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

ID:83632960

大小:1.05 MB

页数:22页

时间:2024-09-04

上传者:老李
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4页
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5页
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6页
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7页
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8页
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9页
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0页
资源描述:

《重庆市大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适应性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新高考金卷重庆市2024届适应卷(三)生物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考生答题前请在规定位置填写姓名、班级、考号等相关信息,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准考证号(或粘贴条形码)并仔细核对自己的信息;3.选择题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对应的位置准确填涂,非选择题请用0.5mm黑色字迹签字笔在答题卡的非选择题区域作答。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作答,答案无效;4.考试结束后,本试题、答题卡、草稿纸一并收回,请勿带出考场。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科学家发现大肠杆菌体内有一种酶E,并通过实验研究该酶的成分,下列实验方案及结论正确的是()A.用双缩脲试剂检测酶E,若出现砖红色沉淀,则酶E可能是蛋白质B.用蛋白酶处理酶E,若反应后酶E失去催化能力,则酶E可能是RNAC.用核糖核酸酶处理酶E,若反应后酶E催化能力不变,则酶E可能是RNAD.用蛋白酶处理酶E,若反应后酶E催化能力不变,则酶E可能是RNA【答案】D【解析】【分析】酶是由生物体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部分是RNA。【详解】A、双缩脲试剂遇到蛋白质会出现紫色反应,若出现紫色反应,则酶E可能是蛋白质,A错误;B、用蛋白酶处理酶E,若反应后酶E失去催化能力,则酶E可能是蛋白质,B错误;C、用核糖核酸酶处理酶E,若反应后酶E催化能力不变,则酶E可能是蛋白质,C错误;D、用蛋白酶水解酶E,若反应后酶E仍具有较强催化能力,说明酶E不含蛋白质,可能含RNA,D正确。故选D。2.科学家在黄河流域盐碱地开展“上粮下藕、藕鱼套养、鸭鹅混养”的立体种养模式。在盐碱地开挖鱼塘,挖出的泥土在鱼塘边堆成台田种植作物,鱼塘中养殖咸水鱼并种藕,台田经雨水浇灌后盐碱含量降低,田间杂草可以喂鱼和家禽,动物的排泄物能为莲藕和作物提供肥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需要来自系统外物质和能量投入才能保证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协调 B.“上粮下藕”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养殖咸水鱼体现了生态工程的协调与整体原理C.该模式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不但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还可以增加土壤碳储量D.该模式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了社会和经济效益,均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详解】A、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协调,A正确;B、“上粮下藕”,鱼塘种藕,旁边种植农作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盐碱地挖鱼塘养鱼,体现生物与环境的协调,生物与环境为整体,能提高经济效益,B正确;C、该模式增加了盐碱地种生物种类与关系,提高能量利用率,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不但能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还可以增加土壤碳储量,C正确;D、改善生态环境体现的是间接价值,D错误。故选D。3.细胞器①~⑥的相关生理过程如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相关生理过程参与的细胞器与分泌蛋白合成、分泌有关①②③④与有丝分裂有关①③④⑤能产生ATP④⑥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①④⑥A.①在分泌蛋白运输过程中处于交通枢纽的地位B.④的膜上存在有运输葡萄糖的转运蛋白C.⑤不具有膜结构,不只是存在于动物细胞中D.⑥中NADH在卡尔文循环中起还原作用【答案】C【解析】【分析】与分泌蛋白合成、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且能产生ATP 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和叶绿体,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有核糖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据此可判断①是核糖体,④是线粒体,⑥是叶绿体,由于③在分泌蛋白合成、分泌及有丝分裂中均发挥作用,故③表示高尔基体,②是内质网,⑤是中心体。【详解】A、在分泌蛋白形成过程中高尔基体起着重要的交通枢纽作用,而①是核糖体,不是交通枢纽,A错误;B、③是高尔基体,④是线粒体,两者均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故膜上不存在运输葡萄糖的转运蛋白,B错误;C、⑤是中心体,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细胞,也存在于低等植物细胞,C正确;D、⑥是叶绿体,叶绿体中的NADPH在卡尔文循环中起还原作用,D错误。故选C。4.线粒体自噬是通过溶酶体选择性地降解清除有缺陷的线粒体,过程如图所示。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的神经元中发现,与AD病理相关的蛋白Aβ会导致线粒体破裂进而形成自噬体,且形成的自噬体功能减弱,最终导致神经元受损和个体认知缺陷。研究者已证实褪黑素作为松果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对线粒体相关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改善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与健康人相比,AD患者神经元中线粒体自噬体数量偏多B.AD患者的认知缺陷很可能与神经元突触的功能障碍有关C.褪黑素可能会催化加快患者神经元中线粒体的降解反应而达到改善作用D.褪黑素可能通过改善自噬体-溶酶体融合来恢复线粒体自噬【答案】C【解析】【分析】题图分析:据图可知,细胞内分隔膜相互融合,逐渐把有缺陷的线粒体包裹形成自噬体,自噬体与溶酶体融合成自噬性溶酶体,把缺陷线粒体分解。【详解】A、由于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神经元中的蛋白Aβ会导致线粒体破裂进而使形成的自噬体数量增多,同时线粒体自噬功能减弱,会导致AD患者神经元中的溶酶体无法选择性地清除有缺陷的线粒体。因此,与健康人相比,AD患者神经元中线粒体自噬体数量偏多,A正确;B、 AD病理相关的蛋白Aβ会导致线粒体破裂,则细胞有氧呼吸提供的能量减少,会影响到突触处信号的传递,因此AD患者的认知缺陷很可能与神经元突触的功能障碍有关,B正确;C、褪黑素是激素,其作用是作为信息分子调节细胞代谢,不起催化作用,C错误;D、褪黑素对线粒体相关疾病具有改善作用,可能通过促进自噬体—溶酶体融合来恢复线粒体自噬,D正确。故选C。5.为探究植物根尖细胞对M的吸收方式,某同学将根尖细胞培养在M配置的适宜浓度溶液中。与对照组相比,在实验组中加入了物质W,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测得根尖细胞对M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的关系如下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物质M是水溶性物质,不会是脂溶性物质B.实验组的根尖细胞中不能合成ATPC.物质W可能是有氧呼吸抑制剂D.氧气浓度为d时增加M浓度v不会增大【答案】B【解析】【分析】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消耗能量,这种方式叫主动运输。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是协助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直接穿过细胞膜,是自由扩散。【详解】A、氧气浓度小于c时,M的吸收速率与氧气浓度呈正相关,说明根尖细胞吸收M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脂溶性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A正确;B、由于根尖细胞以主动运输方式吸收M,加入W后实验组仍能吸收M但吸收速率与O2浓度无关,说明有氧呼吸被抑制,仅由无氧呼吸提供ATP,即实验组的根尖细胞中能合成ATP,物质W可能是有氧呼吸抑制剂,B错误,C正确;D、氧气浓度为d时,载体数量为限制其吸收速率的因素,故增加M浓度v不会增大,D正确。故选B。6. 某同学设计实验探究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方法步骤如图所示。已知吸光度值与容器中小球藻的叶绿素总含量呈正相关,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中还应设置锥形瓶中直接加入不含小球藻的100mL培养液的空白对照组B.②中每次取样前应将锥形瓶中培养液振荡摇匀,且每次测定用同一仪器和比色皿C.结果显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在第4天左右达到K值D.小球藻的食物属于密度制约因素,能制约小球藻种群的增长【答案】A【解析】【分析】题意分析,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能进行光合作用,在一定光照强度范围内,随着光着强度增加,小球藻光合速率加快,积累的有机物越多,小球藻生长、繁殖速度加快,单位体积中小球藻数量增加。【详解】A、本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小球藻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①中可以不设置空白对照组,而是通过实验组自身前后对照对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A错误;B、②中每次取样前应对锥形瓶振荡均匀,且每次测定用同一仪器和比色皿,B正确;C、实验结果显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在第4天以及此后检测中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即在第4天左右达到K值,C正确;D、小球藻的食物会影响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能制约种群数量的增长,属于密度制约因素,D正确。故选A。7.逃逸距离指的是鸟类对捕食者作出反应时,与捕食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逃逸距离可分为警戒距离、惊飞距离和飞逃距离,其中警戒距离是指鸟类对靠近的捕食者首次表现出警戒行为(如抬头环视)时与捕食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惊飞距离是指鸟类逃逸飞离时的位置与捕食者之间的空间距离,飞逃距离是指鸟类逃逸飞离的位置与首次停落位置之间的空间距离。调查显示,麻雀成鸟的年存活率高于幼鸟,为探究麻雀的风险回避策略,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调查麻雀种群的种群密度可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B.与幼鸟相比,成鸟的警戒、惊飞距离较长,利于其规避风险C.一次捕食时,某环境中麻雀越多,捕食者捕食成功的机率就越高D.鸟类与捕食者之间数量的相对稳定依赖于正反馈调节机制【答案】B【解析】【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结构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密度。【详解】A、调查麻雀种群中幼年、成年及老年个体的比例可绘制年龄结构,年龄结构可预测其数量变化趋势,A错误;B、据图可知,与幼鸟相比,成鸟的警戒、惊飞距离较长,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逃逸,有利于其规避风险,B正确;C、捕食者与猎物(麻雀)之间的空间距离影响捕食者捕食成功的机率,C错误;D、猎物的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数量因为食物充足也开始增加,但是当捕食者达到一定的程度后,猎物数量由于被过度捕食又开始减少,这种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负反馈调节,D错误。故选B。8.研究表明:过度摄入富含膳食果糖和脂肪的饮食会有糖尿病的风险。某科研团队为探究其机理,以小鼠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结果如图所示,则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的自变量是血液中甘油酸和胰岛素含量B.胰岛A细胞合成分泌的胰岛素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 C.若长期给正常小鼠注射一定量的甘油酸,该小鼠肝脏、肌肉合成的糖原增多D.实验结果表明,长期高果糖饮食会导致I型糖尿病的发生,胰岛B细胞功能减弱【答案】D【解析】【分析】胰岛素的作用是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是升高血糖。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关系是拮抗作用(相抗衡)。当血糖过低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升高血糖含量;当血糖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多,降低血糖含量。【详解】A、实验自变量为饮食情况,血液中甘油酸和胰岛素含量为实验的因变量,A错误;B、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合成分泌的,是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B错误;C、由图可知,高果糖饮食后会代谢产生更多的甘油酸,使体内胰岛素含量降低,进而会使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合成减少,C错误;D、长期高果糖饮食会导致胰岛素含量降低,胰岛素含量降低是I型糖尿病,进而使胰岛B细胞功能减弱,D正确。故选D。9.高浓度NH4NO3会毒害野生型拟南芥幼苗,诱导幼苗根毛畸形分叉。为研究高浓度NH4NO3下乙烯和生长素(IAA)在调节拟南芥幼苗根毛发育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部分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注:甲是蛋白M缺失的IAA不敏感型突变体,乙是蛋白N缺失的IAA不敏感型突变体;ACC是乙烯合成的前体;分叉根毛比率=分叉根毛数/总根毛数×100%。A.实验自变量是甲、乙拟南芥突变体、乙烯或IAAB.实验结果表明,IAA对根毛分叉的调节作用具有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C.高浓度NH4NO3下,外源IAA对乙的根系保护效果比甲的好D.高浓度NH4NO3下,蛋白N在乙烯和IAA抑制根毛分叉中发挥主要作用【答案】C【解析】 【分析】分析柱形图,对于野生型拟南芥幼苗而言,ACC和IAA都能抑制高浓度NH4NO2对野生型拟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甲组缺失蛋白M,且对IAA不敏感,即使添加了ACC和IAA,也不能抵抗高浓度NH4NO2对拟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乙组缺失蛋白N,对IAA不敏感,但添加了ACC能显著抵抗高浓度NH4NO2对拟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而添加IAA抵抗效果不明显。【详解】A、分析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是研究高浓度NH4NO3下乙烯和生长素(IAA)在调节拟南芥幼苗根毛发育中的相互作用机制,结合题图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拟南芥植株的类型、添加的试剂类型,A错误;B、据图可知,在高浓度NH4NO3下,三组实验的添加IAA与不添加激素组相比,IAA调节三种类型的拟南芥幼苗根毛分叉的作用为抑制或不影响,没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B错误;C、分析题图可知,乙组的抑制根毛分叉的效果更明显,甲组几乎不起作用,故高浓度NH4NO3下,外源IAA对乙的根系保护效果比甲的好,C正确;D、对比甲乙可知,高浓度下蛋白M缺失,乙烯和IAA完全不能抵抗高浓度NH4NO3对拟南芥幼苗的毒害作用,说明蛋白M在乙烯和IAA抑制根毛分叉中发挥作用,D错误。故选C。10.SE1蛋白是寒冷响应的关键分子,其表达水平与植物的耐寒能力呈正相关。入侵我国南方地区的某植物有二、四、六倍体三种类型(R2、R4、R6),对其SE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SE1启动子甲基化位点的数量进行检测,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染色体倍数越高,SE1启动子甲基化位点数越多,其转录被抑制的程度越高B.SE1启动子甲基化改变了DNA的碱基序列,导致SE1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C.该植物二倍体的耐寒能力较强,适应我国北方较寒冷的气温,可进行大量种植D.该植物在入侵南方地区后产生了不耐寒的四、六倍体突变,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答案】A【解析】 【分析】根据图1和图2可知,染色体倍数越高,SE1基因数量越多,SE1启动子甲基化位点数越多,SE1表达水平越低,说明SE1的转录被抑制,所以SE1基因数量增多,其转录被抑制的程度更高,导致表达水平更低。【详解】A、染色体倍数越高,多倍体的SE1基因数量增多,SE1启动子甲基化位点数越多,SE1蛋白的相对表达量越低,说明SE1基因转录被抑制的程度越高,A正确;B、由图可知,SE1启动子甲基化位点数越多导致SE1蛋白的表达水平越低,但甲基化不能改变DNA的碱基序列,B错误;C、该植物二倍体耐寒能力,更适应北方较寒冷的气温,若大量种植极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C错误;D、该入侵植物的四、六倍体类型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但无法判断该突变是由于入侵南方地区后才产生,D错误。故选A。11.堆肥指利用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固体废物中可降解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腐殖质的生物化学过程。下图为堆肥处理时材料内部温度的变化曲线。若要从堆肥材料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羽毛、蹄角等废弃物中角蛋白的嗜热菌,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微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热量积累,导致堆肥内部温度逐渐升高B.与a点相比b点时微生物的数量较多,与c点相比b点时微生物种类较多C.c点时,可对堆肥取样并用角蛋白氮源培养基对微生物群进行培养和筛选D.若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需对取样获得的原液进行适当稀释后再划线【答案】D【解析】【分析】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1)平板划线法:把混杂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中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后生长繁殖成单菌落,通常把这种单菌落当作待分离微生物的纯种。 (2)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详解】A、在堆肥过程中,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热量积累,会导致其堆肥内部逐渐升高,A正确;B、a点温度较低且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刚刚开始,此时堆肥材料中的微生物的数量相对较少,b点时经过一段时间的代谢和增殖,b点处微生物的数量比a点多,b点到c点过程中,堆肥温度逐渐升高,并达到80℃左右,该温度条件下不耐热的微生物大量死亡,所以c点时微生物的种类数少于b点,B正确;C、筛选能高效降解羽毛、蹄角等废弃物中角蛋白的嗜热菌,因此既要耐高温,又要能够高效降解角蛋白,所以在c点取样,并且用角蛋白氮源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C正确;D、采用平板划线法分离微生物,不需要对取样原液进行适当稀释,通过连续多次划线即可达到分离微生物的目的,D错误。故选D。12.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PGD/PGS)是对早期胚胎细胞进行基因诊断和染色体检测后再进行胚胎移植,流程如图所示。图中检测包括PGD、PGS(PGD是指胚胎植入前的基因诊断,PGS是指胚胎植入前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检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采集的卵子需培养至MⅡ期才能与获能的精子进行受精B.PGD和PGS技术可分别用于筛选唐氏综合征和红绿色盲C.进行胚胎移植前不需要对夫妻双方进行免疫检查D.“理想胚胎”需培养至桑葚胚或囊胚时期才能植入子宫【答案】B【解析】【分析】胚胎移植是指将通过体外受精及其他方式得到的胚胎,移植到同种的、生理状态相同的雌性动物体内,使之继续发育为新个体的技术。其中提供胚胎的个体称为“供体”,接受胚胎的个体叫“受体” 。通过任何一项技术(如转基因、核移植和体外受精等)获得的胚胎,都必须移植给受体才能获得后代。【详解】A、体外受精时,需要将所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在体外培养MⅡ期,才可以与精子完成受精作用,A正确;B、PGD是指胚胎植入前的基因诊断,PGD可用于筛选红绿色盲;PGS是指胚胎植入前的染色体数目和结构检测,PGS可用于筛选唐氏综合征,B错误;C、受体子宫对外来胚胎几乎不发生免疫反应,因此进行胚胎移植前不需要对夫妻双方进行免疫检查,C正确;D、“理想胚胎”需培养至桑葚胚或囊胚才能植入子宫,D正确。故选B。13.如图表示利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HIV抗体的示意图,利用电泳技术将病毒蛋白质分离开,转印到硝酸纤维膜上,将硝酸纤维膜浸于待检血清中,洗去未结合的抗体,加入另一种有酶标记的抗体(简称酶标二抗),洗去未结合的酶标二抗,最后加入酶作用的底物显色。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HIV和T2噬菌体在细胞中增殖过程不同B图中看出HIV会引起机体产生多种抗体C.抗体检测可能存在“假阴性”结果,不能完全取代核酸检测D.可用病毒抗原蛋白来制备单克隆抗体获得大量的酶标二抗【答案】D【解析】【分析】中心法则的证内容: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RNA或DNA。中心法则的后续补充有: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详解】A、 HIV是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T2噬菌体是DNA病毒,故二者在细胞中增殖方式不同,A正确;B、从图中可看出血清中有多种抗体与硝酸纤维膜上不同的病毒蛋白结合,说明HIV引起机体产生多种抗体,B正确;C、抗体检测无法取代核酸检测,如感染早期阶段或者自身免疫太低导致抗体较少,可能出现抗体检测的“假阴性”,不能完全取代核酸检测,C正确;D、由图可看出酶标二抗是与人抗体结合的抗体,若与病毒结合,就无法检测出抗体的有无,用病毒抗原蛋白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是与病毒蛋白特异性结合,D错误。故选D。14.人类9号染色体三体(T9)分为嵌合型T9和完全型T9,前者部分细胞为9号染色体三体,后者所有体细胞为9号染色体三体。嵌合型T9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三体自救型,即完全型T9的部分细胞丢失第三条染色体,形成正常细胞;一种是分裂错误型,即由于早期胚胎部分细胞分裂过程中一条9号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只含一条9号染色体的细胞和三体细胞,只有三体细胞存活,与正常细胞形成嵌合型。某嵌合型T9胎儿的父母表型均正常,基因型为Aa(基因位于9号染色体上,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片段互换)。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若该胎儿为三体自救型,则其体内可能存在aaa和Aa两种体细胞B.若该胎儿为分裂错误型,则其体内可能存在AAa、Aaa和Aa三种体细胞C.该嵌合型T9胎儿的体内可能同时存在两种或三种基因型的体细胞D.检测该嵌合型T9胎儿的基因型并不能准确判断其形成嵌合体原因的类型【答案】A【解析】【分析】1、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重复、缺失、易位、倒位)和染色体数目变异。2、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包括染色体结构异常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和染色体数目异常遗传病(如21三体综合征)。【详解】A、父母表型均正常,基因型为Aa,胎儿完全型T9基因型可能为AAA、AAa、Aaa,aaa,则三体自救型,即完全型T9的部分细胞丢失第三条染色体,形成正常细胞,则体内可能含有aaa和Aa,AAA三种体细胞,A错误;B、父母表型均正常,基因型为Aa,胎儿基因型可能为AA,Aa,aa,若该胎儿为分裂错误型,依据题干信息,由于早期胚胎部分细胞分裂(有丝分裂)过程中一条9号染色体不分离,形成只含一条9号染色体的细胞和三体细胞,只有三体细胞存活,若胎儿的基因型为Aa,则发生分裂错误,则可以产生AAa、Aaa两种三体细胞,所以若该胎儿为分裂错误型,则其体内可能存在AAa、Aaa和Aa三种体细胞,B正确; C、该嵌合型T9胎儿的体内可能同时存在三种基因型的体细胞,如AAa,随机丢失一条染色体,则可会产生AA,Aa的基因型,所以会出现三种基因AAa、AA、Aa,C正确;D、依据A、B、C项可知,单一检测该嵌合型T9胎儿的基因型并不能准确判断其形成嵌合体原因的类型,D正确。故选A。15.支链酮酸尿症患者的线粒体中支链α-酮酸脱氢酶复合物(BCKDH)功能缺陷,使得支链氨基酸(BCAA)转氨形成的相应支链α一酮酸(BCKA)不能氧化脱羧,患者体内的BCAA和BCKA含量异常增高,对脑组织产生神经毒性作用,导致脑白质病变。图甲是某支链酮酸尿症患者的家系图,对1号和2号个体的BCKDH基因进行检测,发现该基因编码链(与转录模板链互补配对)不同位点的碱基发生突变,如图乙所示。不考虑发生新的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支链酮酸尿症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号体内的BCKDH功能异常B.1号体内BCKDH的氨基酸数目比正常的BCKDH少,2号则与正常的相同C.若5号为正常个体,其体内存在氨基酸数目缺陷的BCKDH的概率为1/3D.1号和2号个体的BCKDH基因不同位点的碱基突变会产生不同的非等位基因【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1号个体和2号个体正常,生出的4号个体患病,可以确定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个体应患病,但是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和家系图,1号个体和2号个体均含有致病基因但均不患病,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详解】A、分析题图甲可知,支链酮酸尿症为隐性遗传病,分析题图乙可知,1号和2号个体均含有突变基因,若该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则1号个体应患病,不符合家系图,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分析家系图可知,4号患病个体BCKDH功能异常,A错误;B、分析题图乙可知,因为2号体内存在缺陷的BCKDH基因,编码链的序列由CAG变为TAG,密码子从CAG变为UAG,CAG编码谷氨酰胺,UAG为终止密码子,翻译提前终止,所以2号体内BCKDH的氨基酸数目比正常的BCKDH少,B错误; C、设正常的BCKDH基因为A,1号个体的BCKDH基因为a1,2号个体的BCKDH基因为a2,a1基因编码的BCKDH氨基酸数目正常,a2基因编码的BCKDH氨基酸数目减少,若5号为正常个体,则其可能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Aa1:Aa2=1:1:1,故若5号为正常个体,则其体内存在氨基酸数目缺陷的BCKDH的概率为1/3,C正确;D、1号和2号个体的BCKDH基因不同位点的碱基突变会产生不同的等位基因,D错误。故选C。二、填空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16.正常人感染病原体会引起发热,发热过程分为体温上升期、高温持续期和体温下降期。如图为体温上升期机体体温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体温调定点是为调节体温于恒定状态,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预设的一个温度值,正常生理状态下为37℃。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激素a为___(填名称),作用于垂体,垂体释放激素b作用于甲状腺,这种调节方式___,其意义是可为以___,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图中的甲细胞接受的信息分子为___。(2)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___,高温持续期人体有时会出现脱水现象,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加。该激素的作用是___,从而减少尿量。(3)体温下降期,体温调定点下降到正常,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汗液分泌增多和___。(4)若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损毁,机体体温不能维持稳定,已知药物A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现获得A的结构类似物M,为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将A、M分别用生理盐水溶解后,用发热家兔模型进行了如表实验,请完善实验方案并写出实验结论。分组处理方式结果甲发热家兔模型+生理盐水发热 乙发热家兔模型+A溶液退热丙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退热丁___发热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___。【答案】(1)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分级调节③.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④.神经递质(2)①.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热能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3)皮肤毛细血管舒张(4)①.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②.M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解析】【分析】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增多,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代谢,抵抗寒冷。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活动,存在负反馈调节。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都存在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下丘脑能合成抗利尿激素,然后在垂体部位释放到血液中,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小问1详解】图中下丘脑分泌激素a,激素a作用于垂体,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调节垂体分泌,垂体调节甲状腺分泌,此调节方式是分级调节。由于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特点,此方式能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图中甲细胞接受神经末梢的调控,神经末梢释放的是神经递质。【小问2详解】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的热能。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小问3详解】机体增加散热的途径有汗液分泌增多和皮肤毛细血管舒张,能增加散热。【小问4详解】 实验目的是探究M是否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自变量是A和M的处理方式,因变量为体温,根据乙和丙的处理及其实验结果、并与A组结果对照可知,M也具有解热作用;丁组处理应是损毁下丘脑的发热家兔模型+M溶液,丁组结果是发热,与丙组对照说明M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因此甲、乙、丙、丁四组实验结果,得出的结论为:M也具有解热作用并通过影响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控体温。17.地势低洼地带由于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地下水含盐量高,各种易溶性盐在表层土壤积累而形成盐碱地,盐碱地上农作物很难生长,山东省利津县汀罗镇陈家屋子村的村民采用“抬田挖塘”的方法建起了“上农下渔”盐碱地生态农业,模式图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抬田挖塘”是在低洼盐碱地上按池塘、台田和河渠为4:4:2的比例开挖池塘的土垫在台田上,两三年后台田上就可以种植棉花、黑枸杞等农作物了,请试述抬田挖塘的原理___。(2)台田及池塘四周要种植多种草本植物以保护池坡,按群落水平结构的特点对种植这些植物在布局上的要求是___。(3)生产上常采用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混养模式,目的是利用罗氏沼虾不仅可捕食浮游生物,还可以清除养殖残饵、吞食南美白对虾病死虾的特性。罗氏沼虾在这种混养虾塘中属于___,这种混养模式的优点是___。(4)“上农下渔”盐碱地生态农业主要应用的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是___,这种人工生态系统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生态环境,但由于构成群落的种群过于简单,其稳定性也很差,因此在该生态工程的主要种群选定后,还需要___。【答案】(1)开挖池塘的土垫在台田上,台田增高,不再有积水,自然降水和灌溉水的冲刷会使台田的无机盐减少,pH降低,从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2)距离池塘由近及远,种植植物的耐盐碱能力依次减弱(3)①.消费者和分解者②.既能净化水体,又能有效控制南美白对虾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机率 (4)①.整体和协调②.选择与之匹配的次要种群以形成互惠共存稳定性强的群落【解析】【分析】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1)生态工程建设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 (3)生态经济: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小问1详解】分析题目中的信息可知,“抬田挖塘”是将开挖池塘的土垫在台田上,使台田增高,不再低洼,也不会再有积水,而且自然降水和灌溉水会将台田的无机盐冲刷到池塘,台田的无机盐减少,pH降低,从而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小问2详解】群落的水平结构指的是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差异等因素,在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因此在池塘周围种植植物时可按距离池塘由近及远,种植植物的耐盐碱能力依次减弱。【小问3详解】罗氏沼虾与南美白对虾都是池塘中的消费者,但罗氏沼虾能清除养殖残饵、吞食南美白对虾病死虾,也起到了分解者的作用。这种混养模式既能净化水体,又能有效控制南美白对虾病害的发生和传播机率。【小问4详解】“上农下渔”盐碱地生态农业在种植和养殖的生物种类上都体现了与环境相协调的特点,另外这种生态工程既考虑了生态效益也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原理。这种人工生态系统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生态环境,但由于构成群落的种群过于简单,其稳定性也很差,因此在该生态工程的主要种群选定后,还需要选择与之匹配的次要种群以形成互惠共存稳定性强的群落。18.科研人员发现植物的细胞呼吸除具有与动物细胞相同的途径外,还有另一条借助交替氧化酶(AOX)的途径,进一步研究表明,AOX途径还与光合作用有关。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其处理方式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组别处理方式实验结果A叶片+正常光照+AOX途径抑制剂B叶片+正常光照C叶片+高光+AOX途径抑制剂D叶片+高光(1)AOX能参与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AOX分布在植物细胞的___上,在寒冷的早春,某些植物的花细胞中的AOX基因表达增加,从而提高花序温度,以吸引昆虫传粉,其提高花序温度的机理 ___。(2)提取绿叶中的色素常使用___溶解色素,色素吸收的光能用于驱动水的分解和___物质的合成,为C3的还原提供能量。(3)根据实验结果分析,AOX途径能___(填“提高”或“降低”)光合色素的光能捕获效率。与正常光照条件下相比,高光条件下AOX途径对光合色素光能捕获效率的影响较大,判断依据是___(用计算式表示)。【答案】(1)①.线粒体内膜②.AOX基因表达增加,使AOX含量增加,促进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进行,释放大量热量(2)①.无水乙醇②.ATP和NADPH(3)①.提高②.(d-c)>(b-a)【解析】【分析】有氧呼吸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场所是细胞质基质,1分子葡萄糖分解为两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丙酮酸和水彻底分解为二氧化碳和[H]并释放少量能量;第三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内膜,[H]与氧气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能量。【小问1详解】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在线粒体内膜,由题意可知,AOX能参与催化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反应,所以AOX分布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内膜。由题意可知,AOX能参与有氧呼吸,所以AOX基因表达增加,使AOX含量增加,促进有氧呼吸第三阶段的进行,释放更多热能,从而提高花序温度。【小问2详解】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乙醇等提取色素。叶绿体中光合色素吸收的光能,有以下两方面用途。一是将水分解为氧和H+,H+与氧化型辅酶Ⅱ(NADP+)结合,形成还原型辅酶Ⅱ(NADPH)。二是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提供能量促使ADP与Pi反应形成ATP,ATP、NADPH为暗反应中C3的还原提供能量。【小问3详解】实验中的自变量是是否高光(光照强度)和是否有AOX途径抑制剂,因变量为光合色素光能捕获效率,据图分析可知,比较叶片+正常光照+AOX途径抑制剂(A组)和叶片+正常光照(B组)可知,A组AOX的表达被抑制,其叶片左侧光和色素光能捕获效率比B组低,同理比较C组和D组结果均类似,说明AOX途径能提高光合色素的光能捕获效率。与正常光照条件下相比,高光条件下AOX途径对光合色素光能捕获效率的影响较大,因为C、D组(高光)的光合色素光能捕获效率的差值(d-c)明显大于A、B组(正常关照)的光合色素光能捕获效率的差值(b-a)。19.现有某种啮齿目动物囊鼠(2n=12,其中常染色体为I~V ),其体毛深色和浅色、长尾与短尾、大耳和小耳各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用深色长尾大耳雌鼠与浅色长尾大耳雄鼠交配,F1表型及比例如表所示,(不考虑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F1深色:浅色长尾:短尾大耳:小耳1/2雌性1:12:03:11/2雄性1:11:13:1(1)该囊鼠的尾型和耳型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___,请说明理由___。(2)已知体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可判断体色中___为显性性状。研究人员发现,当每天光照时间大于18h时,雌性浅色囊鼠会发生性反转,而雄性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让F1中深色雌鼠和浅色雄囊鼠杂交,在每天20h光照条件下,后代雌雄比例为___。(3)当体细胞缺失一对同源染色体(常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时,可称为单体(能存活并可育,染色体数为2n-1)。人工构建该种动物的单体系(定位耳形基因)应有___种单体。若耳型基因位于Ⅱ号染色体上,让小耳Ⅱ号染色体单体与大耳Ⅱ号染色体单体杂交,F1大耳:小耳=2:1,出现这种分离比的原因最可能是___;若让F1自由交配,F₂表型及比例为___。【答案】19.①.是(遵循)②.F1雌性中只有长尾,其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判断其为伴X染色体遗传,F1中大耳小耳与性别无关,判断其为常染色体遗传,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20.①.深色②.1:321.①.5##五②.不含II号染色体个体不能存活③.大耳:小耳=5:3【解析】【分析】由实验结果分析得知,控制长尾、短尾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控制大耳小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长尾对短尾为显性,大耳对小耳为显性。控制体色的基因位置和显隐性不能通过实验结果判断。【小问1详解】根据实验结果,F1雌性中只有长尾,其性状遗传与性别相关联,判断其为伴X染色体遗传,F1中大耳小耳与性别无关,判断其为常染色体遗传,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小问2详解】假定控制体色的基因由A、a控制,依据题干信息,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若深色为显性,则亲本的杂交组合为XAXaXaY,F1表型与表中信息相符,若深色为隐性,则亲本的杂交组合为XaXaXAY,F1表型与表中信息不符,故体色中深色为显性。根据表中信息,F1深色雌鼠的基因型为XAXa 与浅色雄鼠XaY杂交,则产生XAXa、XaXa、XAY、XaY,将其置于每天20h光照条件下,雌性浅色囊鼠会发生性反转,而雄性则不会出现这种现象,所以以上基因型的个体表型依次为深色雌性、浅色雄性、深色雄性、浅色雄性,即雌:雄=1:3。【小问3详解】由2n=12可知,该囊鼠有6对同源染色体,其中常染色体为Ⅰ~V(5对),因此人工构建该种动物的单体系(定位耳形基因)应有5种单体。依题意,耳形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控制耳形基因为A(大耳)、a(小耳),小耳II号染色体单体用a0表示,大耳II号染色体单体用A0表示,它们产生配子分别为a、0,和A、0,二者杂交,结果应为Aa(大耳)、a0(小耳)、A0(大耳)、00既不含A也不含a四种类型,根据F1大耳:小耳=2:1,故出现这种分离比最可能是因是00的情况不能存活,即不含II号染色体个体不能存活。F1产生的配子种类以及比例为A:a:0=1:1:1,让F1自由交配,F2中大耳的基因型为AA、Aa和A0,小耳的基因型为aa和a0,因此大耳:小耳=(1/3×1/3+2×1/3×1/3+2×1/3×1/3):(1/3×1/3+2×1/3×1/3)=5:3。20.城市降雨径流中含多种污染物,其中有机物多环芳烃(PAHs)具有极强生物毒性,常积累于路边滞留池中,产生持久的生态风险。研究者构建了一种高效降解PAHs的工程菌用于生态修复。(1)生态修复效果除受工程菌的降解能力限制外,还与工程菌和本地微生物之间的___等有关。研究者调研滞留池中PAHs种类,发现以芘为主。将滞留池土壤溶液接种于添加芘的培养基中,筛选获得三种菌株,再分别接种于芘作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却均无法形成菌落,说明___。(2)为获得能降解以芘为主的PAHs的工程菌,将控制高效降解PAHs的RHD基因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CFP基因)融合后构建重组质粒,导入受体菌获得工程菌。分别提取工程菌的拟核DNA与质粒,PCR结果如图1,可知目的基因___。(3)将工程菌培养在以芘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检测荧光强度及芘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2。据图可知,荧光强度可作为工程菌降解芘的指标,依据是___。 (4)工程菌在特定条件下自毁可降低生态风险。利用以下材料,提出获得可自毁的工程菌的设计思路___【T质粒,核酸水解酶基因(nuc基因),lac启动子,IPTG诱导剂(可诱导lac启动子启动转录)】。【答案】(1)①.竞争②.三者均无法降解芘(2)从重组质粒整合至拟核DNA(3)随着重组菌中的荧光强度增高,培养基中芘含量不断下降(4)利用lac启动子及nuc基因与T质粒构建重组载体,导入工程菌,需要进行IPTG诱导,引发自毁【解析】【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小问1详解】生态修复效果除受工程菌的降解能力限制外,还与工程菌和本地微生物之间的竞争等有关,分析题意,滞留池中PAHs种类以芘为主,将滞留池土壤溶液接种于添加芘的培养基中,筛选获得三种菌株,说明三种菌种对芘有一定的竞争,但将三者分别接种于芘作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均无法形成菌落,说明三者均无法降解芘。【小问2详解】在基因工程中,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过程中,通常以质粒DNA作为运载体,与目的基因形成重组质粒,但PCR结果显示质粒DNA的RHD-GFP基因无扩增条带,而对应的拟核DNA的RHD-GFP基因出现条带,说明DNA从重组质粒整合至拟核DNA。【小问3详解】据图可知,将工程菌培养在以芘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随时间延长,芘的浓度降低,而荧光强度增加(随着重组菌中的荧光强度增高,培养基中芘含量不断下降),故荧光强度可作为工程菌降解芘的指标。 【小问4详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