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

ID:83498961

大小:1.34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3-06-28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生物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2025届高一下阶段性检测(二)生物试题一、选择题:1.假说-演绎法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五个基本环节,下列关于“假说-演绎法”正确的是()A.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并根据假说预测了测交实验的结果,该过程属于假说-演绎法“实验验证”过程B.孟德尔做出的“演绎”是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比C.“F1测交将产生4种表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属于假说的内容D.“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这是通过假说-演绎法得出来的【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孟德尔在进行遗传学实验用的假说演绎法,需要根据实验过程正确理解假说演绎的内涵。演绎就是从一般性的前提出发,通过推导即“演绎”,得出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的过程,也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孟德尔在发现分离定律时的演绎过程是:若假说成立,则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会分离,测交后代会出现比例接近1∶1的两种性状。【详解】A、孟德尔设计了测交实验,并根据假说预测了测交实验的结果,该过程属于假说-演绎法“演绎推理”过程,根据推理作的测交实验,才是“实验验证”过程,A错误;B、“演绎”就是设计测交实验,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预测后代产生1:1的性状比,B正确;C、“F1测交将产生4种表型的后代,比例为1:1:1:1”属于演绎推理的内容,不属于假说内容,C错误;D、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亲代传递给下一代的,也就是说,基因在染色体上,因为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这是通过类比推理法得出来的,D错误。故选B。2.下列有关遗传的基本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A.绵羊的长毛与短毛、棉花的细绒与长绒都属于相对性状B.不同环境下,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C.后代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就叫性状分离D.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一定要相等

1【答案】B【解析】【分析】相对性状是指一种生物的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控制;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表型是由基因型与环境共同决定的。【详解】A、棉花的细绒与长绒不是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因此不是相对性状,A错误;B、基因型相同,表型不一定相同,因为表型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B正确;C、性状分离是指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C错误;D、在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中,两个小桶代表的是雌雄生殖器官,因此两个桶内的彩球数量不一定要相等,D错误。故选B。3.ABO血型由IA、IB、i基因决定,IA、IB对i均为显性,而孟买血型是由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相互作用产生的,只有两条染色体都带有h的个体才可能表现孟买血型,H/h基因使ABO血型的表型发生改变的机理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血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用ABO血型检测方法检测孟买血型的人,检测结果均为O型B.由于H/h基因的作用,无法简单地用ABO血型判断亲子关系C.两个表现为O型血的人,不可能生出A型或B型血的后代D.表现为O型血的个体可能的基因型有8种【答案】C【解析】【分析】人类的ABO血型是受IA,IB和i三个复等位基因所控制的。IA和IB对i基因均为显性,IA和IB为并显性关系,即两者同时存在时,能表现各自作用。A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AIA和IAi,B型血型有两种基因型IBIB和IBi,AB型为IAIB,O型为ii。本题还需考虑两对等位基因I/i(位于第9号染色体)和H/h(位于第19号染色体)的相互作用。

2【详解】A、两条染色体都带有h的个体才可能表现孟买血型,用ABO血型检测方法检测孟买血型的人,由图可知血型均表现为O型,A正确;B、由于H/h基因的作用,无法简单地用ABO血型判断亲子关系,比如A型血(IAIA)和B型血(IBIB)正常应该生成AB血型的人,但是如果考虑H/h的作用,比如IAIAHh和IBIBHh会生出IAIBhh即O型血的后代,B正确;C、两个表现为O型血的人的基因型如果为iiHH和IAIAhh时会生出IAiHh基因型的后代,血型为A型,C错误;D、表现为O型血的基因型为:iiH-、IA-hh(无IB)、IB-hh(无IA)、IAIBhh、iihh,共八种,D正确。故选C。4.下图为某雌性哺乳动物卵巢中细胞分裂图,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如果细胞b、c是同一个卵原细胞产生的,则细胞b一定是极体B.细胞d为卵原细胞,正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含有4个染色体组C.细胞f为初级卵母细胞,正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含有2个染色体组D.对图中c细胞分裂过程的排序为:a→b→c【答案】D【解析】【分析】结合细胞质的分裂情况判断细胞名称:不均等分裂时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有则为初级卵母细胞,无则为次级卵母细胞;均等分裂时有同源染色体为初级精母细胞,无则为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三看法判断细胞名称: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数第二次分裂,且无同源染色体存在;偶数时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无则为减数第二次分裂,有则三看染色体行为,出现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同源染色体着丝点位于赤道板两侧为减数第一次分裂,无上述行为则为有丝分裂。【详解】A、b中染色体为2条,由题干可知应为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产生的两个子细胞极体或者次级卵母细胞,又由于c细胞细胞质正在不均等分裂,极体细胞分裂时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c应该为次级卵母细胞,b为极体,A正确;B、d含有8条染色体,并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正在分开移向两级,所以是有丝分裂的后期,染色体加倍,所以有四对同源染色体,染色体组也加倍为4个,B正确;

3C、f含有4条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分开移向细胞两极,所以应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细胞,染色体组内均为非同源染色体,此时含有2个染色体组,C正确;D、c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b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细胞,根据染色体颜色判断c不是来自于b,a为有丝分裂前期的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的细胞会发生联会现象,D错误。故选D。5.已知甲、乙两种病均为单基因遗传病,其中一种病为伴性遗传病,Ⅱ9的性染色体缺失了一条(XO),现对Ⅰ1、Ⅰ3、Ⅰ4的相关基因进行电泳(电泳可将不同类型的基因进行分离),结果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甲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乙病可能为伴Ⅹ显性遗传病B.Ⅱ9不患乙病,可能是I4减数分裂过程发生染色体异常导致C.若Ⅱ6与Ⅱ7婚配,则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3/4D.若对Ⅱ8进行基因电泳,可得到4条带【答案】D【解析】【分析】据图分析:Ⅰ3和Ⅰ4不患甲病,生有患甲病的女儿,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患乙病,Ⅱ5不患乙病,故乙病为显性遗传病,根据题意,乙病应该为伴X显性遗传病,假设控制乙病的基因为B、b,通过对Ⅰ1、Ⅰ3和Ⅰ4个体的相关基因进行电泳(电泳可将不同类型的基因进行分离)的结果分析,Ⅰ3不患乙病,其基因型为XbXb,Ⅰ1的基因型应该为XBXb,Ⅰ4的基因型为XBY。【详解】A、据图分析:Ⅰ3和Ⅰ4不患甲病,生有患甲病的女儿,故甲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Ⅰ1和Ⅰ2患乙病,Ⅱ5不患乙病,故乙病为显性遗传病,根据题意,乙病应该为伴X显性遗传病,A正确;B、一号家庭中,Ⅰ1和Ⅰ2患乙病,Ⅱ5不患乙病,乙病为显性遗传病,又因为甲、乙两种病中有一种为伴性遗传病,所以乙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若Ⅱ9不患乙病,则根据Ⅰ4患乙病,且Ⅱ9

4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可知Ⅱ9的X染色体来自Ⅰ3,导致其染色体异常的原因只能是Ⅰ4的减数分裂过程发生异常,B正确;C、假设控制乙病的基因用B、b表示,则Ⅱ6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2XBXB、1/2XBXb,Ⅱ7的基因型为XbY,若Ⅱ6与Ⅱ7婚配,则生出不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1/2×1/2=1/4,生出患乙病孩子的概率为3/4,C正确;D、假设控制甲病的基因用A、a表示,则根据系谱图分析,Ⅰ1、Ⅰ3、Ⅰ4关于甲病的基因型都为Aa,Ⅱ8为两病兼者,且其母亲Ⅰ3不患病,则Ⅱ8的基因型为aaXBXb,若对Ⅱ8进行基因电泳,则可得到3条条带(基因a是1条条带,XB是1条条带,Xb是1条条带),D错误。故选D。6.蚕为ZW型性别决定类型,中国农科院蚕研所的研究人员,偶然发现了一只雌性黑色斑蚕突变体,野生型蚕都是素蚕,让该黑色斑雌蚕和野生型雄蚕杂交,F1全为素蚕,F1中的雌雄个体杂交,F2中素蚕和黑色斑蚕个体的比例为3:1。若黑色斑蚕和素蚕这对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考虑ZW同源区段,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F2的雄蚕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1B.若F2中黑色斑雄蚕与黑色斑雌蚕的比例为1:1,则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C.若F1中雄蚕与野生型蚕杂交,则可确定相关基因是否位于Z染色体上D.若F2中野生型雌蚕与黑色斑雌蚕的比例为1:1,则不能确定相关基因的位置【答案】D【解析】【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详解】A、由题干可知,亲本为黑色斑雌蚕和野生型雄蚕(素蚕),F1全为素蚕,可推知野生型(素蚕)为显性基因控制,设为A,则黑色斑为隐性性状,由a控制,再由F2中素蚕和黑色斑蚕个体的比例为3:1,可知A/a这一对等位基因符合分离定律,但是无法确定A、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因为无论A、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都可得到F2中素蚕和黑色斑蚕个体的比例为3:1。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aa和AA,F1全为Aa,F2中无论雌蚕还是雄蚕,素蚕:黑色斑蚕=3:1,且纯合子(AA+aa):杂合子(Aa)=(1/4+1/4):1/2=1:1;若A、a位于Z染色体上,则亲本基因型为ZaW和ZAZA,F1中雌蚕基因型为ZAW和ZAZa,则F2中雄蚕全为素蚕,且纯合子(ZAZA):杂合子(ZAZa)=1:1,雌蚕中黑色斑蚕ZaW:素蚕ZA

5W=1:1,综上所述,无论A、a是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Z染色体上,F2的雄蚕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都为1:1,A正确;B、由以上分析可知,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后代表现型与性别无关,所以F2中黑色斑雄蚕aa与黑色斑雌蚕aa比例相等即为1:1;若A、a位于Z染色体上,则F2中不会出现黑色斑雄蚕,因此可以判断相关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正确;C、若A、a位于Z染色体上,则F1中雄蚕ZAZa与野生型蚕ZAW杂交,后代中会出现黑色斑雌蚕;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1中雄蚕Aa与野生型蚕AA杂交,后代全为素蚕(野生型),因此可以用该杂交实验,探究相关基因是否位于Z染色体上,C正确;D、由以上分析可知,若A、a位于Z染色体上,F2中雌蚕中黑色斑ZaW:素蚕ZAW=1:1;若A、a位于常染色体上,则F2雌蚕中素蚕:黑色斑蚕=3:1,由由于杂交结果不一样,可以确定基因的位置,D错误。故选D。7.下列对遗传物质探究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A.用3H标记的噬菌体去侵染普通的细菌,子代噬菌体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3H标记B.用普通噬菌体侵染32P和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的核酸和外壳中均可检测到32P和35SC.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在控制自变量方面,艾弗里通过添加某种酶来去除某种物质,体现了“减法原理”【答案】D【解析】【分析】在对照实验中,控制自变量可以采用“加法原理”或“减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例如,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分别作加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脏研磨液的处理,就利用了“加法原理”。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例如,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从而鉴定出DNA是遗传物质,就利用了“减法原理”。【详解】A、蛋白质和DNA中都含有3H,但蛋白质不进入细菌,DNA进入细菌,子代噬菌体只有核酸含有3H,A错误;B、蛋白质中含有S,核酸中有P,用普通噬菌体侵染32P和35S标记的细菌,子代噬菌体的核酸可检测到32P,外壳可检测到35S,B错误;C、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多种不同的生物实验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错误;D、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在控制自变量方面,艾弗里通过添加某种酶来去除某种物质,体现了“减法原理”,D正确。

6故选D。8.某校科技节活动中,生物兴趣小组制作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活动前,他们准备了脱氧核糖模型600个,磷酸模型520个,腺嘌呤模型110个,胞嘧啶模型130个,鸟嘌呤模型120个,胸腺嘧啶模型150个,尿嘧啶模型110个,以及相关连接物若干,最后成功构建出了一个完整的DNA分子模型,下列关于该模型的叙述错误的是()A.该模型最多含有460个脱氧核苷酸B.若充分使用这些材料,理论上能搭建出4230种DNA模型C.该模型中代表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连接物最多有918个D.该模型中嘌呤总数和嘧啶总数比是1:1【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只能形成110个A-T碱基对,120个C-G碱基对,即共需要460个碱基,则需要460个脱氧核糖和460个磷酸基团。【详解】A、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只能形成110个A-T碱基对,120个C-G碱基对,即共需要460个碱基,因此该模型最多含有460个脱氧核苷酸,A正确;B、该模型中有230个碱基对,其中110个A-T碱基对,120个C-G碱基对,所以能搭建出的DNA分子模型种类少于4230种,B错误;C、该模型最多含有460个脱氧核苷酸,则形成核苷酸时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连接物最多有460个,脱氧核苷酸形成的碱基对最多有230对,单链核苷酸之间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连接物最多有229×2=458个,即该模型中代表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连接物最多有460+458=918个,C正确;D、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中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因此嘌呤总数和嘧啶总数的比是1:1,D正确。故选B。9.DNA复制时,解旋后的DNA单链极不稳定,可重新形成双链DNA,但细胞内存在大量的DNA单链结合蛋白(SSB),该蛋白能与DNA单链结合,从而阻止原DNA重新螺旋。当新链合成到某一位置时,SSB会自动脱落。如图表示真核生物细胞核中DNA分子复制的部分过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7A.酶①为解旋酶,酶②为DNA聚合酶B.SSB与DNA单链结合后会阻碍DNA复制C.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会随着着丝粒的分裂而分开D.合成两条子链时,酶②在a、b两处的移动方向是相反的【答案】B【解析】【分析】DNA复制最主要特点是半保留复制、半不连续复制。在复制过程中,原来双螺旋的两条链并没有被破坏,它们在解旋酶作用下分成单独的链,每一条旧链作为模板再合成一条新链,这样在新合成的两个DNA分子中,一条链是旧的而另外一条链是新的,因此这种复制方式被称为半保留复制。DNA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一条是5'→3'方向,另一条是3'→5'方向。【详解】A、酶①是解旋酶,使DNA双链打开,酶②是DNA聚合酶,DNA复制时要用到,A正确;B、解旋后的DNA单链极不稳定,可重新形成双链DNA,SSB能与DNA单链结合,从而阻止原DNA重新螺旋,从而使DNA的半保留复制顺利进行,B错误;C、复制形成的两个子代DNA分子在后期随着着丝粒的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而分开,C正确;D、DNA聚合酶只能与3’端结合,因此子链的延伸方向是5'→3'方向,由图可知两条模板链的方向,所以酶a的移动方向是从左向右,酶b从右向左,D正确。故选B。10.多聚谷氨酰胺结合蛋白1(PQBP1)主要定位于细胞核中,其参与基因转录和mRNA的剪接过程。最新研究发现,存在于细胞质中的PQBP1负责mRNA向核糖体的转运,且PQBP1可与翻译延伸因子(促进多肽链延伸的蛋白质)结合,促进蛋白质的合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PQBP1可影响转录和翻译B.PQBP1在细胞不同部位的作用不同C.翻译延伸因子可促进肽链中肽键的形成D.PQBP1可促进翻译过程中mRNA在核糖体上的移动

8【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分析:(PQBP1)影响基因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但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功能有所不同,在细胞核中参与基因转录和mRNA的剪接过程,在细胞质中的PQBP1负责mRNA向核糖体的转运,促进蛋白质的合成等。【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PQBP1在细胞核中参与基因转录和mRNA的剪接过程,在细胞质中促进蛋白质的合成,A正确;B、据题干信息PQBP1在细胞核中参与基因转录和mRNA的剪接,在细胞质中负责mRNA向核糖体的转运等,在不同部位的作用不同,B正确;C、据题,翻译延伸因子可促进多肽链延伸,多肽延伸过程中有新肽键的形成,C正确;D、在翻译过程中,mRNA与核糖体,核糖体沿着mRNA运动,使mRNA上的密码子依次翻译出蛋白质,D错误。故选D。11.若基因中的部分碱基发生甲基化修饰,会影响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生物表型,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积”说明生物的性状不完全由基因决定B.同卵双胞胎之间具有的微小差异可能与表观遗传有关C.基因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进而控制生物性状D.DNA甲基化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答案】D【解析】【分析】表观遗传(1)概念:生物体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但基因表达和表型发生可遗传变化的现象。(2)特点①可遗传:基因表达和表型可以遗传给后代。②不变性:基因的碱基序列保持不变。③可逆性:DNA的甲基化修饰可以发生可逆性变化,即被修饰的DNA可能发生去甲基化。(3)理解表观遗传应注意的三个问题①表观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规律。②表观遗传可以通过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传递被修饰的基因。③表观遗传一般是影响到基因的转录过程,进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4)机制:DNA的甲基化;组蛋白的甲基化和乙酰化等。(5)实例:a.柳穿鱼花形的遗传;b.某种小鼠毛色的遗传;c.蜂王和工蜂。【详解】A、表观遗传是指DNA序列不发生变化,但基因的表达却发生了可遗传的改变,即基因型未发生变化而表现型却发生了改变,“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主要是由于环境中的温度的影响,属于表观遗传,A正确;

9B、同卵双胞胎,基因组成相同,所具有的微小差异与表观遗传有关,B正确;C、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也可以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进而直接控制生物性状,C正确;D、DNA的甲基化:生物基因的碱基序列没有变化,但部分碱基发生了甲基化修饰,抑制了基因的表达,进而对表型产生影响。这种DNA甲基化修饰可以遗传给后代,使后代出现同样的表型,D错误。故选D。12.将眼形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雌雄果蝇随机交配,测得F2中野生型果蝇有300只,突变型果蝇有20只。进一步测序研究,发现与野生型果蝇相比,突变型果蝇常染色体上三个基因中的碱基发生了变化,情况如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突变基因IⅡⅢ碱基变化GAA→GA→GG→C氨基酸/多肽链/蛋白质变化多肽链比野生型果蝇长有一个氨基酸与野生型果蝇不同相应蛋白质无变化A.果蝇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既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也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两者均是生物变异的来源B.突变基因I控制合成的肽链长度增加可能与终止密码子位置变化有关C.上述三种突变均引起基因种类发生改变,而基因数量未改变D.突变基因Ⅰ和Ⅱ任意存在一个就会出现眼形突变型果蝇【答案】D【解析】【分析】1、分析题文和表格:突变型果蝇与野生型果蝇杂交,F1均为野生型,F1雌雄交配所得F2中野生型:突变型=15:1,是9:3:3:1的变式,说明突变型是双隐性个体。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而引起的基因序列的改变,进而产生新基因。【详解】A、现代遗传学研究表明,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任何时期,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后期,所以果蝇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既可能发生基因突变,也有可能发生基因重组,两者均是生物变异的来源,A正确;B、突变基因I中的碱基发生了变化,起始密码子的位置提前或者终止密码子的位置延后均会导致多肽链变长,B正确;C、突变Ⅰ发生了碱基对的缺失,突变Ⅱ、Ⅲ均发生了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序列的改变,进而产生等位基因,这三种突变均引起基因种类发生改变,而基因数量未改变,C正确;

10D、题干信息显示,F1雌雄果蝇交配F2中野生型:突变=15:1,说明控制眼形的基因至少为两对等位基因,只考虑这两对基因,眼形突变型果蝇是双隐性个体,突变基因Ⅰ、Ⅱ只存在一个不会出现眼形突变型果蝇,D错误。故选D。13.如图表示染色体的几种情况(假设b、d图中正常染色体上DNA片段的顺序为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a图可用来表示细胞中个别染色体的增加②b图所示变化将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种类增多③c图一定表示某三倍体生物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④d图的变化将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数量减少⑤e图的变化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⑤D.③④⑤【答案】C【解析】【分析】染色体数目变异包括以个别染色体数目变异和以染色体组形式变异。区别单倍体和多倍体主要看发育起点,由配子发育而来的是单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有几个染色体组则为几倍体。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易位、倒位。【详解】①a图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多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中个别染色体数增加,①正确;②b图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基因的数量增加,种类并没有增加,②错误;③三倍体是指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生物,c图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但如果是配子发育而来的则为单倍体,也有可能是六倍体生物配子中染色体组成,③错误;④d图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该变化将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减少,④正确;⑤易位是指非同源染色体中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交换片段,e图属于易位,⑤正确。故选C。14.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变化”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发生改变,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不变

11B.使用卡诺氏液解离细胞后需用95%的酒精冲洗2次C.低温诱导和秋水仙素处理均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从而导致着丝粒不能分裂D.多倍体细胞形成的过程无完整的细胞周期【答案】D【解析】【分析】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1、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2、该实验的步骤为选材→固定→解离→漂洗→染色→制片.3、该实验采用的试剂有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详解】A、观察:镜检发现视野中多数细胞处于间期,只有少数细胞染色体数目增加,A错误;B、冲洗: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2次,洗去卡诺氏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作为解离液解离,B错误;C、低温诱导和秋水仙素处理均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子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而不是导致着丝粒不能分裂,C错误;D、低温诱导多倍体细胞形成,低温能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细胞不能分裂,故无完整的细胞周期,D正确。故选D。15.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A.怀孕时可通过基因检测或B超检查确定胎儿否患红绿色盲病B.遗传病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C.先天性疾病一定是遗传病,遗传病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D.为调查先天性聋哑的发病率,应在患者家系中调查【答案】B【解析】【分析】调查人类遗传病时,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如色盲、白化病等;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发病率,则应在群体中抽样调查,选取的样本要足够的多,且要随机取样;若调查的是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则应以患者家庭为单位进行调查,然后画出系谱图,再判断遗传方式。【详解】A、红绿色盲属于伴X隐性遗传病,不能通过B超检查确定胎儿是否患红绿色盲病,A错误;B、遗传病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如染色体异常遗传病患者不一定携带致病基因,B正确;C、先天性疾病不一定都是遗传病,如先天性心脏病不是由遗传物质引起的,不属于遗传病;遗传病也不一定是先天性疾病,有些遗传病到了一定年龄阶段才发病,C错误;

12D、调查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应在人群中随机取样调查,D错误。故选B。二、非选择题16.某植物茎的紫色对绿色为显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等位基因B/b控制。以紫色高茎植株为亲本,自交产生的F1中紫色高茎: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5:3:3:1。请回答:(1)以上两对等位基因位于___________对同源染色体上。(2)F1中紫色矮茎植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其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_。(3)①分析F1表型比例异常的原因,某同学提出三种假设:假设一:基因型为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两种受精卵或个体致死;假设二:亲本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致死;假设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请设计杂交实验对相关假设进行探究:实验思路:选择亲本紫色高茎植株与F1中的绿色矮茎植株进行正交、反交实验,统计子代表型及比例。部分实验结果分析:若正交实验以亲本紫色高茎植株为父本,子代中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___________;反交实验得到的子代中出现___________种表型,则假设二正确。【答案】(1)两(2)①.AAbb和Aabb②.2/3(3)①.AABb②.AaBB③.亲本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致死④.1:1:1⑤.4【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根据题意可知,植物茎的紫色对绿色为显性,由等位基因A/a控制;高茎对矮茎为显性,由等位基因B/b控制。根据紫色高茎自交的结果可知,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结果中出现5:3:3:1,可能是由于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或者雄配子不具活性导致的。由此可知紫色高茎的基因型为AaBb。【小问1详解】根据F1的结果可知,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因此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小问2详解】根据F1的结果可知,紫色高茎的基因型为AaBb,紫色对绿色为显性,高茎对矮茎为显性,则F1中紫色矮茎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和Aabb,且AAbb:Aabb=1:2,其中杂合子占2/3。【小问3详解】在F1中,紫色高茎的基因型及其比例理论上为:AABB:AABb:AaBB:AaBb=1:2:2:4,在实际中少了4份,若是两种受精卵或者个体致死,则基因型应该是AABb、AaBB

13。根据假设二可知,假设三应该是亲本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雌配子致死。若假设二是正确的,说明亲本产生的基因型为AB的雄配子致死,亲本紫色高茎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则其作父本时可以产生三种配子Ab、aB、ab,比例为1:1:1,绿色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正交实验以亲本紫色高茎植株为父本,子代中绿色高茎:紫色矮茎:绿色矮茎=1:1:1;反交实验中,AaBb作母本可以产生四种比例相当的配子,则反交得到的子代中有4种表型。17.图1为某化学药物京尼平苷促进人体成骨细胞分裂治疗关节炎的机理图。图2甲曲线表示人体精原细胞的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乙曲线表示该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G0期是指具有分裂能力的组织细胞暂时脱离细胞周期之外的静止期,细胞分裂间期依次为G1、S、G2期,M期为分裂期。回答下列问题:(1)人体成骨细胞通过___________方式增殖。京尼平苷促使CDC2蛋白表达,该蛋白活化后,可以调节软骨细胞的增殖,使处于G0、G1期的细胞百分比减少,S及G2、M期的细胞百分比增加,推测CDC2蛋白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2)图2甲曲线中既无同源染色体,也无姐妹染色单体的区段是___________。图2乙曲线“J→K”段与图2甲中含义相同的区段是___________;不考虑变异,EF与IJ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量___________(填“相同”“不相同”或“不一定相同”);图甲G点后形成的子细胞可通过___________恢复染色体组数。(3)图2甲、乙曲线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区段是___________。某人的基因型为AaBb,他的一个精原细胞由于变异,在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出现了A和a基因,最终该精原细胞产生了2个携带A基因的精子和2个携带a基因的精子,则变异的类型为___________(选填“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不是另一变异类型的理由是___________。【答案】(1)①.有丝分裂②.促进DNA的复制,从而促进细胞分裂

14(2)①.EG(EF)②.DE③.不一定相同④.受精(3)①.AB和IJ②.基因重组③.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出现了A和a基因,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若是基因突变,应产生3个A、1个a类型精子或3个a、1个A类型精子,而基因重组则产生2个A、2个a类型精子【解析】【分析】1、分析图1:化学药物京尼平苷促进CDC2基因表达出CDC2蛋白,活化的CDC2蛋白可以促进DNA复制、抑制软骨细胞退变、抑制ⅠL-1、TNF-α的分泌、恢复软骨细胞表现型,从而促进人体成骨细胞分裂治疗关节炎。2、分析图2:甲图若只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AB段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期,BC段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CD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DF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FG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乙图若表示减数分裂过程,则HI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IJ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前、中、后、末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前、中期,JK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KL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小问1详解】人体成骨细胞通过有丝分裂方式增殖。细胞周期蛋白(CDC2)经表达并活化后,使处于G0、G1期的细胞百分比减少,S及G2、M期的细胞百分比增加,推测CDC2蛋白发挥的作用是促进细胞由G1期进入S期和促进DNA的复制,从而促进细胞分裂。【小问2详解】图2甲曲线中DF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FG代表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因此既无同源染色体,也无姐妹染色单体的区段是EG(EF)段。图2乙曲线“J→K”段变化产生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图2甲中,与图2乙曲线“J→K”段含义相同的区段是DE,不考虑变异,EF段人体染色体数目为46,IJ包含了不同时期的细胞,如初级精母细胞阶段,染色体数目为46,次级精母细胞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前染色体数目为23,所以EF与IJ时期的细胞中染色体数量不一定相同。图甲G点后形成的子细胞可通过受精作用恢复染色体组数。【小问3详解】图2甲、乙曲线中可能发生基因重组的区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交叉互换)和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基因自由组合)所在的时期,即AB和IJ段。某人基因型为AaBb,他的一个精原细胞由于变异,在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出现了A和a基因,最终该精原细胞产生了2个携带A基因的精子和2个携带a基因的精子,变异类型为基因重组,因为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出现了A和a基因,原因可能是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若是基因突变,应产生3个A、1个a类型精子或3个a、1个A类型精子,而基因重组则产生2个A、2个a类型精子。

1518.环结构包含2条DNA链、1条RNA链,即转录形成的mRNA分子与模板链结合难以分离,形成RNA--DNA杂交体,另一条游离的DNA链是非模板链。下图是R环结构及其对DNA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稳定性等的影响。其中①②③分别表示DNA复制和表达的具体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过程可能发生于以下哪些部位___________。a.神经细胞的细胞核中b.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细胞核中c.大肠杆菌的拟核中(2)图甲中过程③中,核糖体移动方向为___________(“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和过程①相比,过程③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___________;若③过程合成的蛋白质由60个氨基酸构成,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至少含___________个碱基对。(3)图甲中的过程①、②、③分别对应图乙中的过程___________(用图乙中字母表示)。(4)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蛋白质与识别、降解R环结构的机制有关。细胞内存在降解R环结构机制的意义是___________。【答案】(1)c(2)①.从左到右②.A-U、U-A③.180(3)a、b、c(4)有利于DNA复制,保证基因表达顺利进行,从而维护遗传物质稳定性【解析】【分析】DNA复制的模板是DNA的两条链,转录的模板是DNA的一条链。原核细胞中基因的转录、翻译同时同地进行,边转录边翻译;真核生物中核DNA的转录主要在细胞核中进行,翻译主要在细胞质中进行,核基因先转录后翻译。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转录和翻译与原核细胞的相同。【小问1详解】图甲表示的有DNA的复制和表达,复制代表细胞要分裂,所以神经细胞不符合要求,其不分裂,又由于图甲显示的转录和翻译是边转录边翻译,这是原核细胞表达的特点,骨髓造血干细胞属于真核细胞,所以此题C符合题意。故选C。【小问2详解】图中核糖体的移动方向为从左向右,判断依据是多肽链的长短,长的翻译在前。

16过程①是DNA的复制,碱基的配对方式是A-T,G-C,过程③是翻译过程,碱基配对是G-C,A-U,U-A,过程③特有的碱基配对方式为A-U、U-A。DNA(基因)、mRNA上碱基数目与氨基酸数目之间的关系:基因表达过程中,蛋白质中氨基酸的数目=参加转运的tRNA数目=1/3mRNA的碱基数目=1/6基因中的碱基数。若③过程合成的蛋白质由60个氨基酸构成,则控制合成该蛋白质的基因至少含180个碱基对。【小问3详解】a是DNA的复制,b是转录,c是翻译,d是RNA的复制,e是逆转录,①、②、③分别DNA的复制、转录、翻译。【小问4详解】R环的存在会干扰DNA复制和表达,如果细胞内存在降解R环结构,意义是有利于DNA复制,保证基因表达顺利进行,从而维护遗传物质稳定性。19.科学家将培育的异源多倍体的抗叶锈病基因(Lr19为显性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培育成了抗叶锈病的小麦,育种过程如图所示。图中A、B、C、D表示4个不同的染色体组,每组有7条染色体,C染色体组中含携带抗病基因的染色体。请回答下列问题:(1)异源多倍体是由两种植物AABB与CC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为使该杂交后代可育,需经

17___________(试剂)处理;杂交后代①染色体组的组成为___________;杂交后代②中染色体数目介于___________条之间。(2)为使杂交后代③的抗病基因稳定遗传,常用射线照射花粉,使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片段转接到小麦染色体上,这种变异为___________,可通过___________的方法快速获得能稳定遗传的“含抗病基因的小麦”。(3)由于小麦花很小,人工杂交操作十分困难。科学家从太谷核不育小麦(一种普通小麦)中精准定位了雄性不育基因PG5,该基因相对于可育基因为显性,将导致含有该基因的花粉不育。现有纯合不抗叶锈病雄性不育小麦(含两个PG5基因)和纯合抗叶锈病可育小麦若干(含两个Lr19基因)。请设计实验探究抗叶锈病基因Lr19与雄性不育基因PG5是否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写出最优的实验思路。(注:实验中不发生突变和交换)实验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秋水仙素②.AABBCD③.42-49(2)①.染色体结构变异/易位②.单倍体育种(3)设计思路:用纯合不抗叶锈病雄性不育小麦作母本与纯合抗叶锈病可育小麦作父本杂交,获得F1。用F1自交获得F2,统计F2的性状类型及所占比例。【解析】【分析】分析图中育种过程,先利用杂交育种的方式获得杂交后代③其染色体组组成为AABBDD和C中含抗病基因的染色体,经过射线照射后,令其发生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并获得染色体组成为ABD且携带抗病基因的花粉,再与普通小麦杂交并筛选获得含抗病基因的杂合子。经过多代自交筛选后,获得稳定遗传的抗病小麦。【小问1详解】两种植物AABB与CC远缘杂交形成的后代,染色体组成为ABC不可育,需要经过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变为AABBCC而可育。AABBCC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为ABC,AABBDD形成的配子染色体组成为ABD,因此杂交后代①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CD。杂交后代①的染色体组成为AABBCD,由于CD为异源染色体组无法正常联会、分离,因此产生的配子中含有染色体组ABD的配子还有染色体组C中的任意条(0~7条),所以杂交后代②中染色体数目为6×7+(0~7),介于42~49条之间。【小问2详解】因为C和D染色体组为异源染色体组,两者染色体上片段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除了杂交育种多代自交筛选,还可以通过单倍体育种的方法快速获得能稳定遗传的“含抗病基因的小麦”。

18【小问3详解】要探究抗叶锈病基因Lr19与雄性不育基因PG5是否位于同一对染色体上,即探究两对性状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可以用纯合不抗叶锈病雄性不育小麦作母本与纯合抗叶锈病可育小麦作父本杂交,获得F1。用F1自交获得F2,统计F2的性状类型及所占比例,观察是否出现4种表现型且比例为9∶3∶3∶1。【点睛】本题考查杂交育种、单倍体育种、染色体变异、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等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要点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20.蔡斯和赫尔希为进一步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设计并进行了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得到了图甲中上清液的放射性与搅拌时间的关系曲线。(1)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中含多个基因,使得噬菌体可表现出相应的性状,由此可判断基因的本质是___________;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___________;若搅拌时间过短,则会使搅拌不充分,据图分析搅拌时间应至少大于___________min,否则上清液中35S的放射性较低。(2)当搅拌时间为4min时,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说明___________,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仍达到30%,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3)后来科学家在研究疯牛病的过程中在牛脑组织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朊病毒。按照图乙中1→2→3→4进行实验,为验证朊病毒侵染因子是蛋白质,题中所用牛脑组织细胞为无任何标记的活体细胞。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9①本实验采用的研究技术是___________。②从理论上讲,经1→2→3→4实验离心后,沉淀物中___________(填“能大量”或“几乎不能”)检测到32P。③如果再添加一个试管5,从试管2中提取朊病毒后,先加入试管5,同时添加35S标记的(NH4)235SO4,培养适宜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___________中。【答案】(1)①.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②.使噬菌体和大肠杆菌分离③.2(2)①.DNA进入细菌,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②.部分噬菌体DNA未侵染进入细菌(3)①.(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②.几乎不能③.沉淀物【解析】【分析】①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2)实验方法:同位素示踪法,该实验中用35S、32P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C、H、O、N为DNA和蛋白质共有元素,不能通过标记C、H、O、N来区分DNA和蛋白质。研究T2噬菌体遗传物质时,不能将35S(标记蛋白质)和32P(标记DNA)同时标记在同一T2噬菌体上,因为放射性检测只能检测放射性存在的部位,不能确定是何种元素的放射性。【小问1详解】基因的本质描述: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外的T2噬菌体外壳和大肠杆菌分离,若不进行搅拌处理,离心后吸附在大肠杆菌表面的T2噬菌体蛋白质外壳随大肠杆菌一起进入沉淀物。由图可知搅拌时间过短低于2min时,噬菌体没有侵入大肠杆菌,用35S标记时经过离心,上清液中放射性会比较低。【小问2详解】上清液中的35S和32P分别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80%和30%,说明被32P标记的DNA进入大肠杆菌,被35S标记的蛋白质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上清液中仍有30%的32P的放射性,说明有部分噬菌体还没有侵入大肠杆菌。【小问3详解】本实验采用32P标记的KH232PO4和35S标记的(NH4)235SO4,分别培养牛脑组织细胞,然后从细胞中提取看是否有朊病毒进而判断朊病毒是不是蛋白质,此方法是同位素标记法。朊病毒是一种只含蛋白质而不含核酸的病原微生物,P是DNA特有元素,S是蛋白质的元素,因此在沉淀中不会有32P。35S标记的(NH4)235SO4,培养适宜时间后,再提取朊病毒加入试管3,培养适宜时间后离心,检测放射性应主要位于沉淀物。

20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