲击,农村社会的文化、符号、象征、制度系统等,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韧性。  本文所关注的是,在目前这场剧烈空前的社会变迁中,农村民俗作为一种悠久的社会制度,其所处的实际境况,以及对现实的和未来的社会生活可能形成的影响。  一、作为制度的农村民俗  自19世纪中期,英国考古学家汤姆斯构造了“Folklore”

5、一词,“民众”与“知识”的学术探索逐渐具有关联性,成为一个新生学科的滥觞,到19世纪下半期形成了民俗学。一个社会的文化涉及知识、信仰、核心价值、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而民俗现象是其中的重要组成,是人类学、民俗学、民族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甚至法学共同关注的内容。也因如此,民俗研究成为一个具有跨学科性的研究领域。  (一)民俗的社会学理解  民俗或民间风俗,本是源于普通民众生活的一种文化现象,在社会的文化组成中有着独特的质性。譬如,民俗的日常性,民俗总是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的,其中许多是人们自己广为熟识、习以为常的“惯例”,具有日常生活世界的当然性和常

6、态性特质。民俗的自然性,它融会了人们对自然过程和生命现象的理解或解释,以自发的行动方式,来体现人类秩序的自在、质朴的根源。民俗的功用性,这些民间的习俗直接发源于生活和劳动,反映并满足人们的生计、交换、沟通、娱乐等各种实际需要,以简易便捷的方式服务于平日生活的实践。民俗的象征性,几乎每一社会的习俗都有自己的符码、节日、庆典、仪式、禁忌、戒律,正是运用这种特殊的象征系统,民俗绘制出一套符号与意义反复转换的网格,强化人类共同生活应有的规则和程式,社会的秩序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得到表达和持续。民俗的价值性,作为一种社会性的行动体系,民俗总是以集体过程来表达价值追求,并使之体现为人格

7、陶冶、诚信养育、善恶评判、理想憧憬等多种诉求。民俗的大众性和普济性,民俗具有典型的“草根性”,是民众的、人民的文化,它因大众行动而得到创造、保留和改造,它也是濡化、陶冶和娱乐大众的方式。人们在民俗的展示中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这一过程将民俗的生活的、实践的、体验的、应用的各种特性融为一体,于生活中无所不在。这类生动的民间场景有如布迪厄所说的“自己的游戏”、“自己的社会游戏实践”⑦。  民俗以丰富而复杂的品性,展现了人类生活中蕴涵着的时空多重性与一致性的重叠。民俗是过去的,它竭力恪守着先民对生存环境的体验、对自然世界中万千气象的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