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400252
大小:421.0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03-26
《贵州隧道围岩监控量测方案(中铁建,2013)》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XX隧道围岩监控量测方案编制:复核:审核:中铁XX局集团有限公司XX铁路扩能改造工程项目经理部五分部二〇一三年七月12XX隧道围岩监控测量方案XX隧道施工根据设计文件,在隧道施工过程中,按照《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的要求进行监控量测,以量测资料为基础及时修正支护参数,使支护参数与地质相适应并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围岩与支护体系达到最佳受力状态,并在施工中进行信息化动态管理,达到确保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进度,合理控制投资的目的。在隧道正洞洞身支护完成后,及时进行全断面监控量测
2、,随时掌握初期支护的工作状态,指导和确定二次衬砌施作时间。XX隧道最大埋深约50m。隧址区属构造剥蚀浅丘地貌,地面高程227~307m,相对高差约80m,隧道穿越一近南北走向(该梯形腰的走向)的梯形丘体,丘体中间平缓,四周坡度较陡,一般29∽34°之间,局部可达51°。在上述梯形丘体下部北侧分部有较多民房,乡村水泥便道从民房前通过,并与隧道在LgYDK1+116处呈大角度相交,既有铁路从拟建铁路隧道左侧通过,隧址区交通方便。XX隧道设计长度为403m,进口里程LgYDK1+102,出口里程LgYDK1+505。XX隧道位于曲线
3、上。隧道为单面上坡,最大纵坡为9.8‰。成立监控量测领导小组,由总工程师XX任组长,监控量测工作具体由精测队长XX主持。(1)量测项目根据本工程的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施工方法等特点以及《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确定本隧道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见表1、表2。12(2)量测断面里程及间距结合隧道具体情况以及《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铁建设〔2010)120号文件要求,拟定必测项目量测断面间距与每断面测点数量见表3。为掌握各级围岩位移变化规律,在各级围岩起始地段增设量测断面。表1监控量测必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
4、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度备注1洞内、外观察现场观察、数码相机、地质罗盘2拱顶下沉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钢挂尺或全站仪1mm一般进行水平收敛量测3衬砌前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隧道激光断面仪、全站仪)0.1mm全站仪采用非接触观测法4二次衬砌后净空变化隧道净空变化测定仪(收敛计)、全站仪0.01mm5地表沉降水准测量的方法,水准仪、全站仪1mm浅埋隧道必测(H0≤2b)注:H0—隧道埋深;b—隧道最大开挖宽度。表2监控量测选测项目序号监测项目测试方法和仪表测试精度备注1围岩压力压力盒0.001MPa2钢架内力钢筋计、
5、应变计0.1MPa3喷混凝土内力混凝土应变计10με4二次衬砌内力混凝土应变计、钢筋计0.1MPa5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压力盒0.001MPa6锚杆轴力钢筋计0.1MPa7围岩内部位移多点位移计0.1mm128隧底隆起水准测量方法,水准仪、全站仪1mm9爆破振动爆破振动记录仪10孔隙水压力水压计11水量流量计12纵向位移多点位移计、全站仪13围岩弹性波速度弹性波测试仪表3必测项目量测断面间距和每断面测点数量围岩级别断面间距(m)每断面测点数量净空变化拱顶下沉Ⅴ51~2条基线1~3点Ⅳ101条基线1点Ⅲ301条基线1点注
6、:1、各选测项目量测断面的数量,宜在每级围岩内选有代表性的1~2个。2、软岩隧道的观测断面适当加密。(3)量测断面布置本隧道为台阶法开挖,隧道每个量测断面布置一个拱顶下沉测点和一条水平净空收敛量测基线,在拱脚以上0.5m加测一条水平净空收敛量测基线;测点布置见图1。12(4)量测频率洞内观察分为开挖工作面观察和支护表面状况观察两部分。开挖工作面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地质情况基本无变化时,可每天进行一次。对支护的观察也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的表面外观状况等。洞外观察包括边仰坡稳定、地表水渗透等观
7、察。净空水平收敛量测和拱顶下沉量测采用相同的量测频率。量测频率见表3,实际量测频率从表中根据变形速度和距开挖工作面距离选择较高的一个量测频率。表3量测频率表量测频率变形速度(mm/d)量测断面距开挖工作面距离2次/d≥5<1B1次/d1~5(1~2)B1次/2~3d0.5~1(2~5)B1次/3d0.2~0.51次/周<0.2>5B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5)监测方法监测方法与要求见表4。为确保量测精度和加快量测速度,在隧道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量测中采用目前比较先进的无接触围岩量测技术。它具有快速、准确、灵活方便等优点。量测方法
8、:无接触法围岩量测观测方案见图2。测量人员按量测频率12要求对隧道断面上布设的观测点进行全自动多测回全圆观测,得到这些点的收敛信息。(6)监测资料整理、数据分析及反馈在取得监测数据后,及时由专业监测人员整理分析监测数据。结合围岩、支护受力及变形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将实测值与允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