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91117
大小:39.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4-05
《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上《三峡》名师教学设计(柳文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三峡》教学设计 设计者:柳文生 【教学目标】 1.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简练。2.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语言的简练性。3.体会三峡的壮丽风光,培养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1.品味本文简练、生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2.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方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放映三峡风光片,让学生畅谈对三峡的感受,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播放《三峡情》等有关歌曲) 明确: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2.作家、作
2、品。(1)学生相互交流材料。(2)郦道元,北魏人,地理学家、散文家。本文选自《水经注》,该书既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游记和民俗风情录。(课件展示)二、动口朗读,初步感知课文 1.教师配乐范读,要求学生注意生字读音和节奏。2.学生自由朗读,积累文言词语。(课件展示)阙(què)嶂(zhàng) 曦(xī)月襄(xiāng)陵 沿溯(sù) 素湍(tuān)绿潭 漱(shù) 属(zhǔ)引 绝巘(yǎn) (学生齐读两遍,将注音标在课文中。) 3.学生放声朗读课文——个别朗读,感知
3、朗读情况。(课件展示一些停顿例句,提醒学生注意。)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三、动心朗读,小组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1.将课下注释批在注文中。2.试译课文。3.教师点拨重点字词。四、动情朗读,理清课文结构和内容 1.分组分别找出描写三峡的景物及相关语句。教师点拨并板书: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色 2.动情朗读,学生自我体会语气、语调、语速,体会景物特点。 板书:山:长多陡高峻 夏水:凶险迅
4、疾 春冬:摇曳多姿 秋:悲寂凄凉 思考讨论:为什么先写山?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四季的顺序来写呢?(结合课后题)(提示学生从“峡”字的意思“有山有水的地方”延伸理解。) 五、动脑朗读,领会艺术特色 1.学生默读课文,体会本文的艺术特色。2.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进行品析。教师示范:(1)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动静结合。(2)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峻、草茂,互相辉映,趣味无穷,写出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3)高猿长啸……哀转久绝:用猿鸣来烘托凄凉、令人伤感的秋景,情景交融。(学生相互交流、展示。齐读并尝
5、试背诵) (教师提示:背诵可按课文内容的先后去背) 六、拓展探究 1.课件展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本文进行比较。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2.畅想三峡:课件展示今日三峡景观,让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体会有何不同;如果你站在三峡大坝上,高歌毛泽东同志的诗句“高峡出平湖”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想?(1)让学生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2)为三峡写一段导游词。 (学生互相交流汇报) 3.课下阅读《长江三日》。 七、小结 本文语言简练生动,用15
6、5字,写出了七百里三峡的万千气象。我们学习本文,既要学习语言,又要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我们家乡有哪些名山胜水,能不能写出来和大家共享呢?【资料宝藏】 1.《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2.《长江三日》(刘白羽) 十一月十七日 雾笼罩着江面,气象森严。十二时,“江
7、津”号启碇顺流而下了。在长江与嘉陵江汇合后,江面突然开阔,天穹顿觉低垂。浓浓的黄雾,渐渐把重庆隐去。一刻钟后,船又在两面碧森森的悬崖陡壁之间的狭窄的江面上行驶了。 你看那急速漂流的波涛一起一伏,真是“众水会万涪,瞿塘争一门”。而两三木船,却齐整的摇动着两排木桨,像鸟儿扇动着翅膀,正在逆流而上。我想到李白、杜甫在那遥远的年代,以一叶扁舟,搏浪急进,该是多少雄伟的搏斗,会激发诗人多少瑰丽的诗思啊!……不久,江面更开朗辽阔了。两条大江,骤然相见,欢腾拥抱,激起云雾迷蒙,波涛沸荡,至此似乎稍为平定,水天极目
8、之处,灰蒙蒙的远山展开一卷清淡的水墨画。 从长江上顺流而下,这一心愿真不知从何时就在心中扎下根子。年幼时读“大江东去……”,读“两岸猿声……”辄心向往之。后来,听说长江发源于一片冰川,春天的冰川上布满奇异艳丽的雪莲,而长江在那儿不过是一泓清溪;可是当你看到它那奔腾叫啸,如万瀑悬空,砰然万里,就不免在神秘气氛的“童话世界”上又涂了一层英雄光彩。后来,我两次到重庆,两次登枇杷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