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19809
大小:1.58 MB
页数:21页
时间:2025-01-06
《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试卷五历史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这种不同记载()A.说明客观真实的历史不可企及B.源于夏朝未得到科学考古证实C.表明史家立场影响历史走向D.反映制度转型可能比较曲折2.湘州(晋置,治临湘即今长沙)地区素有一个传统: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后来梁武帝下令要求其他州郡也都按照杨公则的湘州模式执行。这表明当时()A.士族专权膨胀B.士庶区分严格C.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顶峰3.下图为天宝六年(747年)在今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一份文书,据此可知()户张阿苏剩退壹段壹亩永业常田城西拾里武城渠东至渠西张伯南至道北靳阿惠查段叁亩永业常田城东肆拾里柳中县屯续渠东范西至渠南至渠北至渠(后缺)(大谷第二八五四号退田文书)A.均田制已经崩溃B.两税法效果明显 C.政府掌握土地不足D.水稻种植范围扩大4.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这反映出程朱理学()A.具有宇宙观与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B.首次把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规范C.先正心诚意再致知格物的修行原则D.突破先秦儒学重视章句训诂的束缚5.从以下玉米图的变化可推知()▲《本草钢目》中所附玉米图▲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A.玉米传入中国途径的多样性B.明朝时玉米还未作食用栽培C.玉米种植的地域性明显D.清朝玉米种植得到推广6.清政府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这反映出清政府()A.遏制了地方叛乱势头B.平稳度过了边疆危机C.明确了边疆主权归属D.维护了宗藩朝贡体系7.《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呼吁:“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这份宣言()A.表明了民族意识的萌发B.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大C.旨在抵制“二十一条”要求D.抨击“攘外必先安内”政策8.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第六区游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在山东省发行的日文传单《日本兵的苦恼》。该宣传单旨在() (画面背景文字的主要内容:“父亲,怎么办啊?当官的说谎,出征慰问金一分钱也没发,阿菊的病看不好,就把孩子托人照看,这种无聊的战争得草草收场。”)A.打垮华日军侵略意志B.掌握国统区宣传领导权C.揭露日本侵华未得到其国民支持D.鼓励我国军民坚持抗战必将获胜9.下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战役形势图。该战役()A.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B.表明主战场发生明显变化C.结束了国民政府统治D.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10.毛泽东同志认为,在现阶段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该理论()A.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C.阐释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D.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11.《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以详实的资料记述了重大转折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内容最有可能出自()三、……一枝独秀◎开拓市场经济的先锋◎黄金时代的来临◎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四、人民公社:告别历史◎风暴骤来◎公社病大流行◎悄然退场 五、……◎厂长(经理)负责制◎股份制试点:北京天桥首开先河A.《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B.《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C.《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D.《迎风破浪——1992年的中国》12.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人口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到1963年7月,全国减少职工1887万,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1960年的263亿元,降低到1963年的214亿元。党和政府此举()A.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B.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C.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D.确保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13.“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这种分布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茶叶贸易路线的不同B.地区方言发音的差异C.海陆丝绸之路的推动D.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14.19世纪上半期,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斗争的阶段,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中后期,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以上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亚洲国家民族意识的高涨B.亚洲地区先进政治人物的推动C.亚洲国家经济结构变化D.民主启蒙思想在亚洲地区传播15.1933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关于除财政部批准外一律禁止黄金出口的行政命令,后来强制全国私人公司和个人把储备的黄金交到联邦储备银行,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10月,罗斯福宣布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第二年,国会又授权联邦储备银行,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这些措施()A.确保了美国的金融霸权B.有利于维护商品价格的稳定C.有利于美国拓展国际市场D.维护了美国的金本位制度16. 1975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开发援助共计62.39亿美元,1981年增加到84.66亿美元,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93%,远远超过联合国第二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所规定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开发援助应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0.7%的指标。这表明()A.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南南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6分,18题18分,19题18分)17.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火》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次数出发时间返回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1407)第二次永乐六年(1408)永乐九年(1411)第三次永乐十年(1412)永乐十三年(1415)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七年(1419)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年(1422)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材料二1930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第一次 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第二次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第三次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主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第四次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刺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刺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闾陈诉……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第五次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遗王叔、王弟,贵捧金叶表文朝贡。第六次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第七次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18.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李培林《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城镇化发展基本历程。(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二战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强调宏观社会背景的重要性,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观念、权力结构、行为者之间的变化会影响新的制度选择。新制度则会维持初始路径不断自我强化保持均衡,直到下一个节点,呈现“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下图为学者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绘制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图。——臧雷振、潘晨雨《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1)结合材料,列举一项近代中国社会制度,分析该制度的变迁动阻力机制。(2)结合材料,根据制度变迁逻辑,自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长沙市一中2024届高三月考历史试卷(五)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用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1.《史记·夏本纪》写道:“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战国策·燕策一》记载:“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关于启的继位,古书中这种不同记载()A.说明客观真实的历史不可企及B.源于夏朝未得到科学考古证实C.表明史家立场影响历史走向D.反映制度转型可能比较曲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中国)。据材料可知,从禅让制到世袭制可能并非一帆风顺,反映制度转型可能比较曲折,D项正确;A项“不可会及”表达程度太绝对,排除A项;科学考古是近代以来才有,排除B项;C项影响“历史走向”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2.湘州(晋置,治临湘即今长沙)地区素有一个传统: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后来梁武帝下令要求其他州郡也都按照杨公则的湘州模式执行。这表明当时()A.士族专权膨胀B.士庶区分严格C.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D.九品中正制发展到顶峰【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南朝时期。根据材料“一些寒门庶族可以通过向官府捐资纳财,谋求州郡的一官半职”“南朝梁朝杨公则出任湘州刺史后,规定州郡所有僚属人员全部从‘州郡著姓’当中选拔。”及所学可知,南朝时期,士族政治逐渐走向衰落,但仍然存在严格的士庶区别,B项正确;南朝时期,士族专权已经走向衰落,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南方土地兼并日益严重的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C项;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已经走出衰落,排除D项。故选B项。3.下图为天宝六年(747年)在今吐鲁番地区出土的一份文书,据此可知()户张阿苏剩退壹段壹亩永业常田城西拾里武城渠东至渠西张伯南至道北靳阿惠查段叁亩永业常田城东肆拾里柳中县屯续渠东范西至渠南至渠北至渠(后缺)(大谷第二八五四号退田文书)A.均田制已经崩溃B.两税法效果明显C.政府掌握土地不足D.水稻种植范围扩大【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天宝年间(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天宝六年,在今吐鲁番地区,农民退田数额少、相距较远,说明政府掌握土地不足,C项正确;材料中还在退田,说明均田制还在推行,排除A项;据材料信息可知,均田制还在实行,两税法此时没有出台,排除B项;材料没有水稻种植的信息,无法判断吐鲁番是否种植水稻,排除D项。故选C项。4.南宋朱熹认为:“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这反映出程朱理学()A.具有宇宙观与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B.首次把三纲五常作为为人处世规范C.先正心诚意再致知格物修行原则D.突破先秦儒学重视章句训诂的束缚【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程朱理学的宇宙观强调“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张先有理后有物;人生观强调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朱熹的主张具有宇宙观与人生观相结合的特点,A项正确;“首次”说法错误,汉代董仲舒已经提倡三纲五常,排除B项;“先正心诚意再致知格物的修行原则”是陆王心学的修行原则,排除C项;重视章句训诂是汉唐以来儒学的弊病,排除D项。故选A项。5.从以下玉米图的变化可推知()▲《本草钢目》中所附玉米图▲清朝吴其濬绘制玉米图A.玉米传入中国途径的多样性B.明朝时玉米还未作食用栽培C.玉米种植的地域性明显D.清朝玉米种植得到推广【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中国)。据本题材料图片信息可知,材料提供的是由明到清玉米形状的变化,反映出玉米品种得到改良,可推知玉米种植到清朝时已经得到推广,D项正确;无法推知玉米传入途径,排除A项;“还未”说法程度太绝对,排除B项;两幅图未提及地区,所以“地域性明显”的表述得不出,排除C项。故选D项。6.清政府1884年在新疆建省,1885年在台湾建省;1907年,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裁撤吉林、黑龙江将军,改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巡抚,东北三省正式建立。这反映出清政府()A.遏制了地方叛乱势头B.平稳度过了边疆危机C.明确了边疆主权归属D.维护了宗藩朝贡体系【答案】C【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面对边疆危机冲击,清政府改变传统的治边体制,实施边疆建省,按照民族国家的领土观念和主权原则重新确立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方式,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台湾、东三省有没有地方叛乱,排除A项;西北危机度过,不代表其他地区平稳度过了危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对内置省,不是对外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7.《北京学界全体宣言》呼吁:“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这份宣言()A.表明了民族意识萌发B.受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大C.旨在抵制“二十一条”要求D.抨击“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可知,这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口号,该宣言以白话文为形式进行宣传,新文化运动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B项正确;民族意识萌发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A项;“二十一条”要求的提出是1915年,排除C项;“攘外必先安内”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8.下图为抗日战争时期第六区游击司令部政治部宣传科在山东省发行的日文传单《日本兵的苦恼》。该宣传单旨在()(画面背景文字的主要内容:“父亲,怎么办啊?当官的说谎,出征慰问金一分钱也没发,阿菊的病看不好,就把孩子托人照看,这种无聊的战争得草草收场。”)A.打垮在华日军侵略意志B.掌握国统区宣传领导权C.揭露日本侵华未得到其国民支持D.鼓励我国军民坚持抗战必将获胜【答案】A【解析】【详解】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根据图片信息可知,这是一幅针对在华日军的日文宣传单,途中日军家人的对话反映出其对于战争结果的悲观态度及生活状况的悲凉,由此来打垮在华日军侵略意志,A项正确;抗日战争期间的宣传画主要是针对外部矛盾,排除B项;从材料信息中可知,材料主旨反映的是日本兵对真正结果的悲观,无法得出揭露日本侵华未得到其国民支持,排除C项;在山东省发行的日文传单《日本兵的苦恼》,主要针对的日本士兵,而不是我国军民,排除D项。故选A项。9.下图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一次战役形势图。该战役()A.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B.表明主战场发生明显变化C.结束了国民政府的统治D.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推断题,时空是194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东集团军、中集团军、西集团军、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地区”及所学可知,该战役是渡江战役。渡江战役是继三大战役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长江中下游强渡长江,对国民党军进行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战役行动。此役共歼国民党军43万多人,解放江南的大部分地区,并于1949年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结束,C项正确;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是三大战役(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排除A项;解放战争没有主次战场的问题,排除B项;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D项。故选C项。10.毛泽东同志认为,在现阶段的中国,人民包括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领导力量,工农联盟是基础力量。该理论()A.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B.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C.阐释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D.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答案】B【解析】【详解】 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9年(中国)。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该理论是1949年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B项正确;该理论是中国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排除A项;阐述了中国民主革命性质的是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无产阶级,排除D项。故选B项。11.《读点国史·辉煌年代国史》丛书以详实资料记述了重大转折年份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下内容最有可能出自()三、……一枝独秀◎开拓市场经济的先锋◎黄金时代的来临◎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四、人民公社:告别历史◎风暴骤来◎公社病大流行◎悄然退场五、……◎厂长(经理)负责制◎股份制试点:北京天桥首开先河A.《意气风发——1956年的中国》B.《春潮涌动——1984年的中国》C.《伟大转折——1978年的中国》D.《迎风破浪——1992年的中国》【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后中国。根据“开拓市场经济的先锋◎黄金时代的来临◎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及所学可知,这反映的是1984年随着中央4号文件的颁布,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迎来了首次飞跃,“人民公社……悄然退场”反映的是到1984年底,我国已有99%以上的农村人民公社完成了政社分开工作;“◎厂长(经理)负责制◎股份制试点:北京天桥首开先河”反映的是1984年城市国有企业改革的影响,B项正确。1956年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A项;1978年还没有进行国企改革和股份制试点,排除C项;从股份制试点得出,刚刚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因此是80年代初,排除D项。故选B项。12.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精简人口主要对象是1958年以后来自农村的新职工。到1963年7月,全国减少职工1887万,全国城镇人口减少2600万人。全国职工工资总额,从1960年的263亿元,降低到1963年的214亿元。党和政府此举()A.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B.推动了国民经济布局的调整C.保障了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D.确保了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答案】A【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从1961年起,我国开始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及所学知识,可得知1959-1961,由于左倾错误“大炼钢铁”等原因我国出现三年严重困难,为了克服困难,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精简城镇职工和城镇人口,缓解城市人口的压力,适度减缓工业化的速度,让更多人回到农村进行农业生产,这有效缓解了粮食供应紧张局面,A项正确;精减职工和城镇人口是为了缓解粮食供应紧张局面,而不是为了推动国民经济布局调整,B项错误;材料所示为缓解城市压力,适度减缓工业化的速度,而不是保障国家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13.“茶”的两大发音系统在亚、非、欧三大洲分布示意图,这种分布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茶叶贸易路线的不同B.地区方言发音的差异C.海陆丝绸之路的推动D.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古代和近代世界。根据材料中的图例及传播路线可知,cha的发音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中亚、西亚、非洲北部和东部、东欧、葡萄牙。tea的发音主要分布东南亚南部(马来群岛),非洲南部和西部海岸、西欧和北欧等。结合所学,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发达,茶叶从中国长安等地出发,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又转销到东欧和东非地区。cha的发音也随之传入这些地区。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形成了新的海上茶叶贸易商路。葡萄牙主要从澳门进口茶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本土及其海外殖民地,在这些地区形成了cha的发音。荷兰、英国多从厦门进口茶叶,并沿新航路将茶叶引入南非、西非和西欧地区,于是由厦门方言形成的tea的发音伴随西欧商人和殖民者的脚步传到这些地区。综上,材料所述“茶”的发音分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茶叶贸易路线的不同,A项正确;方言发音只能解释中国境内“茶”的发音差异,不能解释中国以外地区“茶”的发音差异,排除B项;tea的发音主要是通过近代以后开辟的新航路传播的,排除C项;cha的发音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排除D项。故选A项。 14.19世纪上半期,亚洲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处于自发斗争的阶段,属于旧式的反抗斗争。19世纪中后期,开始走上自觉的民族民主运动的道路,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更是走向大觉醒时代。以上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亚洲国家民族意识的高涨B.亚洲地区先进政治人物的推动C.亚洲国家经济结构的变化D.民主启蒙思想在亚洲地区传播【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型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是19至20世纪的亚洲。根据材料“亚洲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从自发斗争走向大觉醒时代”及所学可知,亚洲|国家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从而推动民族民主运动不断发展,C项正确;“亚洲国家民族意识的高涨”对民族民主运动有推动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亚洲地区先进政治人物的推动”并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项;“民主启蒙思想在亚洲地区传播”对民族民主运动有推动作用,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C项。15.1933年3月,美国联邦政府发布关于除财政部批准外一律禁止黄金出口的行政命令,后来强制全国私人公司和个人把储备的黄金交到联邦储备银行,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10月,罗斯福宣布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第二年,国会又授权联邦储备银行,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30亿美元。这些措施()A.确保了美国的金融霸权B.有利于维护商品价格的稳定C.有利于美国拓展国际市场D.维护了美国的金本位制度【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信息“除财政部批准外一律禁止黄金出口”“强制全国私人公司和个人把储备的黄金交到联邦储备银行,停止银行券兑换黄金”,“减少美元的黄金含量”说明罗斯福政府试图放弃金本位制,而且国会授权联邦储备银行,以国家债券为担保,增发货币30亿美元,这将导致美元进一步贬值,有利于美国扩大出口,开拓国际市场,C项正确;当时美国并没有建立金融霸权,排除A项;这些措施会导致美元贬值,未必能够维护商品价格的稳定,排除B项;美国的这些措施说明其正在放弃金本位制,排除D项。故选C项。16.1975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的官方开发援助共计62.39亿美元,1981年增加到84.66亿美元,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93%,远远超过联合国第二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所规定的,对发展中国家的官方开发援助应占捐助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0.7%的指标。这表明()A.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C.南南合作取得了新的进展D.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 【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发展中国家)。材料表明1975-1981年,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捐助占国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远远超过联合国第二个十年国际发展战略所规定,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官方开发援助不断加强,说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关系取得了新的进展,C项正确。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属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但材料未提及其发展情况,排除A项;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一直主导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发达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其中17题16分,18题18分,19题18分)17.历史上关于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经历等存在争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史》是清代官修正史,自顺治二年(1645年)开始编纂到乾隆四年(1739年)最后定稿,历时94年。《明火》中关于郑和七下西洋的时间整理如下次数出发时间返回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永乐五年(1407)第二次永乐六年(1408)永乐九年(1411)第三次永乐十年(1412)永乐十三年(1415)第四次永乐十四年(1416)永乐十七年(1419)第五次永乐十九年(1421)永乐二十年(1422)第六次永乐二十年(1422)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材料二1930 年,在福建长乐县城南山发现《天妃灵应之记》碑(注:天妃即妈祖)。该碑立于宣德六年(1431年),碑文记述了郑和奉命率领舟师出使西洋的情况。碑文摘要如下第一次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在今印度西南部)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至五年回。第二次永乐五年,统领舟师,往爪哇、古里、柯枝(在今印度西南部)暹罗(今泰国)等国。王各以珍宝、珍禽、异兽贡献,至七年回。第三次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主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第四次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在今伊朗东南)等国。其苏门答刺国(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有伪王苏干刺寇侵本国,其王安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闾陈诉……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第五次永乐十五年,统舟师往西域。……(各国)或遣王男,或遗王叔、王弟,贵捧金叶表文朝贡。第六次永乐十九年,统领舟师,遣忽鲁谟斯等国使臣久侍京师者,悉还本国,其各国王益修职贡,视前有加。第七次宣德六年,仍统舟师,往诸番国,开读赏赐。驻泊兹(长乐)港,等候朔风开洋。思昔数次,皆仗神明助佑之功,如是勒记于石。(1)关于郑和下西洋时间的不同记述,你认为哪则材料可信度更高,为什么?(2)试对《天妃灵应之记》碑的历史价值作出说明。【答案】(1)材料二更加可信。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代久远;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只作判断)(2)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 【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一是后人的历史记述,距离郑和下西洋年代久远,真实性有待考证;而材料二的碑文属于实物史料,是郑和本人所立。更具有真实性,因此,材料二更加可信。【小问2详解】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可从碑文记录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实物史料对后世记载郑和下西洋事件的参考修正价值等角度分析。具体可以阐述为碑文的记述真实印证了郑和下西洋的一些事实,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碑文明确了下西洋的时间、次数,纠正了《明史》中不准确的记述;明确了所经过和到达的国家、地区,印证了下西洋所及范围;记述了下西洋时与各国的人员、经济、政治交流,以及维护和平等政治、军事行动,反映了明代对外交往的情况;碑文也体现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妈祖文化信仰。18.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李培林《当代中国城市化及其影响》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新中国城镇化发展的基本历程。(2)根据材料,简要概括二战后世界城市化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答案】18.1949—1960年增长较快,水平较低;1960—1978年几乎停滞,甚至下降;1978年,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快速增长,水平提高。19. 特点:整体水平稳步提高;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地区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原因:二战后经济恢复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发达地区二战前已经完成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已经很高;二战前发展中地区受到殖民压迫,工业化缓慢,城市化水平低,二战后新兴独立国家大规模工业化。【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当代(中国)。历程:根据材料一中的图示信息可知,1949—1960年增长较快,“一五”计划、三大改造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但城镇化水平较低;1960—1978年几乎停滞,甚至下降,结合所学,“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影响了经济与工业化的发展,以及此时经济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经济的发展;1978年以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快速增长,结合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0世纪90年代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工业化、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小问2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二战后(世界)。特点:根据材料二中的图示信息可知,二战后,世界城市化发展整体水平都在稳步提高;发达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地区发展速度快,城市化水平较低。原因:结合所学可从二战后经济的恢复与经济全球化;第三次科技革命;发达地区二战前已经完成工业化,既往的优势以及二战前发展中地区受到殖民压迫,工业化缓慢,城市化水平低等角度进行分析。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强调宏观社会背景的重要性,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观念、权力结构、行为者之间的变化会影响新的制度选择。新制度则会维持初始路径不断自我强化保持均衡,直到下一个节点,呈现“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下图为学者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绘制的制度变迁分析框架图。——臧雷振、潘晨雨《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变迁的轨迹、逻辑与动阻力机制—基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 (1)结合材料,列举一项近代中国社会制度,分析该制度的变迁动阻力机制。(2)结合材料,根据制度变迁逻辑,自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19.近代教育制度,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权力结构变化,汉族权臣重用,在洋务派官员的推动下,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传入,第一批近代学堂产生,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20.示例论题:关键节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论述: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新政权,确定了国家的基本性质,在中国建立了计划指令性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一时期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样貌,以“计划”为中心、配合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后,政府转变工作重心,充分释放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在市场高效率的压力下计划性社会治理体制日益松动,从而推动了社会治理体制的变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促使社会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日益完善,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基础。结论: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在关键节点受到冲击时,能够自我创新、自我管理,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不断推动制度变迁,实现制度创新。其余论题示例:论题2:制度维持初始路径并不断自我强化。论题3:制度变迁呈现出“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其他论题,史实准确,史论结合即可)【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强调宏观社会背景的重要性,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观念、权力结构、行为者之间的变化会影响新的制度选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选择近代教育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权力结构变化,汉族权臣重用,在洋务派官员推动下,伴随着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传入,第一批近代学堂产生,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小问2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当代中国。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首先,拟定论题,根据材料“历史制度主义在分析制度变迁时强调宏观社会背景的重要性,关键节点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观念、权力结构、行为者之间的变化会影响新的制度选择。新制度则会维持初始路径不断自我强化保持均衡,直到下一个节点”可知,可以从关键节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的角度进行确定论题。其次,围绕提炼的论题“关键节点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是制度变迁的重要契机”,结合当代中国的相关历史史实,可以从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新时代等关键节点角度进行阐述说明,如: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立了新政权,确定了国家的基本性质,在中国建立了计划指令性的社会治理体制。这一时期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治理体制的基本样貌,以“计划”为中心、配合计划经济体制。1978年改革开放后,政府转变工作重心,充分释放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在市场高效率的压力下计划性社会治理体制日益松动,从而推动了社会治理体制的变革。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促使社会管理体制发生根本性变革。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推进,共建共治共享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鲜明特色,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制日益完善,为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总结升华,再次明确提炼论题的准确性,如:总之,中国社会治理体制在关键节点受到冲击时,能够自我创新、自我管理,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不断推动制度变迁,实现制度创新。根据材料信息,也可从制度维持初始路径并不断自我强化、制度变迁呈现出“均衡—断裂—均衡”的演变过程等角度提炼论题,言之有理即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