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4347

大小:277.62 KB

页数:21页

时间:2024-04-18

上传者:老李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成都七中2023-2024学年度2024届(下)“二诊”模拟考试语文试卷本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知识的“能”与“不能”①丹尼尔·克莱因在其著作中指出:“知识不仅仅只是信息,它还是一种解释和判断。”我认为这是一个对知识,或者,范围小一点,包括经济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知识内在性质的相对全面的判断和认知。②所谓“信息”,不过是学者们对生活世界中各种事实、现象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所谓“解释”,不外乎是运用各种理论方法和工具对诸多社会中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一般化的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目的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看似混乱无序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世界;而所谓“判断”,其实就是根据解释的结论提出一些能够完善和改进这个生活世界的诸多方法而已。在知识的三种性质中,在准确信息和有效解释基础之上的判断尤为重要,因为连接人的“思”和“行”的就是具有判断力的知识。③因此,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者不仅是一个勤勉的“资料收集者”,一个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的“理解者”,一个高超的“解释者”,更应该是一个明智的“建议者”,一个真诚的“社会影响者”。这五种角色分别体现了一个学者之本分和担当的两个方面:学术成就和社会贡献。一方面,学者必须在既有的学术传统和学术规范的基础上,追求一些原创性的知识贡献;另一方面,由于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判断”维度,学者就能够也有义务运用他所具有的专业知识判断解释的好坏以及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供一些明智的建议。④这些,就是知识的“能”了。但是,知识的运用和效力是有明确边界的。 ⑤根据经济学,其实也是所有社会科学都承认的人性假定,虽然人是有理性的,但由于受个体自身的知识、环境以及其他因素的限制,理性相当有限。社会科学研究者也不例外。因此,社会科学知识就只能是有限的和不完整的。⑥马克斯·韦伯则明确地指出了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行动边界:通过信息收集和理论解释给出各种“可能性”必然的收益和代价,如何选择却是当事人自己的事。在从事这种工作的同时,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明智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建议者,而不是政策制定者。这就是社会科学知识“能”与“不能”的边界。⑦但是,由于在人们“理性的自负之下持续不断阐明着的社会科学知识”并不是知识的全部,那些“默会知识”以及“实践性知识”也是使得人类生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重要的知识来源。因此,我们或许应当对现有理论不能解释的,或者暂时不能解释的种种人类的“无知”保持一份敬意和谦卑,也许也能稍微消减一下那种想用理性的社会科学知识影响和改造社会的“致命的自负”。⑧更重要的,这种“致命的自负”一旦和国家权力结盟,就很有可能造就真实的灾难。虽然社会科学研究者们的动机和愿望是良好的,但是经济学里的一句俏皮话其实相当深刻地揭示出了愿望和实际结果之间的吊诡,因为,“通往地狱之路往往铺满善意”!⑨除了知识本身之边界带来的一种本体上的“不能”之外,知识还有另外一个维度上的“不能”,即知识不能也不应该成为“权力”、“利益”或“流行民意”的“合谋者”、“仆人”或者“吹鼓手”。对于志在阐明和运用知识的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这其实是一种基于知识逻辑和行动道德的“不能”。这种“不能”在我看来其实更值得人们注意。(节选自《经济学家贡献了什么》)1.下列选项中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判断力的知识能够连接人们的“思”和“行”,因此立足于准确信息和有效解释的判断尤为重要。B.基于学术传统和规范追求原创性的知识贡献,运用专业知识判断解释的好坏都在知识“能”的范畴之内。C.“人性假定”强调了人的理性受个体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大打折扣,受此影响,社会科学知识必然不够完整。D.“通往地狱之路往往铺满善意”这句经济学里的一句俏皮话揭示了那些和权力结盟的学者的伪善和自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前两段介绍了知识的三种特性,并说明了其中的关系,为论述社会科学研究者的五种角色提供了前提。B.文章重点阐述知识的边界,以并列结构的形式对举知识的“能”与“不能”,使文章的论证更有思辨性。C.文中多次以知名学者的观点来进行论证,这种举例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以及可读性。 D.文章第五段强调社会科学知识的有限性,这为作者强调对种种人类的“无知”保有一份敬畏和谦卑的观点做了铺垫。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关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每个人都能给出相应的信息和解释,这些都为研究者们做出有效判断提供了良好的基础。B.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企业股份制的改革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体现了一位经济学家的社会担当。C.当人们不能承认知识的边界,试图借助国家力量用理性的社会科学知识影响和改造社会,必然会造成严重的真实的灾难。D.在作者看来,一位经济学家用自己的专业研究为一家上市公司做宣传有违自己的身份角色,但是可以为它直接做决策。【答案】1.D2.C3.B【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D.“揭示了那些和权力结盟的学者的伪善”错误,根据第八自然段的内容,这句话的意思主要是说“致命的自负”一旦和国家权力结盟,真正善意的初衷往往导致极其糟糕的结果,而非揭示科学研究者的伪善。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举例论证”错,这里引用他人的话作为自己的观点,是引用论证。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每个人都能给出相应的信息和解释,这些……”错误,根据文意,“准确信息和有效解释”才能为研究者们做出有效判断提供良好的基础;C.“必然”绝对化,原文“就很有可能造就真实的灾难”;D.“直接做决策”错误,不能“直接做决策”,原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必须明智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建议者,而不是政策制定者”。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游牧地带是游牧生活与草原环境相互结合的产物。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草原游牧地带经蒙古高原、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一直伸向欧亚大陆的腹地,成为世界上最广远的绿色长廊。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萌生于原始农业的畜牧业,并不具备迁移特征,属于放养型畜牧业,游牧型畜牧业(游牧业)则晚于放养型畜牧业。只有游牧业出现,畜牧业才真正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马具是推动牧人与畜群走向草原的物质依托,从人们跃上马背的那一刻起,广袤的草原就成为他们的舞台。全新世温暖期结束之后,气候转冷、转干的地区不只限于中国北方。目前已有研究证明,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材料二: 马的驯化赋予人们从不曾拥有的流动能力,人们利用资源的范围一下子扩大了许多,狩猎采集者步行的活动范围大多在两小时步行圈内,一旦人群的规模超过了这个范围内资源的承载力,就会导致饥荒,这也是为什么依赖步行的狩猎采集者很难形成大的社会群体。不过,海岸地带则拥有季节规律不同于陆生资源的水生资源,且有舟楫之便,有条件聚集大量人口,能够形成如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那样的复杂社会。马的驯化还让人类第一次真正有可能全面利用草原环境,此前草原因为单位面积的初级生产力(植物生长)比较低,所能支持的次级生产力(动物生长)也比较低,和沙漠、高原、极地等并列为狩猎采集的边缘环境。这个地带的资源密度小,动物群的流动性非常大,狩猎采集者依赖步行是很难维持生计的,这是草原地区石器时代遗存较少的原因之一。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游牧业的建立意味着人们进一步依赖驯化动物。牛羊的驯化本来就是游牧业的必要基础。牛一般只吃嫩草,而羊则什么都吃,它们之间构成很好的共生关系。牛羊除提供肉食之外,还能提供大量的奶制品,仅仅依赖肉食,游牧是不能满足生计需要的。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畜牧意味着社会中进行农耕和负责放牧的劳动力的分化,游牧则意味着人们彻底放弃了农耕,但游牧并不是一种完全自给自足的生计方式,而是需要通过交换从农耕者那里获得金属工具、纺织品、粮食等必需生活资料。燕山-长城南北地区生计方式的分化不仅表现为农牧并重的经济与游牧业的产生,还表现为旱作农业系统的真正建立。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构成旱作农业系统的另一种农作物是大豆,它是蛋白质和脂肪的重要来源,而且种植大豆与其他豆类都有养地的作用。有研究认为,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摘编自陈胜前《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史前文化的适应变迁》)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大兴安岭处于西辽河流域与欧亚大陆草原地带之间,导致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B.全新世温暖期结束后气候普遍变得干冷,使得游牧业一经产生就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C.北美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突破了“两小时步行圈”内资源的承载力的限制,形成了规模较大的复杂社会。D.黍比粟更适应燕山-长城南北地区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5.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化Ⅰ存续期内大部分时间里气温偏暖。B.文化Ⅰ存续期内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尚未完成。C.文化Ⅱ存续期内存在着劳动力的分化。D.文化Ⅱ存续期内人们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6.哪些因素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C5.D6.①气候波动: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②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③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错,同时“导致”强加因果。材料一原文“中国境内属于游牧地带的范围很广,除了位于大兴安岭以东的西辽河流域外,几乎北纬40°以北、大兴安岭以西的草原地带也都可以成为游牧民族的家园”,明确说西辽河流域属于游牧地带,看不出西辽河流域不具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条件,也看不出这是大兴安岭导致的。B.“游牧业……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错,材料一原文“在气候变迁的大背景下,欧亚草原的人们不约而同地作出了选择;放弃原始农业,融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可见游牧业并非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扩散到整个欧亚草原,应该是欧亚草原的人不约而同的选择。D.“因此这一地区的游牧者从农耕者那里换取粮食时更看重黍”无中生有。材料二原文只是说“这一地区种植的作物以黍、粟为主,尤以黍为重,因为黍比粟更适应干旱与寒冷的环境”,并未谈到游牧者换取粮食时更看重什么。 故选C。【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图表的能力。D.“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错,根据图表信息可知,文化Ⅱ存续期内气温偏冷,而从时间上看,此时是公元前1000年以内,根据材料二“大豆的驯化始于公元前1100年左右,燕山一长城南北地区则可能是最早驯化、种植大豆的地区之一。正因为有大豆的种植,传统的旱作农业系统得以完成”可知,此时旱作农业系统已经完成,因此人们维持生计的方式应该是农牧兼有,选项所说“主要利用草原环境维持生计”说法错误。故选D。【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材料一“地学研究成果指出,推动畜牧业从原始农业分离出来的动力是气候变迁。距今3500~3000年欧亚大陆气候转入冷期,正是冷期的出现,使得畜牧业在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方从原始农业中分离出来,并在草原环境下发展为游牧方式”,欧亚大陆转入冷期,推动与原始农业结合的放养型畜牧业产生,可见气候波动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材料一“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农牧交错带的感觉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容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转变其自然带属性,进而影响到生产类型,可见农牧交错带的环境敏感性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材料一“迁移是游牧生活的基本特征,因此驯化马匹,发明控制牲畜行动、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是摆脱定居农业,迈向游牧生涯的关键”,为了适应迁徙的生活,人们必须驯化动物,发明适应频繁迁徙的用具,以便迁徙;材料二“马的驯化可以让人类拥有更大的生态空间,这也是草原地带青铜文化在马驯化后兴盛的主要原因”“马与很早就驯化的狗则为大范围流动放牧提供了条件”,可见,人类对马的利用,使畜牧业进一步与原始农业分离,成为游牧型畜牧业;因此马的驯化与马具的发明对欧亚大陆游牧业的产生起了重要作用。(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以为期夏磊①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②在我小的时候,乡下人是并不太在意哪天是几月几号星期几的,他们更在意的是节气,谷雨的时候要插秧播种,清明时节要素衣寒食,秋分是把秋季一分为二却正好又是月圆之时,团圆了去收获或收获了来团圆,共享则自然成了这时的主题,而冬至一过,不管日子多么艰难,都要开始准备新年了。除了这些,还有不少东西总在提醒着人们日子的远去,“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孩子的衣服嫌短了,老人的胡子变长了。③每年,我都忧伤地看着油菜花开了又谢了,开心地等着满树的桑果由青变紫,而连通着长江的河水由浑转清的时候,我知道秋天就要来临,水边的蓼花应该盛开了。④其实在老家的时候,我并不知道那花叫蓼花,我们都称它狗尾巴花。这花在九月和中秋的时候开得最好,它大片大片地簇拥在水沟边上,茂盛得让人不太敢走进,生怕花丛里会有什么小危险,而它也鲜艳得让人不忍心去践踏,无人欣赏却干净水红。后来,我在清人纳兰性德的词里读到这样两句:“燕子矶头红蓼月,乌衣巷口柳杨烟。”这才知道原来狗尾巴花就是蓼花,也叫红蓼。我那么多次在燕子矶的水边走过,却并不知道蓼花的花名和花语。也许是那时年纪还小,还不曾懂得什么是离别和思念的滋味吧。“江南江北蓼花红,都是离人眼中血。”从琼瑶笔下的紫薇口中听到这两句,才知道原来这不起眼的花竟代表了离愁别绪。⑤在这个秋雨蒙蒙的上午,窗前独坐,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这一刻我的心里安静极了,安静得可以让许多往事像水一样流淌出来,让许多生命中珍贵却不常想起的情景一幕幕展开。这或许就是伤秋情结吧!⑥或许在秋风秋雨里是不可以读纳兰词的,可又一想,有谁能像这位大清第一公子一样,把人的那点心思那么深地看透又那么淡地吟出;有谁曾经在我后来也站过的地方写下过“红蓼月”呢?这么想着,心里竟泛起一片温暖的涟漪。⑦我没能找出第二首纳兰留给我家乡的诗词,而故乡留在我记忆中的除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之外,却多了那一片片红蓼。于是每当梦回江南,色彩也明亮多了。这里有早春的油菜花,有小桥边的红药,有秋天里纷飞的芦花,还有就是,点缀在瑟瑟芦花中的串串红蓼。秋天的美也许正是因为它承载了无数美丽的怀念。 ⑧记忆中的秋天是非常忙碌的,春夏两季的辛苦都要在这时去收获,这是一段能品出土地香味的时光。大人孩子都得下地收割,收回来的玉米和黄豆红薯要赶紧晒干,不然秋雨一来,它们很容易霉变发芽,那可不得了,那可是一个冬季的口粮啊!生活的滋味就是这样,每一点甘甜里都掺杂着一点苦涩,每一点苦涩里也能品味出丝丝甘甜。当我知道这些之后,很小就学会了很多农活,并且学会了在秋天的夜晚看看天,盼着明天是个秋阳高照的好天气。⑨那时的晚上最喜欢跟大人们去河边照螃蟹。秋风起,蟹脚痒,晚上,在屋后的小河边,铺上干草,点起油灯,把一条网铺在河底,就等着螃蟹牵动网绳了。⑩回想起来,那时的我并不太期望螃蟹上网,似乎更迷恋那一段等待的时间。月亮亮汪汪地挂在天上,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叫,这时真的能听到小虫子掏洞和鱼在水里游的声音。我想,那是离一些弱小的生命最近的时候吧;我想,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暂时忘记乡村生活的寂寞和农事的辛苦,同时享受自己独有的生活滋味吧。⑪现在野生的螃蟹已经很难见到了,也没有人照螃蟹了,然而我还一直记得当时的情景。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那样心静如水地去聆听那么纯净的天籁了,这怎能不让我在秋风里感到几许失落呢!⑫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⑬那时候我最喜欢在秋天的田野里躺着看书,贪婪地看着到处找来的书。也喜欢那份宁静,喜欢在这时感受时光的慢慢流逝和随之而来的莫名伤感。不知是哪一年,父亲给我买了一本《诗经》,那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有不少字词注释,大体上能看懂。我如痴如醉地读着,那些简约的文字让我的思绪随风轻扬,我相信我们的先民就是在这样的土地上歌唱着这片土地,我相信这是中国最好的诗集。我爱着这片土地因而喜欢这部诗集,也因为喜欢这部诗集更爱家乡的土地了。在家乡秋天的田野里才能读出先民们的真性情。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⑭《诗经》的“经学化”从《毛序》开始,我没有看多少历代儒家的索引,甚至也很少看现当代学者的“以诗读诗”,我只怀念我读诗的那些个秋天,因为我在那里读到了阵阵爽朗的笑声和先民的无数往事,我听到了来自大地的自由歌唱。⑮写到这里,已是月上中天,一轮秋月正在薄云里缓缓穿行。世上没有什么媒体能够比得上月亮,明月当空,只要两个人同时一抬头,无论天涯海角,思念马上就像水一样流通了。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列举了“要插秧播种”的谷雨、“把秋季一分为二”的秋分,表明节气与农人生活关系密切,流露时光易逝之感。B.作者反复提到蓼花和芦花,既蕴含作者 伤秋之感,也引发作者对故乡的怀念,更突出作者对纳兰词的喜爱之情。C.第⑮段画线句将思念比作流通的水,生动表现出月亮触发情感共鸣的强烈作用,月亮在国人文化心理中的重要地位。D.作者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故乡生活与读诗的感受相结合,自由快乐的感觉是契合相通的,使文章清新而隽永。8.本文题目是“秋以为期”,从全文看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表达了怎样的情感?9.文中先民们的“真性情”是什么?并结合《氓》进行阐述。【答案】7.B8.约定:观赏院中开花的四季桂;回乡看蓼花;读纳兰诗词;在家乡劳作之余与自然亲近;在家乡的田野中重温《诗经》。感情: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故乡风物及那段少年时光的眷恋,他眷恋的是故乡人契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充满诗意的生命体验。9.“真性情”:自由率性、感情深挚、自然质朴。《氓》中的女主人公自由率性、感情热烈。在恋爱时,他对“氓”的感情真挚热烈,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婚变之后,她不委曲求全,果断决绝。【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更突出作者对纳兰词的喜爱之情”错误。文中提到纳兰词是为了衬托乡景,印证乡情。不能突出了对纳兰词的喜爱。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第一问“作者与秋有哪些约定”,就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与秋的约定”就是在秋天里,作者都有哪些想法,都做了哪些事,把这些理清,答案也就清楚了。 本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对家乡秋天的喜爱之情,重点描写了在家乡的秋天喜欢做的几件事,第一段是总领全文,“已经中秋了,院子里的几株四季桂却迟迟没有开花,像是忘记了以往的约定,而每到这个时节,在老家生活的那段时光以及深藏心底的一些人和事,总是会在不经意的时候,像一缕秋天的晨雾一样轻柔地飘进我的梦里,纯净地覆盖在我的心上”,结合文章中“我忽然那么想去找找蓼花,不知道它们是否还和昔日一样鲜丽”“真想和秋天有一个约定,约定在它的暖洋洋的太阳下,躺在同样有些暖意的草地或沙滩上,读一首也是温暖的诗。然后看着白云在天上缓缓地移动,并且就这样久久地看下去”,还有最后一节中“院子里的桂花树沉睡在月色之中,如果它们还记得去年的约定,那么它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开花儿的”,第一小题可以从蓼花、四季桂、自然、纳兰诗词、家乡的田野、重温《诗经》等回答“约定”内容。结合文章对景物的描写,对事的记述来回答第二小问的作者的情感。本文记叙了在家乡的许多件事情,有回忆花儿的,有读书的事情,有享受乡村田野夜晚宁静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故乡风物及那段少年时光的眷恋,他眷恋的是故乡人契合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充满诗意的生命体验。【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结合本文,首先要理解先民们的“真性情”的内涵:自由率性、感情深挚、自然质朴、乐观。因为文章倒数第四节这样说:“我相信《诗经》是属于最普通的乡民的,因而它无论是自由率性的还是含情脉脉的,都是原生态和无法修改的,而且它永远应该是乐观的。它们和史实并无多少关联,它们是每天都在发生的有趣的事情。”《氓》这首诗,作者顺着“恋爱——婚变——决绝”的情节线索叙事。作者通过写女主人公被遗弃的遭遇,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妇女形象,表现了古代妇女追求自主婚姻和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女主人公在恋爱时,他对“氓”的感情真挚热烈,对美好生活充满期待;婚变之后,她不委曲求全,果断决绝。表现了女主人公的自由、真诚、真我的性格特征。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汤问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对曰:“昔者尧见人而知,舜任人然后知,禹以成功举之。夫三君之举贤,皆异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况无法度而任己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贡其能,则万一之不失矣。”王者何以选贤?夫王者得贤材以自辅,然后治也。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故明君在上,慎于择士,务于求贤,设四佐以自辅,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禄,贤者进以显荣,罢者退而劳力,是以主无遗忧,下无邪慝,百官能治,臣下乐职,恩流群生,润泽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节选自《说苑·君道》)材料二: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①,石买为将。耆老、壮长进谏曰:“夫石买,人与为怨,家与为仇,贪而好利,细人也,无长策。王而用之,国必不遂。”王不听,遂遣之。石买发行至浙江上,斩杀无罪,欲专威服军中,动摇将率,独专其权。士众恐惧,人不自聊。兵法曰:“视民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士众鱼烂而买不知,尚犹峻法隆刑。子胥独见可夺之证②,变为奇谋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 越师溃坠,政令不行,背叛乖离。还报其王,王杀买,谢其师,号声闻吴。吴王恐惧,子胥私喜:“越军败矣!胥闻之,狐之将杀,噆唇吸齿。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使人入问之,越师请降,子胥不听。越栖于会稽之山,吴追而围之。句践喟然用种、蠡计,转死为霸。一人之身,吉凶更至;盛衰存亡,在于用臣;治道万端,要在得贤。(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注】①句践:勾践。浙江:这里指钱塘江。②证:征兆,迹象。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变为A奇谋B或北C或南D夜举E火F击鼓G画H陈诈兵。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辅,指辅佐自己,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何厌之有”句式不同。B.遂,指成功,与《张衡传》“遂通五经,贯六艺”的“遂”词义不同。C.聊,指依赖、依靠,与成语“民不聊生”中的“聊”词性、意思相同。D.谢,指认错、谢罪,与《鸿门宴》中“张良入谢”的“谢”词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伊尹认为尧、舜、禹举用贤士的方法不同,尧只要见到一个人就知道他是否贤能,舜让其任职以判断他是否贤能,禹则根据成绩选拔人才。B.圣明的君主谨慎选择贤士,使其爵尊禄厚,黜退不贤之人,使其从事体力劳动。从前虞舜不下殿堂天下就得到治理,这是任用贤臣的功效。C.石买到钱塘江后以杀立威,随意调动处置将领,独揽军中大权。越军将士军心涣散犹如鱼烂,石买根本不知,仍然用严刑峻法来对待他们。D.越国将士退守会稽山,准备拼死反击,又被追来的吴军紧紧包围。句践喟然叹息,采用谋臣文种、范蠡之策,最终改变了身死国灭的命运。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尧舜之明,而股肱不备,则主恩不流,化泽不行。(2)今越句践其已败矣,君王安意,越易兼也。【答案】10.BDG11.A12.D13.(1)(君王)即使像尧舜那样英明,但如果没有得力的大臣辅助,那么君王的恩德不能给予人民,教化的雨露不能施及万物。(2)现在越王句践大概已经战败了,君王您放心,越国容易兼并了。【解析】【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于是他改用奇谋异策,命令吴军一会儿攻北一会儿攻南,在夜里点起火把擂鼓,好像要发起攻击似的,(而白天)则不断变换阵势设置疑兵。“变为奇谋”动宾结构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故在B处断开;“或北或南”“夜举火击鼓”“画陈诈兵”是“奇谋”的内容,应单独成句,在DG处断开。故选BD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文言特殊句式现象的理解能力。A.错误。句式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辅自;有何厌。句意:君王得到贤能的人帮助自己。/有什么满足的呢?B.正确。成功;于是。句意:越国一定不会成功。/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C.正确。句意:人人自危,觉得生命没有保障。/老百姓无法生活下去。D.正确。句意:并向全军将士谢罪。/张良进去道歉。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准备拼死反击”错误。材料二只说“越栖于会稽之山”,从中看不出越军“准备拼死反击”之意。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虽”,即使;“股肱”,得力的大臣;“化泽”,教化的雨露。(2)“其”,大概;“安意”,安心;“兼”,兼并。参考译文:材料一:成汤问伊尹说:“要选拔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您知道有什么方法吗?”伊尹回答说:“从前尧见到一个人就知道他是否贤能,舜等到任用以后才知道他是否贤能,禹凭借成绩选拔人才。这三位君王举用贤士,方法不同却都取得成功,然而仍然有失误的地方,更何况不依法度,单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用人呢,失误必定更大。所以君王要使臣子自愿贡献他们的才能,这样就万无一失了。” 君王为什么要选用贤士?因为君王得到贤能的人帮助自己,之后才能治理天下。(君王)即使像尧舜那样英明,但如果没有得力的大臣辅助,那么君王的恩德不能给予人民,教化的雨露不能施及万物。所以,英明的君王居于上位,都谨慎地选择官员,致力求贤,设立四位大臣来辅佐自己,用才能杰出的人治理百官,使他们的爵位尊荣,使他们的俸禄优厚,贤能的人做官名声得到显扬,不贤能的人黜退从事体力劳动,因此君王没有忧患的事,臣民没有邪恶的人,百官善于治理,臣下乐于尽职,恩德流布人民,雨露滋润草木。从前虞舜(做君王的时候),左有大禹,右有皋陶,他不下殿堂天下就得到治理,这就是任用贤能的功效啊。材料二:越王句践与吴国军队在钱塘江边交战,任命石买为大将。那些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成年人都劝说越王:“石买这个人,哪个人跟他接触就跟哪个人结怨,哪一家跟他交往就跟哪一家有仇,贪婪好利,是一个见识短浅的小人,没有高明的策略。君王如果重用他,越国一定不会成功。”越王没有采纳这些意见,还是派石买率兵出征。石买出发来到钱塘江边,滥杀无辜,一心想用威力慑服全军,随意调动、处置将领,自己独揽军权。将士们心怀恐惧,人人自危,觉得生命没有保障。兵法上说:“对待百姓要像对待婴儿一样关怀备至,那么他们就能够跟你一起赴汤蹈火。”越军将士军心涣散,已经像鱼烂了一样,但石买却一点也不了解,还是用严刑峻法对待他们。(吴国)只有伍子胥看出了可以战胜越军的征兆,于是他改用奇谋异策,命令吴军一会儿攻北一会儿攻南,在夜里点起火把擂鼓,好像要发起攻击似的,(而白天)则不断变换阵势设置疑兵。结果,越军溃散败北,政令不能推行,队伍分崩离析。有人回去向越王汇报,越王杀掉石买,并向全军将士谢罪,将士们的叫喊声一直传到吴国军营中。吴王非常害怕,伍子胥却暗地高兴,(他对吴王说):“越军溃败了!我听说,狐狸将被杀害时,会咬唇吸齿发出叽叽的叫声。现在越王句践大概已经战败了,君王您放心,越国容易兼并了。”于是派人到越军营中询问,越军果然请求投降,伍子胥不接受。越王句践退守到会稽山上,吴军追击并包围了会稽山。句践喟然叹息,采用了文种、范蠡的计谋,终于转死为生,继而称霸。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吉凶会交替着来到;(对于国家来说),它的盛衰存亡,就在于任用大臣;治国之道方方面面,关键在于得到贤臣的辅佐。(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观拔河俗戏李隆基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噪齐山岌嶪①,气作水腾波。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奉和圣制观拔河俗戏应制 张说今岁好拖钩②,横街敞御楼。长绳系日住,贯索挽河流。斗力频催鼓,争都更上筹。春来百种戏,天意在宜秋。[注]①岌嶪:高峻。②拖钩:拔河。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内容分析,唐朝时期拔河是流传于官方与民间场面浩大的比赛游戏。B.第一首诗第五句以形写声,用山高来形容喊声,表现拔河场面震撼人心。C.第二首三四句写角力时长绳拉住太阳、让河水奔流,夸张奇特有表现力。D.两首诗题材相同,思想感情相近,诗意彼此照应,这是唱和诗特点之一。15.这两首唐诗蕴含丰富的体育精神,请简要分析。【答案】14.C15.①磨炼志向:欲练英雄志。②全力争胜:须明胜负多;争都更上筹。③团结拼搏:气作水腾波。【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的能力。C.“让河水奔流”错误,“贯索挽河流”意思是绳索拉住了河流,使河流不再流动。故选C。【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内容的能力。“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意思是:参与拔河的壮士们如果想要锻炼一下自己的雄心壮志,先要明白拔河比赛有胜有负,应当全力以赴,争取胜利。这两句体现了体育“磨炼志向”“全力争胜”的精神。“噪齐山岌嶪,气作水腾波”两句写拔河壮士齐声呐喊,声音可与高山相齐,他们一起努力,发出的壮气能使河水腾起波浪。这两句写出了拔河者齐心协力的效果,体现了体育“团结拼搏”的精神。(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兴华中学的校训中有“自强”“弘毅”四字,前者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后者则出自《论语》的“______,______”。(2)音乐会上,乐声一会儿粗犷浑厚,似急雨敲窗,一会儿又变得细密低微,似恋人低低交谈,小刚不禁想起了白居易“______,______”的诗句。 (3)2024年是农历的龙年,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代诗词中多有出现,比如“______,______”等。【答案】①.士不可以不弘毅②.任重而道远③.大弦嘈嘈如急雨④.小弦切切如私语⑤.熊咆龙吟殷岩泉⑥.栗深林兮惊层巅(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弘毅、嘈、殷、栗、巅、鸿雁、文。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在这里,有对传统文化保持浓厚兴趣的年轻人,有被各种精致物件吸引了目光的孩童,亦不乏悠游漫步的老者。②文化市集主打的是妙趣横生的文创产品、新奇时尚的文化活动。③各式各样的非遗展示、装帧精美的文学经典、可爱灵动的手工艺品、充满巧思的文创周边……④不同于以售卖日用品、食品等为主的传统市集,⑤它的火热,彰显着文化穿越岁月长河、打破年龄界限的魅力。⑥使得文化市集蒸腾着“文化的热气”。)(1)文化市集在一些地方让市集这一传统商业形态“重焕新生”,契合了更多人的消费新需求。(2)文化市集的兴起,架起沟通联系的桥梁,让更多人找到久违的文化亲近感。(3)不同主题市集上,特定的文化符号,人们寻觅着各自的同好、分享着相似的情感。(4)它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轻松愉悦的社群氛围。(5)不只这里有人与人的真实互动,更有人与历史的无形对话。(6)文化市集上的每一个物件,都在提醒置身其中者倾听耳畔历史的回响。17.文中的第一段被打乱了顺序,根据文义,下列排序中正确的一项是()A.②③⑥④①⑤B.④②③⑥①⑤C.③④②①⑤⑥D.②④①⑤③⑥18.文章二段6句话中有3句有语病,请写出序号并修改。【答案】17.B18.(3)在“特定”前加“通过”。(4)改“具有”为“带来”。(5)调换“不只”与“这里”的顺序。【解析】 【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语段的核心话题是“文化市集”,④与②放句首,引出“文化市集”的话题,故排除AD。③承接②的文创产品、文化活动作具体展现,且③与⑥要紧接,③体现“文化热气”之“文化”,故排除C。①⑤介绍“文化市集”的意义和价值,应放在最后。故正确排序为:④②③⑥①⑤。故选B。【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3)句,中途易辙,“特定的文化符号”做主语的话,缺少谓语,后面又有了新的完整的句子,可以在“特定”前加“通过”,使“特定的文化符号”做新句子的状语。(4)句,搭配不当,“文化市集”能“让更多人找到久违的文化亲近感”,但“它”本身不“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轻松愉悦的社群氛围”,改“具有”为“带来”。(5)句,关联词位置不当,把“不只”放在“这里”后面,让“不只……更”串联起复句做“这里”的谓语。(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共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被“遗落”在外地,被炮仗炸成“一行白鹭”,临近开学时被用“中国速度”完成;也会从火海里被“救出”,被亲戚当作新年礼物,被“好心人”(A)……如今,关于假期作业的网络段子甚至成了开学季的“固定篇目”,其中不乏摆拍逗乐、(B)者。近日,某博主发视频称在巴黎得到某个孩子遗留的两本寒假作业,并已很快把作业补完,将带回国物归原主。视频迅速引发全网关注,博主随即大量“涨粉”,也有网友质疑视频的真实性,指责其“影响恶劣”。假期作业往往被视为课业压力的代表符号,而主导相关话题走向的往往是成年人。当假期作业成为一则不甚严肃的公共议题,孩子的声音就被掩盖。诚然,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很多孩子不喜欢一本厚厚的假期作业,但这不代表他们就要用对抗式的思维去敌视作业,而这是段子手们惯用的伎俩。换位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学生时代,大多是在抱怨中努力完成任务,因为即便是孩子也有最基本的价值判断,知道老师和家长布置作业是为自己好,是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时间管理能力,敦促巩固提高。19.根据文义,在文中括号处填成语。 20.原文开头画波浪线句子若换为“被丢弃,被炮仗炸烂,临近开学时被赶工”,与原句相比,表达效果有何不同?21.假如你的某位老师在节假日时常常布置过多的作业,请你结合本文的信息,巧妙地劝说他布置适量的作业,不超过80字。【答案】19.A.一挥而就B.哗众取宠20.原句有调侃之意,修改后的句子没有。“遗落”是借口,其实故意丢掉,被人看穿;“一行白鹭”化用杜甫诗表现出孩子毁掉作业后心旷神怡,他幼稚得可笑;“中国速度”褒词贬用,讽刺了敷衍作业的姿态。21.老师,钢中含碳量小于0.9%时,碳越多钢越韧;钢中含碳量大于0.9%时,碳越多钢越脆。适量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培养好习惯;过多的作业导致学生敷衍、欺骗,培养坏习惯。【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对应前文的“中国速度”,此处指快速完成作业,可填“一挥而就”。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B.此处和“摆拍逗乐”并列使用,指网络段子手的浮夸行径,可填“哗众取宠”。哗众取宠:用浮夸的言行迎合众人,以博取众人的好感或拥护。【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原句充满调侃意味,修改后的句子没有。“遗落”加上引号,有反语的意味,暗示“遗落”是借口,其实是故意丢掉,被人看穿;“一行白鹭”化用杜甫诗“一行白鹭上青天”,诗句表达明朗自由愉悦的情感,用在此处是用比喻形象展现出作业碎纸纷飞的样子,表现出孩子毁掉作业后心旷神怡,并幼稚得可笑;“中国速度”本是褒义词,指中国各方面发展速度快、效率高,用在此处形容写作业的速度,为褒词贬用,讽刺了敷衍作业的姿态。【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拟写劝说词的能力。“巧妙地劝说他布置适量的作业”可使用比喻或类比等修辞手法,再结合材料中相关内容,表明留作业“过犹不及”。注意开头要称呼“老师”。材料第一段表明,学生对寒假作业有敷衍、欺骗的态度。所以作业布置要适量,否则过犹不及。就像钢中含碳量小于0.9%时,碳越多钢越韧;钢中含碳量大于0.9% 时,碳越多钢越脆;这其实和适度运动、适度饮食一样,适量的作业让学生主动思考,巩固所学,培养好习惯;过多的作业导致学生被动应付,敷衍、欺骗,培养坏习惯。综上可选择钢作比喻,或用运动、饮食作类比,得出适量作业的益处和过量作业的危害,就此整合出答案。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2023年“五一”,淄博烧烤火速出圈;2024年元旦,哈尔滨文旅异常火爆。两地政府因势利导、优化服务,整座城市温暖守信、真诚待客,充分展现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强大合力,让大家看到城市“暖实力”的巨大力量。有人认为,在我们国家迅速提升“硬实力”“软实力”的同时,当今更需要这种“暖实力”,因为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借一波怒涛之势,歌一场烟火升空从淄博到哈尔滨,地方文旅事业的爆火正是刚柔并济、阴阳调和的结果,当基础设施建设的硬实力与地方历史文化的软实力相结合,当真诚友善的人情化作“暖实力”流淌于每一个游客心间,我们发现,暖实力正是硬实力与软实力托举升空的人间烟火。借软硬实力的怒涛之势,歌暖实力的烟火升空,我们方能拥抱文旅发展的蓬勃生机,接住网红与流量的“泼天富贵”。提升硬实力,为暖实力奠定坚定基石。“夜间游”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秩序的有力引导;“亲子游”的热度升温,离不开相关设施的大力建设;“千里江陵一日还”的便捷高效,背后是桥路相通的交通规划;“博物馆奇妙夜”的引人入胜,背后是科学技术的创新利用……暖实力中的游人如织、亲子相依、海内存知己,无一离不开硬实力强而稳健的依托。用“新供给”满足“新需求”,以“新生产动能”为“新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惟有借硬实力的怒涛之势,才能在礁石上击打出暖实力的温暖浪花。发展软实力,为暖实力注入温润生机。轻舟绿溪之上,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草原牧场上,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一段时间,多地文旅局局长纷纷扮相出镜,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网红局长”火出圈的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是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接过传统的火炬,我们看到渊澄取映,看到川流不息,也穿越时空与古人饮酒对歌,看到文变染乎世情的百代人间烟火。 拥抱暖实力,为中国梦增添砖瓦砝码。无论是淄博的“烧烤专列”,还是哈尔滨的“冻梨刺身”,亦或是“悠游吉林”的在线听劝,归根结底都是城市政府与人民的真诚相待,是地方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双向奔赴,是“阳光政府”、“温暖政府”的文旅体现。中国梦正是不同人群的温暖重叠映照而生成的璀璨烟火,是一簇簇微光最终汇聚成了一轮火热的太阳。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俯下身、沉下心,越来越多的工作者不畏难、做实事,越来越多的游客尊规律、出创意,文旅事业方可日益繁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亦可计日而待!借一波怒涛之势,歌一场烟火升空。新时代的烟火照亮华夏大地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共同携手,用硬实力、软实力、暖实力,迎接发展愈来愈汹涌的伟大浪潮。【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由两段话组成。第一段列举淄博和哈尔滨这两座城市因为“温暖守信、真诚待客”的“暖实力”而成为旅游火爆城市,火速出圈。第二段承接第一段,引出写作话题,提出三个关键词“硬实力”“软实力”和“暖实力”。而且从材料中的“当今更需要”中,可以看出命题者对“暖实力”的肯定态度,并希望考生能够借此阐述对“暖实力”的思考和感悟。同时,材料的引导语中也着重提到了“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这个写作身份,考生在写作时应该要关注到“青年”“新时代”这些信息。材料提到的这三个关键词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一般来说,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一种是软实力。就一个国家来说,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是一国的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和科技力量、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力量。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等释放出来的无形影响力。“暖实力”近年来提出的新说法。就材料来看,“暖实力”是指城市释放出来的温暖守信、真诚待客,优化服务的精神以及城市居民那种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强大合力。其实所谓暖实力,就是某个人、某件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让人感到温暖、使人感动的力量。它体现的是社会的主旋律,传递的是一股正能量,如越来越多的感人事迹,其实就是推动社会崇德向善的“暖实力”。考生在讨论“暖实力”的时候既不能脱离材料,又不能局限于材料,可以适当引申到青年的“暖实力”、国家的“暖实力”等。 考生写作时可以开篇亮出观点:新时代需要暖实力。接着阐述新时代不仅需要硬实力、软实力,还要“暖实力”的加持。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都需要具备“暖实力”:国家具有“暖实力”,才会让人感受到社会的温暖,让人产生由衷的自豪感,才有利于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有利于引领和谐社会风尚,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国民的凝聚力,有利于加速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同时,只有人人争当提高“暖实力”的参与者,社会才会更加温暖动人;只有人人争当推动“暖实力”的践行者,社会才能更加文明和谐;只有每个人为“暖实力”的提升添砖加瓦、锦上添花,社会才能向上向善。国家和个人,都是形成“暖实力”不可或缺的因素。最后号召广大青年,从“我”做起,做“暖实力”的构建者。立意:1.新时代需要暖实力。2.国家强大有你我,温暖相伴生助力。3.实力彰显温度,人人尽责共温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