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576518
大小:4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04-01
《2012浙教版九上《最先与最后》word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上海市崇明中学魏立艳【教学目标】1.了解杂文由此及彼的写法;2.领会鲁迅的联想思维及批判式思维;3.理解“不耻最后”的精神实质。4.体会鲁迅对民族“脊梁”的思考。说明:写作显示思维,思维饱含人文。鲁迅进行杂文创作,与他的思维方式、创作目的有密切关联。《最先与最后》在形式上采用了由历史之论引入现实社会的方式,这种写法在鲁迅的诸多杂文中采用,只是有时候的表现是诸多社会现实现象的勾连,其本质都是联想式的思维。鲁迅如何运用联想式思维?对联想到的社会、历史现象作者是怎样的态度?联想、批判多种现象的目的是什么?这都有待于一一解决。作者
2、在文中表明“不耻最后”者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不耻最后”其精神实质是怎样的?鲁迅为什么认为这样的人会是中国将来的脊梁。鲁迅的联想、批判与他的“脊梁”之思之间是什么关系?明确这些内容,我们更能理解鲁迅,他广博的文史知识、对现实的深刻关怀,让他用超越时代的超前目光,看待民族之弊,期待立民族未来之光。了解到鲁迅深刻的思维和塑造民族健康人格的追求,才能真正理解鲁迅,并明白当下学习鲁迅的缘由。课时建议: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借助关键词句了解作者对国人做法的分析、态度;理解“不耻最后”的精神内涵。2.难点:领会作者运用联想、批判式思维的方法和
3、目的,体会鲁迅对民族“脊梁”的思考。说明:高二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速度,借助关键词句把握文章内容、作者观点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特别是新疆班学生,需要逐步提高这一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在体会作者关键词句的相互关联中体会出“不耻最后”精神的内涵,加深对作者观点的理解。高二作文教学中重视议论文教学,鲁迅由历史之论引入社会现实,并利用联想思维将各种社会现象建立起联系的论证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借鉴。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敢为人先、不耻最后的锲而不舍、独立思考判断的精神,体现出鲁迅坚韧的、始终保持个体独立之思的一面。在当今社会,以独立自由之精神、
4、坚韧地面对社会之弊,此种精神尤为可贵。鲁迅更为可贵的是他杂文背后的人文关怀。鲁迅之批判不是仅为表示内心的愤懑与不满,他的目的在于建立民族的脊梁,“立”具有新精神的“人”。除了本文,鲁迅在多篇文章中表达他对民族脊梁的思考。了解了鲁迅的“脊梁”之思,才能理解鲁迅的大情怀。【学前准备】1.阅读《未有天才之前》、《论睁了眼看》:划出你觉得写得好的或不太懂的句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篇文章提到的社会现象;概括每篇文章的中心论点;2.阅读《最先与最后》:借助工具查阅“处事金针”、“不为戎首”、“锲而不舍”、“鏖战”、“土崩瓦解”的意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3
5、.透过鲁迅杂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请写下你的思考,不少于300字。【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现代画家吴冠中如此评价鲁迅::“三百个齐白石,比不上一个鲁迅。”“齐白石画得很好,我也很喜欢,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需要鲁迅。少一个鲁迅,中国的脊梁要软得多。”鲁迅是让我们这个民族脊梁变得坚强的人。今天我们借助鲁迅杂文来了解鲁迅的“脊梁”之思。思考“脊梁”的含义:脊,原指脊背;梁,本义为水桥。比喻起支撑作用的人,中坚力量。在这里指人的精神脊梁,即人的主体精神。用他人的评价调动学生的情感、学习兴趣。阅读课
6、文(整体感知,梳理思路):了解行文思路:学生齐读,在书上勾画学生认为重要的句子,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为什么是重要的句子。(重点:过渡句、观点句)1.文章从《韩非子》说赛马开始写起,有什么作用?2.作者反对赛马的妙法,但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造成了什么结果?3.第二段“甚至”有何作用?4.文中“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这句话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5.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造成了什么结果?1.引出作者所要论述的中国人的处事金针。2.对“最先”:态度:“中国人”对“最先”怕:具体表现:“不
7、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结果: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3.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甚至”强调了“不为最先”的范围之广、程度之深。4.过渡句。从“不为最先”对渡到“不耻最后”。5.对“最后”态度:对“最后”耻具体表现: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结果:1.帮助学生养成整体阅读的习惯,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找出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2.具体分析“最先”与“最后”,概括鲁迅对国人做法的具体描写和后果分析,在分析具体写法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养成从细处概括文章内容的习惯。6.第三段起何作用?7.学生交流,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
8、观察到这两种做法,用简要的语言叙述。8.从文中或你观察到的现实中“不为最先”、不能“不耻最后”的做法和其后果入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两种做法的实质。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