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

ID:82315913

大小:55.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4-04-18

上传者:万里一叶飘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_第1页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_第2页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_第3页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_第4页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_第5页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_第6页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_第7页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_第8页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_第9页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_第10页
资源描述: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关于乡村振兴的论述一论: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二论:我们要怎样建设乡村?三论:建设乡村的钱从哪里来?四论:靠什么人来建设乡村?五论:建设乡村的机制如何创新?六论:建设乡村要注意些什么?七论:建设乡村的强大合力如何形成?八论:如何正确认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关系?九论:四川乡村振兴怎么搞?一、我们要建什么样的乡村?这是激荡在广袤乡土大地上最为动人的梦想,这是回旋在亿万农民心中最为深切的期盼。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擘画了中国乡村发展的美好未来,将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元旦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制定了乡村振兴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提出,“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1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又一次将“要建设什么样的乡村?”这一历史性课题摆在我们面前。回望历史,我们既有先贤“大同社会”的哲学构思,又有文人“桃花源”的诗意畅想,也不乏封建士绅、近现代知识分子的乡村建设实践,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和历史条件的制约,这些探求只能停留在乌托邦式的空想和局部的简单实践中;放眼国际,欧美的大农场、日韩的民俗村、拉美的种植园,乡村建设各有亮点,但由于国情农情不同,我们想学学不了,想搬搬不来。纵览古今,揆诸国际,新时代中国的乡村振兴,没有完整的模式可鉴,没有现成的路径可走。梦想无疆,凿路而行。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必须要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中国共产党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在对世情国情农情深刻审视的基础上,为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又更加具体地谋划了“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共同富裕之路、质量兴农之路、乡村绿色发展之路、乡村文化兴盛之路、乡村善治之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七条道路。这七条道路不仅指向中国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辉煌前景,也必将为全球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乡村振兴要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根基,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2农业是乡村的本业,是国家最基础、最刚需的产业。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还是这样。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无论乡村怎样演变,无论城镇化水平怎样提升,农业始终是亿万斯民一饮一啄的食物之源,始终是全社会生态供给的主要来源,始终是数亿人繁衍生息的谋生之业,也始终是民族文化传承创新的基因宝库。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要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怎样才算有奔头?农业现代化水平要全面提升。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不断健全,适度规模经营广泛推行,经营农业的成本大大降低;农业产业链条要不断延长。产供销实现一体化,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增值空间大大提升;农业的功能和价值要得到拓展和掘深。望得见星空,闻得见草香,听得见鸟鸣。越来越多的人在农业劳作中感受创造的价值,在农耕文化传承中获得情感熏陶,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中找到心灵归属。乡村振兴要以农民的全面发展为宗旨,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长期以来,“农民”二字不仅仅是一种职业称谓,还是一种身份象征,农民作为社会最庞大的群体,但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的机会却较少。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要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怎样才令人羡慕?农民的收入要高,不仅工作选择多,且体面有尊严,不仅经济来源渠道广,且增长幅度大;农民的生活要好,能享受和城市一样的生活设施和社会福利,忙时乡间劳作,闲时进城逛逛,生活丰富多彩;农民的机会要多,既能扎根乡村,也能融入城市,全面发展的束缚被打破,向上流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农民的心情要美,一年四季不再候鸟般往返城乡,一家老小都能团圆喜乐,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在田园牧歌中实现“诗意地栖居”。收入高是基础,生活好成标配,诗意栖居作追求,乡村全面振兴后,做农民将是一件幸福的事。

3乡村振兴要以农村的繁荣兴旺为目标,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村是农民聚居的家园,是都市人“记得住乡愁”的心灵归处。从江南的小桥流水到东北的雪路柴扉,从陕北的窑洞暖炕到川滇的竹楼木屋,都凝结着我们对乡村的美好记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与此同时,部分地区出现了“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等现象。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要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美丽家园什么样?生态环境要优,看得见蓝天,摸得着绿水,山水林田湖草保存良好;村容村貌要好,街道整洁,基础设施完备,农民生活起居现代化程度高;乡村社会要和,自治有传统,法治有保障,德治有作为,乡村走向善治;乡村风尚要美,邻里和睦,民风淳朴,文化欣欣向荣。总之,乡村全面振兴,既要有传统农耕文化的风绪余韵,也要有新时代与时俱进的崭新面貌。我们就是要建设这样的乡村,我们一定能建成这样的乡村。面对时代提出的乡村建设之问,我们给出了有力的回答。蓝图既绘,美好可期。让我们豪情满怀迈入乡村振兴新时代,以昂扬的斗志、扎实的实践,不断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农民日报》(2018年01月08日01版)二、我们要怎样建设乡村?大道行思,取则行远。乡村振兴的蓝图已经绘就,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就是要回答,怎样去建设乡村?怎样去振兴乡村?

4对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给我们指明了七条路径: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走共同富裕之路、走质量兴农之路、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走乡村善治之路、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这“七条道路”,不仅引领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也为乡村振兴赋予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深厚内涵。我国是一个拥有13.8亿人口的大国,2016年,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35%,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迁往城镇。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即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70%,届时仍将有近5亿人常住在农村。面对这么庞大的农村人口、这么广袤的乡土大地,中国的乡村振兴一定要有自己独特的道路,也一定能创造适应我国国情、农情的乡村振兴奇迹。乡村振兴必须重塑城乡关系、推进城乡融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5发展不是同步,而是“优先”;城乡关系不是微调,而是“重塑”。词语的微妙差别,体现的是政策的重大变化,她是“重中之重”的落实,她是“念兹在兹”的落细,她还是“重锤响鼓”的升华。“三农”,在新时代前所未有地站到了决策的核心平台。该怎样把“重塑”和“融合”悟透、做实呢?应该看到,改革开放近40年,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积累了雄厚的能量,为全面开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反哺“三农”构建了坚实的物质支撑;连续14个“中央一号文件”的推出,为凝聚全社会力量重农强农和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制度、政策和文化基础。推进城乡融合,必须切实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人、财、物”等方面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的同时,努力加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努力形成财政投入“三农”的激励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磁吸”和“药引”效应,吸引和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农村。要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提供保障。要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着力破解制约城乡发展的体制障碍。乡村振兴必须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导向,坚持农业高质量发展。经过这么多年农业农村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在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上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与此同时,出现“多了多了,少了少了”所谓“成长中的烦恼”。面临这样的形势,农业必须实现工作导向的重大转变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要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准,全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要建立大食物观,统筹衡量“获取什么”;要珍惜资源、对接需求,明确“产出什么”;要把环境保护作为硬任务,注意“留下什么”;要构建田园生态系统,思考“贡献什么”。乡村振兴必须着眼于文化兴盛、治理有效,坚持农村和谐发展。

6“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乡村振兴是全方位的振兴,文化振兴是其中应有之义和当然内容,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构建新时代乡村新文化。要创新乡贤文化,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土文明。要引入现代科学文明,在乡村形成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新风尚。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价值观的力量,为人生赋值、为乡村定规。乡村振兴自然少不了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必然要走“善治”之途。要在乡村推进法治、德治、自治“三治合一”,最终实现民主与法治相统一、公平与效率相统一、活力与秩序相统一,建立完善高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成为和谐善治的农村。乡村振兴必须以共同富裕、全面小康为目标,坚持农民共享发展。“勤为政者,贵在养民;善治国者,必先富民。”而对于农民占有人口比例大头的中国来说,“富民”的重头和大头自然是“富农民”。可以说,如果农民没有小康,我们的小康就是拖着“短腿”的小康、低水平的小康、被平均数掩盖的小康;如果农民没有富裕,我们的富裕必然也是脆弱的富裕、不平衡的富裕、不可持续的富裕。实现共同富裕,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重点关注广大小农户的权益,尤其是传统农区的小农户,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农业时,要防止工商资本对普通小农户的挤压和对农村资源的掠夺。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要以产业为基础,以共享为核心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农民的共同富裕。要把脱贫攻坚当作一场战役,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决胜方略,以凝聚各方合力为决胜之要,以落实责任为决胜之基,用非常举措打赢这场攻坚战,从而让贫困人群尽快搭上小康和富裕的快车,与全国人民一起共享国家发展的成果,共图乡村振兴的伟业。

7怎样建设乡村?怎样振兴乡村?路径已经规划,目标正在前方。肩负着历史的重托,承载着民族的希冀,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正迈出雄健的步伐。《农民日报》(2018年01月09日01版)三、建设乡村的钱从哪里来?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考卷上,“钱从哪里来”是必答题,也是一道有难度的题。这一最现实的问题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乡村振兴这一最美好的蓝图就无法绘就或大打折扣。钱从哪里来?一道题里隐含着双重设问:如此高标准地建设如此广袤的乡村,我们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吗?又该如何引导像水流一样趋向投资洼地的资本流向农业农村?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多机遇和契机。一个很重要的经济基础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综合国力跨越发展积累了巨大能量,一个很关键的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一个很有利的客观条件是连续多年的重中之重战略形成了重农强农的时代氛围,一个很根本的内在力量是“三农”持续向好巩固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动能。这些主客观条件共同决定了我们有能力解决好乡村振兴中钱的问题。财政保障是基础。

8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府是主导,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就是看财政是否优先保障乡村振兴战略落在实处。“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公共财政必须更大程度向“三农”倾斜,确保财政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从最薄弱环节、最突出问题入手,从农民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地方切入,从贫困程度最深、最落后的地区突破,改善乡村水电路气房讯,补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欠账,加大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投入,弥合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让取之于农村的土地出让金更多投向农业农村,支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解决支农项目“撒芝麻盐”“九龙治水”等问题,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让用之于农业农村的财政资金发挥更大作用。四两拨千斤,财政投入还应该成为“指挥棒”“撬动杆”“吸铁石”“药引子”,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流向乡村。农村发展是根本。在农户个体经济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乡村振兴的资本积累,不仅符合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法,而且也是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所决定的。现代科技农业崛起,绿色循环农业勃兴,一二三产业融合,农业农村经济正处于发展钻石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方式一变,生态可以生钱。乡村的山水林田湖草、农耕文化和康养资源,在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中必将成为农村建设的“聚宝盆”。更重要的是,这“聚宝盆”取之于农业用之于农村,用得好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改革创新是关键。

9当前,我国形成了以“完善三权分置”为重点的土地改革和以“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改革”为重点的产权改革制度设计,农村基层探索出以“三变改革”为代表的大量生动的创新案例。改革实践证明,农村沉睡的土地、农民闲置的农房、村集体经济组织躺在账簿上的经营性资产,一经改革唤醒,变资源为资本,就能为农村建设注入巨量资金血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进一步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推动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投改革之石激起资源千层浪,让资本源头活水潮涌乡野。金融倾斜是重点。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是巨大的,也是多样化的。而农村金融服务一直是世界性难题,风险大导致贷款难,成本高导致服务难,两难之下,金融的活水不往农村走。怎样让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服务农村实体经济的本源?只有深化改革,健全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条路。财政上,全国农业信贷担保体系要发挥作用,国家融资担保基金应加快设立,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在调动商业金融机构力量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应充分体现,农业银行、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要加大支持力度,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要真正成为农民身边的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则应在乡村振兴中长期信贷方面发挥应有作用。工商资本参与是重要力量。

10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激荡着亿万农民,更召唤着大量城市工商业者投身广阔天地。工商资本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他们中的相当大部分从农村走出来,天然地熟悉农业、亲近农民,同时,乡村振兴战略也为他们返乡干事创业带来了机会。对于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我们应该大力鼓励引导,在设置好保护农民权益的防火墙的前提下,搭建好桥梁和舞台,稳定政策预期,优化投资环境,遵循市场规律,让更多的工商资本在乡村振兴中大有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协力推进,夯实资金支撑,确保乡村振兴的巧妇不仅有米下锅,还能做出风味独特的菜肴,从而奉献出一桌中国特色高质量的乡村振兴大餐。《农民日报》(2018年01月10日01版)四、靠什么人来建设乡村?党的十九大勾勒出乡村振兴美好蓝图,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奏响新时代乡村振兴激扬序曲。推进乡村振兴,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能不能落在实处?小农户的积极性怎样充分调动起来?乡村振兴的人才都是谁,如何用?这些都是迫在眉睫要回答的问题。凡事必先有人气,才有生机。回望历史,中国乡村的每一次激荡,必是人气的大集聚。家庭承包如此,乡镇企业也这样。同样,一些乡村的落后和衰败、与城市差距的扩大,也多缘于城市对农村人才等的“虹吸”。正如,一片再密的树林,只伐不植,终有耗尽的一刻;一方再大的池塘,只排不蓄,迟早有干涸的一天。如今,空心化、空巢化、老龄化村庄绝非个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来得正是时候。振兴乡村要靠领头带队的“五级书记”。

11党管农村是乡村振兴的一条基本原则。党在农村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不能动摇,党管农村的原则不能放松、力度不能削弱,党领导“三农”工作的干部队伍要配优配强。党委、政府一把手是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要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来抓“三农”工作。“五级书记”抓振兴,人人都是领头人,既要真抓善抓,还要带着队伍干、督促一起干。基层党组织是奋斗在乡村振兴一线的“突击队”,要有能打硬仗、善打胜仗的本领,个个争当精兵,争立战功。提衣提领子,牵牛牵鼻子。当务之急是要大力培养群众身边的带头人,本土人才不够用,“外援”就要上场,要向贫困村、涣散村、薄弱村选派愿干会干农村工作的第一书记、大学生村官、挂职干部,确保最终“得胜”。振兴乡村要靠生长于斯的亿万乡亲。农村建设归根结底要以农民为主体。农民群众建设家园的热情被激发、激情被点燃之后,所能释放出的磅礴伟力足以改天换地。农民群众生长于亟待振兴的乡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最清楚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乡村,最憧憬尽快建成那样的乡村。振兴乡村过程中,不仅不能忽视乡亲们,而且要更多依靠他们。发展现代农业,要时刻想着让小农户与之有机衔接。构建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要尽可能让广大农民群众参与进来。搞一二三产融合,特别是农旅融合的新业态,要以老乡为主,鼓励老板带老乡,让乡亲们自发地修葺闲置的房子,种上果蔬和鲜花,办起农家乐,接待城里人,让千家万户追求幸福的内生动力变成乡村振兴的巨大合力。振兴乡村要靠“一懂两爱”的“‘三农’人”。

12懂农业才能有担当,爱农村才能守初心,爱农民才能付真情,“一懂两爱”描画了新时代“三农”干部应有的模样。要加强“三农”工作队伍的培养、配备、管理、使用,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让“三农”工作者在农村广阔天地里淬火磨炼、快速成长。在乡村振兴成为党的重大战略背景下,无论是一产、二产和三产,还是金融、旅游、互联网……各产业各行业都应当培养“一懂两爱”的农村工作队,这是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开拓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招募英雄不问出处,投身乡村不拘形式。体制机制上,我们要鼓励各种人才到乡村挂职、兼职、离岗创业,让能把农村发展起来的人才“评得上教授”“涨得了工资”,也要疏通农村工作队伍向上的通道。振兴乡村要靠创业创新的“新农人”。迅速壮大的新型经营主体队伍和新农民群体,是农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促进力量。应该大力发挥他们在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方面的骨干作用,充分发挥他们在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等方面的引领作用。还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建起一片家庭工厂、手工作坊、乡村车间,让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让就业机会更多,让就业链条更长。振兴中的乡村,是创业的大蓝海,是能人的用武地,是返乡下乡农民工、大学生、退伍军人实现梦想的大舞台。现在所谓城里人,往上数三代,多是农村人。要打好乡情乡愁牌,吸引他们返乡就业创业,让他们促进城乡要素融合,激活和聚集农村沉睡和分散的资源,让农村成为创业创新的热区和高地。

13时代呼唤英雄,振兴亟待人才。乡村舞台已搭建,上场锣鼓渐铿锵,我们期待各地加快构建促进八方人才到乡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吸引各位在振兴乡村的舞台上“知之好之乐之”的主角登场亮相,绽放人生精彩,唱响振兴华章!《农民日报》(2018年01月11日01版)五、建设乡村的机制如何创新?振兴乡村离不开人力物力财力的有效支持,更离不开行之有效的机制支撑、健全的制度保障。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这点出了未来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和要害所在。振兴乡村,机制怎么创新,制度怎么完善?我国多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和规律证明,什么时候制度建设搞得好,就能激发潜力,迸发活力;反之,则会束缚潜能,阻碍发展。振兴乡村,物质是基础,人才是关键,但是如果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就难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农业农村发展的能力和潜力就无法最大程度地有效发挥出来。

14近年来,我们通过不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的力度,释放诸多的政策红利,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农村的快速发展。但总体来看,当前“三农”整体发展水平依然不高,更重要的是,在问题背后隐藏着很多深层次的制度矛盾和机制欠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背景下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新的起点上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伟大梦想,已经不是简单的“多予”和“少取”可以解决问题了。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制度,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操控好“放活”这只动力阀,用好“改革”这个最大利器和法宝,通过有效的制度供给和体制机制创新畅通瘀堵、破除壁垒、理顺关系、打通经络,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动力支撑和制度保障。着眼激活市场,用市场的力量挖掘农业的发展潜力。振兴乡村,产业兴旺是关键,市场活,产业才能兴。激活市场,就是要改变不合理的农业供给结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市场力量引领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发展。要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探索建立起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形成机制,在坚持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还要完善相关政策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要完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政策指向性和精准性,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的支持力度,推进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改革。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的有形之手,但是也要改变过去大包大揽的做法,遇事多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多借助市场的无形之手,多从完善市场机制上着手,真正让市场成为导航灯、指挥棒。着眼激活要素,唤醒农村沉睡资源潜在价值。

15乡村要兴,资源必须活。激活要素,就是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优化现有的资源要素配置,让闲置的资源用起来、沉睡的资源醒过来、外面的资源迎进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必备的资金、土地等物质条件。要把土地资源盘活好,研究制定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实施办法,完善土地“三权分置”制度,完善农民宅基地和闲置农房利用政策,探索建立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改革农村土地增值收入分配机制;要把产权机制建好,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坚守法律政策底线、坚持农民集体所有制不动摇、坚持农民权利不受损的前提下,重点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确权到户和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要把资金要素利用好,一方面要改革财政资金支农的投入机制,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文章,另一方要创新金融机制,通过有效的奖励政策、差别化监管和考核办法,提高相关机构投放“三农”贷款的积极性。着眼激活主体,充分调动农民干事创业的热情。

16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这句话也是对中国农民的最好写照。这个支点其实就是构建一个激发“三农”发展活力的有效机制。要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深化农业农村领域的“放管服”改革;要清理规范涉农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继续压缩农业农村领域审批发证;要加强农村市场的规范整顿,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根据农业农村特点和实际,完善建立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和服务机制;要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建立健全培训机制;要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要像当年支持乡镇企业发展一样建立起支持回乡返乡下乡创新创业有效制度。总之,要尽可能破除一切束缚农民手脚的不合理限制和规范,切实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放手激发他们在新时代的创业、创新、创造潜力。近40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证明,中国农业本身并不缺乏效率,中国农村从来不欠缺潜力,中国农民从来不缺少智慧,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去发挥、去成长。在向乡村振兴伟大梦想迈进时,我们要牢牢抓住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这一关键,始终坚持向改革要红利,以改革挖潜力,靠改革增活力,从肌体内生迸发出实现乡村振兴的制度伟力。《农民日报》(2018年01月12日 01版)六、建设乡村要注意些什么?如一艘巨轮,乡村振兴战略把我们载向了中国乡村建设的新航道上。前景光明,梦想远大,新航道上,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可为的方式如何,又该注意些什么。这些问题不思考清楚,不领会透彻,终究会影响我们抵达乡村全面振兴的美好彼岸。新时代乡村振兴,既要登高望远,又要脚踏实地;既要整体设计,又要分类推进;既要有“颜值”,又要有“内涵”。要做到胸中有蓝图,脚下有路径,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标志、美丽中国的生动底色。乡村振兴要“五子登科”,不要单兵突进。

17纵览乡村振兴战略20字总要求,产业兴旺是根本,生态宜居是基础,乡风文明是关键,治理有效是保障,生活富裕是目标。新时代乡村振兴,要坚持五位一体,“五子登科”,不要单兵突进。我们在开展乡村建设时,既不能只顾盖新房、修大路,忘记发展产业增收致富这个根本,也不能只抓经济,忽视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事业的发展;我们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时,既不能只注重村头村路的整洁漂亮,忽视农民生活区、小道小巷的改善,也不能只抓样板村、城边村、路边村,忽视欠发展的村子、山里的村子、位置偏僻的村子;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个多学科全面而系统的考试,门门都得优秀,来不得半点偏科。我们不能只拣好干的干,拣容易干出成绩的干,只有统筹兼顾,协同推进,步调一致,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全方位的发展。乡村振兴要蹄疾步稳,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历史任务,不仅管未来三年、五年、十年,更要管未来三十多年。新时代乡村振兴,要循序渐进,稳扎稳打。我们在开展乡村建设时,一定要立足国情农情,不做超越发展阶段的事,不要贪多求快,搞大拆大建,一阵风;我们在致力改善群众生活时,一定要考虑主客观条件,有多少米做多少饭,不开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不能不切实际地吊群众胃口;我们在为乡村搞产业和招商引资时,不能一味拼速度,盲目上项目,来者不拒,防止城市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我们在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时,一定要把虚拟经济建立在实体经济基础之上,谨防脱实向虚,冲击农村实体产业。新时代乡村振兴,既要积极作为,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久久为功。只有汇小溪成大海,积小胜成大胜,才能实现乡村振兴高质量的发展。乡村振兴要量体裁衣,不搞“一刀切”。

18“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我国幅员辽阔,生态多样,不同地区乡村面貌差异较大。新时代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我们在强调规划先行、统一部署时,也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区域性,不搞“千篇一律”的标准化作业;我们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乡村建设经验时,不能贪图省力,照搬照抄已有现有模式,致使乡村景观单一化、城镇化、西洋化。我国农情村情复杂,不同的种子要找到各自适合的土壤。经济条件好的农村要突出现代化气息,自然生态好的农村要守护好青山绿水,历史文化丰富的农村要注重对历史遗产的挖掘和保护,生存环境恶劣的农村则要实施生态移民搬迁。新时代乡村振兴,要注重区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才能让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浮现于广袤的乡野大地,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多样性发展。乡村振兴要呵护小农,不要垒大户、傍“大款”。

19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我国现代农业实践当中,涌现出了一批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他们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积极扶持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然而无论时代怎样变化,普通农民,特别是生活在传统农区的小农,依然是农民群体的大多数,是共享发展、共同富裕不可缺席的主要对象。新时代乡村振兴,不要垒大户、造盆景,谨防国家公共投入都流向大户,防止农村产生贫富悬殊和新的相对贫困。除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工商资本在乡村振兴中也是一支重要力量,我们在积极引进工商资本时,不能出现“要老板,不要老乡”的傍“大款”行为,要注意防止工商资本对普通小农利益的挤压和对农村资源的掠夺。否则,乡村振兴就会失去民意基础,必然要大打折扣。只有坚持小农的主体地位,重视小农、呵护小农、发展小农,才能实现乡村振兴共享式发展。全方位发展、高质量发展、多样性发展、共享式发展,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指明了正确航向,有力地规避了乡村建设新航道上可能出现的礁石和风浪。让我们将这些理念牢记于心,落实于行,共同推动乡村振兴这艘巨轮一路乘风破浪,行稳致远。《农民日报》(2018年01月13日 01版)七、建设乡村的强大合力如何形成?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是一项前景光明的崇高事业,也是一项需要顽强拼搏的奋斗大业,更是一项需要凝聚各方能量形成强大合力、同心同向发力的世纪伟业。如何才能形成共创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需要全党全国全社会对乡村振兴战略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充分发动起来;需要各行各业各地各部门心系乡村,情倾乡村,从各个不同角度鼎力支持乡村。观念上重视,树立“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强烈意识。

20乡村振兴战略绝非单从乡村发展的角度考虑,而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制定的国家战略。新时代乡村振兴,绝不仅仅是农民、“三农”工作者的分内事,更是举国同胞、社会各界必须高度重视的国家大事。观念上重视,是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的前提条件。不仅农业部门要重视,其他政府部门也要重视;不仅政府要重视,其他社会组织也要重视;不仅农民要重视,市民也要重视。观念上重视,不是一句空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这重视,那重视,不抓落实就不是真重视。如何衡量是否重视,从政府部门来说,要看主要领导是否在抓,政策创新上是否在想办法、求突破,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等方面是否做出制度性安排。从社会各界来说,要看是否形成了“乡村振兴人人有责”的强烈意识,是否拨动了人们心中心系乡村情倾乡村的那根弦。行动上参与,形成“360行行行出力”的社会风尚。工农、城乡发展不平衡形成的势能有多大,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动能就应当有多大。助力乡村振兴,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男女老幼,360行都可以从自身角度为之贡献一份力量。如何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要制定有效激励机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支持企业家、专家学者、医生教师、技能人才等,通过下乡担任志愿者、投资兴业、行医办学、捐资捐物等方式回馈乡村;要发挥党政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的积极作用,吸引各行各业人士投身乡村振兴运动;要研究制定管理办法,鼓励或支持各方人士回乡下乡任职、创业,投身乡村振兴运动;要确保对乡村振兴敢于建言、勇于投身、乐于奉献的各行各业人士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不吃亏,形成以参与乡村振兴实践为荣的社会风尚。

21理论上指导,夯实乡村振兴实践的智力支撑。新时代乡村振兴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探索之旅,是一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如何领会好、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切实加强理论指导,以扫除思想误区,少走弯路。如何加强?要提高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储备。各地要建立乡村振兴专家决策咨询制度,组织专门人员加强乡村振兴理论研究,不断提升乡村振兴的理论水平;要充分发挥专家智库作为“智力池”和“思想工厂”的作用。积极鼓励专家智库在“三农”理论与政策、城乡融合与减贫、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乡村治理等方面建言献策,为各地各部门提供决策建议和智力支持;要不断促进乡村振兴理论成果的落地转化,与此同时,不断推动乡村振兴创新性示范实践,并以实践创新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理论创新。舆论上引导,营造助推乡村振兴的良好环境。

22乡村振兴的舆论引导,本身即属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凝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需要营造助推乡村振兴的良好环境。舆论引导得好,对乡村振兴具有动员、激励和推动的重大作用。新闻媒体要阐释好乡村振兴战略和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好各地区各部门推进乡村振兴的丰富实践;要注重研究问题、发现问题和促进政策制度完善,不仅要将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的好经验、好做法宣传好传播好,还要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倾向性、苗头性、普遍性问题及时反映,对其中发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侵害农民权益的现象和行为及时曝光;还要及时介绍国际上乡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要努力讲好乡村振兴中国故事,为世界解决乡村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面对新时代向我们发出的乡村建设系列之问,我们惟有不忘使命、积极作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凝聚起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强大合力,共同进行伟大奋斗,我们才能完成这一造福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事业,才能创造令世界为之惊叹的大国乡村振兴奇迹!来源:农民日报2018-01-15八、如何正确认识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关系?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互相支撑。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者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协调推进,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一方面,精准脱贫攻坚是我国当前减贫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形式,它与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文化兴盛和乡村善治一起,共同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另一方面,只有包括贫困乡村在内的全国农村共同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才能够圆满完成。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精准脱贫攻坚中。

23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精准脱贫攻坚的最直接的目标和任务。在贫困地区,现阶段尤其要集中精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合理的做法是,各贫困乡村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根据脱贫攻坚的任务,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之中,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奠定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物质基础。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原则,安排贫困乡村的脱贫攻坚计划。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脱贫等,既要考虑各地实现短期脱贫目标的需要,也要考虑产业发展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条件,移民生计的长期安排,扶贫措施的环境友好性和建设乡风文明社区文化的需要,提高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成果。与尚未脱贫的贫困乡村相比,已脱贫尤其是最近几年刚脱贫的乡村,应该成为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重点,以促进巩固脱贫成果。多数刚脱贫的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都不够牢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较大缺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比较弱。特别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补牢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治理能力,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九、四川乡村振兴怎么搞?今年省委一号文件着眼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组织领导等作出全面部署。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文件精神基础上,结合四川省情农情提出了系列创新和突破。

24(一)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写进党章,这是着眼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决策部署,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必须用乡村振兴战略统揽“三农”工作,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文件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四川是有较好基础,必须立足现实条件,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三农”思想为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二)突出两个“首要”乡村振兴,摆脱贫困是前提。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坚决打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首场硬仗,要求全力实现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达标脱贫,聚力解决以深度贫困地区为重点的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继续巩固深化脱贫成果,以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重点推进“四好村”创建,充分调动贫困群众脱贫奔康的积极性主动性。文件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工作。在规划理念上,必须规划先行、规划引领,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并且把编制规划纳入工作考核内容,严格实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审批制度,强化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执行监管。

25(三)明确三个阶段目标  省委一号文件提出了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初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全面提升,全面建成农业强省,全面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居民实现共同富裕,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四)坚持四个优先省委一号文件明确,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四个优先: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并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举措。(五)推进五大建设

26省委一号文件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对乡村振兴五大方面建设提出政策举措——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进乡村经济建设。以建设生态宜居的可持续发展幸福美丽新村为重点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为重点推进乡村文化建设。以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机制为重点推进乡村政治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加快社会事业和民生城乡共享发展为重点推进乡村社会建设。(六)推进六大改革任务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法宝。省委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六大改革任务: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人才流向乡村的机制、全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制度、健全集体经济组织制度、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文件提出,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完善农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户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并特别强调,不得违规违法买卖宅基地,严禁下乡利用农村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馆。(七)加强领导七大举措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保证。省委一号文件对此提出了七大举措,包括健全领导体制机制、建立乡村振兴战略责任制、建立报告制度、建立通报制度、完善机构设置、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以及建立考核制度。文件明确建立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机制,建立和落实党政一把手第一责任人制度,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强调县委书记要当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