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8345

大小:65.93 KB

页数:28页

时间:2025-01-03

上传者:老李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 语文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4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演。我们读诗、词、曲、散文、小说,实际上是在接收、玩味纸上的形象。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底在说什么,他只给你“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这两个形象,你去想吧。人们想了一千多年,有琢磨不尽的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逻辑思维之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却有无穷的解。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形象思维的力量,逻辑思维办不到。唐诗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高峰,实际上是形象运用的高峰,之后就跌落下来了。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总体而言,唐之后无好诗,是因为诗中的形象力下降,宋人的诗形象少得可怜,只剩下说理了,那些形成理障的作品,读来味同嚼蜡。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昏鸦也早不是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社会思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用相应的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还常精选形象来最后压轴,这叫“结情于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辛弃疾失意落魄,夜宿古寺忽被钟声惊醒:“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他不说心中的凄凉,却说“卷地西风”。蒋捷的《一剪梅》写乡愁,写时光流逝的无奈,结句却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都成了传颂不衰的名句。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______ 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处好像重要场合男人不同的领带和女人不同的胸花。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象征性,一形胜千言。逻辑思维没有这个隐语效果,它必追求概念清楚,前因后果层层推理,是一种线性思维,形象思维有外溢的美,逻辑思维却只谨守规矩,只看脚下的路。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就像制酒,酒成后只闻酒香,不见高粱。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同是面对秋天的树林,“停车空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积极兴奋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消极愁怨的。有时还将物、人的形象相融,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于深山古寺、茂林修竹间,点上几个小人儿,李渔有一段写芭蕉的小品:“蕉之易裁,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图画。”明明是写蕉,却突然请来人的形象,让其坐在蕉叶下,人的灵魂转附于蕉叶之上,顿然满纸生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形象思维是画家手里的一个调色盘,可以随意蘸取颜色,明暗冷暖,掌控画面的情绪。比如笔者的《万里长城一红柳》写长城上一群环保志愿者的愉快生活,其中的一段也是借鉴《天净沙·秋思》,但置换了形象模块,就拼出另一种情绪:“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又如《风沙行》,主要写风沙的肆虐和沙漠生活的艰苦,但这类文字多显沉重,有压抑感。这时就要扳回一点,拼入几个温暖可爱的形象:“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有一种红柳,生长很慢,极耐旱,枝通红。细枝可用来编筐子,我刚住下时房东送来一只新的红柳梦笙,横纹竖线,细编密织,就像是一只大红灯笼,红艳照人。放于墙角顿觉随室生群,寒窑生暖。”“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仲夏的夜晚,你一觉醒来正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唰唰,如春雨入梦,窗外月明在天,地白如霜,沙冬花暗香浮动。这时忆亲人,怀远方,心也温暖,情也安宁。”总之,文章是靠形象的形状、颜色、声音、寓意等来创造和平衡美感的。(节选自梁衡《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伟大文学作品富有意蕴,耐人寻味,善于借助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 B.诗词作品中的一些典型意象,在社会群体思维交流磨合、相互影响下,常用以表达某种相对固定的情绪。C.同一个形象,由于不同背景、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绪。D.文学作品中有些事物用逻辑思维衡量并不合理,但以形象思维加以观照,却能收到不可预知的新奇美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长城一红柳》文中仿作《天净沙·秋思》,但其感情基调却与原作不同。B.本文在阐明观点时多选用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作为例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D.本文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实践,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消化、吸收及运用之效。3.下列不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A.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乱世中的美神》)B.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武侯祠,1700年的深思》)C.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把栏杆拍遍》)D.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4.如何借助形象思维增强文章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请结合本文观点,赏析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的凄凉之美。(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岁的沉重赵勤18岁,在千辛万苦熬过了高三之后,我没有考上清华。原因竟然不在数学,而在文科综合。揭晓分数的那天,我听完电话里的报数,在草稿纸上加了3遍,得到的仍然是那个我不想面对的数字。我倒在床上蒙头痛哭了整整一天。母亲坐在客厅,也是默不作声地落泪。过了很久很久,她悄悄来到我的床边,抚摸着我的头,那么无奈而痛心地安慰我:“不要哭了,乖,不要哭了。” 烈日不怜悯我的悲伤,耀我致盲。彼时过于年轻脆弱,我只知道蒙头痛哭,在盛夏7月,眼泪与汗水一样丰沛而无耻。我仿佛听见命运的大门缓缓关上的吱嘎声……我一度以为,我一度那样真真切切地以为,这是我人生中最无可挽回的失败。在后来高中好友们一一被名牌大学录取的报喜声中,在后来一次次首都顶尖高校的昔日好友满面春风的精英型同学聚会中,在后来的后来,我愚蠢而耐心地反复咀嚼着这一次失败的味道,几近一蹶不振,为这一个理想的幻灭赔上了此后将近3年的无所事事的荒凉青春。在20岁出头的关口,我才明白过来,不懂得从一次失败中站起来,永远跪在地上等待怜悯并且期待永不可能的时间倒流,才是人生中最无可挽回的失败。母亲想要安慰我,像《我与地坛》中那个欲言又止的可怜的母亲那样,对我说:“带你出去走走吧,老这么在家里不成样子。”是带着这样一种失魂落魄,真的是失魂落魄的心绪,去往稻城的。自驾车2000多公里,从川西南,北上到甘肃南部的花湖,再南下,去往藏东的稻城亚丁,途经红原、八美、丹巴等与世隔绝的绮丽仙境。巍巍青山上,神秘古老的碉楼隐匿于云端,触目惊心的山壁断层上苍石青峻。月色辉映的夜里,沿着狭窄的公路在峡谷深处与奔腾澎湃的大河蜿蜒并驰,黑暗中只听见咆哮的水声。翻滚的洪流在月色之下闪着寒光,仿佛一个急转弯稍不注意,便会翻入江谷,尸骨无存。头顶着寂静的星辰,我在诗一般险峻的黑暗中,在行进着的未知的深深危险中,渐渐找到一丝不畏死的平静。我曾经说过,其实人应当活得更麻木一点,如此方能多感知到一些的生之欢愉。明白归明白,但我或许还将终我一生,因着性情深处与生俱来的暗调色彩,常不经意间就沉浸在如此的底色中。希望、坚持等富有支撑力的东西总是处在临界流产的艰难孕育中,好像稍不注意,一切引诱我继续活下去的幻觉就将消失殆尽。7月,在行驶了2000多公里之后,在接近稻城的那个黄昏,潮湿的荒原上开满了紫色花朵,落雨如尘,阴寒如秋。孤独的鹰在苍穹之上久久盘旋。我眺望窗外的原野,身边坐着母亲。高三时,我在外读书,母亲常常专程来看我,一早赶30多公里路,给我带来我喜欢吃的东西,热乎乎地焐在包里,外加很多她精挑细选的水果、营养品。我由此越发懂得什么叫作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次她借着出差的机会,又带上很多东西来看我。白天忙完工作,傍晚时才来到学校。母亲就这么静静地坐在我的宿舍里干等我一个晚上。那天晚自习照例是考试,我急不可待地交了卷,匆匆赶回宿舍和母亲相见。没说上两句话,很快就有生活老师催促熄灯,母亲说:“那我走了,你好好的,要乖,妈妈相信你会努力的。”我送母亲到校门口,那时下着雨,母亲想让我早点回去,就说司机已经来了,宿舍关门了就不好了。我想也是,生活老师不太好说话,我就先回去了。 而后来的事情是,那个下雨的凄凉夜晚,为母亲开车的司机在市中心吃完饭已经醉得不省人事,睡得连电话响都听不到。母亲瞒着我,要我赶紧回宿舍睡觉,她自己一人站在学校外面空旷的公路边等着打车回去。可是因为过于偏僻,她打不到车。她一个孤身女子在那黑暗冷漠的马路边,从10点30分一直站到深夜12点,手机也没了电,无法求助。偶尔飞驰而过的车,像划不燃的火柴,擦着她一闪而过,没有一辆停下。她冷得发抖。最终她拦到一辆好心人的私家车,狼狈落魄地赶了回去,因为受寒,病了一个星期。高三结束了很久后,有次母亲轻描淡写地对我说起这件事情。我们正吃着午饭,我强忍着眼泪,放下碗筷,走进厕所咬着自己的嘴唇,痛彻心扉地哭了,眼泪喷涌,却没有发出一丝声音,然后迅速地洗脸,按下抽水马桶的按钮,佯装才上完厕所,然后平静地回到饭桌上。我在心里想着,如果那个夜晚母亲发生什么不测,那我余生如何能够原谅自己?幸而她平安无事。因此我不知道除了考上一所体体面面的名牌大学,还有什么能够报答母亲的一片苦心。这也是为何我高考失败后,这么久以来无法摆脱内疚感和挫败感的原因,我觉得我对不起她。她寄予我的,不过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期望,期望我考上一个好大学,希望我争气。为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期望,她18年如一日地付出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后来,经历几番追逐恋慕,浅尝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何等脆弱,我才惊觉母亲给予自己的那种爱意,深情至不可说,无怨无悔地,默默伴我多年。我不得不承认,唯有出自母爱的天性,才可以解释这样一种无私。稻城的夜,雨声如泣。在黑灰色的天地间,7月似深秋,因为极度寒冷,我们遍街寻找羽绒大衣。海拔升高,加上寒冷,母亲的身体严重不适。我们只好放弃了翌日骑马去草甸再辗转亚丁的计划,原路返回,旅程在此结束。带着《游褒禅山记》中记叙的那般遗憾,带着上路时的失魂落魄,离开了寒冷的稻城。那是18岁时的事情。几年过去,因着对人世的猎奇,探知内心明暗,许诺自己此生要如此如此,将诸多虚幻而痛苦的读本奉作命运的旨意——书里说,“生命中许多事情,沉重婉转至不可说”,我曾为这句话彻头彻尾地动容,拍案而起,惊怯至无路可退,相信在以自我凌虐的姿势挣扎的人之中,我并不孤单。我时常面对照片上4岁时天真至脆弱不堪的笑容,不肯相信生命这般酷烈的锻造。但事实上,它又的确是如此。我从对现实感受的再造与逃避中体验到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对苦痛的幻想。在我所有的旅行当中,18岁的稻城是最荒凉的一个站点。可悲的是,它最贴近人生。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沉重”既来源于“我”高考的失利,也来源于“我”辜负了母亲的期望。B.“原因竟然不在数学,而在文科综合”中“竟然”一词表明作者的弱势学科是数学。C.“诗”作为字义的引申,通常用来表示美好,但文中却用来形容“黑暗”,表达新颖。D.母亲18年如一日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爱护,就是希望“我”能考上清华大学。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母亲“无奈而痛心”的情感,复杂纠结,既有对“我”成绩不如意的无能为力,也有对经历打击的“我”的心疼。B.作者打通了内心之情与外界之景,因为带着一种失魂落魄的心绪前往稻城,所以看到的景色带有了一些暗调色彩。C.文章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比如“像划不燃的火柴”“仿佛一个急转弯稍不注意,便会翻入江谷”,表达形象生动。D.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动作描写,在反映出“我”心理活动进程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我”心中的内疚感。8.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会提到《我与地坛》和《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请谈谈你的理解。9.文章插叙了一段作者高三时的往事,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材料二:帝幸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固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圣人A所以B居安C思危D正E为此F也G安H而I能J惧K岂不L为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中,秦时始置,隋改称纳言,唐复称侍中,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B.“固靖等见官吏之所”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C.“诚可恶”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D.所以,表方法、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十分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B.因李靖、王珪到来,被安置在官舍中的宫女被官吏安排他处,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C.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不记旧恨,对贤能之人委以重任,他曾对长孙无忌说他认自己能放弃怨嫌任用魏征、王珪等人才,无愧于古人。D.唐太宗在昭仁宫时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以史为鉴进行劝谏,让太宗明白欲壑难填,不要步隋炀帝奢侈靡费的后尘,要知足戒奢。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2)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14.唐太宗为什么会用“妩媚”来形容魏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题《苏武忠节图》①(其二)文天祥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不死未论生可喜,虽生何恨死堪忧。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注】①文天祥逃亡到达真州,为守将苗再成所藏的李公麟画作《李陵送苏武图》题诗三首,并改其名为《苏武忠节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幅画以李陵送别苏武归汉为题材,诗人因看到画面内容而心生感慨,借古抒怀。B.苏武在牧羊时所面对的艰难处境,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逃亡经历,不禁泪流满面。C.苏武因对国家忠贞不渝高尚节操被世人传颂,这也是诗人为这幅画改名的原因。D.诗人用苏武以死明志和李陵苟且偷生作比,流露出一种忠贞却无人识的伤痛之情。16.本诗与《过零丁洋》两诗的尾联都是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遇到疑难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若能多咨询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并施行,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古诗中鸟是常见意象,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和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分别描绘了鸟儿于月夜悲啼和沙洲飞旋的画面。(3)《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舞女人数之多,歌舞之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用户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长达64.8分钟,甚至有0.19%的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熟练使用智能设备,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同时,也有不少老人沉迷其中而(a),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尽管如此,却也不能(b),老人也有拥抱互联网的权利,一味“禁止”绝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一方面,要加大对网络平台上违规违法内容的查处力度,守好底线,严格治理,以免因不良内容大行其道而侵害老人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①,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对于社会来说,只有让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他们才会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机;对于家庭来说,只有让老人老有所爱、老有所依,多与家人相处,尽享(c),他们才会减少游戏或刷剧。鉴于此,②,才是解决老人沉迷网络的有效方法。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请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有关“多巴胺穿搭”的短视频席卷网络。镜头中主人公穿着不同艳丽颜色的服饰,这种强烈的色彩反差使观看者①。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视觉上的刺激让人体内的多巴胺更多地被释放,从而影响情绪。要了解“多巴胺穿搭”,首先②。多巴胺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作为化学信使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信号,从而调控神经活动。因为在调节情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缘故,人们也被多巴胺认为是“快乐物质”。既然多巴胺有助于人们获得快乐,那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合理促进多巴胺的吸收和分泌?赵韶苓表示,获得多巴胺并非难事,适度的锻炼、充足的睡眠和③等,都能促进多巴胺分泌。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多巴胺水平,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充足的睡眠也能促进多巴胺的生成和释放,建议每晚睡眠时间在7~8小时;另外还可以食用富含酪氨酸和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奶制品、肉类等。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在意他人的看法,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冗杂的信息。日积月累之下,渐渐地把自己的一生,从一条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拥有屏蔽力,才是现代人最了不起的能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三一模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逻辑思维是借用概念来思考问题,是逻辑的推演。我们读诗、词、曲、散文、小说,实际上是在接收、玩味纸上的形象。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到底在说什么,他只给你“春蚕吐丝”“蜡炬成灰”这两个形象,你去想吧。人们想了一千多年,有琢磨不尽的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逻辑思维之下,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形象思维之下,却有无穷的解。元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这是形象思维的力量,逻辑思维办不到。唐诗是诗歌这种艺术形式的高峰,实际上是形象运用的高峰,之后就跌落下来了。鲁迅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总体而言,唐之后无好诗,是因为诗中的形象力下降,宋人的诗形象少得可怜,只剩下说理了,那些形成理障的作品,读来味同嚼蜡。作品中的形象虽然是具体的,但它已不是自己而另有了象征。枯藤也早不是那个枯藤,昏鸦也早不是那个昏鸦,而是它们背后的情绪。人除了个体的思维,还参与群体思维,互相交流磨合,钱学森称之为“社会思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比如绘画中,蓝色为冷,红色为热,黄色为暖。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辛弃疾本来要说愁,但说出口的却是“天凉好个秋”,孟郊本来要说中榜后的狂喜,说出口的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都是用相应的形象来进行象征、比喻。所以,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还常精选形象来最后压轴,这叫“结情于景”,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辛弃疾失意落魄,夜宿古寺忽被钟声惊醒:“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卷地西风。”他不说心中的凄凉,却说“卷地西风”。蒋捷的《一剪梅》写乡愁,写时光流逝的无奈,结句却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这都成了传颂不衰的名句。下面是笔者几篇写历史人物的文章,当然都是对这些人物的解析、褒奖和崇敬,但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______ 注意以上结尾,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细微处好像重要场合男人不同的领带和女人不同的胸花。这就是形象思维的象征性,一形胜千言。逻辑思维没有这个隐语效果,它必追求概念清楚,前因后果层层推理,是一种线性思维,形象思维有外溢的美,逻辑思维却只谨守规矩,只看脚下的路。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就像制酒,酒成后只闻酒香,不见高粱。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同是面对秋天的树林,“停车空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积极兴奋的:“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是消极愁怨的。有时还将物、人的形象相融,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于深山古寺、茂林修竹间,点上几个小人儿,李渔有一段写芭蕉的小品:“蕉之易裁,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坐其下者,男女皆入图画。”明明是写蕉,却突然请来人的形象,让其坐在蕉叶下,人的灵魂转附于蕉叶之上,顿然满纸生辉。李白的“白发三千丈”,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形象思维是画家手里的一个调色盘,可以随意蘸取颜色,明暗冷暖,掌控画面的情绪。比如笔者的《万里长城一红柳》写长城上一群环保志愿者的愉快生活,其中的一段也是借鉴《天净沙·秋思》,但置换了形象模块,就拼出另一种情绪:“长城古寺戍楼,蓝天绿野羊牛。栽树种瓜种豆。红柳树下,有缘人来聚首。”又如《风沙行》,主要写风沙的肆虐和沙漠生活的艰苦,但这类文字多显沉重,有压抑感。这时就要扳回一点,拼入几个温暖可爱的形象:“沙地的可咏可叹之物还有许多。有一种红柳,生长很慢,极耐旱,枝通红。细枝可用来编筐子,我刚住下时房东送来一只新的红柳梦笙,横纹竖线,细编密织,就像是一只大红灯笼,红艳照人。放于墙角顿觉随室生群,寒窑生暖。”“别看风沙脾气大,平歇下来也温柔可人。仲夏的夜晚,你一觉醒来正凉风过野,细沙打在窗纸上,簌簌唰唰,如春雨入梦,窗外月明在天,地白如霜,沙冬花暗香浮动。这时忆亲人,怀远方,心也温暖,情也安宁。”总之,文章是靠形象的形状、颜色、声音、寓意等来创造和平衡美感的。(节选自梁衡《形象思维与文章之美》)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富有意蕴,耐人寻味,善于借助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B.诗词作品中的一些典型意象,在社会群体思维交流磨合、相互影响下,常用以表达某种相对固定的情绪。C. 同一个形象,由于不同背景、语境等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引发不同的情绪,有时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情绪。D.文学作品中有些事物用逻辑思维衡量并不合理,但以形象思维加以观照,却能收到不可预知的新奇美感。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万里长城一红柳》文中仿作《天净沙·秋思》,但其感情基调却与原作不同。B.本文在阐明观点时多选用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作为例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C.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运用象征、比喻等手法,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D.本文作者在文学创作上的实践,体现了其对传统文化的消化、吸收及运用之效。3.下列不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的一项是()A.当我们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风雨时,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乱世中的美神》)B.我在祠中盘桓半日,临别时又在武侯像前伫立一会儿,他还是那样,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武侯祠,1700年的深思》)C.辛词中的婉约言愁之笔,于淡淡的艺术美感中,却含有深沉的政治与生活哲理。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惊雷。(《把栏杆拍遍》)D.只见湖边星星点点,隔不远处就会现出几株古柳,但不管哪一棵,则一律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左公柳,西北天际的一抹绿云》)4.如何借助形象思维增强文章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请结合本文观点,赏析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一句的凄凉之美。【答案】1.A2.C3.C4.①选择适宜的形象和手法表情达意,增强含蓄蕴藉之美;②借助约定俗成的具象,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增强简约凝练之美;③选取多种形象随机组合,有机融合,增强丰富变幻之美;④创新形象模块,表达新的旨趣,增强独特新奇之美;⑤将物、人形象相融,浑然一体,增强融洽和谐之美。5.①选用黄花这一典型形象,描绘出一幅黄花满地堆积、枯萎飘零的凄凉之景,强化视觉审美;②借物抒情,以花之凋零表现人之憔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深化艺术体验;③将凋零不堪之花与不堪赏花之人融为一体,并以反问强化词人内心的苦闷,营造出震撼人心的凄凉之境,引发情感共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A. “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错。原文列举了元曲《天净沙·秋思》为例,是说明文学作品主要是借助“形象思维”来产生震撼人心之美,原文表述是“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但就此不能推出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不讲究逻辑推理和因果关系”,选项曲解文意。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比直抒胸臆更适宜于表达感情”错。原文“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并没有比较谁更适宜表达感情的意思。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横线前面说“收尾时却无一字言情说理,而只取一形”。ABD都有“形”,如“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武侯像“目光如泉水般的明净,手中的羽肩轻轻抬起,一动也不动”、几株古柳“于枝端发出翠绿的新枝,密浓如发,披拂若裾,在秋日的暖阳中绽出恬静的微笑”。C.是对辛弃疾艺术特点的评论性语句,没有涉及“形”。不适合填入文中横线处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①如元曲《天净沙·秋思》“这里没有逻辑推理,没有因果关系,甚至没有一个动词,我们看到的只是形象。从‘枯藤’到‘断肠人’连用十一个具体形象,如拼图一样拼出一幅天涯旅人图,产生了震撼人心的美”,可见应选择适宜的形象和手法表情达意,增强含蓄蕴藉之美;②材料第五段“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可见要借助约定俗成的具象,表达某种特定的情绪,增强简约凝练之美;③材料第八段“五彩成锦绣,变化才有美。形象思维把许多形象的模块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不分先后,没有因果,相互融合,浑然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最后连模块本身也找不见了,只是一团美感”“这种随机组合,依据背景、语境的不同,可以变幻无穷”,可见应选取多种形象随机组合,有机融合,增强丰富变幻之美;④材料第九段以李白的“白发三千丈”为例,说明“在逻辑思维框架下都不合理,但在形象思维框架下,不但合理,而且美丽、浪漫。这种美像瓷器的窑变一样,不可预知、永不重复,有时连作者都惊讶手中的笔怎么会走到这一步”,可见应创新形象模块,表达新的旨趣,增强独特新奇之美; ⑤材料第七段作者以自己的作品例说明“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后面列举了一些事例都是阐明这一点的,效果很好,可见应将物、人形象相融,浑然一体,增强融洽和谐之美。【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①文学作品要运用形象思维来写作,“形象思维是借用形象来思考问题,是具体形象的变幻”。李清照这句词选用黄花这一典型形象,“黄花”在此处指落花,“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描绘出一幅黄花满地堆积、枯萎飘零的凄凉之景,强化视觉审美;②材料中说“人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约定俗成的‘形象模块’,一一对应内心的某种情绪……生活中,东风表欢悦,西风表悲愁。作者在抒情时不直接说出那个‘情’字,而取一个形象来指代,美就这样产生了”,本句借物抒情,不直接说自己内心伤感,而以花之凋零表现人之憔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情,深化艺术体验;③材料中说“在大形象中分别添加了只属于他们个人标配的小形象来强化人物”,这是借助“物”“人”的融合增强抒情性。本句将“黄花”这凋零不堪之花与不堪赏花之人融为一体,并以“如今有谁堪摘”反问,强化词人内心的苦闷,营造出震撼人心的凄凉之境,引发情感共鸣。(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8岁的沉重赵勤18岁,在千辛万苦熬过了高三之后,我没有考上清华。原因竟然不在数学,而在文科综合。揭晓分数的那天,我听完电话里的报数,在草稿纸上加了3遍,得到的仍然是那个我不想面对的数字。我倒在床上蒙头痛哭了整整一天。母亲坐在客厅,也是默不作声地落泪。过了很久很久,她悄悄来到我的床边,抚摸着我的头,那么无奈而痛心地安慰我:“不要哭了,乖,不要哭了。”烈日不怜悯我的悲伤,耀我致盲。彼时过于年轻脆弱,我只知道蒙头痛哭,在盛夏7月,眼泪与汗水一样丰沛而无耻。我仿佛听见命运的大门缓缓关上的吱嘎声……我一度以为,我一度那样真真切切地以为,这是我人生中最无可挽回的失败。在后来高中好友们一一被名牌大学录取的报喜声中,在后来一次次首都顶尖高校的昔日好友满面春风的精英型同学聚会中,在后来的后来,我愚蠢而耐心地反复咀嚼着这一次失败的味道,几近一蹶不振,为这一个理想的幻灭赔上了此后将近3年的无所事事的荒凉青春。在20岁出头的关口,我才明白过来,不懂得从一次失败中站起来,永远跪在地上等待怜悯并且期待永不可能的时间倒流,才是人生中最无可挽回的失败。母亲想要安慰我,像《我与地坛》中那个欲言又止的可怜的母亲那样,对我说:“ 带你出去走走吧,老这么在家里不成样子。”是带着这样一种失魂落魄,真的是失魂落魄的心绪,去往稻城的。自驾车2000多公里,从川西南,北上到甘肃南部的花湖,再南下,去往藏东的稻城亚丁,途经红原、八美、丹巴等与世隔绝的绮丽仙境。巍巍青山上,神秘古老的碉楼隐匿于云端,触目惊心的山壁断层上苍石青峻。月色辉映的夜里,沿着狭窄的公路在峡谷深处与奔腾澎湃的大河蜿蜒并驰,黑暗中只听见咆哮的水声。翻滚的洪流在月色之下闪着寒光,仿佛一个急转弯稍不注意,便会翻入江谷,尸骨无存。头顶着寂静的星辰,我在诗一般险峻的黑暗中,在行进着的未知的深深危险中,渐渐找到一丝不畏死的平静。我曾经说过,其实人应当活得更麻木一点,如此方能多感知到一些的生之欢愉。明白归明白,但我或许还将终我一生,因着性情深处与生俱来的暗调色彩,常不经意间就沉浸在如此的底色中。希望、坚持等富有支撑力的东西总是处在临界流产的艰难孕育中,好像稍不注意,一切引诱我继续活下去的幻觉就将消失殆尽。7月,在行驶了2000多公里之后,在接近稻城的那个黄昏,潮湿的荒原上开满了紫色花朵,落雨如尘,阴寒如秋。孤独的鹰在苍穹之上久久盘旋。我眺望窗外的原野,身边坐着母亲。高三时,我在外读书,母亲常常专程来看我,一早赶30多公里路,给我带来我喜欢吃的东西,热乎乎地焐在包里,外加很多她精挑细选的水果、营养品。我由此越发懂得什么叫作可怜天下父母心。有次她借着出差的机会,又带上很多东西来看我。白天忙完工作,傍晚时才来到学校。母亲就这么静静地坐在我的宿舍里干等我一个晚上。那天晚自习照例是考试,我急不可待地交了卷,匆匆赶回宿舍和母亲相见。没说上两句话,很快就有生活老师催促熄灯,母亲说:“那我走了,你好好的,要乖,妈妈相信你会努力的。”我送母亲到校门口,那时下着雨,母亲想让我早点回去,就说司机已经来了,宿舍关门了就不好了。我想也是,生活老师不太好说话,我就先回去了。而后来的事情是,那个下雨的凄凉夜晚,为母亲开车的司机在市中心吃完饭已经醉得不省人事,睡得连电话响都听不到。母亲瞒着我,要我赶紧回宿舍睡觉,她自己一人站在学校外面空旷的公路边等着打车回去。可是因为过于偏僻,她打不到车。她一个孤身女子在那黑暗冷漠的马路边,从10点30分一直站到深夜12点,手机也没了电,无法求助。偶尔飞驰而过的车,像划不燃的火柴,擦着她一闪而过,没有一辆停下。她冷得发抖。最终她拦到一辆好心人的私家车,狼狈落魄地赶了回去,因为受寒,病了一个星期。高三结束了很久后,有次母亲轻描淡写地对我说起这件事情。我们正吃着午饭,我强忍着眼泪,放下碗筷,走进厕所咬着自己的嘴唇,痛彻心扉地哭了,眼泪喷涌,却没有发出一丝声音,然后迅速地洗脸,按下抽水马桶的按钮,佯装才上完厕所,然后平静地回到饭桌上。 我在心里想着,如果那个夜晚母亲发生什么不测,那我余生如何能够原谅自己?幸而她平安无事。因此我不知道除了考上一所体体面面的名牌大学,还有什么能够报答母亲的一片苦心。这也是为何我高考失败后,这么久以来无法摆脱内疚感和挫败感的原因,我觉得我对不起她。她寄予我的,不过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期望,期望我考上一个好大学,希望我争气。为着这样一个简单的期望,她18年如一日地付出无微不至的关爱。在后来,经历几番追逐恋慕,浅尝过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维系何等脆弱,我才惊觉母亲给予自己的那种爱意,深情至不可说,无怨无悔地,默默伴我多年。我不得不承认,唯有出自母爱的天性,才可以解释这样一种无私。稻城的夜,雨声如泣。在黑灰色的天地间,7月似深秋,因为极度寒冷,我们遍街寻找羽绒大衣。海拔升高,加上寒冷,母亲的身体严重不适。我们只好放弃了翌日骑马去草甸再辗转亚丁的计划,原路返回,旅程在此结束。带着《游褒禅山记》中记叙的那般遗憾,带着上路时的失魂落魄,离开了寒冷的稻城。那是18岁时的事情。几年过去,因着对人世的猎奇,探知内心明暗,许诺自己此生要如此如此,将诸多虚幻而痛苦的读本奉作命运的旨意——书里说,“生命中许多事情,沉重婉转至不可说”,我曾为这句话彻头彻尾地动容,拍案而起,惊怯至无路可退,相信在以自我凌虐的姿势挣扎的人之中,我并不孤单。我时常面对照片上4岁时天真至脆弱不堪的笑容,不肯相信生命这般酷烈的锻造。但事实上,它又的确是如此。我从对现实感受的再造与逃避中体验到的,不过是一次又一次对苦痛的幻想。在我所有的旅行当中,18岁的稻城是最荒凉的一个站点。可悲的是,它最贴近人生。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题目中的“沉重”既来源于“我”高考的失利,也来源于“我”辜负了母亲的期望。B.“原因竟然不在数学,而在文科综合”中“竟然”一词表明作者的弱势学科是数学。C.“诗”作为字义引申,通常用来表示美好,但文中却用来形容“黑暗”,表达新颖。D.母亲18年如一日对“我”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爱护,就是希望“我”能考上清华大学。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亲“无奈而痛心”的情感,复杂纠结,既有对“我”成绩不如意的无能为力,也有对经历打击的“我”的心疼。B.作者打通了内心之情与外界之景,因为带着一种失魂落魄的心绪前往稻城,所以看到的景色带有了一些暗调色彩。C.文章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比如“像划不燃的火柴”“仿佛一个急转弯稍不注意,便会翻入江谷”,表达形象生动。D.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动作描写,在反映出“我”心理活动进程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我”心中的内疚感。 8.作者在文中为什么会提到《我与地坛》和《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请谈谈你的理解。9.文章插叙了一段作者高三时的往事,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进行分析。【答案】6.D7.C8.①作为一个学生,《我与地坛》和《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是语文课本上的课文,作者对这两篇文章有印象;②这两篇文章的内容符合作者遇到的情境,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③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增强语言感染力,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9.①让结构更加严密。紧承了上文旅途中母亲坐在“我”身边的叙述,让“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以前的往事,而且引出了下文自己的感悟。②让内容更加充实。记叙了“我”高三时的往事,让读者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母亲对“我”的付出。③让主旨更加突出。赞美了母亲无私的付出,也更加触动自己,让自己明白人经历过痛苦之后才会成长。【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D.“就希望‘我’能考上清华大学”错,原文“期望我考上一个好大学”,并不是“考上清华大学”,而且“就是希望”表述绝对。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C.“仿佛一个急转弯稍不注意,便会翻入江谷”不比喻句。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①作者在文中记叙的是高三时高考落败的往事,作为一个学生,《我与地坛》和《游褒禅山记》两篇文章是语文课本上的课文,作者对这两篇文章有印象。②《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散文中饱含作者对人生的种种感悟,对亲情的深情讴歌。《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有遗憾和感慨。这两篇文章的内容符合作者遇到的情境,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③《我与地坛》和《游褒禅山记》是两篇有哲思的散文,可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增强语言感染力,可以更好地表达情感。【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手法和表达作用的能力。 ①让结构更加严密。“我眺望窗外的原野,身边坐着母亲”紧承了上文旅途中母亲坐在“我”身边的叙述,“高三时,我在外读书,母亲常常专程来看我”让“我”自然而然就想到了以前的往事,而且”引出了下文自己的感悟“我由此越发懂得什么叫作可怜天下父母心”。②让内容更加充实。“有次她借着出差的机会,又带上很多东西来看我。白天忙完工作,傍晚时才来到学校。母亲就这么静静地坐在我的宿舍里干等我一个晚上”记叙了“我”高三时的往事,母亲为了看我,等了我一个晚上,回去还淋了雨,生了病,让读者能更直接地感受到母亲对“我”的付出。③让主旨更加突出。“最终她拦到一辆好心人的私家车,狼狈落魄地赶了回去,因为受寒,病了一个星期”“我在心里想着,如果那个夜晚母亲发生什么不测,那我余生如何能够原谅自己?幸而她平安无事”后来知道了母亲的遭遇,作为儿子深受触动,赞美了母亲无私的付出,让自己明白人经历过痛苦之后才会成长。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征曰:“观自古帝王,在于忧危之间,则任贤受谏。及至安乐,必怀宽怠,言事者惟令兢惧,日陵月替,以至危亡。圣人所以居安思危正为此也安而能惧岂不为难”。(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材料二:帝幸九成宫,宫御舍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继至,吏改馆宫御以舍靖、珪。帝闻,怒曰:“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征曰:“靖、珪皆陛下腹心大臣,宫人止后宫扫除隶耳。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夫官舍,固靖等见官吏之所,吏不可不谒也。至宫人则不然,供馈之余无所参承。以此按吏,且骇天下耳目。”帝悟,寝不问。后宴丹霄楼,酒中谓长孙无忌曰:“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然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何哉?”征曰:“臣以事有不可,故谏,若不从辄应,恐遂行之。”帝曰:“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征曰:“昔舜戒群臣:‘尔无面从,退有后言。’若面从可,方别陈论,此乃后言,非稷、蒐所以事尧、舜也。”帝大笑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觉其妩媚耳!”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后幸洛阳,次昭仁宫,多所谴责。征曰:“隋惟责不献食,或供奉不精,为此无限,而至于亡。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若以为足,今不啻足矣;以为不足,万此宁有足邪?”帝惊曰:“非公不闻此言。”(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圣人A所以B居安C思危D正E为此F也G安H而I能J惧K岂不L为难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侍中,秦时始置,隋改称纳言,唐复称侍中,为门下省长官,乃宰相之职。B.“固靖等见官吏之所”与“固一世之雄也”(《赤壁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相同。C.“诚可恶”与“诚能见可欲”(《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D.所以,表方法、凭借,与(《石钟山记》)中“此世所以不传也”的“所以”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征认为守住江山十分困难,原因在于很多帝王到了天下太平的时候就会懈怠政务,疏远直言进谏的人,长此以往,国家就会灭亡。B.因李靖、王珪到来,被安置在官舍中的宫女被官吏安排他处,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C.唐太宗在选拔人才时,不记旧恨,对贤能之人委以重任,他曾对长孙无忌说他认为自己能放弃怨嫌任用魏征、王珪等人才,无愧于古人。D.唐太宗在昭仁宫时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以史为鉴进行劝谏,让太宗明白欲壑难填,不要步隋炀帝奢侈靡费后尘,要知足戒奢。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方大臣出,官吏谘朝廷法式;归来,陛下问人间疾苦。(2)故天命陛下代之,正当兢惧戒约,奈何令人悔为不奢?14.唐太宗为什么会用“妩媚”来形容魏征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10.DGK11.D12.B13.(1)当朝廷大臣到地方上巡视时,官吏要向他们请示公事;大臣回朝以后,陛下也要向大臣询问民间疾苦。(2)因此上天命陛下取代隋朝,正应当小心谨慎、心怀戒惧而自行警惕约束,怎能让人们因供奉不奢侈而悔恨呢?14.魏征作为曾经敌方阵营中的人而受到重用,他在进谏而君主不从时,仍能坚持己见,唐太宗可见其骨鲠气节。魏征引用尧、舜事例,把皇上比作尧、舜,唐太宗看出魏征臣服的态度,知晓他的“逢迎上意”利国利民、造福百姓。【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古代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就是因为这个。安逸的时候能常常怀有警惧之心,难道这不是困难的吗?“居安思危”是成语不能分开,“所以”领起“居安思危”分析原因,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正为此也”的意思是“就是因为这个”,与前句“所以”呼应,陈述原因,可在后面的G处断开。“岂”意思是难道,用在句首,表反问,前面K处要断开。故选DGK。【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和文言文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A.正确。B.正确。本来。句意: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吏的地方。/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C.正确。的确、确实/如果真的。句意:的确可恶。/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自己所喜欢的东西。D.错误。表方法、凭借/……的原因。句意:这不是稷、蒐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缘故。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太宗认为此举轻视宫女,助长李靖等人作威作福的气焰,就查办了官吏”错误﹐原文意思只是唐太宗疑惑李靖等人作威作福,且他听了魏征的观点,不再追究。故选B。【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方”,当;“出”,到地方上巡视;“谘”,请示。(2)“兢”,小心谨慎;“戒约”,警惕约束;“奈何”,怎能。【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妩媚”指姿态美好。由原文“魏征、王珪事隐太子、巢剌王”“我能弃怨用才”可知,魏征作为李世民对手“隐太子”的臣子,太子败亡,本改谄媚事奉太宗,但是魏征“征每谏我不从,我发言辄不即应”,能刚直不阿劝谏唐太宗,多次让唐太宗很尴尬“数批逆鳞”。 魏征用上古治世明君舜的事例“尔无面从,退有后言”来解释,又把自己事奉唐太宗比做“稷、蒐所以事尧、舜”,使唐太宗觉得自己堪比尧舜,能把天下治理得如尧舜时代一样清平,所以转而欣赏魏征,认为他忠诚、可爱、姿态美好。参考译文: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唐太宗问身边的大臣说:“保住江山是困难还是容易?”侍中魏征回答说:“非常难。”唐太宗说:“只要能任用贤能的大臣,接受直言诤谏,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说很难?”魏征说:“纵观自古以来的帝王,处在忧患危难的境地时,才能够任用贤能的人,才会虚心接受大臣的意见。等到了局势安定可以享乐的时候,心里就必然松弛懈怠,议事的大臣只会让自己小心谨慎、心怀戒惧,一直这样下去,(国家)就会逐渐衰落,走向危亡。古代圣人之所以居安思危,就是因为这个。安逸的时候能常常怀有警惧之心,难道这不是困难的吗?”(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材料二:唐太宗到九成宫,宫女住在湋川宫下。仆射李靖、侍中王珪接着来到,官吏便把宫女安排在别处住而让李靖、王珪住下。皇帝得知后,发怒说:“难道李靖、王珪等人在此作威作福了吗?为什么怠慢我的宫女?”下诏一并审讯查办。魏征说:“李靖、王珪都是陛下的心腹大臣,而宫女只不过是在后宫打扫清除的奴仆罢了。当朝廷大臣到地方上巡视时,官吏要向他们请示公事;大臣回朝以后,陛下也要向大臣询问民间疾苦。这官舍,本来就是李靖等接见官吏的地方,官吏不能不去拜见他们。至于宫女就不一样了,供应食用之外用不着参见侍候。如果因此查办官吏,将会惊骇天下人的耳目。”皇帝醒悟,停下不再追究。后来唐太宗在丹霄楼宴饮,酒席间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王珪侍奉隐太子、巢剌王时,的确可恶,我能放弃怨嫌任用人才,无愧于古人了。但魏征每次进谏而我不听从时,我发话他就不马上答应,这是为什么?”魏征说:“臣认为事情不可行,所以进谏;如果您不听从就随便答应,担心您就这样照办。”皇帝说:“只要答应一声,再另行陈述议论,难道不可以吗?”魏征说:“从前舜帝告诫群臣说:‘你们不要当面顺从,退下又有背后的话。’如果当面顺从说可行,刚离开又议论起来,这就是背后的话,这不是稷、蒐用来侍奉尧、舜的做法。”皇帝大笑说:“人家说魏征举止疏慢,我只觉得他姿态美好!”魏征连连拜谢说:“陛下引导臣说话,所以臣敢这样;如果陛下不接受臣下的建议,臣又怎敢屡次触犯陛下啊!”后来唐太宗驾幸洛阳,路上住在昭仁宫,对地方官多有谴责。魏征说:“隋朝只管责备人家不进献饮食,或是责备人家供奉得不精美,这样无限制地苛求,终至于亡国。因此上天命陛下取代隋朝,正应当小心谨慎,心怀戒惧而自行警惕约束,怎能让人们因供奉不奢侈而悔恨呢?如果认为供给已经充足了,如今就已经够充足了;如果认为供应不足,那么即使万倍于此也不会满足!”皇帝惊讶地说:“没有你,我就听不到这样的话。”(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题《苏武忠节图》①(其二)文天祥独伴羝羊海上游,相逢血泪向天流。忠贞已向生前定,老节须从死后休。不死未论生可喜,虽生何恨死堪忧。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注】①文天祥逃亡到达真州,为守将苗再成所藏的李公麟画作《李陵送苏武图》题诗三首,并改其名为《苏武忠节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幅画以李陵送别苏武归汉为题材,诗人因看到画面内容而心生感慨,借古抒怀。B.苏武在牧羊时所面对的艰难处境,让诗人联想到自己的逃亡经历,不禁泪流满面。C.苏武因对国家忠贞不渝的高尚节操被世人传颂,这也是诗人为这幅画改名的原因。D.诗人用苏武以死明志和李陵苟且偷生作比,流露出一种忠贞却无人识的伤痛之情。16.本诗与《过零丁洋》两诗的尾联都是以磅礴的气势收束全篇,但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本诗尾联写的是诗人在流亡途中看到画作引发的思考,不仅表现了诗人要学习苏武对国忠贞不渝的决心,也包含了对卖国奸贼的谴责。②《过零丁洋》尾联写的是诗人面对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忠贞却无人识的伤痛之情”错。题画诗主要是就画面内容而写的,凸显的是对苏武坚守忠贞、宁死不屈精神的赞叹。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①本诗尾联“甘心卖国人何处,曾识苏公义胆不”意思是,那些甘心卖国求荣的人现在在哪里呢?他们可曾认识到苏公的侠肝义胆?此诗题为《题《苏武忠节图》》,写的是诗人观看守将苗再成所藏的李公麟画作《李陵送苏武图》的感受,尾联更体现了诗人在流亡途中看到画作引发的思考。用“义胆”表达对苏武爱国与气节的赞美,而用“人何处”表达对卖国者的鄙夷和质问。诗句不仅表现了诗人要学习苏武对国忠贞不渝的决心,也包含了对卖国奸贼的谴责。②《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赤诚的心如一团火,照耀史册,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显示光芒四射,英气逼人。诗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诗句写的是诗人面对命运毫不犹豫的选择,表现出视死如归的爱国之情和舍生取义的人生观。(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遇到疑难要虚心向他人请教,正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指出,若能多咨询郭攸之等人的意见并施行,就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古诗中鸟是常见意象,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和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分别描绘了鸟儿于月夜悲啼和沙洲飞旋的画面。(3)《阿房宫赋》中运用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了舞女人数之多,歌舞之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裨补阙漏②.有所广益③.又闻子规啼夜月④.渚清沙白鸟飞回⑤.舞殿冷袖⑥.风雨凄凄【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篇名句的能力。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字形有:“裨”“阙”“渚”“舞”“袖”“凄”。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的老年用户日均使用互联网时长达64.8分钟,甚至有0.19%的老人日均在线超过10小时。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会熟练使用智能设备,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同时,也有不少老人沉迷其中而(a),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尽管如此,却也不能(b),老人也有拥抱互联网的权利,一味“禁止”绝非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一方面,要加大对网络平台上违规违法内容的查处力度,守好底线,严格治理,以免因不良内容大行其道而侵害老人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①,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对于社会来说,只有让老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他们才会放下手中的智能手机;对于家庭来说,只有让老人老有所爱、老有所依,多与家人相处,尽享(c),他们才会减少游戏或刷剧。鉴于此,②,才是解决老人沉迷网络的有效方法。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写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0.请简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答案】18.a不能自拔/欲罢不能b因噎废食c天伦之乐19.①应为老人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②只有对老人真切关爱20.①“一味”“绝”“最佳”等修饰限制性词语增强了句子的语气,使作者的态度更加鲜明、观点更加明确;②“禁止”加引号,对否定意味加以强调,从形式上强化了作者的观点态度。【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处,结合“沉迷”及“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定负面影响”可知,此处指老年人深陷网络中,可填“不能自拔”“欲罢不能”。不能自拔:指陷进很深的境地;难以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欲罢不能:指想要停止也不能停止,比喻已经形成某种局势而无法改变。b处,语境说不能因为网络对老年人有负面问题而反对老年人使用网络,可填“因噎废食”。因噎废食: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c处,语境指家庭对老年人的重要性,可填“天伦之乐”。天伦之乐:指家庭团聚一堂的欢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①此处和“违规违法内容”“不良内容”相对,指应给老年人优质内容,应填“应为老人提供更多的优质内容”。②此处是“解决老人沉迷网络的有效方法”方法,前文列举了各类关爱老年人的方式,此处总结,故应填“只有对老人真切关爱”。【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一味”,盲目,不顾客观条件,或单纯地、一个劲儿地,此处含否定意味;“绝”,绝对,有强调意味;“最佳”,最好的,此处用于否定,暗示还有更好的。这些等修饰限制性词语增强了句子的语气,使作者反对“禁止”老人上网的态度更加鲜明、观点更加明确; “禁止”指不准许;不许可。此处加引号,是凸显“禁止”这一做法,再和“一味”连用,对否定意味加以强调,从形式上强化了作者的观点态度。(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有关“多巴胺穿搭”的短视频席卷网络。镜头中主人公穿着不同艳丽颜色的服饰,这种强烈的色彩反差使观看者①。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视觉上的刺激让人体内的多巴胺更多地被释放,从而影响情绪。要了解“多巴胺穿搭”,首先②。多巴胺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作为化学信使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信号,从而调控神经活动。因为在调节情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的缘故,人们也被多巴胺认为是“快乐物质”。既然多巴胺有助于人们获得快乐,那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合理促进多巴胺的吸收和分泌?赵韶苓表示,获得多巴胺并非难事,适度的锻炼、充足的睡眠和③等,都能促进多巴胺分泌。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多巴胺水平,建议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跑步、游泳等;充足的睡眠也能促进多巴胺的生成和释放,建议每晚睡眠时间在7~8小时;另外还可以食用富含酪氨酸和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奶制品、肉类等。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答案】21.①心情变得愉悦②要了解什么是多巴胺③合理的饮食22.因为在调节情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巴胺也被人们认为是“快乐物质”。【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整个语段的话题中心是围绕“多巴胺穿搭”的效果展开。第一处,根据前句“镜头中主人公穿着不同艳丽颜色的服饰,这种强烈的色彩反差使观看者……”,和后文“有研究表明,这是因为视觉上的刺激让人体内的多巴胺更多地被释放,从而影响情绪”可知,此处是说艳丽颜色与多巴胺这个快乐的情绪物质是有关系的,故可填“心情变得愉悦”。第二处,根据后句“多巴胺是大脑中的一种神经递质,作为化学信使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神经信号,从而调控神经活动”可知,是对多巴胺进行的解释,此处是领起句,故可填“要了解什么是多巴胺”。 第三处,根据前句“获得多巴胺并非难事,适度的锻炼、充足的睡眠和③等,都能促进多巴胺分泌”可知,此处要填写获得多巴胺的来源;再从最后一句话“另外还可以食用富含酪氨酸和维生素B6的食物,如香蕉、奶制品、肉类等”可知,此处是说获得多巴胺除了适度的锻炼、充足的睡眠外,还可以从“合理的饮食”中获取,故补写“合理的饮食”。【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波浪线的语句语病有二:一是句式杂糅,“因为……的缘故”句式杂糅,应删掉“的缘故”;二是中途易辙,后句的主语是“人们”,与前句的主语“多巴胺”不一致,故应把后句改为“多巴胺也被人们认为是‘快乐物质’”。修改为:因为在调节情绪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多巴胺也被人们认为是“快乐物质”。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在意他人的看法,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冗杂的信息。日积月累之下,渐渐地把自己的一生,从一条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拥有屏蔽力,才是现代人最了不起的能力。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屏蔽喧嚣和干扰,收获快意人生现代社会,科技发达,信息过载,习惯群居、害怕孤独的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于是乎,我们生在他人的看法里,活在外界的评论中,沉迷于冗杂的信息间,过得疲累而又没了自我,弄得忙碌而又毫无效果。与其如此耗尽心力却又纷乱无序,何不屏蔽这些喧嚣和干扰,收获一个畅快适意的人生?但丁曾说过:“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屏蔽掉他人于我们无益的看法,心无旁骛,自在行走,要的是一份轻松,得的是一份畅快。苏武屏蔽掉卫律李陵的威逼利诱,勇敢选择了矢志不渝的坚守,尽享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的快意。孙权屏蔽掉东吴诸将的迎降主张,明智首肯了联刘抗曹的建议,稳操一份三国鼎立的新局面的胜券。而赵王听信了秦将王翦的离间,草率杀害了英勇善战的李牧,却使秦国轻易灭掉了经历胡服骑射的改革而强大起来的赵国。 不可否认,他人中肯的意见,由衷的纠偏,逆耳的忠言,的确于我们大有裨益。但是,一些不怀好意的指点,一些信口开河的意见,一些断章取义的理念,一旦嫁接上我们的生活,便如同一颗摆脱不掉的毒瘤,让我们的生活扭曲变形,面目不堪。因此,扼腕于前人的这些经验教训,面对他人的看法,我们应该多一份屏蔽的机警。今人常说:“我的地盘我做主!”屏蔽掉外界冗杂纷扰的信息,撇去浮沫,自主选择,念的是一份可心,想的是一份适意。众所周知,世界的日新月异,时代的突飞猛进,信息的铺天盖地,让我们目不暇接甚或有点无所适从。于是,为了跟上这高速运转的时代之轮,为了紧贴这眼花缭乱的尘世生活,多少年轻人以百年前抽鸦片的标准姿势刷着手机,被冗杂的信息裹挟得乐此不疲。而英明的共产党和领路人,屏蔽掉国际上的一些反华声音,令耳根清净,让心智坚定,不改初心,自强不息,引领着我们伟大的国家走向盛世繁华,奔赴美好无限,纵然是经历了泼天的疫情,亦难掩我们生活的宁静。毋庸置疑,外界的信息,社会的动向,世界的态势,与我们息息相关亦不可不知。但若一味沉迷其中,难免误入泥潭深处而不知归路,使我们的生活捉襟见肘,死水无澜。所以,享受着眼前的清静无忧,面对冗杂的信息,我们应该添一份屏蔽的自觉。唐代慧能高僧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无论多少看法,无论多少评论,无论多少信息,任他弱水三千,我们只取有益于自己的那一瓢饮,屏蔽掉其余,不惹一粒尘埃,那么我们的人生便是一首快意的歌。【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则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由四句话构成。第一句话指出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干扰的现实。第二句话列举了难以抵抗外界干扰的具体表现。第三句话指出难以抵抗外界干扰的后果:从康庄大道走成狭窄隧道。第四句话强调屏蔽力是现代人最了不起的能力。材料的关键词是:抵抗外界干扰、屏蔽力。可见,本题考查的是对“屏蔽力”这一概念的理解和思考。屏蔽力是一个人排除负面信息、屏蔽无效信息的能力。在现代社会中,许多人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过度关注外界的评论,沉迷于冗杂的信息,越来越难以抵抗外界的干扰。因此,如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晰的头脑,提高自己的屏蔽力,成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屏蔽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信息过载的时代,屏蔽力是了区分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提高屏蔽力,是现代人的必修课,世界看似复杂,其实,还是你一个人的世界。你若干净,世界也清澈无瑕,你若简单,世界就难复杂。屏蔽掉一切不需要的东西,才能收获更有意义的人生。只有具备较强的屏蔽力,才能抵抗住外界的干扰,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从而取得成功。所以,我们应学会筛选信息,关注对自己有价值的资讯;同时,要树立自信,不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还需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沉迷于无用的信息。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屏蔽力,从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清晰的头脑,取得更好的成就。 从“联想与思考”可知,文体是记叙文或议论文。若写记叙文,写人叙事应紧紧围绕屏蔽力展开,可以运用对比衬托、心理描写、细节刻画等多种手法凸显屏蔽力的重要性,结尾点明中心,升华主旨。若写议论文,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首先阐述什么是屏蔽力,然后分析在现代社会屏蔽力对每个人的重要性,最后阐述我们如何提升自己的屏蔽力。立意:1.屏蔽力,是每个人应该置顶的一种能力。2.屏蔽喧嚣和干扰,收获宁静和专注。3.屏蔽他人看法,活出真我风采。4.屏蔽掉生活中的浮沫,开启轻松愉悦的人生旅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