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42883

大小:48.57 KB

页数:22页

时间:2024-08-29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2025届高一下阶段性检测(一)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书写;必须在题号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无效;保持答卷清洁、完整。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题卷学生保存,以备评讲)。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幸福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生活状态。早在我国先秦时期,孔子、老子、孟子、墨子等就对幸福做了大量论述,形成了深刻的幸福观。两千多年来,先秦诸子的幸福观被许许多多中国人奉为立身准则和处世圭臬。今天,先秦诸子的幸福观对我们认识什么是幸福、怎样实现幸福仍然有着重要启示意义。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对幸福来说并非不重要,但相比较而言,精神快乐更是幸福所必需的。因此,他们主张对物质财富、生死寿天、贵贱达穷、外在环境持淡泊态度,应该更加注重心灵的知足,关注那些符合人之本性、来自内心的幸福。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淡泊名利、顺性无为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对安贫乐道的弟子高度赞赏。孟子认为,人生幸福的真谛是“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在先秦诸子看来,真正认清了幸福的本质、领略了精神的高贵,就不会沉溺于物质享受,而会自觉修身行道。今天,这些观点对于丰富人的心灵世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的视野里来看待。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幸福观,强调幸福的“共同性”。荀子认为,“圣也者,尽伦者也;王也者,尽制者也;两尽者,足以为天下极矣”。“尽伦”就是形成理想人格以实现个体幸福,“尽制”就是心怀天下为社会谋福利。老子认为,“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强调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墨子认为,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根源是“众人之不爱”实现幸福的根本途径是“兼爱”,也就是将爱无私地散播于全社会。这种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孟子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先秦诸子看来,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先秦许多思想家始终以心中的幸福标准要求自己,即使时运不济、屡遭困顿也不改志向,而是坚忍不拔地去努力实现自己的抱负,因为他们念念不忘的是天下百姓的幸福。这实际上体现了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正因为有着强烈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他们才会苦读圣贤之书,深究经世济民之道,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尽职尽责,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在今天仍值得大力传承与弘扬。(摘编自《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幸福真谛》)材料二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以为感性欲望越是得到满足、获得的享受越多越是幸福。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占有一定的资源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幸福的条件而不是幸福本身。一旦将资源占有当作人生目的加以追求,当作幸福本身,那么占有欲望就会不断膨胀,最后充斥整个心灵,人不再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成为不断膨胀的贪欲的奴隶。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人的需要或欲望有不同的层次,物质需要是人的最低层次的需要。除此之外,人还有情感的需要、社会尊重的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等。所有这些需要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心理才能平衡与和谐,否则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会患上抑郁症之类的心理疾病。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欲望得不到满足会感到痛苦、郁闷、愤懑,得到满足又会感到无聊,于是又会求更多、更强烈的欲望的满足,如此循环往复,直至心灵不能承受欲望之重。 如果我们不能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幸福呢?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摘编自《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的言论虽各不相同,但其观点完全一致。B.材料一引用《礼记・大学》的观点,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C.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D.将幸福理解为社会资源的占有或物质欲望的满足,容易导致人生和社会问题。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诸子认为物质财富是幸福的重要内容,但与之相较,精神快乐更重要。B.先秦诸子认为,只有认清幸福的本质,领略精神的高贵,才能自觉修身行道。C.追求物质欲望满足的人,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让心灵不堪重负。D.将资源占有当作幸福本身和人生目的来追求的人,会成为贪欲的奴隶。3.下列材料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北京快递小哥刘阔起早贪黑、风雨无阻,2019年送出去5万多件包裹,为大家生活带来了便利。虽然一直奔跑在送快递路上,但是他觉得特别骄傲。B.有人谈自己的理想,说:“只要有几位能常相聚的老友,有一位长相厮守的老伴,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老巢’,有一份稳定的劳保,此生足矣!”C.习近平说:“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奋斗者是精神最为富足的人,也是最懂得幸福、最享受幸福的人。”D.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市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静成说:“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攻克疑难疾病后让病人好转时的难以言表的成就感。”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结构。5.根据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新时代的我们如何才能做个幸福的人?【答案】1.D2.C3.B4.①首先文章提出我国公众持有的两种十分流行的幸福观,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②其次分别具体分析这两种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③最后得出结论幸福的真实含义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5.①不沉溺物质享受,不以占有资源为必要条件,追求精神、心灵的快乐与幸福;②要形成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③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 ④注重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做一个充满乐趣而幸福的人。【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但其观点完全一致”错误。根据材料一可知,先秦诸子的言论所表达的观点不完全一致,如老子认为,“知足之足,常足矣”,庄子认为,幸福并非享乐的感觉,而是心灵的顿悟与超越,“与天和者,谓之天乐”,二者强调幸福的角度不同,但追求精神快乐的本质是相同的。B.“说明了个人发展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错误。根据材料一“《礼记•大学》明确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发展放在‘平天下’这样一个宏阔视野里来看待”,论证的是“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并没有说要以‘平天下’为根本目标。C.“后者危害程度大于前者”错误,由材料二“这种物质享受幸福观比前一种幸福观更为流行,为更多的人所奉行”可知,原文只说后者更为流行,没说危害大于前者,没有对二者的危害程度进行比较。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必然会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错误,扩大了范围。根据材料二“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必然会导致这样的恶性循环”可知,只有“把物质欲望的满足作为唯一追求”才会必然导致心理上的恶性循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中提倡是“通过努力奋斗而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B.此处的幸福观强调的是物质条件的满足,与作者提倡的“通过努力奋斗而获得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观不符,所以不能作为材料二观点的论据。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结构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关键句“在我国公众持有的各种幸福观中,有两种十分流行。一种可谓之为资源占有幸福观,它把幸福等同于占有资源(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认为占有的社会资源越多越幸福。另一种把幸福看作是感性欲望(物质欲望)的满足……”可知,首先文章提出我国公众持有的两种十分流行的幸福观,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关键句“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可知,讲了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结合材料二第三段关键句“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这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可知,讲了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是容易导致心理问题;再结合第二段“资源占有幸福观和物质享受幸福观都是偏颇的幸福观,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可知,其次分别具体分析这两种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已经导致和可能导致人生与社会问题;结合材料二最后一段关键句“或者说,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可知,最后得出结论幸福的真实含义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浏览两则材料可以发现,材料一是从正面阐述如何实现幸福,材料二前几段是驳斥错误幸福观,最后一段提出正确的幸福观,所以考生综合两则材料观点相近的内容进行概括。如材料一第二段说“不沉溺于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快乐”,材料二指出两种错误幸福观的危害,如“资源占有幸福观最大的问题是会导致人生异化,即将作为幸福条件的占有资源当作了幸福本身,并受控于占有欲,从而损害人生和社会”“物质享受幸福观的问题不在于追求物质享受,而在于仅局限于此而忽视了人的其他需要的满足,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由此可知,做一个幸福的人不能沉溺于物质的追求,要把追求心灵、精神的快乐放在第一位。如材料一第三段说“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考量”“与别人分享快乐可以使自己更快乐,为别人奉献才能体现自己的幸福”“反对自私自利,主张将自身幸福与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的幸福观,对当下社会形成和弘扬正确的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把个人的幸福和他人幸福、社会福祉结合起来,摒弃自私自利的追逐。如材料一第四段说“以坚守志向为快乐,以责任担当为幸福”“一个人即使生计维艰也不能见利忘义、丧失操守,不能因为外在诱惑而丧失气节,不能因为外在压力而改变主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为天下人幸福勇于担当奉献的责任意识”,这是说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担当责任,坚守志向。 如材料二最后一段“幸福的真实含义是什么?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能通过努力奋斗逐步使其人性闪耀善和美的光辉,人格完善而高尚,个性获得健康而丰富的发展,生活充满乐趣、充满创意和充满魅力。显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状态就是人的幸福状态”,这是说做一个幸福的人要注重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张氏月洲村南帆父亲为我取名的时候肯定没有想到,“张帆”遭遇如此之多的重名。多年前,正是因为某天突然发现另一些“张帆”也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我立即决定赐予自己一个笔名。干脆把“张”字拿掉,取名“南帆”。本名也罢,笔名也罢,无非称呼个人的符号,不必大惊小怪,我似乎从未真正将名字视为家族的徽号。那个时候,“家族”这个概念没有在心里留下印记。背起一副行囊,独自浪迹江湖,大漠风沙,长河落日,我意识不到身后存在一个张姓的家族——直到月洲村的出现。月洲村之行是一次例行的公务拜访,它位于福州市区几十公里外的永泰县。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驶向月洲村时,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下车之后,周围有人告诉我,这是张姓聚居的村庄,而福州的张姓多半是从这儿出来的。我正忙着看河滩上摇曳的芦苇和路边李树上密密麻麻的粉白花朵,对这句话充耳不闻。一伙人说说笑笑地走到了张氏宗祠门口,一阵鞭炮突然炸响。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村长郑重地送给我一部沉甸甸的张氏族谱。这本精装书籍握在手中的重量,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所有的人都这么说,月洲村之名来自桃花溪。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离开村子的时候,溪流又在村子边缘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一脚踩下去,沙子柔软而温润。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月洲村之称始于唐末,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我曾经见过一张月洲村芦川桥的相片。夕阳之中,一座三孔桥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一张油画。那一天驾车进月洲村的时候曾经从桥上经过,桥面似乎显得狭窄。车子从公路拐进来,驶到它跟前时,还得稍稍倒车一下,否则角度太小,无法通行。我迟迟没有意识到,芦川桥的“芦川”与张元幹的《芦川词》《芦川归来集》之中的“芦川”是同一个词。而作为宋词大师,这个张元幹,就是月洲村人。许多人津津乐道,宋、明、清三个朝代,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 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站在村委会门口默诵张元幹的句子“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如许”“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内心忽然涌过一阵热浪。以前读过几首张元幹的词,从未想到他或许是一个亲戚。当然,如同苏轼一般,这个亲戚也会有卿卿我我的缱绻,也写得出“寒犹在,衾偏薄,肠欲断,愁难著”“想小楼、终日望归舟,人如削”这种缠绵。“百忍堂”是张姓祖上一个著名的典故。大约是河南濮阳的一户张家九代同堂,九百多口人和睦相处,穿统一制作的服装,共享相同的餐饮。开饭的时刻击鼓号令,男女分席,长幼有序。治家犹如治国,唐高宗李治慕名到张家视察,向家长张公艺询问治家方略。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唐高宗想考一考张公艺,御赐张家两个梨子,看看九百人如何公平分享。张公艺命家人将梨子放在石舂中捣烂,而后置于水缸之内,注满一缸的清水,鸣鼓召集全家,每人舀一小匙。不患寡而患不均,张公艺家长清楚世事人心的症结所在。儿时曾经听父亲说过这个典故,不怎么喜欢。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那么,又有什么必要兢兢业业地维持那个“九世同堂”的躯壳?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据说张元幹身材矮小,其貌不扬,但是,他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张元幹投身于李纲——一个闽籍宰相——的麾下,竭力主张抗金御敌;李纲遭受宋高宗的罢免,张元斡怒不可遏,赋词《石州慢·已酉秋吴兴舟中作》。“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是倾出一腔壮志的长啸。宋高宗退避临安之后,秦桧当政,张元幹愤而辞官返回闽地。绍兴八年,秦桧再度筹划向金国议和纳贡,李纲上疏反对,张元幹的“曳杖危楼去”一词即是对李纲的声援。几年之后,另一个秦桧的政敌胡铨被贬途经福州,张元幹再度出面饯行,并作“梦绕神州路”一词,直陈抑塞磊落之气。这些举动彻底得罪了秦桧,张元幹被捕入狱,除名削籍。多年之后出狱,张元幹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他没有再回月洲村,而是在江浙一带漫游,不知所终。张元幹的词赢得了诸多志士仁人的激赏,这没有什么可奇怪的,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有删改)6.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作者的姓氏谈起,写自己一开始对张姓家族的认识不深,表达了“我”对忽略家族概念的深深愧意,自然引出了月洲村。B.文章开始反复写“我意识不到”“我丝毫未曾意识到”,后又写“突然让我意识到”,突出强调了张氏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C. 作者不吝笔墨写张元幹投身于李纲麾下、主张抗金御敌、遭秦桧打压等,目的是为了介绍张元斡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D.“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既是对张元幹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的赞扬,也是作者对张氏月洲村和家族感情的升华。7.关于文章第四段,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借写月洲村之名的来历,过渡到描写溪流绕村的美丽景致,每处景语都透着情语,亲切之情溢于字里行间。B.写“绿树杂沓”和“小鸟啁啾”,有声有色;写溪流“从容地围出一片沙洲”,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形象传神。C.“只有张姓的人才能发现如此清幽的地方”,虽不合常理,但热爱之情跃然纸上,产生了情胜于理的效果。D.最后一句中,“当然”一词虽然用在不经意之间,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8.文章在写张元幹时穿插了“百忍堂”的典故,有什么效果?请简要说明。9.作者主张散文要有“自由随意的气息”。本文是如何体现这种创作观念的?请分析。【答案】6.B7.D8.①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丰富了文章内容;②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斡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③插叙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④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9.①取材自由,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②手法运用自由,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③情感表达自由,从漠然,到惊讶,再到亲切,最后到强烈的自豪,节奏感强;④语言风格自由,用词传神,善用长句,语言表达汪洋恣肆而又文气贯通;⑤思路结构自由,从以姓氏引入,记述游踪,到插叙故事,歌颂人物,行文开合自如。【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愧意”不明显,原文这样写的目的只是为了反衬月洲村给“我”的情感冲击。C.“目的是为了介绍张元幹创作爱国主义词作的历史背景”错误,作者意在说明张姓的人也具有慷慨激昂的一面。D.“一扫张氏软弱怯懦家风”说法有误。原文只是说“如果张姓的人只能如此隐忍地生活,唯唯诺诺”。故选B。【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D.“用在不经意之间”错误,应该是作者刻意使用。“但客观表现了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说法有误。“当然”,是作者的主观判断。单看“当然”这一个词,直接表达的是作者的自豪之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间接表现的是村落的历史悠久和张氏祖先的审美情趣,但从文章节选部分来看,是否为张家祖先取的名不好判断,因此也不能说是“客观表现了”。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根据原文“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一切纠纷,忍让为重,这即是‘百忍堂’的来历。温良恭俭让是张家性格的组成部分”可知,作者写百忍堂典故,是为了写出张氏家族“温良恭俭让”的家风传承,这也丰富了文章内容。根据原文“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以及下文对张元幹的重点描写可知,以“百忍堂”的典故过渡,引出张元斡性情刚烈不屈的特点。整篇行文中,大部分是“我”的游记见闻,而在此之外,作者还穿插了对张元幹的人物评价,以及关于张氏家族“百忍堂”的历史典故,插叙历史故事使思路富于变化,让行文充满了节奏感。根据原文“月洲村出了一个状元、两个尚书、近五十个进士;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可知,文章以家族的历史故事写家风传承,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和结构,评价作品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在取材上,原文第四段“一条清澈的溪流进入村庄后绕了个弯,仿佛在地面写了一个‘月’字,溪流两旁绿树杂沓,竹林婆娑,树荫之中小鸟啁啾……当然是我们老张家祖先取的名”展现了张氏聚居地月洲村的自然风貌;第六段“张元幹的词风激昂豪迈。许多人觉得,苏轼与辛弃疾之间就醒目地站着一个张元幹。他的两首《贺新郎》‘梦绕神州路’和‘曳杖危楼去’不仅名垂词史,而且张贴在月洲村的墙上……”是对人文的描写;第七段“百忍堂”典故和最后一段张元幹的人生经历叙述了历史故事,而文章开头则是对现实的描写。因此,本文取材自由,自然、人文,历史、现实皆有触及,选材不受时空限制。 在所用手法上,原文第一、二段叙述了“我”的人生经历及参观张氏家族的经历以及所述的张氏家族历史故事,是叙述;第四段对月洲村的风景,则展开了具体的景物描写;而“对于张姓的子弟说来,这算不上什么,而宋朝的张元幹,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月洲村增添重量的大人物”“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等语句,则运用了议论手法。因此,全文手法运用自由,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融为一体,表达方式无拘无束。在情感表达上,根据原文“我丝毫未曾意识到与这个村庄的血缘关系……对这句话充耳不闻”“突然让我意识到,周围这些面孔黝黑的农民都是我的宗亲,我们的身躯之中流淌着相同的血脉。一种异样的感觉掠过内心”“因此,张元幹慷慨悲凉、落拓不羁的词风让我大为宽慰”“我想说的是,月洲村的张氏拥有另一份额外的庆幸: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可知,作者在行文中情感表达自由,从漠然,到惊讶,再到亲切,最后到强烈的自豪,节奏感强。在语言风格上,作者全文基本上都用长句,且用词传神,如“张氏性格之中仍然存在血性与浪漫的基因,这或许是一个比文学史排名远为重要的事情”“他遗传给我们一份大丈夫的血脉”等。这些长句的表达使得全文语言表达汪洋恣肆而又文气贯通。在行文思路上,作者在第一段叙述自己因为姓氏问题而起笔名的经历展开,然后记述自己到张氏聚居地、张元幹家乡月洲村的游踪,到后面叙述张氏家族历史故事,以及对张元幹诗歌、人物的品评。行文思路自由,开合自如。二、诗文阅读(37分)(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擢进士第。隆兴元年,累迁著作佐郎,除吏部郎官,言者论其超躐,罢。起知处州。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隆兴再讲和,失定受书之礼[注],上尝悔之。迁成大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充金祈请国信使。国书专求陵寝。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至燕山,密草奏,具言受书式,怀之入。初进国书,词气慷慨,金君臣方倾听,成大忽奏曰:“两朝既为叔侄,而受书礼未称,臣有疏。”搢笏出之。金主大骇,曰:“此岂献书处耶?”左右以笏标起之,成大屹不动,必欲书达。既而归馆所,金主遣伴使宣旨取奏。成大之未起也,金庭纷然,太子欲杀成大,越王止之,竟得全节而归。知静江府。广西窘匮,专藉盐利,漕臣尽取之,于是属邑有增价抑配之敝,诏复行钞盐,漕司拘钞钱均给所部,而钱不时至,成大入境,曰:“利害有大于此乎?”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 除四川制置使,凡人才可用者,悉致幕下,用所长,不拘小节,其杰然者露章荐之,往往显于朝,位至二府。除端明殿学士,寻帅金陵。会岁旱,奏移军储米二十万振饥民,减租米五万。绍熙三年,加大学士。四年薨。成大素有文名,尤工于诗。自号石湖,有《石湖集》行于世。(节选自《宋史·范成大传》)[注]继“绍兴和议”(1141)后,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再订和约,改“君臣之国”为“叔侄之国”,宋递交金国文书改“奉表”为“国书”,却没有改“受书之礼”(宋国起立受金国书)。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B.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C.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D.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路,可指两宋行政区域名,也可指道路。本文指后者。B.幕,即“幕府”。古代将帅或地方军政长官设立府署招致人才帮助自己处理事务。C.二府,是宋代最高国务机关。西府“枢密院”主管军务,东府“政事堂”主管政务。D.薨,是古人对诸侯之死的描述,天子之死曰崩,大夫之死曰卒,士之死曰不禄,庶人之死曰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一般人死则称之为“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范成大解决社会争端,造福地方。在处州任上,范成大制定义役之法,以田租负担应役费用,减轻百姓应役负担,改变“争役嚣讼”的局面。B.范成大奉诏出使金国,不辱使命。在金人朝廷上,范成大借进献国书之机,呈上要求修改受书礼的奏疏,面对威逼毫不退缩,最终全节而归。C.范成大整饬地方盐政,兴利除弊。针对广西盐政弊端,范成大上书朝廷,建议合理分配盐利,活跃两广盐市交易,这获得宰相的认可和资助。D.范成大选用地方人才,不拘一格。任四川制置使时,范成大重视人才,把可用之才招致幕下;向朝廷隆重推荐杰出人才,使之发挥重要作用。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面谕受书事,成大乞并载书中,不从。(2)人多以为非,下有司议,卒不易成大说。14.范成大在处州做官时,体恤百姓,造福地方,请简要概括具体做法和积极影响。【答案】10.D11.A12.C13.(1)皇上当面对范成大讲了接受国书的仪式的事情,范成大请求一并写入国书中,(皇帝)不采纳。(2)人们多认为不好,(朝廷)下发(这个意见)给官吏们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14.①具体做法:创义役法,规定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用所收田谷来资助服役的人家,民户按次序轮流支付,甲乙轮流可以排序到二十年。积极影响:减轻百姓应役负担,改变“争役嚣讼”的局面;后来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进行推广。②具体做法:亲自踏勘堰址,设置四十九道闸,在堰的上中下游设立用水法则。积极影响:灌溉有序,百姓获得很大利益。【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始建通济堰,灌溉水田二十多万亩,但是,通济堰因年久失修,多有破败。范成大亲自踏勘堰址,通过叠石筑防,设置四十九道闸,在堰的上中下游设立用水法则,灌溉有序,百姓获得很大利益。“二十万亩”是“溉田”的具体数,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四十九所”是“置堤闸”的具体数,关系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D。【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本文指后者”错误。“诏颁其法于诸路”的意思是“朝廷下诏颁布义役法到各行政区域”,所以“路”在这里指行政区域,应为前者。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这获得宰相的认可和资助”错误。由原文“奏疏谓:‘能裁抑漕司强取之数,以宽郡县,则科抑可禁。’上从之”,可知,认可范成大建议者是皇帝,而不是宰相;由原文“数年,广州盐商上书,乞复令客贩,宰相可其说,大出银钱助之”可知,宰相认可资助的是盐商。故选C。 【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面”,当面;“谕”,告诉;“乞”,请求;“从”,采纳;(2)“非”,不好;“下”,下发;“卒”,最终;“易”,改变;“说”,方法。【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具体做法:由原文“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甲乙轮第至二十年,民便之”可知,创义役法,规定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用所收田谷来资助服役的人家,民户按次序轮流支付,甲乙轮流可以排序到二十年。积极影响:结合“处民以争役嚣讼,成大为创义役,随家贫富输金买田,助当役者,助当役者”可知,减轻百姓应役负担,改变“争役嚣讼”的局面。由原文“其后入奏,言及此,诏颁其法于诸路”可知,后来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进行推广。具体做法:由原文“处多山田,梁天监中作通济堰,溉田二十万亩,堰岁久坏。成大访故迹,迭石筑防,置堤闸四十九所,立水则”可知,亲自踏勘堰址,设置四十九道闸,在堰的上中下游设立用水法则。积极影响:由原文“上中下溉灌有序,民食其利”可知,灌溉有序,百姓获得很大利益。参考译文: 范成大字至能,吴郡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范成大登进士第。隆兴元年,成大连续升迁至著作佐郎,被授予吏部郎官,谏官指责他越级升职,随即被罢免。任处州知州。处州百姓常常因为官府差役的事情而引发官司争端。范成大为处州道创义役法。(规定)各家按贫富输钱买田,(用所收田谷)来资助服役的人家,民户按次序轮流支付,甲乙轮流可以排序到二十年,百姓为之称便。在这之后,范成大进入朝廷上奏,说到了这件事,朝廷下诏颁布义役法到各行政区域。处州大多是山田,南朝萧梁天监年间始建通济堰,灌溉水田二十多万亩,但是,通济堰因年久失修,多有破败。范成大亲自踏勘堰址,通过叠石筑防,设置四十九道闸,在堰的上中下游设立用水法则,灌溉有序,百姓获得很大利益。宋金隆兴再次和议时,朝廷忘了议定受书的礼仪,皇上曾为此感到后悔。(朝廷)任命范成大为起居郎、代理资政殿大学士,充任祈请国信使,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寝之地。皇上当面对范成大讲了接受国书的仪式的事情,范成大请求一并写入国书中,皇帝不许。到燕山后,范成大秘密地草拟奏章,具体论述接受国书的仪式,把它放入怀中。范成大首次呈进国书,言词慷慨,金朝君臣正认真倾听时,范成大忽然上奏道:“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没有确定,我这里有奏章。”于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金世宗完颜雍大吃一惊,说:“这难道是献国书的地方?”金朝群臣用手板击他要他起来,范成大一直跪立不动,一定要把国书送上。不久,回到住所,完颜雍派伴使宣旨听候处理。范成大一直跪立着要献上国书的时候,金朝廷上议论纷纷,太子想杀死范成大,经越王阻止才作罢,范成大终得保全气节而归。范成大出知静江府。当时,广西贫乏,专靠盐利,漕臣又把盐利全部取走,于是所属县邑有增加盐价抑配卖给百姓的弊病,朝廷下诏恢复钞盐,漕司拘留钞钱平均分给所属各部,但钱没按时到。范成大到广西后,说:“有比这更至关重要的危害吗?”他上疏说:“可以强制减去漕司强取的数目,来让各郡县财政宽裕,那么科卖抑配可以被禁止。”皇上采纳了他的意见。几年后,广州盐商上书,乞求恢复客商贩盐,宰相同意他们的意见,拿出大量的银钱帮助他们。人们多认为不好,(皇帝)下发(这个意见)给官吏们讨论,最终没能改变范成大的方法。范成大受任四川制置使。凡是可用的人才,范成大全部招到幕下,用其所长,不于小节,对于那些优秀的英才,范成大就上书推荐,被推荐的人往往扬名于朝廷,(甚至能够)官至二府。后被任命为端明殿学士,不久到金陵主政。正赶上天大旱,范成大奏请朝廷挪用军用储备二十万赈济饥民,减租米五万石。绍熙三年,加大学士。绍熙四年去世。范成大平素有文名,尤其擅长诗歌。自号石湖,有《石湖集》流传于世。(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秋暮书怀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①樽罍:酒杯。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15.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B.颌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予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16.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答案】15.C16.①谢诗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颈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尾联借用典故,抒发了对曹氏父子的仰慕,反衬出当下无人赏识愤慨。 ②杜诗抒发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和穷病交加的窘迫。杜诗颈联中“常作客”点明漂泊,以“多病”“停杯”指出患病,以“艰难苦恨”写出生活困境。【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内容和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一个选项都是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错误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C项,“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说法错误。不是拟物,是拟人。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题干“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谢诗的尾联“西园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意思是:西园荒芜,曹氏父予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抒发了人生迟暮的无奈和怀才不遇的愤慨;颈联“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意思是:无情的白发淹没了流逝的岁月,多情的黄花映照酒杯,我只有借酒浇愁。词联写出了岁月流逝、人入暮年、借酒消愁的无奈。杜诗的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意思是: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尾联连用四个字“艰”“难”“苦”“恨”,组合在一起,极尽笔墨突出诗人内心的痛苦和郁闷程度之深,愁肠百结,愁绪万千,以致于白了头发,伤了身体,失了流年,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意思是: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悲秋”已让人黯然神伤,“万里悲秋”更是让人凄怆不已。一个“常”字更是道出“万里悲秋”时常与我相伴,悲哀感之强烈浓重,令人心神寂寥,无可排遣。【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张先《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玉盘大小乱珠迸。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3)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哂笑子路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上片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写陡峭的山崖外,还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声色方面写滔滔的江流。【答案】①.嘈嘈切切错杂弹②.大珠小珠落玉盘③.霓为衣兮风为马④.虎鼓瑟兮鸾回车⑤.为国以礼⑥.其言不让⑦.惊涛拍岸⑧.卷起千堆雪【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嘈”“霓”“兮”“瑟”“鸾”“涛”“卷”。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我独不解中国人何以于旧状况那么心平气和;于较新的机会就那么疾首蹙额;于已成之局那么委曲求全;于初兴之事就那么求全责备。B.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在缝间而期期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追求最艰苦、最困厄的环境,从而锻炼自己,认识自己,彰显自己,最后完善自己。C.在餐饮业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如果走传统餐饮业的老路,那只能是拾人牙慧,注定没有出路。D.长老团,各大家族的最强武力,担任着守护家族传承的使命,在家族面临生死存亡时,长老团就会倾巢而出,灭敌于旦夕之间。【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能力。A.“求全责备”,对人对事过分挑剔,要求完美无缺。此处语境是指对于初兴之事过分挑剔,要求完美无缺,使用正确。B.“期期艾艾”,形容人口吃,说话不流利。此处语境形容“生命”,适用对象错误。 C.“拾人牙慧”,比喻抄袭、套用别人的语言和文字,当作自己的话。此处形容的对象是“传统餐饮业的老路”,使用对象错误。D.“倾巢而出”,比喻全体出动。含贬义。此处语境是指长老团全体出动,灭敌于旦夕之间,是褒义环境,褒贬误用。故选A。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自进入农业社会之后人类的物质生产逐渐产生剩余,农业性乡土社会也便成了皇权的发祥地。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一个雄图大略的皇帝往往会开疆拓土、筑城修河,这虽然不能说是什么虐政,但这种工程的费用确实使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尽管如此,陈胜吴广之流仍揭竿而起,天下于是大乱。人口减少,乱久必和,大家都期盼一个能够休养生息的局面,此时的新皇权会力求无为,实行养民政策。等养到一定程度,皇权又有了一定的物质发展,雄图大略又会刺激皇帝,循环也因而复始。(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有改动)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种有为的皇权增强对内的压力,以维护皇权的统治B.这种有为的皇权不能不增强对内的压力,以维护皇权的统治C.这种有为的皇权把对内的压力增强,用来维护皇权的统治D.对内的压力被这种有为的皇权增强,从而维护皇权的统治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等养到一定程度,皇权又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又会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循环也因而复始。B.等养到一定程度,皇权又有了一定的物质发展,雄图大略又会刺激皇帝,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C.等养到一定程度,皇权又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又会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D.等养到一定程度,皇权又有了一定的物质发展,又会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循环也因而复始。【答案】19.B20.C【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与前文衔接,先说“这种有为的皇权”,承前指代,衔接紧密,排除D;由后文可知,“增强对内的压力”是有为的皇权维护统治的一种必要举措,A项“增强对内的压力”说法强硬,不如B项“不能不增强对内的压力”表意更准确,排除A;C.“把对内的压力增强”没有强调出“增强对内的压力,排除。故选B。 【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线句语病有:搭配不当,前文有“物质积累”,“物质发展”应改为“物质积累”;“雄图大略又会刺激皇帝”中途易辙,前句主语是“皇权”,改为“又会刺激皇帝的雄图大略”;“循环也因而复始”成分残缺,缺少指代词,与前文不连贯,改为“这种循环也因而复始”。只有C项修改正确。故选C。2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了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冬日的农村,这时如果再下一点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配上淡得几乎看不见的背景,便十分的悠闲。”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答案】①原句在“白雨”前加了修饰语“细得同粉也似的”,运用了比喻修辞,形象写出了白雨的细密的特点;②在“背景”前用“淡得几不成墨的”来修饰,更形象地写出背景的特点,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③原句“你说还够不够悠闲?”用问句表达让读者更有参与感,与陈述语气相比,更有趣味。【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首先,改句是“再洒上一层白雨”,原句是“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显然,在“白雨”前增添的修饰语“细得同粉也似的”运用了比喻修辞,“细”“粉”两字形象写出了白雨的细、密的特点。其次,原文“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在“背景”前增添的修饰语“淡得几不成墨的”,更形象地写出背景的特点,更具有色彩感和画面感。而改句的表达缺少对背景特点的描绘,也没有给人一种色彩感和画面感。最后,改句“就十分悠闲了”采用的是一般陈述语气。原句“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这样一个问句,似与读者闲聊,让读者更有参与感,与整段文字意境更契合。22.提取下列材料的主要信息并整合信息,请你给“团体格局”下个定义,不超过50字。 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先规定的。我用捆柴来比拟,有一点不太合,就是一个人可以参加好几个团体,而好几扎柴里都有某一根柴当然是不可能的,这是人和柴不同的地方。我用这譬喻是在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费孝通《乡土中国》)【答案】团体格局就是在西洋社会中由若干人组成的又有一定界限的,并且对于团体有相同关系的一种格局。【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筛选概括信息、下定义的能力。首先确定“团体格局”的属概念是“一种格局”;然后筛选信息,找到概念的特征。语段解说西洋社会的关系,前四句是一个要点,第四句是总结句,结合“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概括出“在西洋社会中由若干人组成”;第五句是第二个要点,关键信息有“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第六句是第三个要点,关键信息是“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最后按照下定义的形式“团体格局是……是一种格局”表述,注意字数的限制。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游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材料二晋代车胤,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车胤在夏天用练囊装萤火虫来照明,依然苦学不倦。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环境与成长”为主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800字左右。【答案】例文:环境造就人 孟母三迁最终造就了儒学的亚圣——孟子,环境之故;热带鱼由鱼缸转入池塘变迅速长大,环境之故;险象环生的生态环境中,狼避险觅食、强势图存,亦是环境之故。可见环境造人才,所言不虚。恶劣的环境,往往造就英才。平王东迁洛邑,曾做出一个不起眼的封赏之举,将崤山以西与西戎接壤的大片土地赐予秦伯。或许平王本就不怀好意,八百里秦川均为犬戎掌控,在那个连天子都被犬戎赶得无家可归的年代,派秦伯去开疆拓土,实在是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味道。然而秦伯还是去了,几代人披荆斩棘马革裹尸,多少次险些被灭,秦国终于站稳了脚跟,在那个四战之地,秦人个个尚武,民风剽悍,甚至有秦军虎狼之师的评价。环境的磨砺,成就了秦的霸业,也成就了最终统的一大业。优越的环境,往往培养庸才。长平之战,老将廉颇在前线一味坚守,把秦军急得发疯,就在这时,赵军换防了,赵王中了秦人的反间计,把高谈阔论出身名门的军事票友赵括换了上去。赵括熟读兵书,却是只不善实战的纸老虎。数月后,赵括用行动证明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庸才,赵军四十万被秦坑杀。优越环境造就出来的庸才,祸国殃民,其害不亦大乎?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随意抽取了10名学生,把名单交给了班任,并说,他们是很有潜力的学生。由于班任对这10名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不久以后,他们的成绩都有提高。班级没有变,班主任也没有变,那么,随意抽取的这10名学生为何发生了良性的转变?细细思索,环境优劣,其实也未必决定人的命运,真正主宰命运的是人自身的心理环境。众所周知,比尔•盖茨是标准富二代;大批罪犯常出身贫民窟。难道环境作用甚微?非也。若一人胸怀大志,在通向理想的征途中百折不挠,外部环境无论优劣都能从不同角度助推他;若一人鼠目寸光,贪图安逸,意志薄弱,环境再优越也是徒劳。这,也正如孔子倡导“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而孟子倡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因。打造强势的心理环境,恶劣环境懂得适应,优越环境懂得珍惜,人才造就之道也。倘若,我们能借鉴一二,必能有所裨益,塑造自我,拾级而上,走向成才。【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题目有两则材料,材料一,讲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家靠近墓地,孟子小时候,游戏玩耍的都是下葬哭丧一类的事;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又玩起了奸猾商人夸口买卖那一类的事;将家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时孟子所学玩的,就是祭祀礼仪、作揖逊让、进退法度这类仪礼方面的学问了,等到孟子长大成人,学精六艺,终于成为有名的大儒。材料二,讲述的是晋代车胤的故事,他因家贫而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夏天用布袋装着萤火虫照明苦学。两则材料体现的正是本次作文的主题:环境与成长。材料一,孟母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成长环境,三次迁移居所,最终使孟子成为一代大儒,这则材料主要是表明环境会对人的成长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强调的是客观环境的重要性。材料二是车胤在恶劣环境中依然苦学的故事。这则材料表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强调的是主观因素的重要性。环境确实能影响人的成长,但万事没有绝对性,我们也可以从辩证角度看待环境与成长的关系:环境确实重要,但它是外因,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才是关键的因素。好环境与坏环境对人产生的影响不同,只有良好的环境才能造就更好的人才,处于好的环境中,要主动利用环境,让自己养成良好习惯;处于不好环境中,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文体是议论文。考生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环境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或者个人在环境中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自己更好地成长。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用具有思辨性的思维谈环境对个人的成长能产生极大的影响,但这只是外因,而无论环境好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才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立意:1.蓬生麻中,不扶自直。2.在逆境中扼住命运的咽喉。3.生于环境,但不困于环境。4.影响人成长的,不是外在的环境,而是内在的主动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