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633346
大小:27.02 KB
页数:5页
时间:2024-09-04
《山西省大同市汇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大同市云冈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韩非在《韩非子五蠹》中认为“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商贾之民多矣。”这表明战国时期()A.商人地位普遍较低B.抑商已成社会共识C.农业发展受到重视D.法家成为主流思想2.秦朝全面废除使用典型的青铜器文字大篆,以秦国文字为基础,参照六国文字,以小篆作为官方文字,但在实际操作上,则大量使用简化的、书写更为便利和效率的隶书作为标准的公文文字。这反映出()A.汉字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B.秦统一后施行文化专制政策C.官吏是文字改革的主导力量D.小篆以山东六国文字为基础3.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铁制农具的普及提高了生产效率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D.北民南迁带去劳动力和生产技术4.宋朝时,大批平民家庭士人进入政坛,不少官居高位,给政治增添了活力。人们的婚姻择偶,也不再关心祖先声望。社会上出现“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A.婚姻择偶自由B.等级差别的消失C.门第观念淡化D.科举制快速发展5.宋朝以前,文人雅士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自诩。而到了宋朝,“风雅处处是平常”,生活俗事、民间俗语,都可能有其雅致趣味,都可以入画人诗。这反映了宋朝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B.世俗文化发展的现实C.文人孤芳自赏的情态D.封建等级秩序的动摇6.宋朝理学家都积极从政立业,史载他们为治的政绩,是体恤民情,明尊卑长幼之类的风化等。不能做官时,理学家大多不再执着于仕途以达个人功名利禄,而是“退而聚学化民”。这体现出理学的价值取向是()A.致力于革新教育体制B.努力推动政治清明C.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D.积极倡导功利主义7.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材料中“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所指的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8. 在宋代,词人的创作不是专为抒发主体情志,而是去表现其精神产品的消费者的愿望和情绪;市民们在瓦舍中尽情地观赏百戏和娱乐,但这种文化消费是要付费的。这些现象说明了宋代A.享乐主义观念成为潮流B.士人阶层审美情趣的提高C.人文主义精神开始兴起D.文艺商品化、世俗化趋势9.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等军事工业②筹建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③开办京师同文馆等新式学堂④成立中国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10.历史研究表明,中国抗日战争“十四年抗战比八年抗战”的说法更加科学。2017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这表明A.历史评价具有主观性B.历史评价随现实需变而不断变化C.历史史实的不确定性D.史学研究成果推动历史认识转变11.据统计,商代卜辞中祭祀祖先神的内容有一万五千多条,远远超过了祭祀自然神的数量。而这些祖先神往往是被神化了的商代先王先公。这说明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以巩固统治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初露端倪C.国家大事主要通过占卜来决定D.先王先公权力地位的至高无上12.汉初,政府下令“弛山泽之禁”,即“纵民得铸钱、冶铁、煮盐”;但是武帝时期“笼天下盐铁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官产一一官运一一官销的专卖制体系”。这一变化反映出汉武帝A.加强了中央集权B.基本沿袭了秦制C.取消了休养生息D.推行了重农抑商13.唐初进士科考试只试策,并不试文。高宗时,杂文成为进士考试的法定项目。开元以来,进士考试内容以帖经、杂文、策为主,但更加重视文词。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A.改变了文坛骈丽浮艳之风B.端正了科举考试考场考风C.加强了中央选拔官吏权力D.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学素养14.唐代开元年间提出在地方州县任职后,方可担任中央台省官的选官原则:宋代中央的中高级官员和地方长官、大都具有长期的地方工作经验,官员依资序自州县幕职官至知县、通判、知州逐级升级。这反映了唐宋时期A.官员升迁需要政府考核B.官僚体制逐步完善C.政府加强对地方的监察D.行政效率逐步提高15. 宋代理学在社会普及以后,一些民间俗语也广泛流传开来。如“七不出门,八不归家”,即回家要学会八件事一一孝、悌、忠、信、札、义、廉、耻,而忘记这八种做人的根本被叫“忘八端”。这些俗语的流行反映出A.理学思想的僵化B.宋代文化平民化C.儒学思想生活化D.理学重社会责任16.1684年,清朝在台湾设府;1689年,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1762年,清朝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1793年,以法律形式明确和落实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这些措施说明清朝A.固守疆土抵御外敌B.进一步开拓并巩固疆域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D.大力推动了中外的交往17.中国古代,农民重视用粪肥田,在汉唐时期,北方的肥料技术已趋于完备:唐宋之后,南方的肥料技术却有后来居上之势;明清时期,南方的肥料技术达到了传统时代的顶峰,并开始辐射到北方地区。这一变化客观上反映了A.南北方经济差距比较大B.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C.南方农业条件好于北方D.北方长期战乱的影响18.山东有齐鲁大地之称,江浙则被称为吴越之地。这些名称的历史渊源应追溯至A.内外服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19.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正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推动这一历史转折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争霸的加剧B.土地私有制的出现C.铁犁牛耕的使用D.各国变法运动兴起20.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汉初,最高统治者采取“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作为官方学说;到汉武帝时期,儒学开始确立正统地位。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治国理念的变化本质上()A.取决于君主的个人意志B.服务于国家的统治需要C.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D.体现了多元的文化政策21.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A.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B.促进农产品商品化C.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耕作时间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22.从元代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加强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采取“犬牙交错”的原则,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这一做法A.暂时平息了反元斗争B.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C.最终导致了元灭亡D.极大地削弱了州县的职能23.区分历史叙述中的史实和解释是历史学科的素养要求之一。下列文字中,属于历史解释的是()战国时期,①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②他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③他追求天人合一。④这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老子的思想还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A.①B.②C.③D.④24.汉武帝设立一官职,其职责是以六条问事。六条之中,有一条针对地方强宗豪右,其余五条针对郡守二千石,监察他们是否存在着不奉诏书、不恤疑狱、选署不平等行为。该官职设立的目的是()A.提升尚书令的作用B.削弱诸侯王的势力C.要制约知州的权力D.巩固大一统的国家25.东汉卫宏说:“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班固撰《汉书》,极尽颂汉之能事,不仅从体例的编排,而且从史料的取舍、著史思想的确立方面,都把西汉政权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反映出()A.儒家思想影响史书编撰B.史学研究需多方史料加以印证C.史书编撰缺乏客观标准D.史学逐渐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二、材料题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即通过分封,使诸侯在地理形势上从四面八方拱卫周室,并且通过分封同姓子弟为诸侯,使周人亲戚成为辅弼王室的基本政治力量。这一政体的实行,促进了各诸侯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加速了各族融合的进程。——摘编自黄中业《西周分封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材料二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摘编自《峄山秦始皇纪功石刻》(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封制的作用。(2)两则材料对“西周分封制”有何不同认识?对此谈谈你的看法。27.唐太宗时期的民族政策材料一 突厥既亡,……其降唐者尚十万口,诏群臣议区处之宜。朝士多言:“宜悉徙之河南兖、豫之间,分其种落,散居州县,教之耕织,可以化胡虏为农民,永空塞北之地。”……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突厥虽云一国,然其种类区分,各有酋帅。今宜因其离散,各即本部署为君长,不相臣属,国分则弱而宜制,……必不能抗衡中国。”……(温)彦博以为:“全其部落,顺其土俗,以实空虚之地,使为中国捍蔽,策之善者也。授以生业,教之礼义,数年之后,悉为吾民。选其酋长,使入宿卫,畏威怀德,何后患之有。”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材料二上卒用彦博策,处突厥降众,东自幽州,西至灵州,分突利故所统之地,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又分颉利之地为六州,左置定襄都督府,右置云中都督府,以统其众。五月,辛末,以突利为顺州都督,使帅其部落之官。上戒之曰:“……今命尔为都督,尔宜善守中国法,勿相侵掠,非徒欲中国久安,亦使尔宗族永全也。”——【宋】司马光《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将讨论中出现的三种不同意见,概括提炼,逐条列出。(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处理东突厥的措施及其作用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北宋时期,有明确记载的宋商赴日本贸易达70次。从1012—1192年,宋海商往高丽贸易117次,共计4548人,前往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各国的人数更多、规模更大。海商之中人数最多的是沿海农户和渔户,他们或为生计所迫,或为利益驱使出海逐利,加之宋对出海贸易的鼓励,沿海居民中经营海上贸易日益普遍。宋政府为了便于控制,对这些船户另编户籍,发放公凭,方可出海,禁止私贩,也有如"温州巨商张愿,世为海贾""建康巨商杨二郎,本以牙俭起家”,转而为海商者,涉足海外贸易的宗族、官吏、军将在海商中也占有一定比例。——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材料二宋商每年冬季在东南亚国家"住冬",目的是在这里"博买苏木、白锡、常日藤”"次年再发船”,转贩到阿拉伯地区。宋……积极招彳来外商来华贸易,"蕃商有愿随船来宋国者,听从便”。宋政府需要的外国特产也常常托海商代购。……有些海商船只搭载外国使者来宋。密州商人平简因"三往高丽通国信”而被授予"三班差使”。……福建海商徐哉"先受高丽钱物,于杭州雕造《夹注华严经》,费用浩瀚,印板既成,公然于海船载去交纳”。交趾国不能造纸笔,求之省地,主要仰给商人从宋朝贸易。——摘编自黄纯艳《宋朝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并分析海商群体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海商在中外关系中发挥的作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