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

ID:20329477

大小:2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0-11

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_第1页
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_第2页
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_第3页
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_第4页
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九年级语文《最先与最后》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由话题引入正题的杂文一般写法  2、理解本文一步步揭示中心论点的写法  3、体会本文深刻的含义:赞美“不耻最后”的精神,强调具有这种精神的人才是中国将来的希望所在。  教学课时:一课时  预习要求  1.回忆学过的鲁迅杂文  2.词语解释  处世金针:指做人的诀窍。  作鸟兽散:象受惊的鸟兽一样四处逃散。  异口同声:形容很多人说同样的话。  如入无人之境:所向无敌的意思。  土崩瓦解:形容崩坏之彻底与迅速。  自知之明:透彻了解自己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交流预习并导入 

2、 (一)、回忆论雷锋塔的倒掉、白莽作序等鲁迅杂文的大体内容,小结:杂文有一种常见的写法,就是以某个话题入手,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逐步展开议论,揭示出文章的主旨。  本文以赛马为话题,引出的议题是对某些中国人处世态度的议论,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态度?(存疑,先看下文)  1.“最先”与“最后”是两个概念,请谈谈你对其各抱何种态度?  学生可能答:敢为最先,不甘最后。    2.阅读课文,思考:  (1)中国人对“最先”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2)中国人对“最后”的态度是什么?具体表现?心理依据?  (3)鲁迅先生认为这种民族心态造成了什么结果?他又表明了怎样的态度?   ( 学生

3、默读、在书上勾画,然后分小组讨论,在课堂上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板书:  最先与最后  态度具体表现结果  对“最先”怕“不为戎首”“不为祸始\’\’不为福先”(怕出头)社会“不容易有改革”国民“日见其卑怯”  对“最后”耻见危机作鸟兽散,遇困难中途放弃(缺韧性)敌人“如入无人之境”,国家有难“土崩瓦解”  教师小结讨论情况:从板书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大体思路,即列举出某些中国人的处世态度,批判其“怕出头”、“缺韧性”的劣根性,并分析其危害,用意是很深刻的。鲁迅先生批评“不为最先”,或(敢为最先);反对“耻最后”,(也即提倡“不耻最后”)。  二、具体课文分析  1、文章的思

4、路是怎样的?[可以让学生讨论发言。]  (1)、第一段概括内容要点。(学生发言)  明确: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2)、(国人作为“处世金针”的东西是什么?)  明确:“不为最先”。有何根据?  (3)、“但那第一句是只适用于赛马的,不幸中国人却奉为处世金针了。”  理解:“第一句”指什么?作者对国人的处世金针持何态度?或问:(“不幸”有何含意作用?)  明确:指“不为最先”。“不幸”带有作者鲜明感情色彩,对之持否定态度。  2、概括第二段要点。  (1)、首句表达了什么含义作用?  明确:国人持有“不为最先”处世金针由来已久、程度严重。(不但“不为戎首”,“不为祸始”[说明:不好的事不

5、做。]甚至于“不为福先”[说明:连对自己有好处的,也不肯先做。])  (2)、第二句“所以”开头,引出下文主要说什么?  造成危害:改革不易,前驱怕做。欲得却多,就搞阴谋。  不敢“不耻最后”,即“耻最后”。  文中“既是“不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耻最后”,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由“不为最先”转入“不耻最后”这一论述重点。  见危机鸟兽散  不退转称傻子    [板书:]话题引入,国人处世  不为最先  由来已久  造成危害{改革不易,前驱怕做欲得却多,就搞阴谋  不敢“不耻最后”即“耻最后”  见危机鸟兽散  不退转称儍子    3、阅读第三段,思考:  本段起何作用?  

6、明确:例证。(生活角度——影响广泛)  赛跑落最后者失了勇气{中途挤入}  {佯为跌倒}  尽跑尽跑{大家嗤笑}  4、阅读第四段,思考:  本段起何作用?  明确:例证。(历史角度——危害严重)学生以实例充实之。  四个“少有”  {失败的英雄——如项羽}  {韧性的反抗——  {单身鏖战的武人——荆軻}后果见败兆纷纷逃亡  {抚哭叛徒的吊客土崩瓦解  本段用了整句修辞,强调了文意。  “少有”表示在一定程度上“仍有”,如荆轲、项羽、文天祥、谭嗣同等,但“少有”毕竟造成民族精神堕落,民族命运出现危机。(中国人素以成败论英雄)  5、最后一段作用?总结。  请归纳出作者的论点。20字内[明

7、确:“不耻最后”的人,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    “脊梁”,在此的修辞含义是什么?[明确:支撑的顶梁柱,中坚力量。]    三、作业  1.听写:  即使不能有胜利的闯将,也应该有失败的英雄;即使不能有速决的胜仗,也应该有韧性的反抗;即使不能有旌旗蔽空的大军,也应该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即使不能有杀身成仁的志士,也应不缺“敢抚哭叛徒的吊客”。因为绝望的抗争总胜于卑怯的苟活,战败的悲歌总胜于等死的哀哭。  2.给课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