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9627
大小:46.04 KB
页数:18页
时间:2025-01-06
《重庆市长寿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模拟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2024学年重庆市长寿中学高一(上)期末模拟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9分,每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学批评在当下确实面临着尴尬的生存处境,一方面文学批评失去了学界的认同,另一方面文学批评也面临作家和读者的质疑,就是文学批评家本身也对文学批评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产生了怀疑。究竟我们该如何应对现实的问题,该如何走出文学批评的尴尬处境,我们呼唤着文学批评的实与真。导致文学批评如此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我们批评家自身的问题,如批评家缺乏对作品的真正的感悟能力,无法对作品进行审美阐释和精细解读;批评家缺乏责任感和艺术良知,自愿堕落为商业写作和消费主义写作的吹鼓手;批评家缺乏足够的理论知识和学术修养,无法准确估价和判断文学创作的各种现象;还有的批评家甚至缺乏跟踪与熟悉文学创作现象的热情,不了解文学的基本态势。批评家坚持批评要落实到“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在批评中坚守文学的精神是一个关键,只有落实到了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批评家才能与作家进行平等对话,批评家才能和作家一道展开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对话,文学批评才能引导文学创作对崇高精神价值的追求。批评家要开拓视野,丰富理论资源,建构全新的批评话语空间。有些批评家不但没有真正领会和吸收中国文论的精髓,而且对西方的文论还抱有成见甚至充满敌意。对西方思潮在吸收其合理成分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警惕和怀疑是必要的,批评家也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觉和自律,但我们应该避免在倒掉洗澡水的时候连婴儿都抛掉了,应该尽量使西方学术资源本土化,新的批评话语空间不能建构,文学批评也就无法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摘编自谭旭东《文学批评的实与真》)材料二:如何重建文学批评与读者的联系,使其获得一般读者的认可,从而实现文学批评引领审美潮流的使命,这就要使文学批评克服各种“寄生”的缺陷,重塑文学批评的公信力,同时要从尚未消化的艰涩理论中摆脱出来,消除理论依赖症,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 我忍不住梦想一种批评,这种批评不会努力去评判,而是给一部作品,一本书、一个句子、一种思想带来生命;它把火点燃,观察青草的生长,聆听风的声音,在微风中接住海面的泡沫,而把它揉碎,把它从沉睡中唤醒,有时候也把它创造。下判决的那种批评令我昏昏欲睡,我喜欢批评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可以说,他梦想中的文学批评,就包含着批评的素养、观念与语言,这就说明,对令人“感动”的文学批评的追求具有共通性,无论中西。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用通俗、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推动作家去探索和追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摘编自明飞龙《从“人的文学”到“人的文学批评”》)材料三: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身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必须时刻警觉,同时代文学在技艺上有哪些精进,又有哪些新的开创,这一风格与传统有怎样的关系,对未来写作又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个文学批评家所必有的意识,也是他必须要在文章和谈话中反复回答的问题。思想还包括认识生活的能力,辨别现实生活与文学世界的关联与差别的能力以及将知识、情感与智慧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袤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词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一度,艰涩理论让文学批评的读者望而生畏,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认为庞杂的中外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水土不服”,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滥用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弃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批评应该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对阅读怀着常人难以企及的热忱。各种各样的书包围着他,他不知疲倦、专心致志地阅读,并不断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摘编自岳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批评应作为写作而存在,理想中的文学批评家要对阅读怀着极大的热忱,并为这个世界引入新的意义。B.重建文学批评与读者的联系,以“看得懂、信得过”作为基本准则,让读者能够轻松地接受其中的道理。 C.文学批评坚守文学精神,批评家才能与作家平等共进,与作家平等共进,文学批评才能引导创作追求崇高。D.文学批评处境尴尬的原因,一是学界的不认同,二是文学批评家自身与作家、读者的怀疑。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学批评家个人能力水平的低下与趋利浮躁的作风使文学批评陷入尴尬处境,本质上是使文学批评失去了实与真。B.批评家认为理论的滥用使得中外文艺理论难与中国文学相容,实际不然,适切的理论是文学批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C.文学批评虽常陷于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寄生之中,但文学批评亦可与作品平等甚至超越作品,引领审美潮流,指导作家探索、追求与创作。D.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中“人生三境界”之说就是福柯谈及的想象火花的迸发,虽时代不同语言略异,但尽显批评的素养与观念。3.下列各项中,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最好的一项是()A.苏轼自评其文: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B.《文心雕龙》解释文体: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C.解说《红楼梦》主旨思想:宗旨为悲金悼玉,悲,痛恨意,金,指金人,玉指明朝,《红楼梦》是隐悲金悼明的史实。D.评杜诗语言特点:与盛唐“音律宏畅,辞采高华,不涉事理,不关典要,清空罔象”的基本特点大不相同。4.请简要说明材料三的论证特点。5.材料二和材料三对文学批评以何为中心观点不同,请概括并结合材料阐述。【答案】1.C2.B3.A4.①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深入,思路清晰,结构严谨;②运用了多种论证手法,如举例论证、比喻论证,论证充分透彻,有说服力;③论证语言简洁平实中不乏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5.材料二:以读者为中心。①文学批评应获得读者的认可,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引发情感共鸣,重塑公信力。②文学批评应体察人心、人情、人性,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③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材料三:以思想为中心。①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 ②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③思想能够让文学批评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解析】【分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文学批评坚守文学精神,批评家才能与作家平等共进,与作家平等共进,文学批评才能……”错。材料一第三段说“批评家坚持批评要落实到‘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在批评中坚守文学的精神是一个关键,只有落实到了文学性的思考的层面,批评家才能与作家进行平等对话,批评家才能和作家一道展开与人类生存有关的通向真理与道德的对话,文学批评才能引导文学创作对崇高精神价值的追求”,可见选项逻辑关系不合文意,应该是坚守文学精神才能落实到文学性思考层面,然后才能实现平等共进和引导追求崇高。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批评家认为理论的滥用使得中外文艺理论难与中国文学相容”错。据材料三第三段“一度,艰涩理论让文学批评的读者望而生畏,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认为庞杂的中外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水土不服’,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滥用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弃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可见选项把“理论艰涩问题和滥用混为一谈,杂糅了信息,“中外文艺理论难与中国文学相容”应为艰涩理论的使用造成的,而非理论的滥用。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首先要知道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材料二指出“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所用语言要通俗,能够让读者看得懂;再看选项是否与之一致。A.使用了比喻修辞,生动形象地说明文如泉涌流畅自如。可以作为材料二的论据,证明文学批评的通俗易懂。B.虽有比喻,但也较为晦涩,读者很难理解,不能作为论据;C. 牵强附会有错误,悲金悼玉的意思是悲悼薛宝钗和林黛玉,以二人代表作者对金陵十二钗的不同遭遇的伤怀感叹,不能作为材料二的论据;D.所言比较抽象,晦涩难懂,难以支撑材料二观点。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论证思路的能力。这是针对材料三设题。首先分析材料三的论证思路,分析结构上的特点,材料三第一段先说思想之于文学批评的意义“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第二段以“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来解释何为思想,第三段“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解说思想的来源,最后一段“因此,有必要重新定义……”对上文进行小结,由此可以看出,材料三采用层递式结构,层层深入,结构清晰;然后分析材料三中使用的论证方法,如“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使用比喻论证,如“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是举例论证,等等,这些论证方法的使用让论证更为有力,更为透彻;最后分析论证的语言,材料三整体的语言是简洁平实的,但其中多处使用比喻(“于是,一些批评家将理论视为批评的敌人,认为庞杂的中外文艺理论与当代中国文学“水土不服”,滥用理论使得中国文学成为理论家跑马圈地的训练营。滥用固然是错误的,但如果完全放弃理论训练、丢掉理论透镜,文学批评可能沦为仅仅抒发个人情感的读后感”),句式上多处使用排比(“接下来需要追问的是,思想从何而来?思想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披荆斩棘认识生活的勇气和能力,也需要理解言词的智慧,特别是,它需要理论视野”)、设问(“那么,思想又是什么呢?思想是对文学作为一门艺术的不断重新定义与发现”)等,这些让语言生动形象,让说理更为有力。【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不同材料、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材料三“以思想为中心”。因为材料三的标题是“文学批评一样需要思想创新”;接着可以筛选出“思想”之于“文学批评”意义的句子,如第一段“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盐,是灵魂,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火,也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诱使一代又一代杰出头脑投身其中的理由”,由此可知,思想是文学批评的灵魂,是文学批评赖以存续下去并让批评家投身其中的理由;如第二段“由是,文学批评摆脱对他人文本的依附地位,获得了与他所评论的对象携手前行的资格,共同在这广表的人世间探险,共同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可见,有思想的文学批评能与作家平等对话,引导文学创作,思想能够让文学批评实现探究人类生活新的可能。材料二“以读者为中心”。 如材料二第一段说“把读者‘看得懂、信得过’作为文学批评的基本准则,通过鲜活、生动、有情的语言把深刻的道理讲清楚,让读者从中引发一种情感共鸣,从而在自觉不自觉中接受其中的‘道理’”,这说明文学批评应让读者“看得懂、信得过”,引发情感共鸣;如材料二第三段“文学批评应该着力于人心、人情、人性的深切体察,着力于文学人文魅力的感性体认,用通俗、清新又灵动的语言,传递阅读感受,以真诚的态度、对话的方式,建立批评家与作家、读者、作品、世界之间的联系,用贴近生活的文艺观念和逻辑方法进行阐释”,这说明,文学批评应体察人心、人情、人性,感性体认文学的人文魅力;如“同时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这说明文学批评要给读者以阅读享受和审美启迪,让其感受到鲜活的社会气息和人文情怀。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北京,南京侯发山老歪这两天特兴奋,以至于晚上都睡不着,鏊子上烙油馍似的在床上翻来覆去。是啊,这事换到谁身上都淡定不了。两个孩子都在电话里说,说他一辈子没出过门,趁着现在还能走动,让他到城里逛一逛,转一转,开开眼界,见见世面,想住了就住下来。老歪到过最远的地方是镇上,赶集时去一趟,县城都没有去过。两个孩子像是商量好似的,说这几天就把车票给快递过来,让他做好准备。村里人说,老歪该享清福了。老伴走的时候,两个孩子还小,儿子六岁,女儿三岁。当时,亲戚朋友都劝老歪再找一个,说孩子没妈不行。老歪那时还是小歪,挺倔的,说啥也不找。他说,有了后妈,不一定是孩子的福气。就这样,他既当爹又当妈,一把屎一把泪地把两个孩子拉扯大,供他们上大学。两个孩子也算争气,学业完成后都留在了城里。唯一遗憾的是,两个孩子不在一个地方,儿子在北京,女儿在南京。两个孩子还算孝顺,没少给他打钱,没少给他寄东西,电话里也没少说话。他们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也曾邀请老歪到城里去,尽管老歪也特想去,却一直没有成行,他怕给孩子们增加负担,现在不一样了,都有房子了,都成家了,该去看看他们。这次邀请他进城,也就是在前几天的电话里说的。就这样,老歪睡不着了。北京?还是南京?这几天,村里人见了老歪,都会这样问他。不少人给他出主意,有的建议他去北京,说北京有毛主席纪念堂,有天安门城楼;有的建议他去南京,说南京有中山陵,有雨花台。老歪呢,咧着嘴嘿嘿直乐。说实话,他也没决定好到底是上北京还是下南京。这两个孩子也真是的,说寄车票都寄车票,说不寄都不寄。 儿子在北京上班,房子买在了河北,每天上班要提前三个小时。唉,上个班就这么远,也真难为儿子了。儿子是去年结的婚,媳妇是日本闺女。他们举行的是集体婚礼,单位操办的。恰好老歪当时刚参加过本村的一个葬礼,按农村阴阳先生的说法,不宜再去参加婚礼,就没有去。他们也没回来过。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老歪没见过媳妇的面,不能说没见过——儿子给老歪买了个智能手机,在手机里见过,还给他拜过年呢,叽里咕噜的,像是鸟语。儿子说那是问候老爸新年好的。老歪想等到孙子出生后再过去,视频了几次也没见媳妇的肚子大起来,老歪也不好意思问儿子,当然,更不好意思问媳妇了。儿子似乎知道老歪的心思,在上次的电话里却轻松地说,他们不打算要孩子了!这还了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得去好好数落数落儿子。这边牵挂着儿子,那边女儿也连着心。女儿在南京上的大学,女婿是她大学期间就认识的。今年五一结的婚,女婿是南京一家企业的老板。哼,老板有啥了不起,收破烂的也叫老板——去年村里来了个收破烂的,临走给了老歪一张名片,名片上写着“回收公司总经理”。女儿是旅游结的婚。老歪见过相片,女婿是个秃顶,年龄也不小了,似乎比老歪小不了多少,女儿说他是二婚。可能因为这个原因,女儿一直没把女婿领回来过。这个女婿是苏州人,说话也听不懂。女儿说,这个老板带来两个孩子,她自己不打算再要了。啧啧,女儿真傻,没有一个亲生的会中?都说闺女是爹娘的小棉袄,儿子指靠不了,还得依靠女儿呢。女儿过不好,也是自己的一块心病。到底是去北京还是南京?去北京,女儿不高兴,去南京,儿子不高兴。有了,谁的票到的早去谁那里!主意一定,老歪才想起收拾自己,去镇里洗了澡,破天荒请人搓了搓背,理了理发,刮了刮脸,还拿出新衣服让邻居家的媳妇给熨烫了一下。过了一天,老歪收到了一个快递员送来的两个快递——两张卧铺车票——一张去南京的,一张去北京的,车票上的车次居然是同一天时间!快递员的到来早已把左邻右舍吸引过来了,他们相互传递着火车票,眼里写满了羡慕,还一边取笑老歪:你不会分身术,看你这次去哪里!当天晚上,老歪捧着妻子的相片喃喃自语:我实指望到时带上你去城里逛一逛,现在不可能了。我决定了,哪儿也不去,就在家守着你。说罢,老歪那沟壑纵横的脸上淌满了泪水。去南京的车票是儿子寄来的。去北京的车票是女儿寄来的。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接到儿女都要他进城的电话后,老歪左右为难,左邻右舍羡慕不已并为之出谋划策,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很受大家爱戴。B.老歪最后决定哪里都不去,就在家守着妻子的照片,表现出老人孤寂的晚景和内心的失望痛楚,读来让人心酸。C. 老歪的儿女都在大城市安了家,生活幸福,却对老父亲不闻不问,反映出当代部分青年不懂感恩,不遵孝道的社会现实。D.文章运用补叙来介绍老歪独自一人拉扯孩子的艰难情形,与下文儿女的不孝形成对照,很好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7.小说中老歪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8.这篇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小说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6.B7.①疼爱孩子、为了儿女不惜牺牲自己幸福的好父亲形象。怕年幼的孩子受苦决定不再娶妻,怕给儿女们增加负担一直没有去过城里。②纯朴老实、没见过世面的农民形象。一个人含辛茹苦养大孩子,连县城都没有去过。③隐忍寡言、孤独寂寞的空巢老人形象。老伴去世多年,儿女都在外地工作,独自一人寂寞生活。8.①情节安排上,这一结尾既照应了前文,又是对故事情节的逆转,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耐人寻味。②人物塑造上,儿女性格的两面性和老歪的善良隐忍都在情节逆转中得到集中表现。③主题表现上,对虚情假意的孝顺进行鞭挞,表现对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深化了主题。【解析】【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小说的阅读理解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A项,“意在表现老歪的人际关系很好,很受大家爱戴”不正确。开头写老歪接到儿女电话受到邻居的羡慕,一方面是为了烘托老歪的兴奋心情,突出老歪儿女的孝顺,老歪的幸福;另一方面也与下文老歪儿女实际上的不孝顺形成对比,突出主题。C项,“对老父亲不闻不问”不正确。文中写儿女曾经给老歪寄钱寄东西,打电话,所以“不闻不问”不正确。D项,“补叙”不正确,应是插叙。故选B项。【7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小说的情节进行梳理,找出小说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从人物身份来看,小说中的老歪是一个农民,他青年丧妻,为了儿女一直没有再娶,儿女大学毕业留在城里,他心疼儿子住的远,忧心女儿没有自己的孩子,怕给儿女增添负担而不肯去城里住,可见他疼爱孩子,为儿女牺牲了自己的幸福。老歪“一辈子没出过门”,最远到过镇上,可概括出他纯朴老实、没见过世面。儿女大学毕业后都留在了城里,老歪一个人生活,成了空巢老人,但他没有抱怨过,结尾老歪发现儿女并不是真心要他去城里,内心难过只能对着妻子的照片流泪自语,据此可概括出他隐忍寡言、孤独寂寞。【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答出小说结尾的特色,分析结尾的作用,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探讨作者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时可从人物塑造、主题表达、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从情节发展来看,小说以火车票的由来结尾,照应了开头老歪因火车票而纠结的情节,也照应了上文儿子女儿邀老歪进城要寄火车票的情节。但是去女儿家的火车票是儿子买的,去儿子家的火车票是女儿买的,又与上文情节了逆转,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从人物塑造来看,结尾情节的逆转,表明儿子女儿实际上都是不孝顺的孩子,而老歪对儿女的行为只能默默流泪,突出了老歪隐忍的个性。从表达主题的角度来看,小说结尾表明儿女说一套做一套,虚情假意,而老歪守着空巢,孤独凄凉令人同情,这就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点睛】第2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这类题目是高考小说阅读常考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情节发展中,抓住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0分,每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何刚,字悫人,上海人。崇祯三年举于乡。见海内大乱,慨然有济世之志。交天下豪俊,与东阳许都善,语之曰:“子所居天下精兵处,盍练一旅以待用。”都诺而去。十七年正月,入都上书,言:“今日救生民,匡君国,莫急于治兵。陛下诚简强壮英敏之士,命教习之,学成优其秩,寄以兵柄,必能建奇功。臣读戚继光书,继光数言义乌、东阳兵可用。诚得召募数千,加之训练,准继光遗法,分布河南郡县,大寇可平。”帝壮其言,即擢刚职方主事,募兵金华。刚出都,都城陷,驰还南京。先是,贼逼京师,刚友陈子龙、夏允彝将联海舟达天津,备缓急,募卒二千人,至是令刚统之。子龙入为兵科,更乞广行召募,委刚训练,从之。刚乃上疏言:“臣请陛下三年之内,宫室不必修,百官礼乐不必备。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优游岁月,润色偏安,锢豪杰于草间,迫枭雄为盗贼,是株守以待尽也。惟庙堂不以浮文取士,而以实绩课人,则真才皆为国用,而议论亦省矣。分遣使者罗草泽英豪,得才多者受上赏,则枭杰皆毕命封疆,而盗魁亦少矣。”时不能用。寻进本司员外郎,以其兵隶史可法。可法大喜得刚,刚亦自喜遇可法知己。士英恶之,出刚遵义知府。可法垂涕曰:“子去,吾谁仗?”刚亦泣,愿死生无相背。逾月,扬州被围,佐可法拒守。城破,投井死。(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二》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B.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C.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D.惟日救天下才/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则国富兵强/大敌可服/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空言恢复/是却行而求前也/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崇祯三年”年号纪年法,古代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几年,并同时改变年号。B.“书”“疏”在这里都是指奏章,奏章是封建时代臣属向帝王进言陈事的文书。C.“擢”与“拔”“超擢”相同,都是提拔的意思,用于官职由低级到高级的升迁。D.“庙堂”指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也可指朝廷或帝王。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何刚有济世之志。时天下大乱,他认为东阳是出精兵之地,建议许都训练一支军队待用,许都允诺。B.何刚颇有谋略。他认为拯救人民和国家,治兵最为重要,应训练精兵,部署在河南各郡县,敌寇就可平定。C.何刚勇猛果敢。都城沦陷后,临危受命,率领自己招募的两千士卒疾驰返回南京,进行救援。D.何刚忠烈节义。与史可法意气相投,愿死不背弃;后帮助史可法据守扬州城,城池被攻破后,投井而死。12.将文中画横线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陛下诚简强壮英敏之士,命教习之,学成优其秩,寄以兵柄,必能建奇功。(2)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司马迁《报任安书》)【答案】9.D10.C11.C12.(1)陛下如果选拔强壮英勇敏捷的人才,命人训练他们,学成之后给予优厚的俸禄,把兵权交给他们,必定能够建立奇功。(2)我忍辱偷生,被囚禁在污秽的牢房里而不肯去死的原因,是遗憾自己的心愿尚未实现,如果平平庸庸地死去,文章就不能在后世流传。【解析】【9题详解】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然后根据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的语句,通过找名词与动词来组句,先断开能断的句子如:“若以骄悍之将驭无制之兵,”;“智者决策,廉者理财,勇者御敌,”这三句结构相似,可先断开。【10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把文学常识和词语的理解结合在一起。C项“超擢”是越级提拔的意思。【11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C项“自己招募的士卒二千人”,理解错误。这是何刚的朋友陈子龙、夏允彝招募的士兵。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先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然后将各个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12题详解】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遵循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要识别并重点译好得分点,第一句的关键点:“简”,选拔;“秩”,俸禄;“兵柄”,兵权。第二句关键点“所以”,……的原因;“恨”,遗憾;“表”,流传。注意每个分句的意思。参考译文:何刚,字悫人,上海人。崇祯三年参加乡试中举。见天下大乱,慷慨有济世之志。结交天下豪杰俊士,与东阳许都友善,对他说:“您居处在天下出精兵的地方,何不训练一支军队以等待使用。”许都答应而离去。十七年正月,何刚入京城上书说:“现在拯救人民,匡正国家,没有什么比治兵更重要的了。陛下如果选拔强壮英勇敏捷的人才,命人训练他们,学成之后给予优厚的俸禄,把兵权交给他们,必定能够建立奇功。我读戚继光的兵书,戚继光多次说义务、东阳的士兵可以任用,如果能够招募几千人,加以训练,按照戚继光留下的方法,分别部署在河南各郡县,敌寇可以平定。”皇帝认为他的话豪迈,便提拔何刚任职方主事,在金华招募兵员。 何刚出京都,都城沦陷,便急驰返回南京。在此之前,贼逼近京城,何刚友人陈子龙、夏允彝将联合海船抵达天津,以预备紧急情况,招募士卒二千人,到这时命令何刚统领。陈子龙入京任兵科,再请求广泛实行招募,交付何刚训练,朝廷听从其计。何刚便上疏说:“臣请求陛下三年之内,宫室不必修,百官的礼乐不必备。只是天天访求天下人才,有智谋的人决定国策,清廉的人管理财政,勇猛的人抵御敌人,那么国家富裕,军队强盛,大敌就可以战胜。如果用骄横慓悍的将领统领没有约束的士兵,空谈恢复,这将是退着行走而追求前进啊。悠闲地虚度岁月,粉饰偏安一隅,把豪杰禁锢在民间,迫使枭雄做盗贼,这是拘泥守旧以等待灭亡的做法。希望朝廷不要以浮华之文选取人才,而以实际才能考核人,那么真正的人才都被国家使用,而议论也减少了。分别派遣使者收罗民间的英雄豪杰,得到人才多的人受上等赏赐,那么枭雄豪杰都效命封疆,而盗贼头领也少了。当时不能采用。不久进升本司员外郎,以他的部队隶属史可法。史可法得何刚大喜,何刚也自喜遇上史可法了解自己。马士英憎恶他,把何刚调出,任遵义知府。史可法垂泪说:“您离去,我依仗谁呢?”何刚也哭泣,愿生死不相背。过了一个月,扬州被围,(何刚)帮助史可法据守,城被攻破,投井而死。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词,完成各题。别双温树(唐)李绅①诗序:往年於惠山书房前手植。今已喬柯。数寻干云。葱翠荫日。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翠条盈尺怜孤秀,植向西窗待月轩。轻剪绿丝秋叶暗,密扶纤干夏阴繁。故山手种空怀想,温室心知不敢言②。看尔拂云今得地,莫随陵谷③改深根。[注释]①李绅,(772—846),早年居无锡,曾在惠山寺读书。本诗写于其贬官准备前往洛阳时。②这句用西汉孔光典故。孔光为官谨慎。孔光,字子夏,西汉后期大臣,孔子的十四世孙,太师孔霸之子。官至大将军、丞相、太傅、太师。自幼随父徙居长安,聪颖好学,通经学,年未二十即举为议郎。他性格刚正,直谏无忌,常不合汉元帝之意,被贬出朝任一小官,后辞官回家收徒讲学,所教弟子多数成就为博士、大夫。汉成帝即位,举为博士,几次到各地检查冤狱,教化风俗,赈济灾民,后迁为仆射、尚书令、御史大夫。哀帝刘欣即位,封为千户。后因在朝中力主扶正除邪,傅太后指使亲信加以诋毁,被罢免还乡。孔光回乡不到一年,朝中接连换了三位丞相,廷议皆不如孔光。傅太后去世,哀帝又令孔光入朝,授光禄大夫,不久再拜为丞相。他与大司空何武拟定限田、限奴婢方案,规定逾限者归官,以缓和激化的阶级矛盾。因遭贵族官僚反对,未能实施。哀帝死后,平帝刘衎年仅9岁,由太皇太后临朝称制,政事尽委于大司马王莽。孔光担心有不测之事,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于是,按王莽之意拜孔光为太傅,次年拜为太师。后称病辞职。元始五年四月乙未,孔光病故,享年七十岁。朝廷令谏大夫持节护丧,公卿百官吊唁送葬。谥简烈候。②温室:汉宫殿名。《三辅黄图》卷三:“温室殿,武帝建。冬处之温暖。”心知不敢言,《汉书·孔光传》:“沐日归休,兄弟妻子燕语,终不及朝省政事。或问光:‘温室省(尚书省)中树皆何木叶?’光默不应,更答以他语,其不泄如是。”③陵谷:形容世事变化巨大。13.如编选诗歌总集,这首诗应归入的类别是()A.登览类B.咏物类C.送别类D.怀古类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交代缘起,叙写诗人可怜树苗孤单弱小B.颔联对仗工整,描绘树在不同季节的样貌。C.颈联转向虚写,由树联想到诗人过去的经历。D.居联运用拟人,写诗人临行借树寄托志向。15.联系诗序和注释,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答案】13.B14.A15.小序写到“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作者通过描写江南气候适宜,树能适性生长,但过江多死,由此引发作者对在朝廷为官时谨慎拘束的感慨,暗含离乡宦游的孤独及对故乡安稳生活的留恋。临别借树自警,表达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改变,自己都要坚持原则、不改立场的志向。【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题材的能力。本诗题目为“别双温树”,可初步判断是咏物类;再结合内容判断,诗中主要描绘树在不同季节的样貌,并由树及人,抒发感慨。故为典型的咏物诗。故选B。【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可怜树苗孤单弱小”错误,首联写诗人喜爱树苗的孤拔秀丽,优异特出,故此栽在西窗下。“可怜”是怜惜、爱惜的意思,“孤秀”意为孤拔秀丽,优异特出。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小序中“此树移过江多死。有类丹橘”,作者通过描写江南气候适宜,树能适性生长,但过江多死,暗含离开家乡,随着环境的变化,生命也不得不改变许多的人生不自由。由此引发“温室心知不敢言”,这是对在朝廷为官时谨慎拘束的感慨,暗含离乡宦游的孤独及对故乡安稳生活的留恋。诗句尾联“看尔拂云今得地,莫随陵谷改深根”,如今此树长得高耸入云并且得到适宜生长的土壤,没有随着外在地势的变化而改变自己深深的根须。这是临别借树自警,表达自己无论外在环境如何改变,自己都要像温树一样,坚持原则、不改立场的志向。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3)________,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4)舞榭歌台,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薄雾浓云愁永昼,__________________。(李清照《醉花阴》)(6)__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7)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国恒亡。(《孟子》)【答案】①.雄姿英发②.羽扇纶巾③.樯橹灰飞烟灭④.何妨吟啸且徐行⑤.休说鲈鱼堪脍⑥.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⑦.瑞脑销金兽⑧.满地黄花堆积⑨.出则无敌国外患者【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纶、樯橹、妨、啸、鲈、脍、瑞、销。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一九三六年夏天,我在青岛住了一个星期。刚到青岛那天,我便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黄昏时候,火车渐渐地走得缓慢起来,火车窗外,___①___参差不齐的帆樯严密地排在海边。太阳不见了,天上灰絮似的云影移动着。天连水,水连天。云翳在辽阔的天空中()成各式各样的形体:有的像飞禽,有的像走兽,有的像层层叠叠的山峰……”这是青岛海景给我的第一印象。次日早晨,我迫不及待地去海边散步,空气异常潮湿,在细雨蒙蒙的飘飞中,一出来,我的眼镜便被雨打湿了,简直分辨不出路径来,终于走到海滨公园。海上左岸的轮廓,比较分明,迤逦着一行行房舍,红顶黄墙堆积在绿树丛中,由海边()到高坡上。山峦起伏在灰色雾縠里面,景象极其迷蒙,对面是一片镶嵌着绿林的小岛,左边海水茫茫,望不到涯涘。有两三点帆影在海上起伏;远的模糊,____②__。海水的呼啸,像深山里万道瀑布的声音。海面有()的波澜在摇动。靠岸是一簇一簇的白沫似的巨浪,变化迅速,不可(),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我沉醉了。17.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变换漫延一碧万顷捉摸B.变幻曼延一碧万顷捉摸C.变幻漫延一望无际琢磨D.变换曼延一望无际琢磨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答案】17.B18.①浩瀚的大海便展开在我眼前②近影清晰19.原文修饰词丰富,描写细腻,表达更加形象生动:①摹形拟声,描写海浪,如临其境;②拟人化的动作性情,形象传神,引人共鸣。【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辨析近义词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变换”,事物的一种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语境是说云翳的变化,应使用“变幻”。第二处,“漫延”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泛指向四周扩散;“曼延”,延伸得很长,连续不断;语境是说房舍由海边延伸到高坡,应使用“曼延”。第三处,“一碧万顷”形容青绿无际;“一望无际”一眼看不到边,形容辽阔;语境是形容海面的波澜,应使用“一碧万顷”。第四处,“捉摸”,猜测,预料,多用于否定;“琢磨”,思索考虑;语境是说巨浪的变化迅速,难以预料,应使用“捉摸”。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先浏览语段,把握整体的语境,然后重点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根据前后内容进行拟写。语境是写在青岛所见海景,第一处前面说“黄昏时候,火车渐渐地走得缓慢起来,火车窗外”,后面是写火车窗外的景象,由横线后面“参差不齐的帆樯严密地排在海边……”可知,应是看到大海,所以此处应是说大海呈现在眼前;第二处,前面说“有两三点帆影在海上起伏;远的模糊”,这是写海上的帆影,“远的模糊”说明后面应是写近处的情形,远处模糊,那么近处自然是清晰。【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品味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若改写成‘有时抨击着海岸;有时涌上岩石,又退回去’,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然后到文中找到画线句,分析该句表达的意思,使用的技巧,达到的效果,再看题干中改写后的内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文中说法的效果。从文中来看,画线句是描写海上巨浪的特点,“有时像充满了愤怒,哗哗地击着海岸;有时一小股一小股地跳上岩石来,又跳回去,比小孩子还活泼,我沉醉了”,“充满愤怒”“跳上”“跳回去”“活泼”等词语让海浪有了人的生命力,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哗哗”展现海浪击打海岸的声音,“一小股”“一小股”展现出海浪涌上岩石的状态,文中的句子让海浪的形象更为生动,给人以画面感,而改后的句子就没有这一效果。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城市里的动植物都需要通过自然选择来适应新的城市生活。加勒比海地区的冠蜥有数百个品种,是极为多样化的一个物种,其中有的与人类一起生活在城市中。这些城市蜥蜴为了迅速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进化出趾垫。在森林里,这个种类的蜥蜴在树枝上来回腾挪,捕捉昆虫。而在城市里,___①___,这些物体表面与森林里的树枝、树干比起来,面积更大,也更光滑。这时,___②___,才能避免从光滑的城市建筑物表面掉下去。它们的体重较大,如果从高处掉下,轻则折断骨头,重则直接毙命,因此它们进化出了像壁虎那样有力的趾垫,以帮助它们牢牢抓住光滑的表面。此外,城市蜥蜴的腿也在变长。这是因为,与森林中的树枝、树干相比,城市建筑物的表面积通常较大,也较平坦,蜥蜴需要更长的附肢才能在上面快速移动并保持平衡。研究人员通过拍摄到的一些视频观察到,将丛林蜥蜴和城市蜥蜴同时放在城市光滑墙体的斜坡上,___③___,而适应了城市生活的蜥蜴却可以在上面快速攀爬。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示例:它们进化出像壁虎那样有力的可以牢牢抓住光滑表面的趾垫是为了防止从高处掉下时折断骨头或丢掉性命。21.①它们主要栖息在建筑物的表面②蜥蜴需要更强大的抓力③丛林蜥蜴很难爬上去【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一般类型的短句改长句的步骤是先要在短句中找到一个表达中心意思的支撑句,然后将其他有关的短句看成句子成分,将短句改为短语,插到状语、定语的位置。首先要找到这个句子陈述主要内容,“如果……”是假设情况,“因此”是结果,“以……”是补充说明作用;因此“它们进化出了趾垫”是主要内容; 然后分析“以帮助它们牢牢抓住光滑表面”,这是“趾垫”的作用,可将此句做“趾垫”的定语,改成“它们进化出像壁虎那样有力的可以牢牢抓住光滑表面的趾垫”;然后分析“如果从高处掉下,轻则折断骨头,重则直接毙命,因此……”,这是说它们进化出这种“趾垫”的原因或目的,可将其作为整个句子的宾语,加上谓语“是”改为“是为了防止从高处掉下时折断骨头或丢掉性命”。【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处,根据“这些物体表面与森林里的树枝、树干比起来,面积更大,也更光滑”进行推断,所填句子是说在城市里它们栖息在哪里;由后文“才能避免从光滑的城市建筑物表面掉下去”可知,在城市里,它们主要栖息在建筑物的表面,故可填写“它们主要栖息在建筑物的表面”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根据“才能避免从光滑的城市建筑物表面掉下去”进行推断,不掉下去就需要更强大的攀爬力和抓力,故可填写“蜥蜴需要更强大的抓力”之类的句子。第③处,根据“而适应了城市生活的蜥蜴却可以在上面快速攀爬”进行推断,前文与下文形成对比关系,即不适应城市生活的丛林蜥蜴攀爬城市建筑就比较困难,故可填写“丛林蜥蜴很难爬上去”之类的句子。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网络常见用语“上岸”在考试季、毕业季变身为热词。高考“上岸”、考研“上岸”,指在求学的路上晋级;考公务员“上岸”、应聘“上岸”指获得理想的工作。“上岸”常指脱离动荡、存在风险的境地,来到更加稳定的安全的地方。它与下水、下海相对,教师下水作文,勇士下海探险……在社会的许多领域,“上岸”与“下水”是人生的常态。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投稿到《时代青年》杂志“理想与现实”栏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由材料和任务组成。1.审材料。 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上岸”的一些案例,引出“上岸”这一话题,并结合相关案例对“上岸”做出解说,如“求学路上晋级”,如“获得理想的工作”;第二段先进一步对“上岸”做出阐释,即脱离动荡、存在风险的境地,来到更加稳定的安全的地方,接着引出与“上岸”相对的“下海”“下水”,并指出“上岸”与“下水”是人生的常态,将“上岸”“下水”延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果说“上岸”是对稳定踏实生活的追逐,是脚踏实地的生活状态,那么“下水”“下海”则是面对生活、理想时的敢于尝试勇于冒险。如何才能上岸?需要脚踏实地地付出,需要执着地奋斗。如何才敢“下水”?自然需要敢为的魄力,需要勇于尝试的精神。考生应结合这些案例,联系实际,展开对“上岸”和“下水”其内涵的思考。材料中还写到“上岸”与“下水”是人生的常态,需要我们继续思考“上岸”“下水”“人生”三者之间的关系。2.审任务。材料要求投稿到《时代青年》杂志“理想与现实”栏目,说明考生在写作时要关注时代青年的身份特征,体现对理想和现实的思考。行文构思上,考生可以用材料引出话题,如“上岸”或“下水”,接着思考面对现实生活,如何才能“上岸”,或者怎样才能勇敢“下水”,并列举相关青年事例进行证明,最后发出呼吁,回扣标题。立意:1.做新时代青年,脚踏坚实土地,登上理想之峰。2.用勇敢坚毅“下水”,用执着奋斗“上岸”。3.不经“下水”的风险,如何会有理想的“上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