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_论文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_论文

ID:8554890

大小:24.99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04-01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_论文_第1页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_论文_第2页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_论文_第3页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_论文_第4页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_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_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控制权私有收益及其在后股权分置时代的变化特征【摘要】文章首先通过“郎顾之争”和“父子之争”两个案例,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了控制权私有收益源自委托代理中的两类矛盾——经理人与股东、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不同的目标函数。然后在介绍笔者已有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指出后股权分置时代尚未解决的几个待研究的问题,包括:如何看待大股东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在外部股东对大股东制衡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如何强化对其监管;后股权分置时代控制权私有收益的特征与攫取方式有何变化;由股权稀释可能带来的内外资“控制权”之争以及对国家经济安全是否会形成一种新的威胁等内容。【关键词】控制权;私有收益;后股权分置;流动性溢价11/1

2、1在公司治理领域中,对两种委托代理关系下的经理人和大股东是否会利用其控制权获取私有收益一直是实务界关注、理论界探讨的热门话题;在中国资本市场特定历史背景下产生的非流通股——国有股和法人股,是否也存在经理人或大股东攫取私有收益的问题,也是这一研究领域不可回避的话题。而股权分置改革能否使这些问题淡化或得到改善?相应地,由此产生的控制权变化和流动性溢价等变化特征也同样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问题。让我们先从两个案例入手分析一下它所给予人们的深思。一、“郎顾之争”——引发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改制的反思和检查曾记否,2017年一场“郎顾之争”将整个经济学界闹得天翻地覆。是年8月,郎咸平曾经在上海炮轰顾雏

3、军,一篇“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11/11演讲,把顾雏军(格林柯尔)收购科龙电器的“七板斧”抖了个干干净净。郎咸平认为顾雏军号称动用41亿资金的收购,实际的投入不过3个亿,因此,顾氏实际上是在利用“国退民进”的机会,侵吞和席卷国有资产。更有甚者,这场辩论甚至把一大批所谓的主流经济学家拉下水:不开口被说成了集体失语,一开口落了个身败名裂。“郎顾之争”引发的积极成果,是国资委对国有企业改制的反思和检查,尤其是对MBO改制的重新考虑,放行中小企业,叫停大中企业,让人们对权贵私有化的现实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这一举措,实际上是保护了国有资产不要被少数权贵侵吞而流入这些人的腰包,纠正了对所谓的

4、“国退民进”的不正确理解,以便使国有资产在改革中不但保值而且增值,成为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强有力支柱。从公司治理角度分析,它实际上是经理人掌握公司控制权后试图攫取的控制权私有收益,反映了委托代理中的第一种矛盾——经理人与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二、“父子之争”旧话重提——再次引发人们对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警惕11/112017年10月31日,格尔电器集团现任董事长亮相第一财经频道,讲述了他在该集团公司麾下(担任该集团下上市公司董事长)几年来低调、顶风,坚持保护广大投资者包括中小股东在内的利益,不畏其上级、上司的调遣和命令,几次几乎被“撸”的经历。使人们不得不联想到中国资本市场建立初

5、期的一个普遍模式:“老子”(集团公司——大股东)扶持和注资——“儿子”上市(下属子公司成为上市公司);然后出现“老子”(集团公司——大股东)抽血、撤资,甚至变卖下属公司。由此引发的“父子之争”令人思索颇多。从法理上说,大股东这种肆意妄为,为什么能畅行无阻,屡屡发生,阻而不止?应该说有制度缺陷和监管不力的原因;从情理上说,集团公司(大股东)最初抽出其优质资产,扶持和注资“儿子”(子公司)上市,目的就在于其成长壮大后再从中获利,索取回报——或无偿占有其资金,或利用与其关联交易获益,或利用对其控制权而肆意妄为,似乎也在情理之中。然而,证券市场奉行的是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公司一旦上市,就必

6、须遵循这种市场法则而不能从中寻租。国有大股东从上市公司“抽血”、攫取私有收益,反映了公司治理中的第二种矛盾——大股东与中小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防止大股东从上市公司攫取私有收益,旨在保护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是资本市场健康成长,朝着既定目标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甚至“掏空”上市公司的情形决不仅仅存在于国有股作为大股东的时候,在我国资本市场上有时以民营身份出现的大股东更有甚者。在西方发达国家资本市场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三、文献简要回顾及笔者已做的研究现有研究表明,大股东利用其控制权来“掏空”上市公司,从而获取控制权私有收益,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193

7、2年,和在《现代公司和私人所有权》一书中指出现代公司的股权与公司投融资的决策控制权产生分离;1976年,MichaelJensen和WilliamMeckling11/11发表论文《企业理论:管理行为、代理成本和所有权结构》,他们首次使用代理理论对现代股份公司股东与经理之间的利益冲突问题进行研究,并且掀起了关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的热潮。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与实践将关注的重点置于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上,但在现实的上市公司治理实践中,持有不同股权比例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