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635199
大小:1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04-03
《苏教版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课堂教学实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从问题到探讨:一种终身受益的学习方式 ——我教《获得教养的途径》 江苏省盐城中学 李仁甫(224001) ●教者要做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人 《获得教养的途径》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专题中的一篇课文,它的学习方式属于“问题探讨”。这篇文章解读起来有很大难度,属于典型的深度文本,其中必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然而文本问题是潜在的,只有探讨者把它洞见出来,生成出来,问题才会成为真正的“问题”。在课堂上,“探讨者”当然主要应该是学生,因为他们才是
2、学习的主体;但我想,学生的探讨热情一开始往往是处于消极状态的,而且即使个别人有探讨的冲动也是不足以带动全班同学的,可以说,如果没有环境的支持、教者的诱导,他们的探讨热情是难以高涨的,是难以形成“场效应”的。如果说环境的支持,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那么教者的诱导,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欲望充分地燃烧起来。 在上《获得教养的途径》时,我首先把我在备课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抛出来,以燃烧他们渴望发现问题的意识。 师:……我发现题目有点毛病。 众:啊?(大家都惊讶) 师:是不是因为作者黑塞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他就
3、不会有毛病了?我们不要迷信嘛,上一个专题我们不是提到马克思敢于“怀疑一切”嘛!其实这也不能怪黑塞。 众:怪翻译家。 师:也不能怪翻译家。本文是节选,注释告诉我们题目是谁加的? 众:编者。 师:也就是说,它是我们江苏的几个编书的人加的,他们加的题目为什么就没有错误的可能?我这样怀疑是有我的理由的。单纯地从题目来看,“获得教养的途径”应该包含很多途径,而事实上途径也很多,比如政治课、班会课上老师的道德说教,古代流传下来的宗教信仰,政府对学习榜样如雷锋、张海迪的树立,等等。而从这篇文章的正文来看,作者有没有说
4、“研读世界文学”是获得教养的惟一途径? 众:没有,作者说的是“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师:所以,我觉得,作者写得没错,关键是编者为节选部分所加的题目有问题,犯了“大而无当”的毛病。大而无当的题目,与正文是不吻合的。如果在你们作文中出现题目的范畴远大于正文范畴的现象,无疑要被老师判为“题目不合适”。同学们看看,从准确性的角度来看,题目最好取什么? 众:获得教养最重要的途径。 ●确保学生初次探讨就能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 以上课堂对话,一下子把学生的问题意识唤醒起来,把他们探讨问题的欲望燃烧起来。趁此机会,我
5、又告诉他们: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这就是探讨;当然,问题并非是“错误”的代名词,事实上收进教科书的文章基本上很少有错误,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我们又要避免钻牛角尖;不断地发现问题,然后不断地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脑子就会越用越灵。 那么如何让他们在初次探讨时就能够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来?由于课文比较长,如果让学生在全文的范围里不着边际地提问,那么势必会因阅读长度而影响问题探讨的进程和质量;况且事实上课文高难度的语句也主要就在第一节,作者立论的全部基础也就在于第一节,可以说第一节单独成块,“具体而微”,
6、既是理解下文的一个必要的“前认知”,也是做活全文的一个“眼”。所以接下来的时间,我就努力在第一节上大做文章。 师:为了看看同学们是否有发现问题的眼光,不妨先以课文的第一节为例。下面请你们自由朗读,并把你所发现的问题画出来(可以直接在有关词语或句子的下面打上问号)。 (几分钟之后) 生1:第一句说“具体的目的”,那么这“目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说是“具体”的? 生2:“狭隘目标”中的“狭隘”是什么意思? 生3:“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是什么意思? 生4:“真正的修养”究竟是什么?
7、生5:第一句说不追求具体的目的,而最后一句又作者说目的在于……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把探讨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 学生提出了大量的有价值的问题以后,怎么办?如今应试主义教育甚嚣尘上,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高速发展”,失去了等待学生“表演”的耐心,取消了让学生充分探讨的机会,告别了过程享受的“田园牧歌”,情愿由自己进行“答记者问”。学生问、教者答,看起来也是对话,但这样的对话,只发生在单线的师生之间,是不全面的对话;只由教者提供问题的答案和解决的方案,而不让学生充分地摸索、探究,这有悖于教学的主体性原则;
8、只有问题,而没有探讨,这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问题探讨”。其实,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真正地探讨起来,他们会更加关注文本、谙熟文本,最后深得文本之妙,深得阅读之妙,并且因为这种“深得”,来自亲身的体会、体验,所以解读文本的能力会保持得更为恒久,不仅能够裕如地应付考试,而且会终身受益。 在我的课堂上,我是这样让学生围绕他们生成的问题进行探讨的。 师:好,谁先来尝试解读的? 生6:我来解释一下“目的”,我觉得它就是最后一句所说的“这种或那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